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12章 咱们成功了!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老张看着化验报告,久久没有说话。

最后,他摘下眼镜,用手帕擦了擦。

“小沈,我服了。”老张伸出手,“这个改造确实成功了。”

两人紧紧握手的那一刻,沈良知道,第一步走稳了。

但他也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下午,省工业局陈局长亲自赶到了现场。

“听说试运行很成功?”陈局长脸上带着笑容。

“是的,各项指标都超出了预期。”沈良递过化验报告。

陈局长仔细看着数据,点头不已:“不错,这个效果完全可以推广。”

“那其他两个厂...”

“马上安排!”陈局长拍板决定,“建设和东方同时开始改造,争取一个月内完成。”

沈良心中一紧。同时改造两个厂,压力可不小。

“陈局长,我建议分批进行。先完成建设,再开始东方。”

“为什么?”

“每个厂的情况不一样,需要因地制宜调整方案。同时开工的话,我怕顾不过来。”

陈局长思考了片刻:“也有道理。那就先建设,后东方。”

当天晚上,沈良连夜整理建设钢铁厂的改造方案。

根据之前的了解,建设厂的资金比较充足,但管理相对混乱。这种情况下,改造方案可以稍微激进一些,但监督管理必须跟上。

电话铃声响起,是王厂长打来的。

“沈工,听说我们排在第二个?”

“是的,大概一周后开始。”

“太好了!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不过...”王厂长顿了顿,“我们厂有个情况需要提前说明。”

“什么情况?”

“我们的工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可能差一些。”

这确实是个问题。技术改造不仅仅是设备改造,更重要的是人的改造。

“那就从培训开始。”沈良快速做着决定,“改造之前,先对操作工人进行技术培训。”

“好主意!那就这么定了。”

放下电话,沈良继续完善着方案。

深夜时分,他的房间里还亮着灯。桌上摊着三套不同的改造方案,每一套都针对不同钢铁厂的特点精心设计。

这场技术推广的战役,才刚刚开始。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接到了建设钢铁厂总工程师刘海的电话。

“沈工,我们厂里有几个老技术骨干想先见见你。”刘海的语气听起来有些为难,“他们对这次改造...嗯,有些不同看法。”

沈良放下手中的图纸。果然来了,每个厂都有这样的老顽固。

“什么时候?我现在就过去。”

“真的吗?这么急?”刘海显然没想到沈良答应得这么痛快。

“早点解决,早点安心。”

建设钢铁厂的会议室里,五个头发花白的老工程师围坐在长桌旁。沈良推门进来时,空气仿佛凝固了几秒。

“各位师傅好,我是沈良。”他主动上前握手。

“小沈,坐。”坐在中间的老工程师张维国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桌上摆着一摞厚厚的技术资料,看起来他们是有备而来。

“听说钢城厂的改造很成功?”张维国开门见山。

“是的,各项指标都超出预期。”

“但我们厂的情况不一样。”坐在左边的老工程师孙大海皱着眉头,“我们的设备更老,工人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

沈良心中暗笑。这是典型的先入为主,还没开始就给自己设置障碍。

“孙师傅说得对,每个厂确实情况不同。”沈良点头表示赞同,“所以我准备了针对性的方案。”

说着,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

“这是我对建设厂的分析。你们的主要问题不在设备老旧,而在管理混乱。”

张维国接过报告,快速翻阅着。脸色逐渐严肃起来。

“你这个分析...挺到位的。”他抬起头看着沈良,“但光发现问题不够,怎么解决?”

“分三步走。”沈良在白板上画了个简图,“第一步,理顺生产流程。第二步,培训技术骨干。第三步,设备改造同步进行。”

“培训?”孙大海摇摇头,“我们这些老家伙还能学什么新东西?”

“孙师傅谦虚了。”沈良笑了笑,“真正需要培训的是一线操作工人。而培训师,就是各位师傅。”

这话让在场的几个老工程师都愣住了。

“你的意思是...我们来教工人新技术?”

“对。技术改造成功的关键,不是设备有多先进,而是人能不能跟上。”沈良语调认真起来,“各位师傅在一线干了几十年,最了解工人的情况。由你们来培训,事半功倍。”

张维国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点头:“这个想法不错。但你得先把技术要点教给我们。”

“没问题。从明天开始,我们先进行师资培训。”

散会后,刘海单独留下了沈良。

“怎么样?他们的态度还行吧?”

“比我想象的好。”沈良收拾着资料,“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什么意思?”

“技术问题好解决,人心问题最难搞。”沈良抬起头,“刘总工,你们厂内部是不是有派系?”

刘海的表情瞬间变得复杂。他看看门外,然后压低声音:“你怎么看出来的?”

“下午开会时,张维国和孙大海明显不在一个频道上。而且,讨论技术方案时,其他几个人都在观察这两位的反应。”

“厉害。”刘海苦笑道,“张维国是老厂长时期的技术副厂长,孙大海是现任厂长王厂长提拔的。两派人马,明争暗斗好几年了。”

这下麻烦了。技术改造本来就复杂,再加上内部矛盾,难度直线上升。

“王厂长知道这个情况吗?”

“知道,但他也没办法。毕竟张维国资历老,威望高,不能硬来。”

沈良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派系斗争是所有技术改造项目的大敌,必须想办法化解。

“有了。”他突然停下脚步,“明天的师资培训,我们换个方式。”

“怎么换?”

“不分组,不分派别。所有技术骨干混合编组,共同完成培训任务。”沈良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而且,培训考核采用团队积分制。个人再优秀,团队不行也拿不到高分。”

刘海眼睛一亮:“强制他们合作?”

“聪明。技术面前人人平等,谁也别想搞小动作。”

第二天的培训现场,气氛确实有些微妙。

张维国和孙大海被分在了同一个学习小组,两人明显都有些不自在。

“今天我们学习新型炼钢工艺的核心原理。”沈良站在讲台上,“但我不会讲得太详细。具体的技术细节,需要各组通过讨论和实践来掌握。”

台下响起一阵窃窃私语。这种培训方式,大家都是第一次遇到。

“每个小组会拿到一套不完整的技术资料。只有所有小组的资料拼在一起,才能形成完整的工艺流程图。”

沈良话音刚落,现场就有人举手:“沈工,这样不是故意增加难度吗?”

“恰恰相反,这是降低难度。”沈良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实际生产中,每个工序都不是孤立的。只有全流程配合,才能实现最佳效果。”

张维国皱着眉头看着手中的资料,只有寥寥几页纸,记录的都是片段信息。

“老张,你看这个温度控制参数,是不是和咱们现在用的不太一样?”孙大海凑过来,指着其中一行数字。

两人难得没有互相抬杠,而是认真讨论起技术问题。

“确实不一样。”张维国推了推眼镜,“但光看这一段,判断不出原理。”

“要不咱们和其他组交流一下?”

这正是沈良想要的效果。技术合作能够打破人为的壁垒,让大家重新聚焦到共同目标上。

三个小时后,各组开始汇报讨论结果。

“我们组认为,新工艺的核心是精确控制温度梯度...”

“我们发现,燃料配比需要实时调整...”

“关键在于炉膛压力的动态平衡...”

一个个技术要点被提出来,逐渐拼凑出完整的工艺流程。

沈良满意地点着头。这些老工程师的技术功底确实深厚,只是需要正确的引导。

“很好,大家基本掌握了核心要点。”他走到黑板前,“现在我们来谈谈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张维国举起手:“沈工,我有个疑问。这套工艺对操作工人的技能要求很高,我们厂的工人能适应吗?”

“好问题。”沈良转身面向大家,“这正是各位师傅的价值所在。技术再先进,没有人会操作也是摆设。”

孙大海接过话茬:“那我们怎么教?总不能把每个工人都叫到课堂上来吧?”

“当然不用。”沈良早有准备,“我们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但加入现代化的培训内容。每位师傅负责三到五个徒弟,手把手教学。”

这个提议得到了一致赞同。老工程师们最擅长的就是实践教学。

培训结束后,张维国主动找到沈良。

“小沈,你这个方法挺特别的。让我们这些老家伙也学到了不少新东西。”

“张师傅过奖了。”沈良谦虚地回应,“我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真正的智慧还是来自各位师傅的经验积累。”

“不,你的思路确实新颖。”张维国语气诚恳,“以前我总觉得年轻人毛躁,现在看来是我偏见了。”

这话让沈良心中一暖。技术改造最大的成功,不是设备更新,而是观念更新。沈良看着张维国离去的背影,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些老师傅们都是宝贵的财富,只要方法得当,完全能够成为技术革新的中坚力量。

“沈工,培训效果不错啊。”孙大海走过来,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我和老张讨论那个温度控制参数,发现以前确实有些地方想当然了。”

“师傅们的经验丰富,只是缺少系统性的梳理。”沈良收拾着黑板上的图表,“接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孙大海好奇地问:“什么事?”

“实地操作。”沈良转身面向他,“光有理论可不行,得让大家亲自上手试试。”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带着培训小组来到了车间现场。巨大的高炉矗立在眼前,热浪扑面而来。

“各位师傅,现在开始实战演练。”沈良指着控制台,“按照昨天学到的工艺流程,我们来试试新的操作方法。”

张维国走到控制台前,手指悬在按钮上方。他犹豫了几秒,扭头看向沈良:“小沈,这个温度参数真的要调这么高?”

“相信数据。”沈良点点头,“理论计算已经验证过了。”

深吸一口气,张维国按下了按钮。温度指针开始缓慢上升。

车间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所有人都紧张地盯着各项指标。

十分钟过去了。

“温度稳定,压力正常。”操作工人报告着数据。

又过了十分钟。

“燃料消耗比预期低了8%!”

车间里响起一阵惊呼。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在场的每个人都清楚。

孙大海兴奋地拍了拍张维国的肩膀:“老张,咱们成功了!”

张维国脸上浮现出复杂的表情。

作为老工程师,他见证了太多次失败的改进尝试。但这一次不同。

“小沈,这套工艺确实有门道。”他转向沈良,眼中多了几分敬意,“不过我还有个担心。”

“什么担心?”

“工人们能适应吗?这套操作比以前复杂多了。”

沈良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

他走到一台设备前,指着上面新加装的显示屏:“看到这个了吗?”

显示屏上用简单的颜色标识着各项参数状态。绿色表示正常,黄色表示注意,红色表示异常。

“我们把复杂的数据简化成直观的颜色提示。工人们只需要按照颜色指示进行操作就行。”

张维国仔细观察着显示屏,点了点头:“这个想法不错。但是...”

“但是什么?”

“万一设备出故障怎么办?工人们不懂原理,可能会手足无措。”

“所以才需要各位师傅啊。”沈良笑了笑,“每个班组都会有一位技术师傅驻守,负责处理突发情况和指导操作。”

这个安排让在场的老工程师们都满意了。

他们不用担心被边缘化,反而成了新工艺推广的关键人物。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