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拥州,大罗四万鹰扬卫官军驻地。
范伯文在自己的大帐中来回走动,不时还走到军帐门口,挑起门帘向外瞧一瞧,神情十分急躁。
他今年42岁,乃是先帝钦封的安平侯,鹰扬卫大将军,奉旨镇守关中,时至今日已有四年了。
当初以为自己在关中只需待上一两年,就可以载誉回朝,尽享荣华了。
哪曾想一拖再拖,始终无法返回洛城。
去年好不容易寻到机会,求得先帝开恩,准备召自己回朝,可先帝却又突然驾鹤西去了。
然后,朝中局势就发生了巨大变动。
谁能想到,一向不管朝廷政事的邀月阁贵妃,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暗中弑杀储君,靠扶立一个傀儡皇帝来让自己垂帘听政?
若不是自己见机得快,命家中长子迅速迎娶邀月阁一名女弟子的话,别说回朝了,恐怕连如今这个鹰扬卫大将军的位置,都不见得能够保得住!
只是命虽然保住了,可自己提请回朝的奏章却被宫里驳了回来。
说什么自己年富力强,功劳卓着,太后倚为国之干臣,朝中无出其右者,一旦离开关中,边地势必生乱云云。
无非一句话,那就是要让自己老老实实待在关中,莫要再想回转洛城的事情。
这还不算,那该死的妖妇竟然下了一道荒唐的明旨,要求自己无诏不可擅动鹰扬卫,否则就按包藏祸心,妄图谋反论处。
实在岂有此理!
这个妖妇难道就不担心自己会起兵造反吗?
是了,她不担心。
因为自己家人几乎都在洛城,若是自己贸然起兵,定然会危及全家三十余口亲人的身家性命。
只怕她就是看准了这一点,这才逼得自己消除野心,一心只想为家人求个平安吧?
所以这几个月以来,范伯文一直老老实实呆在军营里,哪也没去。
可惜她想让自己安生些,可时局却逐渐失去了控制。
先不说关东那些地方势力开始互相征伐,就连这小小的关中,也有了不好的势头。
其中尤以关西那些羌人为最!
这些人在太平年间就不安生,对朝廷稍有不满就四处作乱,屡屡为患边城。
朝廷对他们剿不胜剿,无奈之下,只得几度实行招抚政策。
许是这些人尝到了甜头,不仅死不悔改,反而变本加厉。
朝廷实在拿他们没办法,叛了就抚,抚了又叛,最后只得在关西边境设置了鹰扬卫,专门用来防备这些异族。
再后来大罗国力越来越弱,鹰扬卫驻地不断向东迁移,到了最近几年,竟被他们逼得退至关中。
这大概也是先帝为什么非让自己长期镇守此地的原因吧?
谁让自己是朝中为数不多既带过兵的,又非世族出身的将领呢!
只可惜自己实在有负先帝所托,自前年在凉州大败后,眼睁睁看着羌人突入关中而无可奈何。
这两年他们竟与岐州皇甫家勾搭在一起,不断蚕食大罗核心疆土,目的不问可知!
只是鹰扬卫受上次重创,兵力折损大半,虽然这两年已经逐渐恢复,但战力却大不如前了。
可谁能知道,即便是这样,鹰扬卫也几乎快成了一个空架子了。
若是真去作战,用来剿灭一些贼寇乱匪也就罢了,想跟关西羌人争锋,恐怕结果只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那些外人不了解,他身为鹰扬卫主将还能不清楚吗?
如今自己麾下说是四万精锐,其实只有三万两千余人,每天只能吃两顿饭。
就这,还是自己求爷爷告奶奶,从那些铁公鸡一样的关中世族手里,好不容易弄来的粮饷物资,这才维持了鹰扬卫的体面。
至于朝廷发的那点军饷,还不够自己花费呢,怎能再分给军中袍泽?
只是听说这两个月,皇甫观开始图谋功州,如果自己这次依然没有丝毫动作的话,只怕就会被他瞧出破绽来。
一旦这条羌人养的狗知晓了鹰扬卫的虚实,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也是他今日为何如此急躁的原因。
根据功州梁家传来的密报,皇甫观已经拿下了功州西部的两个县,若是自己再不出兵,恐怕关中就要有大难了。
关中的那几个大家族也不是傻子,明白若是再把头埋进沙堆的话,最后很有可能会被外人吞掉他们几代人积累的财富。
为了谋求自保,这些人前些天找了过来,说愿意资助鹰扬卫剿灭皇甫家。
开出的条件也很诱惑,说只要鹰扬卫肯出兵,要钱给钱,要粮给粮。
范伯文大喜,到关西打羌人他不敢,但对付一个投靠外族的皇甫家,他还是有这个勇气的。
何况还有人愿意包揽出征的所有开销,成本不高,收获极大,顺便也能重振一下鹰扬卫的声威,何乐而不为?
只是太后下有明旨,说无诏不可动兵,他已经连着上表两次,主动请缨西征皇甫家了,可洛城那边依然没有半点反应。
若是再耽搁下去,恐怕黄花菜都要凉了!
前天有消息说,太后终于同意了自己的请求,已有懿旨在路上,范伯文怎能不心生欢喜。
算算路程,今日正午就应该抵达拥州了,可看此时天色,已经近乎黄昏,却依旧不见人影,岂能不令人望眼欲穿。
范伯文再一次掀开帐帘,见外边依然没有丝毫动静,禁不住咬了咬牙,穿戴整齐地跑出营房,准备时刻迎接天使的到来。
按大罗规制,他是郡侯一级,应该在拥州城门外等候天使的到来。
可他又身为鹰扬卫大将军,本就驻军拥州城外,在辕门外等着也算符合礼制。
此时虽然已经到了傍晚时分,但六月下旬的天气已经十分炎热了。
范伯文穿着一身甲胄,仿佛随身携带一个变形的蒸笼一样,浑身上下都湿透了。
“再去看看,天使为什么还不来?”
范伯文禁不住汗水的黏腻,心情浮躁之下,一把扯下上身的盔甲,随手丢在地上,气哄哄地命令身边一个亲兵,让他前去官道上探路。
那亲兵一听,立刻飞身上马,手中短鞭一扬,急速向东奔去,显露出一手高明的骑术。
范伯文看着远去小兵那高大的背影,不由抿了抿嘴,大手抓了抓下颌的虎须,顾左右而言道:
“你们看看这个杨长脚,让他去探个消息都不忘卖弄他的那手骑术,好歹也是华州杨家的旁支,就不懂得收敛点儿,这般张扬,炫耀给谁看呢?”
四周亲兵个个带笑,纷纷上前恭维范伯文,屡屡贬低那个外号名叫“杨长脚”的小兵。
说他这人虽然有点本事,却不通人情世故,为人迂直,不懂感恩,当不得大将军的赏识。
范伯文被他们逗乐,指着他们笑骂道:“你们呀,就知道乱嚼舌根,也不知人家哪里做得不好,竟使得你们在背后如此作贱?”
一众亲卫都是他身边的老人了,岂能不知他的秉性。
此时见他开口指责,也不生气,继续七嘴八舌地说着范伯文喜欢听的好话,只是再也不提“杨长脚”的事情了。
喜欢我这等人,也能称帝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我这等人,也能称帝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