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老王训斥闺女的缘故,气氛一时之间变的沉重,足足好半会儿过去之后,众人方才重新开始谈论教育的话题。
都是国之重臣,都是大才之辈,对于教育的重视,自然要胜过民间。
渐渐地,在场众人全都参与了话题……
宋老生和杨一笑不是姻亲,按说不需要掺和皇家教育的的事,可他毕竟是杨一笑的师兄,按辈分是所有皇子皇女的师伯。
因此天然便有一份责任,况且以老宋的厚道也不愿意看到孩子们长歪了。
于是就听老宋语气温和开口道:“孩童教育一事,历来备受争议,有父母认为棍棒才能出英才,也有父母尤其是母亲认为孩子幼小的时候该宠溺,在宋某看来,这两种想法都没错。”
“但如果放在皇家而言,宋某也认为应当重教轻宠。”
“孩童之幼年,本都该一样,可这世间毕竟存在着阶层不同的事实,因此每个孩童在幼年之时需要承负的也就不能一个样。”
“出身不同,承负也必须不同。”
“比如皇子公主,含着金汤匙来到人世,从孩子哇哇落地那一刻开始,注定就要享受劳苦百姓一辈子难以享受的福。”
“上苍是公平的,享受就得付出。”
“所以幼时要重教育,将来才能担负大责,做母亲的虽然不舍,但为了孩子只能放下这份不舍。”
老宋没有做太多的表态,仅仅是稍微说一说他的看法。
但是当他看向杨一笑时,语气却忽然增加了一份不悦,沉声道:“师弟,有些事你做的不太对。由于今日咱们是家宴性质,不是在朝堂上的君臣商讨国政,因此,你可莫怪我这个做师兄的要说道说道你。”
“方才我听的很清楚,几位弟妹都抱怨你不允许她们管教孩子,这怎么能行?世上当爹的很少见你这样的。”
“为兄知道你性子和普通人不一样,也知道你的许多想法跟我们有很大不同,可是,教育这件事非同小可啊。”
“自古有句老话,你应该不会陌生,严父慈母,和睦之家。”
“明白了没,你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搞反了。”
“明明你这个做父亲的该对孩子严厉,偏偏你因为宠溺和疼爱总是给孩子撑腰,当弟妹她们管教孩子时,我听说你竟然发火夺走她们的棍子……”
“固然弟妹们用棍棒打孩子也有不对,可你当场这么做是不是有些离谱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会给孩子们立下什么印象?”
“幼童没有太大的分辨是非能力……”
“孩子们心里只会认为父亲在撑腰!”
“既然父亲撑腰,那么孩子们是不是就认为自己是对的?”
“你啊你,我的好师弟,天下人都说你是一代奇才,太上皇老爷子亲自说你是才高八斗,可你为何在通晓百家之余搞不好自己孩子的教育,你这一点真是让为兄我感觉匪夷所思。”
“明明你不是不懂教育……“
“你写出的三字经堪称鸿篇巨制!”
“此书不但在我大唐境内已经推行了四五年之久,而且整个天下都把三字经奉为孩童教育的启蒙瑰宝,尤其是门阀世家,越上层的世家越重视你写的这本书……”
“天下人在在重视,偏生你这个始作俑者不合格。”
“为兄问你,你写的时候难道是随手而写吗?三字经中有一句,子不教乃父之过,你跟我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老宋这一番质问,丝毫没给杨一笑留情面。
如果是在朝堂之上,老宋绝对不会如此,自古以来君臣尊卑,老宋是最为在意的一个。
但现在是私底下的场合,杨一笑专门表示今日是家宴。
既然是家宴,那么论的就是亲朋之情,老宋作为师兄,有资格也有责任训斥小师弟。
……
除了老宋以外,旁人倒是没有指责的。
尤其是耶律楚材和周怀仁,这俩的身份不方便掺和,因此默默吃饭,选择只听不说。
至于其他的,肯定要参与。
原因很简单,各家都和宫里有牵扯。
比如李颖达老头,这时便把亲孙女拉到一旁,爷孙二人说着悄悄话,说的也都是教育问题。
门阀之所以能够传承延绵,有一大半原因是掌控知识,因此,这爷孙对教育最为重视。
只听李老头问道:“丫头啊,家里送过来的书籍够用吗?你有没有亲自念诵给娃娃听,万万不可学…咳咳…不可学王家那女子一般溺爱。”
“她家是草根出身,不知道教育之贵,咱家不一样,切不可疏忽。”
“还有,方才陛下和皇后说了,太上皇发话,把孩子送去泾县,这个事你得上心一些,到了该送之时一定要把资格拿到手。”
对于李老头的叮嘱,妃子李清瑶连连点头。
只不过,对于最后一句明显有些异议,小声笑着道:“爷爷您也太心急了吧,我娃儿今年才四岁的呀,就算要送去山中之城,起码得等到六年之后……”
“六年,太上皇老爷子那时候在不在还两说呢。”
对于这一点,李清瑶显然有疑虑。
然而李老头却面色郑重,苍老浑浊的眼中竟然闪烁精光,低声道:“爷爷我托人打探过,太上皇的情况没问题,当初虽然被云朝御医判定了绝症,可那个绝症被陛下的神药治好了……”
“此后由于颐养天年的缘故,这几年日子过得越来越顺心,因此,老爷子怕是能活好些年。”
……
李清瑶先是一怔,随即惊喜起来。
这女子忍不住急急追问道:“爷爷,真的吗?那位老爷子他,真能再活很多年?”
李颖达微不可察点点头,低声暗示道:“太上皇当初到泾县养老时,带了一些不舍离弃的妃子,其中有一位老妃子,算辈分是你姑奶奶……”
“前不久的时候,家里按惯例给她送些滋养的补品去,闲聊之余说起太上皇的身体,你姑奶奶的语气和以前大不相同!”
“以前,你姑奶奶总是唉声叹气……”
“毕竟她是太上皇的妃子,几十年的夫妻情分在那里,所以肯定担心夫君的寿数,唉声叹气乃是合情合理。”
“然而这一次家里人去探问她时,你姑奶奶表现出来的是怡然悠闲,语气轻松,有说有笑。”
“孙女,明白了没……”
“爷爷由此推断,太上皇还能活上好些年!”
李清瑶听到这里,面色更加惊喜,随即又脸色一变,十分严肃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孙女我的心态必须立马更改。”
“以前我觉着这位老爷子撑不了几年,所以等我孩子十岁的时候没必要也送去泾县,因此,我是无所谓的态度。”
“现在看来,我孩子也有了机缘啊。”
喜欢臣本布衣,为何逼我称帝?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臣本布衣,为何逼我称帝?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