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国家的联姻一般是出现在敌强我弱状况下的屈服,亦或是两强相争的局面,极少数才是出于高层之间的友情才进行联姻。
周王室当初与齐国时代联姻,无非就是中原算不得安稳,乃至于说开局对周王朝很不友好,不止中原有着很多狄人、戎人的国家或势力,分封出去的诸侯国没有站稳脚跟,连带大半的东部盘踞着数量极多的东夷人。
在那种现状下,当时还在大河以西的周王室需要在东部扶持一个强势的国家,联姻更多是提供政治上的支持,兵力与物资的支援其实并不多。
姜姓吕氏在那一个阶段很争气,率先站稳脚跟并慢慢发展起来。
话说,姜子牙东出就国带了多少人?其实也就一个“师”的兵力外加数百随扈,再多真就没有了。
在殷商时期,东夷各部动辄集结十数万人跟殷商交战。
殷商灭亡之后,东夷是遭到了殷商大军的几次重创,可是距离伤筋动骨很远。
周王朝的一个“师”也就包括一百乘战车组成员在内的两千五百名将士,其实这点数量当时远远少于东夷能够出动的战士,别说姜子牙是带人到满布东夷人的地方立国了。
偏偏姜姓吕氏的齐国可以站稳脚跟再慢慢发展起来,无疑适合周王室一再加码,双方也就定下了世代联姻的约定。
楼令真的能够理解晋君周想套用周王室做法的想法。
东面现在的东夷各势力有强有弱,大体上已经无法威胁到列国的国祚。
只是,齐国屹立在东部,也是东部独强的一个国家。
晋室在取代周王室之后,无论是仍旧以“新田”作为都城,还是搬到“洛邑”那一边,距离东部都很遥远,需要在东部有一个可以借力的强国。
如果晋室与齐国联姻,最为起码就是双方可以复制周初的体系,合力来压制被夹在中间的列国。
当然了,有了周公旦给齐国设置“二护”那么一回事,不免是要复制到当代,双方才有更大的合作基础。
以当前的现状,只要齐国形成与新王室时代联姻的关系,想来齐国是不介意被某种程度上套着枷锁的吧?
在后面,晋君周跟楼令提到过一个设想,也就是下一代天子执行“双后”制度,左右王后并立,分别来自楼氏与姜姓吕氏。
对此,楼令不得不承认晋君周想得美。
那个想得美不是在嘲讽,指的是很有想法,好像具有不小的可行概率。
同时拉拢住东西两边的强国?起码在楼令外孙的这一代,极可能让晋王室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
等楼令的外孙有两名王后,储君该怎么来定?当然是竞争分输赢,届时楼氏与吕氏的国家不得不一再加码,会让晋王室占尽便宜。
因此,楼令才承认晋君周确实是想得美,甚至都到了弄险不怕玩砸的地步。
既然楼令或其他人可以为了子孙多设想与布局,有了设想的晋君周要改制变成两位王后并立的格局,其他人顶多就是劝一劝,强硬制止要等发生什么大的坏事之后了。
讲实话就是,楼令从不相信联姻真的可以让两个势力一直并肩前行,认为依靠联姻来制造国家与国家亲密,大多不过是一种无奈之举。
日后一定会出现大变局,并非一些人的意愿可以阻止。
周王室与齐国一开始就设想得挺好,不是一样说突变就变了吗?
周王室与齐国的变化就是发生在周公旦摄政时期。当时周公旦经常打压逐渐发展起来的齐国,不止是灭掉奄国给自己的儿子分封了鲁国,还给齐国套上了“二护”的枷锁。
周公旦分封长子伯禽到东边干什么去了?用意就是争夺东部的话语权,免得齐国在东边坐大且无法制衡。那个“二护”制度在齐国建立,能够视作周公旦利用手里的权势在帮鲁国拉偏架。
其实,没有鲁国在旁的掣肘,齐国早就有实力灭掉莱国,真不用等到春秋中后期才动手。
以为周公旦只制衡齐国了吗?并不是的。他还干了设计灭掉政敌,为了灭掉政敌进行各种污蔑的事情,可是不妨碍他成为初代圣人啊。
周公旦的成圣之旅分为三个步骤:立功、立德、立言。
功劳不是别的,分为消灭殷商正统继承人的武庚之国,还有再一次实施分封,借各分封诸侯的手消灭盘踞中原的各个异邦。
在德行之上,与立功的过程息息相关,也就是愿意支持姬姓公卿与异姓功臣享有封国,得到了权贵阶层的爱戴。
立言就是着书,一部《礼》就足够光耀万古了。
完成了上述三个步骤的周公旦立地成圣,成为诸夏大地主流阶层认可的圣人。
所谓的主流阶层就是权贵,当时就是依靠血统得以享受权势的群体。他们的确也应该感谢周公旦,要不然哪来投胎之后就注定成为人上人的环境。
至于说死于异邦或亲戚之手的其他诸侯,他们不是死了嘛,哪来的后代进行抗议。
所以,周公旦的成圣教会很多人一个道理,只要最终能够成功,曾经的缺点会被遗忘,优点则是必然被无限放大。
那倒也没有错。
人怎么可能一生不犯错呢?
只要他的所作所为总体来说有益于族群,得到实惠的人愿意忽视缺点,只去记住各种优点。
某种程度上来讲,只要楼令帮助晋君周成功取代周王室,后面楼令没有就国,后面楼氏的国家不灭掉周王室,大概会让楼令成为第二位周王室认可的圣人。
肯定还有后续,例如楼令帮助晋王室稳住局势,给各个诸侯国的权贵落得实惠。这样走得就是周公旦的老路子。
什么老路子?作为初代圣人的周公旦帮助周王朝坐稳了江山,有条件消灭或挤压其他族裔的生存空间,使之本方族裔增加生存空间且得以繁衍出更多的人口。
仅仅是在民族竞争之林中,诸夏苗裔生存下来且一直在壮大,谁敢否认周公旦这位初代圣人的功劳?
只是有一点不能忽视,从周公旦成圣之后,后面的人想成为圣人,不是单纯依靠功绩,还要门徒足够厉害。
例如徒子徒孙吹出来的孔圣人。
讲事实就是……,孔老二活着的时候没干成什么事,以立功、立德、立言才可以称圣的标准可谓是一事无成。
可别说《春秋》是孔丘的着作,事实上《春秋》是鲁国的国史,也就是一本分封国的历史书。孔丘只是进行整理,不是他从鲁国建立就活着,一直活到鲁国灭亡的那一天,用一生去记录列国发生了什么事,而是众多史官一同记载才有了《春秋》这本史书。所以孔丘并无着作,没有完成“立言”这一个步骤。
在德行方面,教书育人当然是德行的一部分。在这方面,孔夫子完成得非常好,只是众多子弟里面不是全部来自权贵之家,如果有那么几个庶人就更好了。
没错啊,孔夫子的弟子要么是贵族,不然就是贵族的后裔,其中不缺乏落魄了的贵族子弟,不是那样的身份,哪里拿得出束修呢?十条干肉以及若干的酒、束带等物品真不是什么人都拿得出来。
奉上拜师礼才构成师徒关系不是孔夫子定的规矩,可是他比谁都要看重规矩,哪怕是打服某人再收徒,一样没有少了收“束修”的程序。
不是说那样不对,物质的价值好衡量,知识却是无价,收拜师礼简直太对了!
要说的事情是,孔夫子座下没有一个“泥腿子”,从来不存在什么有教无类。
最后说立功,孔夫子当官没几年就触犯三桓被罢官驱逐出鲁国,游历列国求官而不得,没有官职在身,自家的封地极小,甚至都没有上过战场,哪来的战功啊?
所以,反正按照立功、立德、立言的标准,孔夫子达不到圣人的高度,乃至于说压根挨不着边。
然后,儒不是孔夫子创立,他只是学“儒”一员。
简单来说就是,儒学是由周公旦的《礼》以及众多人出力的《诗》、《书》来构成,核心就是《礼》这一部着作。
学习《礼》、《诗》、《书》的人非常多,以《礼》为学习核心的人被称为学儒。
孔夫子活着的时候就在竞争儒学扛把子的地位,他的对手可不止少正卯一个,比他更具备权威解释什么是儒学的人比比皆是。
问题是孔门之儒喜欢搞骚操作,率先掌握宣传美学,群策群力搞了《论语》这一部孔夫子的语录,乃至于不是孔夫子的原话也可以记录进去,玩好了一手造神运动。
所以是什么情况?等孔夫子死了不知道多少年,他才被后人追认成圣,不是活着的时候就成圣了。
人活着的时候没干成,死了反倒离不开,就问是不是一件怪事吧?
耐不住其它学说的后人不争气,孔门之儒的徒弟徒孙却是过于争气了。
总得来说,楼令有许多在后续需要做的事情,不可能完全扑在征战上面,起码大一统理论需要写出来,另外一些学科也会一一着手来写,一定会在《司马令》之外有新的着作出世。
在“立言”这一方面,楼令必然会有成就,甚至将会决定诸夏苗裔的科技变革进度。
论战功?不说楼氏扫灭了林胡,即将联手狐氏灭掉白翟,未来会消灭义渠与楼烦,光论灭掉楚国对于中原人来讲就是一件大功。
要说缺什么,楼令缺得就是世人认可有大德行这一项,不然都可以立地成圣了。
等晋室取代周王室,晋室在坐稳天下共主的地位,留在王室继续辅佐天子的楼令便会迎来成圣的那一天。
为什么?简单因为当时的晋室代表着主流,有着王权和神权的双向加持,并且楼令确实达成成圣的先决条件了。
会盟一切顺利,后面的事情再顺利完成?郤至就没少调侃楼令会成圣,虽然是在进行调侃,但那种羡慕却一点都隐藏不住。
在晋国表示主要精力仍然会集中在对付楚国的残余各部之后,会盟的气氛变得非常好。
当然不是每一个诸侯都傻,相信了晋国君臣的表态,他们该想的事情是怎么来让晋国君臣言行如一。
架起某位诸侯这种事情,许多列国的君臣拿手得很,矜持的就是在合理范围内赞叹,不矜持干脆舍下脸皮各种吹捧。
当初,也就是齐桓公时期,列国君臣就是这么哄的齐国,只能说没有完全成功吧。
说没有完全成功,主要是齐桓公也对一些分封国动了手,可是他玩得不是那么肆无忌惮。
可能很多人有所忽略,中原不少列国君臣则是成功忽悠住了好几代的楚君。
怎么忽悠,又是忽悠了什么?他们告诉楚君,想要成为霸主,只有用中原的规矩来,要不然武力打赢也不会让中原列国服气。结果是那些楚君照做,成功地将楚军的手脚束缚住。
那就是为什么楚军在南方各种横行无忌,北上却遵守交战规则的主要原因了。
会盟结束之后,宋君成盛情邀请列国君臣前往“商丘”做客,提到会表演“采桑”来进行招待。
什么“采桑”啊?其实就是殷商的国乐以及专门编排的舞蹈,一般只会在盛大的祭祀仪式才会表演,长久以来为专门的人表演,次数不超过三次。
齐国、鲁国、吴国的君臣当即答应,其他国家或势力看到有三个国家带头,纷纷起了不小的兴致,等晋国君臣告知会马上回国,活动立马没了后续。
“在会盟期间,鲁国君臣没少讲一些不该讲的话。他们被我们折腾得那么惨,我们不好继续折腾,要不然……”郤至随他哥,没有喜欢过鲁国。
楼令说道:“让他们蹦跶,最好是蹦得高一些,联合其他国家搞事。”
当初为什么要留下泰山以东的疆土给鲁国?主要是楼令需要在东边有一个饵,谁去咬钩都会让晋军发兵东进。
楼令也不怕鲁国君臣不搞事,历来没有不搞事的鲁国君臣,没有具体行动也管不住那一张嘴巴。
“君上已经决定跟齐国联姻了?”郤至进行确认。
楼令颔首道:“这种事情我们可以干涉,只是君上主意已决,不好强硬制止。”
说到底还是国君的家事,在诸侯只是更大的贵族,不是“朕即国家”之前,没有家事即是国事的说法。
事实上,说家事就是国事,无非就是权贵为了方便介入,找到的一个由头。
也不能说一国之君的家事不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站得足够高的那些人,他们一举一动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必定多,只是很多时候被小题大做了。
“确实不用多管,真要管的话,分封之后会让我们很不好办。”郤至说道。
哪怕看着是晋君周提前在进行有针对性的布局,可是没有必要将路完全堵死的啊!
现在可以是晋国与齐国形成长期联姻的政治盟友关系。
以后可以是得到分封的各国有样学样。
多得是国家那样干之后,依靠联姻来维持双方的关系会变得很脆弱。
甚至是相关的坏例子增多,联姻的价值不止会让政治意义一点不剩,乃至于会变成完全的负面。
“君上还是太年轻了。”郤至从年龄到地位,有资格来讲这个样的话。他主动改变话题,问道:“你日后是长期待在‘新田’,还是哪里?”
楼令说道:“大概是在‘新田’、‘太原’、‘雍’来回奔波。”
旁边的其他卿大夫看过来。
晋国需要每一年在楚地分配驻军,各个卿位家族险的安排,今年轮到范氏,明年轮到郤氏,后面就是楼氏。
根据楼令制定的计划,三年后就要发动横扫列国的战争,各项事宜是一点都不少,不知道多少家族能够做好充分准备。
而在这三年之内,楼氏要解决义渠,范氏要处理好鲜虞,郤氏已经有征服三戎的计划表,荀氏和邯郸氏除了应尽的国家义务之外就是努力种田。
他们听楼令的意思会是着重于内部事务,讲实话就是真心羡慕。
当然,他们也知道楼令在写一些着作,不提是清楚只要楼令不拿出来,没有借阅那么一说。
凭什么,啊?
着作就是知识,反正当前没有偷书不是偷的说法。在春秋时期敢偷某个家属的书,等着不死不休吧。
结束会盟活动,晋国君臣当即踏上返程。
有些国家的君臣留在原地,互相再搞新的社交活动,只是没有去“商丘”那一边。
智罃和士鲂在半路脱离大队,他们需要抓紧时间处理好楚地的事情,便于接下来进行迁徙。
魏颗不算跟智罃、士鲂同行,只是一样需要先去楚地考察。
等返程队伍靠近“温”地的时候,也让郤至脱离了大队。他在今年就会亲率大军征讨伊洛之戎,算是被会盟耽搁了时间。
回到“新田”之后,楼令只是待了三天,随后离开“新田”回去“太原”,在“太原”一待就是到了冬季。
这一年,晋国比之以往的动作都大,不断有组织起来的奴隶被送往南方,分别在郑地和楚地进行开垦,肯定也要兴建水利系统。
中原的其他国家看着没有什么大动作,暗地里的波涛汹涌则是一点不少。
在南方发生的大事比较多。
吴国主动出击之前寻求晋国的帮助,想要将“鸠兹”进行收复。晋国明确告知无法前往,吴君寿梦还是毅然决然出兵,到“鸠兹”碰一鼻子灰才偃旗息鼓。
楚国的残余势力除了在“鸠兹”与吴军一战之外,他们没有停止南扩的步伐。
有相关的消息显示,杨越已经濒临亡国,追击杨越各部残兵败将的楚军都快追到岭南区域了。
听到消息的楼令并不觉得意外。
想当初,楚国在北边吃了败仗,派出两三万部队都能够打得杨越各部抬不起头。
这一次南下的楚军超过十万,他们纷纷还发了狠,可不止是找补那么简单,本得就是为了增加纵深在开疆拓土。
要是晋国不管,到最后楚军打到海边都有可能,还是极大的可能性。
很明显就是只要南下的楚军不顾大江以北,晋国还真很难威胁到大江以南。
只有等晋国的水军逐渐有了规模,水军操练到经得起检验,晋国才具备干涉大江南岸的实力。
其实,要是吴国愿意拉出水军也行,只是吴国现在愿意拉出水军也没有用了。
那是晋国在打造自己的水军,心态方面跟以前已经完全不同。
而晋国目前在楚国只干两件事情,一边迁徙人口过去充实并抓紧时间开发,另一边还是大力搜捕楚人抓到北方。
列国看到晋国果然将力量主要用在楚地,消停了两年才有各自的大动作。
比如说……
齐国找到借口对莒国开战。
吴国见无法收复“鸠兹”转而对淮夷动手。
鲁国趁齐国跟莒国开战,跑去偷齐国的屁股,另一边还吞并了几个袖珍小国。
在南方更热闹,杨越残余分别跑到百濮、西瓯、阳禺、闽越、干越等势力,他们被卷入对楚军交战。
待在“太原”写书的楼令接到楚国残余势力一下子跟那么多势力交战的消息,对着一样回到“太原”的楼小白讲了一句:我愿意称楚人为当代劳动模范的最强。
若是楚国真把那些势力消灭并占领土地,日后晋国收拾楚国必然也会继续对那些地方的统治。
可是……,那些南方各部势力的实力不强,主要是以子庚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他们一下子玩得那么大,打赢并不多么困难,难的地方在于赢了又能怎么样。
真要是打赢就可以,楼令早就挥师北上杀进茫茫无际的草原了。
楼小白能够回到“太原”的原因是,楼氏在历经四五年的堡垒推进战略之后,跟义渠已经临近决战阶段,要么是义渠待在原地被打死,不然就是义渠残部见机不妙赶紧逃跑。
然后,义渠的不妙有可能让秦国介入,楼小白回“太原”的主要目标是寻求增兵。
“明年就轮到我们去楚地镇守,后面就要发动对列国的横扫之战。你需要得到多少增援,有多大的把握将义渠和秦国一块收拾?”楼令写书写得多了,神态上充满了儒雅,问的话却是非常犀利和现实。
喜欢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