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陆天明在京城琢磨如何出头的时候,张献忠发动饥民起事。
将一个十岁少年收为养子,改姓张。
从此,少年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
小小年纪,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
李定国是个很纯粹很纯粹的人。
王自用在山西覆灭,高迎祥被陆天明耍的滴溜溜转。
作为张献忠身边的人,他还在学习。
这之后一直带着小股流贼。
流贼攻陷凤阳以后,张献忠才让李定国独立带人,那时候他才十五岁。
李定国太纯粹了,眼里只有战事,一门心思做事,别的完全不考虑。
为了成事,他不择手段。
粮草、伤亡等等一律不在乎。
与士兵同吃同住,完全是张献忠梦想的将军。
李定国去哪里都是先锋,他麾下的流民死了一茬又一茬,时刻冲在前端的小孩却活着。
三年前在潘阳湖,差点活捉龙虎将军董成虎。
李定国梦想有一支骑军,为此他骑过牛、骑过骡子、骑过驴。
就是这些杂活牲口,让李定国生生训练了一支五千人左右的骑军。
一个十九岁孩子成为麾下第一大将,是因为李定国跟张献忠说过一句话:
世上所有的博弈最终都是为了战事,我们耍心眼不可能是陆天明的对手,既然免不得一战,为何不抓住重点练精锐。
好极了,张献忠也是这么想的。
到浙北后,张献忠买来两万战马,给李定国提供一切能实现的军械。
李定国也不负众望,生生练死五千人马,打造了一支精锐的精锐。
这支精锐骑兵常年在湖州地界,不对外展示,因此嘉兴和湖州士绅都不知道。
过年进攻苏州和常州,李定国一战成名。
苏州就不说了,李定国跑的太快,苏州主力也在松江,他不过瘾。
一天一夜直奔常州,面对马世奇师徒的十六万‘精锐’。
李定国带三千人杀了个来回。
死了两千人,却把十六万人一次性打崩了。
江南水师、漕兵哪见过这种打法,人马浑身是血,不要命的冲锋,几万人拦不住三千人,主将也被李定国一刀枭首。
计划一个月的战事,李定国三天就打完了。
徐弘基父子、诚意伯刘孔昭很快发现,李定国这种将军是陆天明的‘克星’。
不跟你玩任何心眼,撸起袖子就是干。
刘孔昭从青浦脱身后,没有回南京,立刻计划利用镇江的杨氏族人。
徐弘基原本不报什么希望,云盆被发现,夫人被抓又被放之后,同意刘孔昭的计划。
南京士兵心眼太多,很容易走漏风声,不适合围杀。
徐弘基同意张献忠进入镇江,建立信任,也为了执行这个计划,只要逮住一个将军,陆天明灰头土脸,投鼠忌器,一定不会轻易过江。
张献忠令李定国五千人进驻配合,他既是诱饵,也是主力。
秦大成的探子暴露后,让刘孔昭信心十足。
他等于是摆了两个诱饵,护卫犄角,就等陆天明派人来送死。
计划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时代变了,战法日新月异,三年前的陆天明与现在的陆天明不同,再过三年又是一个玩法。
江南还在玩火器、冷兵器、战马配合。
秦大成昨日下船后,就在联系集结各部,研究镇江地形。
他倒是记得陆天明评价李定国:纯粹的人不会做错事。
错不错不重要,现在是大力出奇迹的时间。
秦大成也憋了好几年了,名为将军,没正经打过一架。
反正陆天明交代,可以带点猛家伙。
白天与下游泰兴的人联系,给江南一个惊喜。
天色刚黑,四艘漕船满载一千人渡江,在丹徒镇上岸。
刘孔昭既然摆了个口袋,中间当然没什么防御力量。
一千人立刻跑步到镇江,路上碰到巡逻的水师,格杀勿论。
杨彤身披铠甲,跟着他来辨认,还告诉秦大成哪里地势高。
秦大成一摆手,用不着那么麻烦,守备府在西边,咱们从东边开搞。
两群人,各自背着炸药包四百斤,潜行靠近东门两侧。
秦大成朝天鸣枪,齐齐点燃火捻子。
一千人在三里外,大张嘴捂耳朵,等了一炷香时间。
轰轰~
前后连续两声,大地都在跳动。
杨彤耳朵嗡嗡嗡响,天空中噼里啪啦落石头。
镇江东城墙两个大豁口,东门也塌了。
“冲,直杀守备府,手弹开路。”
一千人撒丫子冲,在敌境腹地玩起了攻城巷战。
守卫两千人,一千虎蹲炮和火铳。
没鸡毛什么用,他们不会玩。
士兵们从城墙开始,就是五人一组,手弹开路。
城墙上还有掷弹筒支援。
城里轰轰轰的爆炸声,比过年的烟火还密集。
守卫别说作战,连人都没看到,就被轰塌在房子里。
爆炸混合房子倒塌声,飞速靠近守备府。
秦大成没去守备府,到城墙上拿望远镜环视,乐得哈哈大笑。
水师果然出动了,江面上船连船,提前去江中洲堵路,镇江南边五里外的南山大营灯火通明,一条火龙以飞快的速度向镇江而来,另一条却向东封锁。
刘孔昭反应够快,可惜没什么用。
仅仅一刻钟,行动的前锋队长就来汇报,“将军,杨家二十三口,伤了四个,都带出来了,兄弟们阵亡六人,武器没丢。”
“撤!去丹徒镇。”
他们行动很快,杨彤母亲等不方便的人被担架抬着,火光中飞速东去。
杨彤在旁边跑的气喘吁吁,还得士兵拉着跑,有些杨家人也被士兵背着或拉着。
等南边的步卒到镇江,他们已经到丹徒镇了。
刘孔昭并没有让士兵马上追,而是向东南兜圈子。
轰轰轰
水师在炮轰丹徒镇的漕船,秦大成按计划,继续向东。
刘孔昭扩大封锁范围,以保证效果的时间空隙,一千人又跑了十里。
跑不动了,也不用跑了。
一个叫西山寺的江边小山,周围四个水塘,距丹徒十里,距圌山十里,距江边三里。
东边地平线上黑乎乎的一道墙,中间不停有大刀的寒光闪过,告诉他们进入了绝路。
喜欢锦衣黑明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锦衣黑明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