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讯息刚在朋友圈露了个头,立刻被冰奶茶、小龙虾与火锅的图片淹没了——似乎夏天仍在喧闹中延续着。然而我走入菜场,却瞥见了悄然改换的风景:山药已整整齐齐码在显眼处,莲藕带着泥,水灵灵地堆成小山,梨子也黄澄澄地压满了摊子。卖菜的大婶见我看得入神,笑着插话:“秋梨下来了,润润肺,好着呢!”我心中了然,这微妙的流转,早已被每日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人们默默记取。老祖宗留下的“四时有序”,并非刻板教条,而是将生存智慧深深埋入日常烟火——厨房,正是这智慧最鲜活、最温热的土壤。
立秋一到,咱们厨房的“战略方针”也得跟着换一换。整个夏天对付暑湿的那套法子,该收一收了。天气渐凉,空气里的水分悄悄溜走,秋燥便悄然登场。这“燥”字可不温柔,它偷偷吸走你喉咙里的水汽,让你口干舌燥;它让你皮肤发干、发紧;它让咳嗽总在喉咙口徘徊,甚至悄悄掏空你身体里那点珍贵的“阴液”。
中医讲“肺为娇脏”,最是受不得这燥气的侵袭。它像一台精密的加湿器,干燥季节最需养护。所以厨房里的头等大事,就从“祛湿清热”转到了“滋阴润燥”上。
这时节,我们的厨房小药柜里,该请出几样“润燥大将”了。首推便是百合。抓一小把干百合,泡发后,无论是熬粥、炖汤,还是炒个清爽的时蔬,它那微微的甘甜和清凉润泽之力,恰如秋雨无声浸润心田。还有玉竹,药性平和,煮水代茶,或与肉类同炖,它润泽的效力能缓缓深入肺胃,给身体带来持久的滋润。
银耳更是厨房润燥的明星角色。它富含胶质,炖出一锅晶莹剔透的银耳羹,撒上几粒枸杞,那滑润的口感与温和的滋补力,是抵抗秋燥最熨帖的甜汤。至于沙参、麦冬这些,味道虽稍带药感,但炖汤时适量加一点,润燥养阴的效果亦是上佳。
秋日厨房里,蔬菜的选择也悄然换了风向。夏季清爽的黄瓜、苦瓜渐渐退场,那些能滋养脾胃、润泽秋燥的根茎类蔬菜,纷纷成了灶台上的主角。
山药是厨房里当之无愧的“脾胃卫士”。它性味甘平,像一位温和的老友,轻轻抚慰着被夏季冷饮和油腻折腾得有些疲惫的脾胃。削山药皮时黏液沾手发痒?只需手上套个薄塑料袋便轻松解决。切成滚刀块,与排骨或土鸡同炖,汤头醇厚,山药入口粉糯绵密,那份熨帖直抵脾胃深处。或者清炒一盘山药木耳,脆嫩爽口,润而不腻。家里老人常说,秋天常吃山药,连走路都觉得脚下有根,力气足着呢。
莲藕,堪称“水中灵根”。它生吃清脆甘凉,能清热生津,榨汁饮用对缓解秋燥口渴甚好;熟食则转为温润,健脾开胃,补益气血。买藕时,挑那些节短粗壮、表皮无破损的为佳。炖一锅醇厚的莲藕排骨汤,藕块吸饱了肉汤的精华,粉糯香甜,汤水清润不油,一碗下肚,滋润从喉咙滑到心底。或者凉拌藕片,焯水后过凉,加醋、糖、一点香油,撒上葱花,酸甜开胃,脆生生的口感,是秋日餐桌上的爽利小菜。
南瓜色泽金黄,宛如浓缩的小太阳。它性温味甘,能补中益气,富含的果胶更是护胃好手。简单蒸熟,勺子一挖,那天然的甜糯便是最朴实的滋养。切成块与金黄的小米同煮成粥,温软养人;或是做成香甜的南瓜饼、南瓜馒头,都是秋日厨房里温暖又饱腹的选择。
白萝卜素有“小人参”的美誉。它生性辛凉,能消积食、化痰热。秋日里偶尔贪嘴吃多了油腻,切几片白萝卜嚼一嚼,或是煮一碗清淡的萝卜汤,顺气消食的效果立竿见影。萝卜炖牛腩更是经典,萝卜吸足了肉汁的丰腴,自身又化解了油腻,相得益彰。
至于绿叶蔬菜,深秋菠菜正当其时。菠菜养血润燥,但记得烹饪前先焯水,去除其中草酸,吃起来更安心。蒜蓉清炒菠菜,色泽碧绿,口感柔嫩,是秋日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抹生机。
古人言“五谷为养”,秋风起,我们的主食篮子也得跟着季节翻新花样。黏黏糯糯的糯米此时正当红。它性温味甘,能温暖脾胃,补益中气。用糯米与红枣、桂圆同蒸,是补气养血的佳品;包几个豆沙馅或芝麻馅的糯米团子,软糯香甜;或者熬一锅热腾腾的糯米粥,撒上些红糖,暖胃又暖心。糯米虽好,但不易消化,脾胃虚弱的朋友一次别贪多,细嚼慢咽方是正理。
小米的金黄,是秋日最温暖的底色。它味甘咸,性稍凉,能健脾胃,清虚热。早晨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米油浓厚,最是养人。加入南瓜同煮,色泽诱人,味道香甜;加些红枣、山药丁,滋补效果更佳。小米粥看似平淡,却是滋养脾胃的“黄金汤”。
红薯,这朴实的块根,是秋日甜蜜的馈赠。它补中和血,益气生津,富含膳食纤维。街头巷尾烤红薯的香气,是秋日最诱人的烟火气。自家蒸熟或烤熟,简单却美味。煮红薯粥、做红薯饭,那份天然的甘甜融入主食,润物无声。红薯还能蒸熟压泥,做成红薯饼、红薯馒头,变着花样温暖你的胃。
玉米棒子饱满,啃起来格外香甜。它调中开胃,利湿通便。鲜玉米直接煮熟,啃着吃最过瘾;剥下玉米粒,无论是清炒、煮汤,还是与松仁搭配做道小炒,清甜爽口,齿颊留香。磨成玉米面,贴饼子、蒸窝头,粗粮细作,别有一番风味。
“立秋到,贴秋膘”,这句老话流传甚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夏日消耗大,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们多吃些肉食储存能量以御冬寒。这习俗背后,是祖先应对自然的生存智慧。
但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早已远离了饥寒交迫,“贴秋膘”也得与时俱进。若不顾脾胃承受能力,盲目大鱼大肉、油腻厚味地“贴”进去,非但无益,反成负担。秋膘未贴成,倒先贴出了消化不良、血脂升高、体重飙升的烦恼。
秋日进补,讲究“清补”、“平补”。厨房里的肉蛋食材,更需一份选择的智慧。鸭肉性凉味甘咸,是秋季润燥的肉中上品。尤其老鸭,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功效更佳。一锅酸萝卜老鸭汤,酸萝卜化解了鸭肉的微腻,汤水酸香开胃,鸭肉酥烂,温润滋养,润燥而不助火,是秋日厨房的经典炖品。
猪肉性平,是日常滋养的好选择。猪瘦肉富含优质蛋白。取里脊肉切丝或切片,与润肺的银耳、百合同炒,清爽不腻;或者炖一锅清淡的冬瓜排骨汤,冬瓜利水,排骨提供营养和风味,汤清味鲜,润燥生津。选排骨炖汤时,前排肉质更嫩,更适合煲汤。
牛肉温补,能益气血、强筋骨。但秋燥之时,烹饪方法宜温和。炖煮是首选,比如加入清润的白萝卜同炖,萝卜能中和牛肉的温性,化肉食的积滞,汤醇肉烂,滋补而不燥热。切牛肉时逆着纹理切,口感更嫩。
鱼肉,特别是河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清蒸最能保留其鲜美和营养。一条鲫鱼,简单处理,葱姜铺底,上锅清蒸,出锅淋点蒸鱼豉油,撒上葱丝,泼上热油激出香气,鱼肉鲜嫩无比,滋味清淡却悠长。鲫鱼汤炖出奶白色,也是润燥佳品。蒸鱼时,在鱼身下垫几根筷子,能让蒸汽流通,受热更均匀。
鸡蛋,这最平凡的厨房宝藏,其营养近乎完美。它滋阴润燥,补而不滞。秋日早晨,一碗嫩滑的鸡蛋羹,滴几滴香油,撒点葱花,温润妥帖;水煮蛋方便携带;西红柿炒鸡蛋更是国民下饭菜,酸甜可口。煮荷包蛋时,水似开非开时打入,火候掌握好,形状才完整漂亮。
秋果琳琅满目,是自然的甘甜恩赐,也是润燥的天然良方。梨子被称为“天生甘露饮”。生吃清热生津,榨汁润喉效果尤佳。若畏其凉性,可蒸熟或煮熟食用,润燥之功不减,而凉性大减。自家熬制秋梨膏虽稍费工夫,但真材实料,无添加,冲水饮用,对缓解秋燥咳嗽颇有裨益。挑选梨子时,选果形端正、底部凹陷深的,通常汁多味甜。
葡萄酸甜多汁,能补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秋日里吃上几颗,颇为惬意。葡萄皮和葡萄籽富含营养,若条件允许,清洗干净后连皮吃更好。清洗葡萄时,水中加一小勺面粉揉洗,能有效去除表面白霜和杂质。
鲜枣脆甜可口,被誉为“维生素c丸”,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但鲜枣不易消化,一次不宜多吃,尤其脾胃弱的人要适量。晒干的红枣则性温,是煲汤、煮粥、泡水的常用滋补品,补养气血之力更强。煮粥时放几颗红枣,粥会格外香甜。
柿子红彤彤挂满枝头,清肺热、生津润燥。但柿子性寒,尤其未完全成熟的涩柿,鞣酸含量高,需放置至熟软脱涩方可食用。且柿子不宜空腹大量食用,尤其忌与高蛋白食物(如螃蟹)同食,以免形成不易消化的凝块,引发不适。
石榴籽粒晶莹如红宝石,性温味甘酸,能生津止渴,收敛固涩。其抗氧化物质含量极高。直接剥食,或榨汁饮用皆可。剥石榴有个小窍门:顶部切平,沿筋膜划开几刀,放入水中掰开,籽粒会轻松沉入水底,筋膜浮起,便于分离。
秋日的厨房,熬煮炖焖的功夫显得尤为重要。粥,这最朴素的食物,在干燥的秋季,最能温养脾胃、滋生津液。熬一锅好粥,米水比例是关键,大火烧开,文火慢熬,米粒开花,粥汤稠滑,米油浮面方为上品。
小米南瓜粥,金黄暖胃;百合莲子粥,清心润肺;红薯玉米粥,粗粮的甘甜;白萝卜丝粥,顺气清爽。晨起一碗热粥落肚,如一股暖流唤醒身心,为一日之始注入从容能量。煮粥时滴几滴香油,不仅增香,更能防止溢锅。
汤汤水水更是润燥的主力军。炖汤不必追求浓油赤酱,清润平和才是秋日真味。砂锅慢炖,食材的精华与水分在时间里交融。
莲藕排骨汤,醇厚中带着莲藕的清气;冬瓜薏米老鸭汤,利湿润燥;简单的雪梨银耳汤,加几颗冰糖,炖至银耳软糯胶质溢出,清甜滋润,胜过许多饮料。炖肉汤时,若想汤色清澈,肉类可先焯水;若求浓白,则可用油略煎后直接加开水大火猛煮。
秋燥时节,饮水也需智慧。一味灌凉白开,有时反觉不解渴。不妨在厨房备些简单的代茶饮。
几片沙参、麦冬,沸水冲泡,便是温和的滋阴润燥茶。几朵菊花、几粒枸杞,清肝明目。蜂蜜柚子茶,自己熬制虽费时,但冲水饮用,酸甜中带着柚香,润燥开胃。梨片与少许冰糖煮水,也是不错的自制饮品。泡菊花茶时,水温不宜过高,85度左右最佳,以免破坏其清雅风味。
秋日饮食,尚有几点细微之处值得留意。其一,口味宜“减辛增酸”。辛味如葱、姜、蒜、辣椒等,虽能发散,但秋季本燥,过多辛散之物易耗伤津液,故应减少。而酸味能收敛、生津,如食醋、山楂、葡萄、柚子等,适当增加有助于应对秋燥。炒菜出锅前淋几滴醋,往往能提香开胃。
其二,烹饪方式宜“温润”。煎、炸、烧烤等方式易产生燥热,加重秋燥。蒸、煮、炖、焖、拌等温和的烹饪方法,更能保留食物水分,也更利于脾胃消化吸收。厨房里的烟火气,此时当是温煦的暖流,而非灼人的烈焰。
其三,进食节奏宜“缓”。秋季肺气旺,而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过快、过饱,易致胃肠积滞。细嚼慢咽,七分饱为宜,给脾胃留出从容运化的空间。古人“食不语”的训诫,在快节奏的今日,倒不妨理解为提醒我们专注于食物本身,用心感受那份滋养。
当暮色漫过窗棂,厨房的灯火亮起,砧板上的笃笃声、锅里的咕嘟声,便成了家最温暖的注脚。立秋之后,这声音里悄然添了几许温润的意味——是山药在汤锅里慢慢煨软的咕嘟,是梨块在糖水中轻轻滚动的微响,是小米粥在灶上吐着温柔气泡的呼吸。
厨房里那口敦厚的砂锅,炖煮着莲藕与排骨的醇厚;案板上水灵灵的秋梨,耐心等待着被熬成清甜的膏方;铁锅里碧绿的菠菜,正与蒜香热烈拥抱……这点点滴滴,皆非宏大叙事,只是寻常日子里的悉心经营。它们不是对抗时间的壮举,却是熨帖身心的柔韧智慧。
二十四节气歌谣悠悠传唱,厨房里的四季轮转却更为具体而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最终都化作灶台上的一缕烟火,碗碟中的一份温热。我们每日在锅碗瓢盆间忙碌,看似只为果腹,实则于无声处,已在实践着最古老也最鲜活的生存哲学——顺应天时,珍重己身。这份智慧,无需挂在嘴边高谈阔论,它就在你为家人炖煮的那一盅清润的汤水里,在你为自己挑选的那一枚甘甜的水果中,在你咀嚼时多留心的那一份从容里。
厨房这方寸天地,烟火不息,便是我们对天地四时,最深切也最朴素的懂得与回应。
喜欢日常养生常识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日常养生常识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