-
商队在轻松赶路时,被他们抛在身后的杭州城却掀起了滔天巨浪。
杭州城的百姓们本以为灾民入城便是这天最大的变故和灾难。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让所有人目不暇接。
先是涌入城的灾民齐聚府衙粮仓,上万人齐声高喝要求官府开仓赈灾。
到这里都还算正常,在灾民入城那一刻,这一幕似乎便是可以预见的,虽然灾民如此整齐划一地仿佛有组织有纪律般让人有些意外,但官府起码不算毫无准备,立刻出动了人手,一通威吓+答应立刻开设粥棚安抚,好歹没让灾民立刻把府衙冲了。
正当杭州城百姓乃至各级官员松一口气,觉得局势暂缓,连灾民们也松一口气,觉得终于逼得官府不得不管他们,终于给自己找到一条活路时。
灾民入城时,史同书等人向周边城镇守备求援的结果来了。
绍兴、嘉兴、桐庐、诸暨……乃至更远一些,但军事守备力量更足的苏州,陆续都派兵前来。
史同书起初收到消息很是高兴。
当时发消息求援也是急糊涂了,毕竟用肉眼看那几万灾民实在太过震撼,哪怕他高坐茶楼之上也忍不住心惊胆战,生怕这些刁民造反,情急之下,他便与苏图南简单商量了下便向周边求援,想要集合所有官兵的力量镇压这些刁民。
直到这些刁民冲击府衙时,他都还在期盼着援兵到来。
但当有人提议先同意施粥稳住灾民,而他为了顾全大局,暂且同意了这个提议后,发现那些暴乱的灾民居然真的被这一举动安抚下来,他便又觉得求援多此一举了。
早知道这些刁民那么好打发,他还求什么援。
要知道,求援可不是白求的。
人家千里迢迢来援助你,等援助完了,你不得给点心意?
而这点心意,自然不是说两句好话就能打发了的。
光是大军行军的粮草,人数一旦多上去,就也足够让人心疼。
而且如此一来,他们就欠下了人情,甚至还落了面子——毕竟被灾民逼地求援这事儿,说出来也不大好听。
若都是自己人也就罢了,偏偏这求援后来的,多半居然都不是自己人。
虽然苏图南和史同书算得上两浙地区的土皇帝,但毕竟不是每个地区都完全在他们的掌控之下,那当然不现实,尤其守军这块儿完全不归两人管。
苏图南和史同书分别是两浙行政和盐务上的一把手,但除此之外,两浙还有一位无法忽视的实权人物。
——两浙都指挥使司左奇明。
两浙都指挥使掌管两浙一切军务,若是放在北地,左奇明高低也得是个跟陈蹇之差不多的人物,然而——除却为了抵抗蛮人不得不放权给兵将的北地,大魏其他所有地方几乎都是文官强、武官弱的局势。
所有皇帝都怕武官拥兵造反,尤其在这风雨飘摇的王朝末年。
动不动哪里就有灾民了,动不动哪里就有造反了,皇帝一边要依靠地方武官镇压这些胆敢造反的刁民,一边却又要挖空心思以防这些武官直接自己也反了。
毕竟武官造反的威胁,可比乌合之众的流民造反大多了。
君不见史书一翻,从无造反成功的泥腿子,倒是成功的将军武官一大堆。
因此,老皇帝对武官们提防地厉害,尤其两浙这种富饶之地的武官。
苏图南和史同书两人本人就曾不下数次被老皇帝耳提面命,一定要压制住两浙都指挥使,不能让这掌管兵权的反了。
在这点上,两人自然乐意听老皇帝的话。
于是一直以来也是不遗余力的打压都指挥使。
文官尚且有连任的机会,如两浙都指挥使这种武将却是严格执行三年一换的异地任官法,因此不同于经营多年的苏史两人,都指挥使左奇明于两年前调到此处,几乎是还没等熟悉官场经营关系,便遭到了苏史两人的联合打压,因此虽是掌管两浙军务的大佬,却少有人提起他,杭州府的各级官员也几乎只认苏图南史同书,乃至灾民入城这种事,大多数人第一反应也是找苏史两人。
当然——想找左奇明也找不到。
由于苏史二人的打压,左奇明除了一开始还挺有干劲似乎想做出番功绩,之后渐渐就一副摆烂的模样了,正事不见干多少,吃喝玩乐倒是完全热衷,平时行事也都以苏史二人为尊。
见他这般,苏史两人也是乐见其成。
但——这并不包括在需要左奇明的时候。
事实上,灾民刚开始冲击城门,手下向苏图南史同书禀告时,这俩人的第一反应便是让人赶紧去唤左奇明,让他带兵去镇压。
然而——
派去左府的人回来禀报说,左大人不在,昨日便出城打猎散心去了。
气得苏史两人直接摔碎好几个杯子。
但再气也无法,杭州可是他们的杭州,不是说他们对杭州以及杭州百姓有多少怜惜和情谊,而是这可是他们的聚宝盆,是他们自留地,怎么能让灾民给糟蹋了?
左奇明靠不住,自然只能他们上。
于是两人又是亲自上阵指挥,又是在经一个左奇明副将提醒后想起还能求援这事儿,于是又紧急派人向周边城镇求援。
原以为凭借往日完全算不上好的交情,怕是叫不来几个援兵。
没想到居然响应者还挺多?
苏史两人起初听到消息都是高兴,觉得果然他二人还是威望隆重,哪怕是不同系统的,也能一呼百应。
但当越来越多的援军到来时,俩人心情就稍微有点点变化了。
——怎么来这么多?
他俩的面子有这么好使吗?
再说,来这么多人,万一问他们要粮草军饷补偿怎么办?
事情还未发生,史同书便心疼上了,因为他知道,若是真发生这事,出血的多半还要是他,谁让他靠着官盐私盐两头吃赚了更多钱呢?虽然是合作者,但苏图南的财力显然不如他,而官府账面上也没多少能动用的钱了,保不准还要动用他的小金库。
想到这里,史同书便觉得两天没去自家的小金库瞅瞅,想了。
于是,自觉局势已经完全控制住,终于得了点空的史同书,便迤迤然来到自己那位于郑家不远处的别院,从地下通道去了藏匿在郑家地下的他的私人小金库——
他的小金库呢!!!
且不说史同书正在地下私库被眼前空空的惊天噩耗震撼,就说地面上。
绍兴、嘉兴、桐庐、诸暨……各地援军相继抵达杭州城。
由于常年打压武官势力,尤其是地方的武官势力,因此大魏南方的地方军备并不强,普通城镇多半也就驻守个几百兵丁,上千都是多的了,但单个城镇人虽少,却耐不住地方多啊。
这里来个几百,那里来个一千。
等到傍晚,来杭州城驰援的各地守军零零散散加一起,竟然已经有了上万人之数,已经远远超过了杭州本地的兵营守备人数,更超过了衙役狱卒等这些归苏图南管的人数。
虽然还不及灾民人数,但再怎么弱的兵,也比毫无组织性纪律性的流民好多了。
因此,在这上万援兵镇压下,本来就因为官府要开仓赈灾的灾民们更加老实了,几乎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再敢趁乱生事,也没有一个人敢到城里乱窜侵扰原住民。
原本以为几万流民入城会酿成天大的惨剧,居然就这样消弭于无形了。
留下来主持大局的苏图南一时间甚至也觉得欣慰极了,觉得还是自己处理有方。
虽然这些援军肯定得给点好处,但自己也可以借此向朝廷要好处啊!
赈灾的粮食,援军的粮草,乃至阻拦灾民入城时产生的有的没的损耗……全部都可以上报给朝廷,让朝廷看看他为了守住这杭州城付出了多少。
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倒也不是真想向朝廷要到多少好处——苏图南比谁都清楚国库没钱,与其跟国库要钱跟老皇帝要钱,不如自己在自己的地盘上搞钱。
这般做,不过是表明一下态度。
看谁还敢在下一个三年让他调任杭州。
苏图南如此想着,正准备和各地援军首领聊一聊,说些场面话。
这时候,据说出城打猎的左奇明终于姗姗来迟了。
苏图南好险才忍住没把白眼翻上天。
同时也觉得这又是个打压左奇明的好机会——虽然过去两年他都已经对这个游戏不太感兴趣了,但白送来的机会,他也不介意让左奇明重温下旧梦。
然而——
左奇明根本没有给苏图南说话的机会。
“奉钦差大人令,叛官苏图南、史同书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以权谋私……证据确凿,拿下!”
-
喜欢野上霜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野上霜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