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欢喜鸳鸯,决战大明帝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69章 德川大和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人民军在湖广、福建、江西、浙江战场上攻势如潮,捷报频传。

这让对倭作战屡遭失败的人民军,以及皇家陆军的将士们为之狂呼,感觉胜利的曙光已然到来。

与此同时,远在辽东方向的高杰军团,在朝鲜国王的全力配合下,一直隐蔽行军,用时一个多月时间,终于顺利抵达朝鲜半岛最东端。

北方天高气爽的秋季,永远是那么的短暂,此时的朝鲜半岛已经是寒风凛冽,草木萧疏。

因为连年的天灾人祸,不但华夏大地上物资匮乏,就连偏居一隅的朝鲜半岛上,也同样是物力维艰,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年穷兵黩武的大清国,为了从倭寇手中获取复合弓弩,竟将朝鲜半岛最东端的土地割让给了倭寇,实在是令人愤慨。

高杰通过朝鲜军方送来的情报得知,倭国竟将这里当作流放囚徒的安置点,仅驻守了两千多倭国氏族武士。

高杰心中思量,觉得当下并非最佳进攻时机,便打算暂且按兵不动,等待军中物资储备充足后,再率领大军过境,直抵朝鲜海峡,向倭国本土发起一场出其不意的突袭。

如此一来,成功登陆倭国的把握就能更大,避免蒙元东征倭国时的悲剧重演。

可济尔哈朗立功心切,当他听闻倭寇的驻军情报后,也没有与高杰联系,便意气风发的挥军东进。

一万满洲骑兵在他的带领下,就如同狂飙般迅猛出击,仅用了短短三天时间,便如秋风扫落叶般,将这片土地上的倭寇全部歼灭。

倭国的氏族武士们毫无准备,本以为这片流放之地,根本就不会爆发大规模的战事,所以在战斗打响的那一刻,完全陷入了慌乱。

倭寇几乎没有组织起任何像样的抵抗,就被满洲骑兵冲得七零八落,八千被流放的囚徒和一千二百多名武士,皆成为了济尔哈朗的俘虏。

高杰对此大为恼火,担心倭国一旦得到消息,必然会在大海对岸严阵以待。

而自己所率领的东征军团,此时还没有做好渡海作战的准备,这无疑会给后续的军事行动,增添太多的困难和变数。

在对这些俘虏的审讯中,高杰却有了意外的发现。

这些所谓的囚徒,大部分竟然是原来的倭国贵族,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曾经身处倭国的权力核心,知晓许多倭国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些秘密,就如同拼图碎片一般,拼凑出了倭国如今的真实模样。

也印证了情报部和锦衣卫,此前所获取的情报,使倭国这些年所发生的变革,全面而清晰的展现在了马超的面前。

情报显示,德川幕府的新一代将军名为德川大和,如今年仅二十一岁,却被倭国百姓视为神明。

他出生于江户城的将军幕府中,自幼便显露出非凡的天赋。

三岁那年,一次意外落水获救后,他就仿佛被命运重新塑造般,由原本木讷愚蠢的性情,变得无比聪慧异常。

落水获救几日后,他便能通读各类文章典籍,写出锦绣文章,远超常人所能想象。

五岁那年,他在将军府中舌战群儒,发表《富国论》,提出一系列富民强国的独到见解,举国震惊。

七岁那年,他亲自选拔人才,制定商业策略,他创建了大和商行,当年就获利三十万白银。

九岁那年,他又将目光投向工业领域,从海外聘请技术人才,创建了京都工业区,同时开工建设三十座工厂。

十岁那年,他提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创建了倭国大学、倭国军事大学、倭国职业大学,亲自挑选十岁左右、资质上佳的少年入学。

亲自出任三所大学的校长,精心编制教材,为学生们传授先进的知识与技能。

十二岁那年,他在将军府内举行展示会,当众实验新式火枪火炮,以及威力巨大的各类炸药武器。

这些先进武器的威力,当场就震惊了所有军阀,纷纷提出要重金购买的诉求,却被德川大和以制造工艺复杂,无法大规模量产为由拒绝。

也正是这一年,老将军将他指定为幕府的接班人,授权他建立一支两千人的新军,并赋予他参与战斗的军事指挥权。

十五岁那年,德川大和相继发表了《军国论》《海洋论》《大东亚共荣论》三部文章。

这些文章中,他详细阐述的军国扩张思想,以及全球争霸战略布局,这让德川大和风头无两,也因此被老将军和他的兄弟们所忌惮。

十六岁那年,德川家族内部矛盾彻底爆发,德川大和在南下途中遭遇刺杀,身负重伤。

事件就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倭国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为此还爆发了一场无比血腥的军事政变。

两千新军与三千在校学生里应外合,攻入江户城后,他们大肆抓捕守旧派贵族,还包围将军府,高声请求将军严惩刺杀事件的幕后黑手,将权力交给年轻有为的德川大和。

老将军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新军士兵和学生们也彻底被激怒,上千人如潮水般冲入将军府内,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大屠杀。

德川大和得知消息后,不顾伤势从长崎赶了回来,快速平息事端后,下令处决了上百人,为自己的家族报仇雪恨。

至此,将军幕府就被德川大和所掌控,他也成为了倭国的实际控制人。

接下来的几年里,倭国大量青年劳动力被征调,投身矿产业、冶炼业、化工业、制造业、军工业生产。

在德川大和的全力推动下,这些产业快速发展,京都工业区内厂房林立,烟囱冒着浓烟,大批量工业品被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可他的富民计划却毫无建树,农业人口大量流失,土地荒芜,使本就遭受天灾的倭国粮食产量锐减,百姓生活愈加困苦。

短短几年时间,倭国新军就扩充到了十万,使用旧火器的部队二十万,后备青年军超过三十万,全国上下沉浸在军事扩张的狂热之中,可谓是穷兵黩武。

由于工业与农业之间的矛盾,百姓与幕府,部族与幕府,旧军阀与幕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叛乱时有发生。

喜欢欢喜鸳鸯,决战大明帝国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欢喜鸳鸯,决战大明帝国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