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商海惊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6章 万茶归宗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暮春的清水溪涨了新水,溪水漫过溪石时发出细碎的响,像谁把千山万壑的茶语揉进了水流。青瓦白墙的茶寮隐在竹林深处,檐角悬挂的铜铃沾着新茶末,风过时叮咚作响,惊起竹梢的露水,恰好滴在门楣新漆的“万茶归宗”匾额上,把四个金字洇得愈发温润。

卯时初刻,第一拨茶农踩着晨露叩响柴门。武夷山茶农陈大哥的粗布衫还带着桐木关的松烟味,竹篓里的正山小种茶青用松针别着,叶片边缘的锯齿在晨光里泛着银芒;云南的玉香背着藤编筒帕,筒帕上的傣锦图案随着步伐晃动,帕中装着刚制的滇红,茶芽上凝着的露珠,竟比清水溪的水还要透亮三分。

“陆先生,咱们安化的千两茶柱搁在溪石上了!”李阿公的旱烟杆在腰间晃出银弧,篾篓里的黑茶砖缠着新采的回甘藤,藤叶上的绒毛挂着梅山的雾霭。他身后跟着的虎娃,衣襟上别着的银饰正是资江的波纹形状,篓底漏下的茶末,在青石板上竟摆出“福”字的雏形。

茶寮中央的拼配台上,早已摆好各地的茶器:景德镇的白瓷碗、建阳的兔毫盏、钦州的坭兴陶,还有边疆的粗陶罐,每件器皿上都沾着主人家的水土气。陆九渊挽着袖口,腕间的“茶”字刺青在晨光里若隐若现,他接过陈大哥的小种茶青,指尖触到叶片的绒毛时,忽然笑了:“桐木关的雾,该配洱海的月。”

各地茶农围拢过来,看着陆九渊将武夷岩茶的醇厚、西湖龙井的清冽、洞庭碧螺春的绵柔、六安瓜片的刚劲、安溪铁观音的兰花香、云南滇红的蜜韵,还有安化黑茶的陈香、六堡茶的槟榔味,一一铺陈在竹制拼配盘上。茶青的颜色从墨绿到金黄,从乌润到红褐,竟在盘中拼出了九州大地的轮廓。

“记得在祁门见过茶农采槠叶种,”陆九渊指尖掠过滇红的芽尖,“在凤凰单丛的山坳里,听过茶歌绕着云雾走。”他忽然望向玉香,“傣家的泼水节茶,该与泾阳的茯茶碰个响。”说着,将沾着水珠的滇红与带着金花的茯茶末轻轻拌合,茶香碰撞的刹那,拼配盘上竟腾起细雾,在梁柱间织出各地茶区的剪影。

当最后一味茶——来自台湾大禹岭的高冷乌龙入盘时,整个茶寮忽然被复合的茶香浸透:松烟香混着槟榔味,兰花香缠着陈韵,竟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海盐气,那是潮汕凤凰单丛带着的海风滋味。陆九渊取来清水溪的活水,陶壶在炭炉上咕嘟作响,水汽漫过拼配台时,茶青们竟自动聚成太极图,阴阳鱼眼处,正是武夷岩茶的“岩骨”与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

茶汤入盏的瞬间,六大茶类的特色在汤中舒展:绿茶的鲜爽浮于表面,如西湖的晨雾;红茶的浓醇沉在中层,似祁门的夕阳;黑茶的陈香扎在盏底,像安化的老茶仓。更妙的是,茶汤表面的热气竟显形出“茶通六合,味贯九州”八字,每笔都带着不同茶类的气韵——楷书的横是龙井的平直,行书的撇是单丛的飘逸,最后收笔处,竟化作清水溪的潺潺流水。

“原来咱们的茶,早就在山水间认了亲。”陈大哥望着茶汤,忽然想起在桐木关遇见的滇红商人,两人曾为制茶工艺争得面红耳赤,此刻却在茶汤里看见彼此的影子。玉香的筒帕不知何时落在拼配台上,傣锦的花纹与茶汤显形的文字重叠,竟成了一幅活的茶路地图。

李阿公的旱烟杆在桌上敲出轻响:“光绪年间走茶马古道,总觉得自家的千两茶最霸道,”他抿了口茶汤,回甘在喉底漫开时,眼里竟有泪光,“原来茶跟人一样,得聚在一起,才知道天地有多大。”虎娃捧着小盏,茶汤在他掌心映出各地茶农的笑脸,忽然指着盏底:“陆先生,茶渣摆的是咱们清水溪!”

暮色漫进茶寮时,各地茶农已将带来的茶种埋进茶寮后的山坡。武夷的水仙、云南的大叶种、安化的云台山大叶茶,还有台湾的金萱,根系在泥土里交缠,像在续写茶汤里的故事。陆九渊站在门槛上,看清水溪的水映着满天星斗,忽然明白:所谓“万茶归宗”,归的不是形制,而是天地水土与茶农心血在时光里的相遇——就像这盏“众生茶”,融的是千山万壑的滋味,聚的是五湖四海的茶魂。

是夜,茶寮的油灯将众人的影子投在竹墙上。武夷的茶农教傣族姑娘揉捻小种,安化的老茶工向闽北汉子请教发花,虎娃追着玉香的银饰跑过廊下,铜铃响处,惊飞了停在“万茶归宗”匾额上的山雀。而那盏喝尽的茶汤里,残茶在盏底摆出的,正是九州大地的轮廓——每一道茶渍,都是茶与人、与山水、与时光,最动人的,归宗。

喜欢商海惊龙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商海惊龙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