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暖心政策
正月十一,年味正浓。西城县的大街小巷还挂着红灯笼,家家户户门上的春联在晨光中格外鲜艳。林小华站在县政府大门口,呼出的白气在寒冷的空气中迅速凝结又消散。他搓了搓手,看了眼腕表——八点五十分。
“林县长,早啊!”一个洪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林小华转身,看见农业局局长蒋大军快步走来,手里拿着一叠文件,脸上挂着标志性的爽朗笑容。
“蒋局长,新年好。”林小华微笑着伸出手,“春节过得怎么样?”
“嗨,就那样,天天被亲戚灌酒。”蒋大军哈哈一笑,随即正色道,“您要的产业发展奖补方案草案我带来了,昨晚熬到两点才改完。”
林小华接过文件,纸张上还带着油墨的清香。他翻开第一页,眉头微蹙,目光在字里行间快速移动。阳光透过光秃的树枝斑驳地洒在纸面上,他不得不稍微调整角度才能看清。
“总体思路不错,”林小华边看边说,手指在某一处敲了敲,“但这个奖补标准太笼统了。‘达到一定规模给予相应奖励’——这‘一定’是多少?‘相应’又是多少?必须细化,让老百姓看得明白,算得清楚。”
蒋大军凑过来看,额头上几道皱纹更深了:“您说得对。我这就记下来,回去再细化。”
“老张来了。”林小华抬头,看见那辆熟悉的黑色轿车缓缓驶来。司机老张是蒋大军的老同学,两人关系很好,这也是林小华特意安排他今天陪同的原因之一。
上车后,林小华继续研究那份方案。车子驶出县城,窗外的景色由楼房逐渐变为田野。冬日的麦田像一块块黄绿色的补丁,偶尔能看到几个农民在田间忙碌。
“先去哪儿?”林小华问。
“西岭镇太行村,那里的肉牛养殖很有特色。”蒋大军回答,“杨远洪那户养了120头西门塔尔牛,还搞了种养结合,是个典型。”
十分钟后,车子驶入西岭镇。镇上的年味更浓,几个小孩在路边放鞭炮,看到轿车经过都好奇地张望。从镇上到太行村只有八分钟车程,道路却颠簸不平,林小华不得不抓紧扶手。
“这条路得修。”他自言自语道。
杨远洪家的牛圈建在一片开阔地上,远远就能闻到特有的气味。杨远洪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汉子,皮肤黝黑,手掌粗糙,见到县里领导来了,显得有些拘谨,不停地搓着手。
“林县长、蒋局长,新年好新年好!”他声音洪亮却带着几分紧张,“屋里坐,屋里坐。”
林小华摆摆手:“先看看你的牛。”
牛圈里,一百多头西门塔尔牛毛色光亮,体型健硕。林小华仔细观察牛群的状况,不时点头。他注意到有些圈舍已经老旧,铁栏杆锈迹斑斑。
“养得不错。”林小华赞许道,“听说你还种了地?”
杨远洪眼睛一亮:“对对,我流转了100亩地,搞烤烟和玉米轮作。牛粪当肥料,玉米当饲料,循环利用。”
“聪明!”林小华拍了拍杨远洪的肩膀,“这样既环保又节约成本。”
杨远洪的笑容突然黯淡下来:“就是这圈舍该改造了,算下来得70多万……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
林小华转向蒋大军:“圈舍改建可以纳入奖补范畴。还有,他流转了100亩撂荒地,这也该奖补。再加上肉牛养殖规模达标,三重奖补,应该能解决大部分资金问题。”
蒋大军迅速在小本子上记录着:“明白,我回去就调整方案。”
杨远洪激动得语无伦次:“这……这……太感谢领导了!”
离开太行村时已近中午。林小华婉拒了镇上的饭局安排,只让老张在路边小店买了几个包子充饥。车子继续向西江镇最远的小店村驶去。
“林县长,您这样太辛苦了。”蒋大军递过一个热腾腾的包子,“大过年的,连顿正经饭都不吃。”
林小华咬了口包子,肉汁立刻溢出来:“老百姓的事等不得。春节前后正是谋划一年生产的时候,我们早点调研,政策就能早点落地。”
车子驶入小店村时,林小华突然让老张停车。他摇下车窗,望向路边一户人家。蒋大军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一位白发老奶奶正和一个中年男子争执。
“那是我奶奶家。”林小华轻声说,随即推门下车。
“奶奶!”林小华快步走过去。老奶奶林明秀转过身,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小华?”她颤巍巍地伸出手,“你怎么来了?”
“我来村里调研。”林小华握住奶奶手,转向中年男子,“新军叔,怎么回事?”
陈新军有些尴尬地搓着手:“没啥,就是妈想再买几十只小羊,我觉得价钱太贵……”
“贵什么贵!”林明秀打断儿子的话,“去年养的四十只,过年全卖了,赚了不少。今年多养些怎么了?”
“问题是现在价格被中间商压得低了,”陈新军无奈地说,“要是有一个统一的市场,价格透明就好了。”
林小华眼睛一亮,转向跟过来的蒋大军:“听见了吗?这个县农业局可以协调建立起来。”
蒋大军立即回应:“巧了,全县农副产品交易平台正在筹建,预计下个月就能运行。无论是粮油、药材还是牲畜,都能通过这个平台以合理价格交易。”
林明秀高兴地拍手:“那太好了!新军,这下你没话说了吧?”
陈新军挠挠头,憨厚地笑了:“要是真有这么个平台,我当然支持妈多养些羊。”
林小华在奶奶家短暂停留后,继续在小店村走访了几户中药材种植户。每到一户,他都详细询问种植规模、销售渠道、面临困难等,并认真记录。种植户们起初拘谨,见他态度诚恳,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林县长,我们最愁的就是销路。”一位种植当归的老农说,“药贩子来收,价格说多少就是多少,我们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
林小华点点头:“刚才说的交易平台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另外,我们正在制定的奖补政策也会向中药材种植倾斜。”
离开小店村时,太阳已经西斜。林小华看了看表,决定再去最后一个点——城关镇三元村。
三元村新任村支书汪世贤是个三十出头的年轻人,见到县领导来了,紧张得额头冒汗。他带着林小华和蒋大军参观了村里的蔬菜大棚。寒冬里,大棚内温暖如春,各种蔬菜长势喜人。
“我们村在县城开了个蔬菜直销店,”汪世贤介绍道,“但房租和人工成本太高,利润很薄。”
林小华蹲下身,摸了摸翠绿的菜叶:“可以考虑按销售额给予现金奖补。另外,是否想过商超直供渠道?减少中间环节,利润就上去了。”
汪世贤眼睛一亮:“直供?这……我们还真没想过。”
“蒋局长,能否请农业局帮忙联系一下?”林小华问。
“没问题!”蒋大军爽快地答应,“我认识市里面几个规模大的超市老板,我可以联系他们。”
临别时,汪世贤紧紧握住林小华的手:“林县长,您说的这些政策什么时候能落实?村民们可都盼着呢。”
林小华坚定地说:“很快。我回去就督促蒋局完善方案,争取最短时间内出台。”
回县城的路上,林小华一直沉默。车窗外的田野渐渐暗下来,远处村庄亮起点点灯火。蒋大军偷偷观察着副县长的侧脸,发现他眉头紧锁,显然在思考什么。
“林县长,今天收获很大啊。”蒋大军试探着说。
林小华回过神来:“是啊,但问题也比想象的多。老蒋,回去后我们加个班,争取三天内把方案完善好。”
蒋大军点点头:“您放心,我今晚就召集人手。”
接下来的三天,农业局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林小华亲自参与方案的修改,每个细节都反复推敲。第五天,《西城县农业产业发展奖补政策(试行)草案》正式颁布,这在安城市乃至全省都属首例。
政策出台的当天,林小华办公室的电话就没停过。各乡镇、村庄纷纷来电咨询具体实施细则。林小华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嗓子都说哑了。
又过了三天,林小华正在批阅文件,秘书小孙急匆匆推门进来:“林县长,您看今天的安城日报了吗?”
林小华抬起头:“怎么了?”
秘书展开报纸,头版头条赫然印着《169个村的同一个梦想》的大标题,副标题是“西城县创新产业奖补政策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记者什么时候来的?”林小华惊讶地问,“我怎么不知道?”
“听说是直接到村采访,”秘书兴奋地说,“走访了好几个村呢。您看这里——”他指着文章中一段,“‘杨远洪摸着崭新的牛栏笑得合不拢嘴’‘汪世贤带领村民给超市送货’……写得真生动!”
林小华仔细阅读着报道,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更让他意外的是,几天后市委书记孙志鹏批示:“西城县的做法值得肯定,请各县区学习借鉴,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关奖补政策。”
放下报纸,林小华走到窗前。县政府大院里的积雪正在融化,树枝上已经能看到嫩芽的痕迹。春天真的要来了。
“接下来参观交流的兄弟县市该多起来了。”林小华自言自语道。但此刻他心里想的不是政绩和荣誉,而是杨远洪即将改造的牛圈、奶奶要买的小羊……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才是他最看重的。
秘书刚要退出,林小华叫住他:“通知一下蒋局长,明天我们再去趟小店村,我想看看奶奶的小羊买回来没有。”
喜欢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