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定神后,余琢看着战场上的惨状,仍心有余悸地感慨道:
“没想到这些可萨人如此猖獗,竟敢袭击朝廷新军,实在是胆大包天!”
赵岩顺着他的话说道:
“大人有所不知,西北诸胡自幼在马背上长大,善骑射、好勇斗狠,向来难以对付。此次他们突袭圣恩军,也是瞅准了咱们行军疲惫、防备松懈的时机,才敢贸然出手。”
他这番话既解释了可萨人袭击的原因,又巧妙地避开了圣恩军战力不足的问题,让余琢更容易接受。
就在这时,圣恩军将领何守嗣提着染血的佩刀快步赶来,他脸上满是疲惫与失落,眼神中还带着几分失魂落魄,走到赵岩面前,声音沙哑地请求:
“赵将军,可萨人太过凶悍,此次圣恩军损失惨重,还请您调拨两千人马,让我前去剿杀这些乱贼,为阵亡的弟兄们报仇!”
说着他还忍不住补充道:
“此次战斗,圣恩军伤亡近两百人。。。”
话语中满是痛心与不甘。
赵岩听后,心里暗自赞叹,圣恩军虽战力不及圭圣军,且遭遇可萨人突袭,却能在死伤近两百人的情况下没有全军崩溃,还坚持到了援军到来,已然超出了他的预期。
他拍了拍何守嗣的肩膀,语气温和地安慰道:
“何将军,你先别急。可萨人此次也有不小损失,且已逃入小洼谷,那里地形复杂,贸然追击恐有埋伏。当务之急是确保钦差大人的安全,剿杀之事日后再从长计议。”
随后赵岩话锋一转,对余琢与何守嗣说道:
“蓝池城不比中原城镇,城内没有专门的茶棺酒楼,条件简陋,还请大人见谅。不过百姓们听闻钦差大人到来,都十分高兴,早已穿好新衣,在城门口等着迎接大人。如今战场危险,咱们还是尽快进城,既能让大人好好歇息,也能确保所有人的安全。”
余琢本就想尽快离开这血腥的战场,闻言立刻点头同意:
“好!好!咱们尽快进城!”
何守嗣也没有异议,连忙下令收拢队伍,准备出发。
钦差队伍缓缓驶入蓝池城时,城门口原本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百姓们纷纷停下脚步,目光落在这支风尘仆仆的队伍上,眼神中满是好奇与敬畏。
队伍的最前方,是举着日月旗的圣恩军残兵,他们大多衣衫染血、面带疲惫,盔甲上还残留着战斗的痕迹,与往日新军的规整模样截然不同。
队伍中间,百余匹战马横放着军士的尸体,覆盖着简陋的白布,随着马匹的步伐轻轻晃动,无声地诉说着战场的惨烈。
队伍的最后方,是衣甲鲜明、队列整齐的圭圣军,他们身姿挺拔、气势昂扬,与前面的圣恩军形成了鲜明对比,瞬间成为全场的焦点。
早已在城门内等候的谭威,看到这一幕先是一惊,他原本安排杨威只是假扮可萨人骚扰钦差,制造局势紧张的假象。
可眼前的景象分明是经历过血战的模样。
他心里瞬间闪过一个念头:难道杨威办事失误,真的与圣恩军发生了大规模冲突。
但很快他便冷静下来,仔细观察队伍的细节,圣恩军尸体上的伤口、残留的武器碎片,都与可萨人常用的兵器特征相符,再联想到之前听闻的可萨残部活动的消息,他立刻判断出,这场血战应该是可萨人所为,并非杨威的失误。
想通这一点后,谭威心里反而暗喜:这样一来,余琢亲身体验了前线的凶险,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烈,回朝后向崇祯汇报时,定会如实描述西北局势的严峻,这不仅能让朝廷认可圭圣军在西北的重要性,还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与资源,实在是意外之喜。
经历过这场血战的余琢,此刻早已没了来时的傲气,西北战事远比自己想象的艰苦,连朝廷新军都损失惨重,若是再在谭威面前摆钦差的架子,恐怕只会自取其辱。
因此他全程态度谦和,老实本分地完成自己的差事,丝毫不敢有任何逾越之举。
在谭威的驻府内,圣旨宣读的仪式匆匆举行,余琢展开圣旨,声音略带沙哑地念出朝廷的调令,核心内容是调整西北部分将领的任职。
曲延超听到自己被调往风州府时,心里瞬间明白了一切:难怪此前谭威突然下令迁移铁匠营,原来是早就知晓了朝廷的调动安排。
他心里满是不满,觉得谭威明知自己要被调走,却不提前告知,显然是没把自己放在眼里。
仪式结束后,当谭威假意挽留时,曲延超只敷衍地推脱了几句,便负气带着自己的靖安军赶回西安,他心里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趁离开前多带些仆兵与钱财,为自己在风州府的新任职铺路。
与曲延超不同,何术接到调令后,没有丝毫抱怨,只是默默地将自己负责的粮道重任交接给圭圣军的张晗。
他仔细叮嘱张晗粮道的关键节点、潜在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确保交接无误后,才带着自己的班州军返回班州,全程沉稳有序,尽显老将的沉稳与担当。
而辟州将领邱功良,早已看清了当前的局势,谭威在西北权势日盛,圭圣军战力强悍,依附谭威才是明智之举。
因此他主动向谭威提出,愿意率领自己麾下的三千辟州步军留在清河,听从谭威的调遣。
谭威自然欣然同意,不久后便任命邱功良负责守护清河一带的粮道,既利用了他的兵力,又让他承担起重要职责,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关系。
至此蓝池城谭威麾下的兵力得到了进一步整合,总人数达到一万三千人。
这支部队成分复杂,既包括谭威一手创建、战力最强的圭圣军,也包括收复沙城后收编的沙城军。
还有由各地零散势力整合而成的独立军,再加上新归附的邱功良部的辟州步军,一支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军事力量,在西北正式成型。
余琢宣读的圣旨中,除了调整将领任职,还对谭威的兵力部署与职责范围做出明确要求。
朝廷令谭威在营州保持约两万精锐兵力,具体负责三大防务,西北方向需抵御可萨等漠西诸部的袭扰,守护边境安稳。
东北方向要牵制已内附明朝的蒙人势力,重点防守庭州、盐州两地,防止蒙人部落异动。
北部则需顶住满清与漠南蒙古的联合压力,构建坚固防线。
朝廷此举的核心目的,是让谭威稳定整个西北局势,为朝廷推行 “攘外先安内” 的政策提供支撑,以便朝廷能集中精力应对中原的农民起义。
谭威听完圣旨,心里立刻有了盘算,朝廷既然明确了兵力规模与防务范围,便为自己扩军提供了正当理由。
他当即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大胆扩军,将麾下军队整合为新圭圣军,总兵力设定为两万。
这支新部队的构成兼顾了原有战力与新收编力量,既保留了战斗力最强的原圭圣军核心,又纳入了收复沙城后收编的沙城军、整合各地零散势力形成的独立军,还补充了营州本地招募训练的营州军,确保部队既有根基,又有新鲜血液。
按照圣旨安排,崇祯十五年二月,谭威正式率领新圭圣军进入营州,就任北庭都督一职,开启了对营州的全面治理。
为稳固自己在营州的势力,避免因人事变动出现权力真空,谭威特意下令机密处拿出重金,暗中公关朝廷吏部侍郎方向明,他知方向明在官员任免上有不小的话语权,通过这位侍郎,能将自己的开州老班底,如陈凌等心腹将领与官员,陆续调至营州任职。
这些老部下跟随谭威多年,忠心耿耿且熟悉他的行事风格,有他们在,谭威才能更顺畅地推行各项政策。
不过在办理此事时,谭威心里也是不满,此前各地都督拥有一定的官员任命权,幕府也能直接参与人事安排。
可如今崇祯皇帝收回了各都督的任命权,还虚化了幕府的功能,无论是军职晋升还是文职调任,都必须经过中央朝廷批准。
这意味着自己连调动老部下都要花钱疏通关系,实在是受制于人。
但他也清楚,这种 “花钱摆平官职” 的做法虽无奈,却能有效避免麾下势力因人事割裂而出现分裂,从长远来看,有利于队伍的稳定,只能暂时忍耐。
在专注于营州与蓝池城的建设时,谭威还遇到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月画、祝儿、云琴三位家眷从沙城离开后,并未按照他的预期前往营州团聚,反而选择在原开州的谭府住了下来。
她们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顾虑仍在京师的主母英娘,担心自己先去营州会引起英娘的误会,也怕破坏家中的和睦氛围,便暂时留在开州等候消息。
而谭威因忙于军政事务,无暇过多关注家眷动向,直到许久后才从下属口中知晓此事,虽有些意外,却也理解她们的顾虑,并未过多责怪。
新圭圣军的编制调整,是谭威重点推进的另一项工作。
此前圭圣军采用的 “三三制” 虽战力强悍,却因与大明传统军制差异过大,一直让朝廷有所忌惮。
为打消崇祯皇帝的疑虑,同时保留部队的灵活性,谭威决定吸取教训,按明朝新军的框架重组编制,表面上遵循朝廷认可的军制体系,让崇祯安心,实际上在内部运作中,巧妙套用后世的军事管理模式,确保指挥高效。
最终确定的编制体系为 “都督、军、营、队、排” 五级架构,每个层级都对应设置了朝廷认可的官职,如都督统领全军,军设总兵参将,营设千总,队设把总,排设旗官,既符合朝廷规制,又能满足实战需求,实现了 “明顺朝廷,暗保战力” 的双重目标。
新圭圣军严格按照崇祯朝军改制定的编制进行组建,各级单位的人数划分清晰明确。
每排定额五十人,作为最基础的作战团体;每队由两个排组成,共百人,便于灵活执行中小型作战任务;每营包含五个队,总计五百人,具备独立应对区域战事的能力;每军则根据作战需求,分为 2000 人或 3000 人两种规模,形成规模化作战力量。
全军总计下辖八个军,谭威在划分军级单位时,暗藏着压制满清八旗的私心,他忌惮满清八旗战力强悍,必须组建足够精锐的力量与之抗衡,因此特意将八个军分为两类。
六个普通军,每军各两千人,分别以 “乾、坤、震、巽、坎、离” 命名,对应传统八卦方位,既符合明朝军队的命名习惯,又便于统一调度。
另外 两个为加强军,每军各三千人,命名为 “艮、兑” 军,这两支军队不仅人数更多,还优先配备精良武器与资深将领,是谭威计划中的核心力量。
在将领任命上,新圭圣军的核心领导层架构稳固,主帅由谭威亲自担任,全面统筹全军事务,副帅为赵岩,协助谭威管理军队日常训练与作战部署,两人配合多年,默契十足。
各军将领则兼顾了心腹老部与新锐力量:艮军由徐悠担任正将、张小甲任副将,徐悠作战沉稳,张小甲擅长突击,两人互补性强。
兑军正将为陈凌、副将江流洋,陈凌是谭威的开州老班底,忠诚可靠,江流洋则是近年崛起的新锐将领,敢打敢拼。
乾军由颉永羌任正将、杨威任副将,颉永羌是老底子,且熟悉西域战事,杨威则在多次伏击战中表现出色。
坤军正将赵国强、副将陆方,两人均擅长防御作战,适合守卫战略要地。
震军正将陆惟君、副将任老二,陆惟君足智多谋,任老二机敏过人,此外巽军正将周赫、副将周槊,两人为同族兄弟,配合默契。
坎军正将杜博、副将东莱鹄,杜博精通情报分析,谋略缜密,东莱鹄则多智近妖,两人适合搞事,离军正将杨开甲、副将秦川,杨开甲是圭圣军老人,经验丰富,秦川年轻有冲劲,以不怕死出名,各军将领各司其职,构成了新圭圣军的坚实指挥体系。
军政管理层面,核心团队保持稳定,杜风正仍担任军判,负责军纪监察与军法执行,他严谨公正的作风深受将士信任。
刘玄初出任督府主簿,主管文书往来与行政事务,条理清晰的工作风格为谭威省去不少麻烦。
江宏业担任书记官,记录军中重要事务与决策过程,关键时刻可以做裁判。
秋景继续担任军需官,统筹粮草、武器等物资的调配,确保军队后勤供应,张晗任军需副官,协助秋景处理具体事务,两人配合高效,从未出现过物资短缺的情况。
喜欢明末第一狠人:先灭建奴再抢崇祯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明末第一狠人:先灭建奴再抢崇祯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