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峰斜眼看着李善长。
这他喵的算什么?
这老匹夫抢的都是本官的词儿!
敲黑板。
中原堂口的疆域理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整个宇宙都属于中原堂口。
为了治理庞大到无以复加的疆域,中原堂口创造性的搞出了流官加羁縻两条线路并行制。
流官属于直接管辖,由朝廷派遣官员负责治理,因为官员会不断调任,就像水一般会不断流动,所以称之为流官。
而羁縻属于地方自治,皇帝和朝廷册封某个人为土司,不再直接派遣官员朝廷治理。
注意,朝廷不派遣官员并不意味着皇帝和朝廷就要放弃朝廷对某个地方的权益。
比如说朝廷缺钱,缺少物资,要打仗,土司或者藩王就要承担起代替朝廷收税、征收物资、派出军队从征。
秦良玉及其所率领的白杆兵就属于这种情况。
朝贡体系则是基于羁縻体系的延伸,外藩藩王的权力比之土司要大一些,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却要少一些。
比如棒子和猴子等藩属国就是这种情况。
相应的,朝廷对于藩王的义务也会同步减少。
看得顺眼且亲近一些的外藩就优待一些,看不顺眼且疏远的就薄待一些。
比如矮矬子进攻棒子,大明的选择就是站在棒子一边,甚至不惜直接派兵帮助棒子。
而暹罗、猴子、缅甸、高棉等藩国打来打去,大明却很少插手其中,顶多就是把这几个藩国的使节喊过来训斥几句。
如果切实影响到大明本身的利益,大明甚至还有可能直接出兵“平叛”。
就好比胡朝安南取代陈朝安南,朱老四就直接出兵去干胡朝安南然后再玩改土归流。
所以,再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已经完全归化的地方派遣流官直接管理,半归化且近在咫尺的地方搞羁縻统治,比较远且不怎么归化的地方实行外藩朝贡体系,实在太远且一时半会儿腾不出手去收拾的地方就暂时当做没看见。
这四种由远近和文化亲近程度所构成的管理体系,也决定了远近亲疏的先后顺序。
直接派遣流官负责管理的百姓属于自家百姓,执行的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伤人及盗抵罪的思维逻辑。
土司代为管理的自治地区属于比较亲近的等级,这种地方往往也是汉胡杂居的地区,往往是中原堂口的律法和土司规矩并行,优先级别视其归化程度而定,有的地方是中原堂口律法优先,有的地方则是土司规矩做先。
外藩则是相对较远的等级,一般情况下,朝廷除了通过朝贡体系获得好处以外,也不太愿意管他们的死活。
外藩之外就是最远的一层,朝廷对待他们的态度往往是“只要能腾出手来就得吊民伐罪以使其归化”,甚至会支持外藩对他们用兵。
胡惟庸提到的大理、湘西洞蛮和麓川,就属于典型的外藩、土司。
其中大理是外藩的典型,湘西洞蛮属于归化程度比较高的土司,麓川则属于归化程度比较浅的土司。
而李善长的思路也很简单。
大明能够辐射到的本土范围内不允许有土司这种类似藩国的国中之国存在。
无论大理还是湘西洞蛮,又或者是麓川,最后都要走到改土归流的路子。
如果条件允许,缅甸,安南,乃至于棒子,这些藩国也早晚都要改土归流。
这是大明朝堂上一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也可以说是从大宋身上吸取到的教训。
而要改土归流,却又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百姓数量”四个字。
大明百姓数量占据优势,改土归流就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改土归流。
大明百姓的数量不占据优势,改土归流就只是形式上的改土归流。
以前也就算了。
因为没有地方安置几十万、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藩国、土司百姓,所以,先灭其国,再焚其庙,毁其书籍、文字,易其语言、服饰,强行逼反土人然后再大肆杀戮,将土人的数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只剩下老实乖巧的,然后再强行迁移大量的中原百姓过去,就成了一套最简单实用的解决方案。
但是现在不一样。
现在无论是山东还是辽东,都需要大量的百姓。
这套简单实用的流程就变得有些不太适用。
与其不断的逼反土人再大肆杀戮,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忽悠着他们迁往山东和辽东。
只要打散他们原本的亲戚和邻里关系,再分散安置,保证他们的数量占比处于低位数,就能在完成改土归流的同时将之慢慢同化。
但是!
你个老匹夫竟然敢抢本官的词儿!
杨少峰直接冷哼一声道:“李相说的对,就是不知道李相打算拿什么来迁移这数百万的百姓?”
“牛车?”
“马车?”
“还是打算靠那些百姓的两条腿?”
李善长脸上的笑容慢慢隐去。
靠牛车又或者马车,甚至是靠百姓的两条腿来迁移几百万人,而且还是从西南迁往辽东?
这他娘的不是开玩笑么!
且不说国库能否承担得起迁移成本。
就算能承担得起,这一路上又得累死、病死、饿死多少人?
李善长直接黑着脸说道:“老夫又没说现在就要迁,这不也是在等驸马爷造出蒸汽机火车么?”
杨少峰再次哼了一声,正打算再给李善长添点儿堵,跛五却带着夏煜匆匆忙忙的走了过来。
“殿下,李相,驸马爷。”
夏煜向着朱标和李善长还有杨少峰三人挨个打了遍招呼,随后便从身上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递向朱标:“殿下,孩童案和铁器流失案已经彻底结案。”
朱标眼前一亮,伸手接过信封,取出书信看了起来。
杨少峰和胡惟庸却是悄然对视一眼。
来了。
大把的劳工带着他们的亲眷走来了。
只看信封的厚度,就知道这次孩童案和铁器流失案牵扯到的人数绝对不少。
怕不是得有个几万人?
胡惟庸拉着杨少峰走到一边,低声道:“这些劳工先归老夫,老夫再想办法从辽东给你弄两倍的劳工过来,如何?”
杨少峰咂吧咂吧嘴,说道:“依本官之见,不如咱们把这些劳工二一添作五,你带男丁走,女子给本官留下,先给他们来一个隔海相望难相聚。”
“当然,男丁都归你,本官不能白吃这个亏。”
“该有的两倍劳工补偿还是不能少的。”
喜欢奋斗在洪武元年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奋斗在洪武元年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