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黄耆仙草记:从灵根初现到济世千秋》上卷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黄耆仙草记:从灵根初现到济世千秋》

楔子

混沌初开,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天地交泰处生五行:东方青木主春生,南方赤火主夏长,西方白金主秋收,北方玄水主冬藏,中央黄土主化育。土色黄,寄旺于四季,恰如人之脾胃,承纳五谷,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

上古之时,神农尝百草,辨草木性味,立医药之基。至黄帝问道崆峒,岐伯述《素问》,始有“五运六气”之说:天有三阴三阳轮转,地有草木金石应时,人禀天地之气而生,病则因气血逆乱、阴阳失衡。彼时山川之间,灵草隐于幽崖,待有缘者识之,而黄芪——这株后来被尊为“补气之长”的仙草,正藏于太行山脉的云雾深处,等待着一位医者揭开它的面纱。

上卷:灵根初显·太行寻药

第一部分:神农余泽生疾苦,戴糁行医觅真诠

太行之东有一村落,名唤“青禾坞”,村前溪水绕田,屋后青山如黛。时值仲春,本该是草长莺飞、耕牛遍地的时节,却见田埂上农人寥寥,多是面色萎黄者,弯腰拾穗时竟会突然晃摇,似风中残烛。

村中医者戴糁,年方三十,自幼随师研习岐黄之术,行囊里常携《神农本草经》残卷与一柄铜制药锄。这日清晨,他刚为村西的李老汉诊脉——老汉近来总说“气不够用”,稍动便汗出如洗,衣襟常湿透如浸水中,舌淡苔白,脉象浮而无力。戴糁叹道:“此乃气虚不固,卫外失司之症。寻常草木难补其亏,需寻一味能‘托住元气’的药草才是。”

正说着,村东的王阿婆被孙儿搀扶而来,双手按着重症肌无力的膝盖,语声低微:“戴先生,老婆子这腿,开春后越发沉了,连灶台都迈不过去,夜里还总出冷汗……”戴糁抚脉,见其脉细如丝,似有若无,心中更沉:青禾坞近来此类病症频发,莫非与今年“土运不及”有关?

他翻开师传的《五运秘录》,见上面批注:“庚子年,土气衰,万物不荣,人多脾弱气虚,易感外邪。”合上书卷,戴糁望向村后那片云雾缭绕的太行支脉,那里自古便是药草丛生之地。“或许,天地自有补偿之法,土气虽衰,必生一物以补其缺。”他束紧行囊,决定入山一寻。

行至山腰,忽闻一阵清苦中带着甘醇的气息,似从岩缝中渗出。戴糁循气而去,见向阳的坡地上,丛生着数株奇草:茎如箭杆,叶似槐叶,顶端缀着淡紫小花,风过处轻轻摇曳,竟似有黄晕流转。他俯身细看,根茎深埋于黄土之中,外皮黄润如蜜蜡,断面纹理细密,触之温润,隐隐有生气勃发之感。

第二部分:岩缝初探识灵根,五味初尝辨阴阳

戴糁取出铜锄,顺着根茎的走向轻轻刨挖。那根须深入岩缝,与黄土纠缠,竟有三尺多长,挖断时渗出乳白汁液,遇风渐成淡黄,气息愈发醇厚。他将一截根茎置于掌心,见其色黄如琥珀,质坚如老木,却又带着几分柔韧,心中暗忖:“色黄属土,质坚属阳,柔韧属阴,莫非这便是补土气的灵根?”

他依古法“尝百草”之训,取少许根茎嚼之。初入口时微苦,似有清寒之气漫过舌尖,正觉寻常,忽有甘味从舌根涌出,如饮晨露,顺着喉咙滑入腹中。顷刻间,丹田处竟升起一缕暖意,缓缓扩散至四肢百骸,方才登山的疲惫竟消散大半。

“苦能泄热,甘能补益,温能散寒——此药味甘微温,性平而偏阳,恰合‘土性中和’之理。”戴糁闭目感受,见那暖意先入脾胃,再循经脉上行至肺,周身毛孔似有微汗渗出,却不似自汗那般黏腻,反倒觉得通体清爽。“入脾、肺二经,能补能固,这是何等奇妙!”

他又采来几片叶子,与根茎一同置于石臼中捣烂,取汁滴入清水中。见汁液沉入水底,凝聚不散,如黄土入水,自成方圆。“水性润下,土性重浊,此药归土,故沉而不散。”戴糁愈发肯定,这便是《五运秘录》中预言的“补土之药”。

暮色渐浓,他将采得的根茎用草绳束好,贴身藏于怀中。下山途中,遇一樵夫正倚树喘息,见其面色苍白,额上冷汗涔涔,便取出一小块根茎,嚼碎后让其温水服下。不过半刻,樵夫便直起腰来,惊道:“先生给的是什么神物?我这腿酸气短的毛病,竟好了大半!”戴糁微微一笑:“此草尚未有名,却能补人之‘气’,你且记下它的模样,日后或能救更多人。”

第三部分:初试锋芒医自汗,四气调和显奇功

回到青禾坞,戴糁先将那樵夫的病症记于《诊余录》:“樵夫张某,伐薪过劳,耗伤肺气,致自汗不止,动则气喘,舌淡脉弱。予生嚼药根半寸,一刻钟后汗止,气息渐匀。”这是黄芪的第一则病案,字迹间透着他难掩的欣喜。

次日,他将药根切片,置于陶锅中,以山泉水慢煎。药汤初成时呈淡黄,气如麦香,倒入粗瓷碗中,见液面浮着一层细密的泡沫,经久不散。他端给村西的李老汉:“此汤每日一剂,晨起温服。”李老汉半信半疑,饮下三日,竟觉夜里盗汗渐止,清晨起身时,腿也不像往日那般沉了,能扶着墙走几步。

“戴先生,这药汤喝下去,肚子里暖暖的,像揣了个小太阳!”李老汉复诊时,面色已添了几分红润,脉象虽仍弱,却比先前有力许多。戴糁摸脉笑道:“此药能‘固表’,就像给你的身子加了层挡风的墙,汗自然不流了;又能‘补气’,好比给田里加了肥,气血足了,人自然有力气。”

正说着,村东的王阿婆被孙儿再次搀扶而来,这次却能自己挪动脚步了,语声也清亮些:“先生,喝了您的药,夜里汗少了,今早还试着给孙儿烧了碗粥呢!”戴糁见她舌上已现薄苔,脉象较前有力,心中大安:“阿婆这是脾气渐复,能运化水谷了,再服几日,定能如常下地。”

他又遇一孩童患“遗尿症”,夜夜尿床,家长愁眉不展。戴糁诊为“气虚下陷,膀胱失约”,以药根配伍山药、莲子熬粥,连服半月,孩童遗尿渐止。他在病案后批注:“此药补肺气以提摄,益脾气以固涩,肺脾同补,气足则膀胱自固——此乃‘培土生金’之理也。”

第四部分:观其生长悟天道,依性命名传青史

春分过后,戴糁每日都去那片山坡观察药草。他发现此草极喜阳光,却又耐得住岩缝的阴凉,正如“土性”般兼容并蓄。春日里,它随“木气”而发,茎秆一日长一寸;夏日“火气”盛时,叶片舒展如掌,吸纳暑气化为津液;入秋“金气”肃杀,它却将养分尽数敛入根茎,花谢后结出细小的籽实,如粟米般金黄。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草完全合于自然之道。”戴糁摘下成熟的籽实,见其色黄如金,便知禀受“土中金气”,埋下后必能繁衍。他试着将籽实撒在村边的黄土田里,次年春日竟冒出嫩芽,只是长势比山中的瘦弱些,根茎也短了寸许。“看来它需得‘岩土相济’,方能得天地全气,这便是‘道地药材’的讲究。”

一日,邻村药农送来一株枯萎的“毒芹”,说有人误食后腹痛呕吐,求戴糁解救。戴糁见毒芹性寒,属“水气过盛”之毒,便取此药根茎与生姜同煎,让患者趁热服下。片刻后,患者腹中雷鸣,吐出水样物,腹痛渐止。“此药性温属土,土能克水,故能解寒毒。”他在《药解》中写道,“此乃五行相克之理,亦属‘相杀’之列。”

随着用药渐广,戴糁发现此药不仅能治气虚自汗,对“中气下陷”的脱肛、“气虚水肿”的腹胀也有奇效。村南的赵木匠患脱肛已半载,稍用力便肛门下坠,痛苦不堪。戴糁以药根配伍升麻、柴胡,三剂后竟能自行回纳。他叹道:“此药补气如地基,升麻、柴胡如千斤顶,二者相使,方能托举下陷之气,恰合‘七情’中‘相使’之义。”

看着患者们日渐康复,戴糁望着田埂上那片亲手栽种的药草,心中忽然明了:“此药补气如老者持家,虽不张扬,却能稳稳托住一身元气。‘耆’者,老也,智也,力也。它色黄,补土气,便叫‘黄耆’吧。”从此,“黄耆”之名,便在青禾坞流传开来。

(上卷完)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