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满眼都是金黄!
淮南的田野,像是被土豪随意倾倒的金币,亮瞎人眼。
赵十三叉着腰,站在那半亩“新法田”旁,脸上的褶子都笑成了一朵盛开的菊花。
“三石六斗!我的娘咧!这可是翻了一倍都不止啊!”她那破锣嗓子,此刻也像是被蜜糖浸过,甜得能腻死个人。
一群老农围着田埂,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
他们伸出粗糙的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把麦穗,放在鼻尖使劲儿地嗅着,仿佛在闻什么绝世珍宝。
“这穗子…也忒大了!比我家那小兔崽子的拳头都大!”一个老农惊呼,声音都劈了叉。
“那是!也不看看是谁种的!”另一个老农酸溜溜地说道,语气里带着一丝羡慕嫉妒恨。
这时,一个穿着绸缎长衫,挺着啤酒肚的东家模样的人,挤了进来,他搓着手,一脸谄媚地看着赵十三。
“赵家嫂子,你看这麦子长得真好啊!这…这都是你的功劳啊!”
赵十三啐了一口,鄙夷地看着他:“呸!当初是谁说这‘新法’是瞎胡闹,要老娘滚蛋的?现在知道来摘桃子了?晚啦!”
她说着,抄起一根竹尺,狠狠地敲了一下田埂边的粪肥方抄本。
“这麦子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陈野先生’手把手教的!想学?可以啊,先把地里的活儿干了再说!”
“就是就是!想空手套白狼?没门儿!”
周围的农妇们纷纷附和,一个个撸起袖子,凶神恶煞地瞪着那个东家,仿佛要把他生吞活剥了。
那东家被吓得连连后退,灰溜溜地跑了。
当天晚上,赵十三在村里的场院里,点起了一堆篝火。
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也照亮了他们眼中对未来的希望。
三十户贫农围坐在火堆旁,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金灿灿的麦穗。
“乡亲们,今天咱们就把话说开了!这地,谁种谁得!这粮食,谁出力谁吃!以后,咱们就按‘陈野先生’教的法子,一起种地,一起分粮!”赵十三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掷地有声。
“好!”众人齐声高呼,声音震耳欲聋。
赵十三拿起一把石灰,在地上画了一个简易的田契图。
“从今天起,咱们就立个‘共耕契’!田由人耕,产归实劳!最重要的是,女子也能列名!谁要是不服,就让他尝尝老娘的竹尺!”
她说着,狠狠地挥舞了一下手中的竹尺,吓得几个想浑水摸鱼的男人赶紧缩了缩脖子。
众人纷纷拿起麦穗,在契约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他们还用麦汁代替鲜血,歃血为盟,共同发誓要遵守契约,永不背叛。
这一夜,淮南的星空格外明亮,仿佛也在为这些敢于改变命运的人们祝福。
与此同时,孙思邈正在淮南的三乡农科田里,忙得焦头烂额。
他一会儿看看这边的沟渠,一会儿摸摸那边的土壤,一会儿又抓起一把肥料,放在鼻子底下仔细地闻着。
“妙哉!妙哉!这沟渠合工法,能省一半的力气!这施肥依物性,能让地力更持久!简直是土中有道,胜于老夫的炼丹房啊!”他忍不住赞叹道。
他赶紧吩咐随行的医童,把这些宝贵的经验都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淮南耕术录》。
他还结合这次瘟疫的经验,写了一篇《疫后地力复原论》,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利用草木灰、粪便等天然肥料,恢复被瘟疫破坏的土地。
写完这些,他还觉得不够,又连夜疾书了一封八千字的《农科推广疏》,派人快马加鞭送往长安。
“圣上!老臣恳请您重视农科啊!现在有这么一位无名夫子,他不穿官服,不住庙堂,却一心一意地教百姓种田,使荒田变金,疫地回春!这可不是什么小小的技术,而是安邦定国的根本啊!”
他在奏疏的最后,还特别强调:“工、医、农三科必须并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巩固国家的根基!”
武媚娘最近很忙。
自从上次在李承乾那里“进修”之后,她就觉得自己的人生目标更加明确了。
这天晚上,她偷偷地把八名农籍宫婢叫到了冷宫的井边。
“姐妹们,你们都识字吧?”她轻声问道。
“回媚娘姐姐,我们都认得一些字。”一个宫婢回答道。
武媚娘点了点头,拿起一根麦穗,蘸了蘸地上的灰尘,然后在地上画了一幅简易的“密植图”。
“你们看看,这就是‘陈野先生’教的密植法。用这种方法种麦子,产量能翻好几倍!”
她指着图,详细地讲解着密植法的原理和方法。
宫婢们听得非常认真,生怕漏掉一个字。
“媚娘姐姐,这种方法真的能让麦子多活一茬吗?”一个宫婢问道。
“当然是真的!我亲眼见过!”武媚娘肯定地回答。
“那…那真是太好了!我们家乡每年都有人饿死,如果能用这种方法种地,就不会有人再饿死了!”另一个宫婢说着,眼泪都快流下来了。
武媚娘叹了口气,说道:“可是,朝廷说了,女子不能管田契,不能进技院。就算我们学会了这种方法,又能怎么样呢?”
“那…那我们该怎么办啊?”宫婢们都感到很绝望。
武媚娘眼中闪过一道寒光,冷声道:“既然朝廷不让我们做,那我们就逼它改!明天,我们就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允许女子学习农科!”
第二天,十六名宫婢联名上了一封《田科请愿书》,并在信中附上了三枚金灿灿的麦穗,还在上面题了一句话:“此物养人,何分男女?”
早朝之上,崔知温慷慨激昂地宣读了孙思邈的奏疏。
“圣上!臣以为,农科乃国之根本,万万不可轻忽!臣恳请圣上采纳孙思邈的建议,将‘女子可试农科职’并入《工科试章程》修订案!”
他的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
“荒唐!简直是荒唐!妇人种田,礼崩乐坏!崔知温,你是不是疯了?”御史大夫怒斥道。
“就是!自古以来,哪有女子抛头露面种田的?简直是伤风败俗!”
“崔知温,你身为礼部侍郎,竟然鼓吹这种歪理邪说,简直是愧对圣上!”
士族官员们纷纷指责崔知温,恨不得把他生吞活剥了。
崔知温毫不退缩,反驳道:“各位大人,你们说妇人种田是礼崩乐坏,那请问,去年瘟疫的时候,是谁冒着生命危险,把药送到各个村庄的?是太医吗?还是柳氏妇人!”
“今年麦子丰收,是谁让饥民不再挨饿的?是仓曹吗?还是赵十三!”
“各位大人,你们只知道坐在庙堂之上,空谈礼义廉耻,却不知道百姓的疾苦!你们才是真正的误国之臣!”
他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那些士族官员们哑口无言。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魏征突然拄着拐杖,轻轻地敲了一下地砖。
“崔礼部所言,与老臣夜观‘新宗谱碑’所思,不谋而合。”他缓缓地说道。
满殿寂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大气都不敢出。
长孙无忌的脸色铁青,他知道,魏征这是在暗中支持崔知温啊!
而此时,李承乾已经悄然离开了淮南。
他骑着那头老驴,缓缓地走在官道上,身后只留下了一片金色的麦田。
在离开之前,他在那块“麦起于尘,国生于野”的石壁上,又刻下了一个小小的麦穗图案。
那麦穗迎风摇曳,仿佛在预示着,下一波变革,将从这片金色的土地上,席卷整个帝国。
他要去北方,去完成他更大的计划。
“驾!”他轻轻地抽了一下驴屁股,老驴吃痛,加快了脚步。
李承乾立于淮水渡口,见对岸田畴如织,麦浪翻金。
他眯起眼,自语道:“起风了……”无需修改
在淮河水面上,波光闪闪发亮,对岸的麦浪翻滚着,呈现出一片金灿灿的景象,真的是一场“土豪金”的视觉盛宴!
一群调皮的孩子举着在驴蹄印里顽强生长的小麦苗,就像中了五百万一样跑来跑去互相告知,那兴奋的劲头,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们挖到了唐朝版的比特币呢!
李承乾看着这繁荣兴盛的景象,心里别提多舒坦了,比吃了十斤蜜枣还要甜!
他拿出韩九送的“五音哨”——那可是古代版的“唢呐”,哔~哔~哔~吹出一段充满魔性的《工科歌》,那旋律,能和广场舞神曲相媲美!
更厉害的是,远处的村童居然跟着哼唱起来,瞬间有了大型K歌现场的感觉!
这画面,简直要被玩坏了!
孙思邈派人来请他回长安,估计是怕他这尊“大神”跑掉,毕竟这个“农科天团”没了主唱可不行。
可李承乾是什么人?
他可是要干大事的人!
哪能轻易被“召回”呢?
他大手一挥,果断拒绝了!
夜幕降临,李承乾化身“灵魂画手”,在赵十三家的泥墙上挥笔作画,留下了一幅《南北驿路草图》,上面有七个红圈,标注着未来“农工讲院”的地址,那可是培养“科技兴唐”人才的摇篮!
他又把最后一根粪肥方竹签,像插旗一样,嗖地一下插在田地中央,上面刻着“麦穗为印”四个大字,简直就是古代版的“知识付费”广告!
第二天一大早,李承乾牵着他的小毛驴,沐浴着清晨的阳光,潇洒地向北出发了,那背影,简直帅极了!
与此同时,远在长安的太极殿里,李二正看着孙思邈的《农科推广疏》,那奏折上“无名夫子”四个字,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了他的目光。
他摸着下巴,若有所思地问魏征:“老魏啊,你说……这人是不是早就知道,真正的江山,不在宫里的那几亩地,而在——老百姓的田地里?”魏征捋了捋胡须,意味深长地笑了笑,没说话,但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喜欢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