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陇原箭芪传》(下卷)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第五卷·医典初载,经方显效

西汉年间,《神农本草经》问世,首次将黄芪载入典籍,称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虽未明言补气之能,却已收录陇原民间“黄芪治疮”的实践。彼时,陇西成纪(今静宁)有医者淳于意,师从公乘阳庆,善用黄芪治“虚劳”。

一日,有驿卒常年奔波,下肢生疮,溃后脓水清稀,久不愈合,伴乏力自汗。淳于意诊其脉虚缓,曰:“此劳伤气血,疮疡失养,如箭杆锈蚀,需补其力方能复锐。”遂取陇西黄芪五两,配当归二两,煮酒温服。黄芪补气以生肌,当归活血以濡疮,半月后脓水变稠,三月竟收口如初。他在“诊籍”中记:“黄芪得陇东黄土之气,补力胜他处,治虚疮如添薪助火,速能收效。”

东汉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创“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症见肢体麻木,肌肤不仁,脉微而涩。陇西一老妇患此证多年,天阴则手足拘挛,仲景嘱其用黄芪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黄芪补气以行血,桂枝温通以散寒,白芍养血以柔筋,恰合“气行则血行”之理。老妇服十剂,麻木渐消,再以黄芪粥调理,竟能操持家务。后人注解:“此方如神箭破瘀,黄芪为箭杆,桂枝为箭头,直透经络,驱散寒邪。”

魏晋时期,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补述黄芪“主大风,四肢挛急,膝痛不可屈伸”,实源于陇原民间用黄芪泡酒治风湿的经验。当地药农传有口诀:“黄芪配独活,风湿不用愁;再加杜仲皮,腰膝乐悠悠。”独活祛风胜湿,杜仲补肝肾强筋骨,与黄芪相伍,一补一散,一攻一守,恰合“七情”中“相使”之道。

此时,黄芪“补气固表”之功虽未被典籍详释,但其在经方中的应用,已将陇原民间实践升华为理论指导,如神箭入鞘,虽未全露锋芒,却已暗藏破敌之力。

第六卷·名医悟道,活用其性

唐代孙思邈居终南山,曾亲赴陇西考察黄芪,见当地牧民用“黄芪防风汤”治羊癫风(绵羊气虚抽搐),深受启发。归后遇一患儿,惊风后神疲乏力,时时抽搐,舌淡苔白,脉虚细。众医皆用重镇安神药,思邈独曰:“此非邪盛,乃气虚不能固摄,如箭杆无力,难控箭羽。”

遂仿牧人之法,以黄芪为君,配防风、白术、党参,煎汤灌服。黄芪补气以固神,防风祛风以定搐,白术健脾以生气,三剂后患儿抽搐止,精神振。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叹:“陇西黄芪,补而能行,温而不燥,如良将统兵,既能守营,又能破阵。”

北宋钱乙创“六味地黄丸”,却也善用黄芪治小儿“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有陇西小儿,周岁不能抬头,肌瘦乏力,钱乙诊其为“脾虚气弱”,用黄芪配人参、茯苓、白术(四君子汤加黄芪),每日煎汁喂服。半年后,小儿颈能竖,手能握,乡邻皆称“神箭草真能扶起软骨头”。

金元时期,李东垣重“脾胃内伤”,视黄芪为“补土圣药”。其治一吏部官员,因久坐案牍,脘腹胀满,食后即泻,气短懒言。东垣曰:“此久坐伤气,脾阳不升,如箭杆受潮,难展其劲。”用补中益气汤,黄芪为君,升麻、柴胡为引,使清气升而浊阴降。官员服月余,诸症皆消,叹曰:“黄芪之力,竟能托举下陷之气,如神箭归弦,重焕锋芒。”

朱丹溪则另辟蹊径,用黄芪治“阴虚夹气虚”之证。有富家女,素体瘦弱,又患咳嗽,痰少而粘,气短乏力。丹溪以黄芪配知母,黄芪补其气虚,知母清其肺热,竟收奇效。他注解:“黄芪性温,得知母之凉则温而不烈;知母性寒,得黄芪之温则寒而不凝,如箭杆配箭囊,刚柔相济。”

第七卷·道地争辉,炮制存真

明代李时珍为辨黄芪道地,亲赴陇西、山西、四川等地考察,在《本草纲目》中明言:“黄芪,陇西者上,山西次之,四川者下。”他发现陇西黄芪“根长二三尺,皮黄肉白,断面如金井玉栏(中心黄白,边缘金黄),嚼之甘美,余味绵长”,实因当地“黄土层厚,四季分明,春多风,夏多雨,秋多晴,冬多雪”,五运六气调和,故黄芪得“土之精、金之气、火之温”,补力独胜。

此时,陇西已形成“三季采制”古法:春采苗,阴干后治感冒初起;夏采花,焙干后泡茶治气虚失眠;秋采根,分等级炮制——生黄芪切片晒干,能固表止汗,如箭在弦,引而不发;蜜炙黄芪(以陇西蜂蜜拌匀炒至微黄),能补中益气,如箭离弦,力透脏腑;酒炙黄芪(用当地高粱酒喷淋炒干),能升阳举陷,如箭上弦,直冲巅顶。

清代《陇右农书》详载黄芪种植“三忌”:忌连作(防土气耗竭),忌湿地(防根腐气泄),忌与芥菜同栽(芥菜辛烈,与黄芪“相恶”)。药农还总结“看天采收”之法:“霜降后,择晴天掘根,此时地冻未坚,根气未散,如收弓藏箭,气力不失;若遇雨天采收,则根皮易破,气泄力减,如箭杆受潮,难成利器。”

时有晋商在陇西设“黄芪行”,专收优质黄芪运往京城,称“陇芪”,与“北口芪”(山西)、“绵芪”(四川)分庭抗礼。太医院判李德昌曾评:“陇芪补而能行,如神箭带风,力达四末;北口芪补而偏滞,如钝箭难穿;绵芪补力稍逊,如短箭难及远。”此论一出,陇西黄芪身价倍增,成为贡品。

民间更有“黄芪配伍歌”流传:“黄芪配当归,气血双补来;黄芪配茯苓,利水又健脾;黄芪配桔梗,升提治脱肛;黄芪配防己,消肿疗脚气。”这些口传经验,与典籍记载相映成趣,共同构筑了黄芪应用的完整体系。

第八卷·薪火不绝,古今同辉

清末民初,陇西医家张锡纯善用黄芪治“大气下陷”,其“升陷汤”中,黄芪用量达四两,配以知母、升麻、柴胡,治气短不足以息、呼吸困难者,如神箭射天,力托下陷之气。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一病案:“一女子产后失血,突发喘促,张口抬肩,脉微欲绝,投升陷汤一剂而喘平,三剂而气顺,此黄芪力挽狂澜之效也。”

新中国成立后,陇西成为“中国黄芪之乡”,当地药农沿用“轮作养地”古法:种三年黄芪,休耕一年,间种豆类以养地力,如“箭杆需时常保养,方能久用”。1972年,甘肃中医学院研究发现,陇西黄芪含黄芪多糖、皂苷等成分高于其他产地,印证了“道地药材”的科学性。

现代临床中,黄芪应用更广:治慢性肾炎蛋白尿,配白术、茯苓以益气利水;治糖尿病,配生地、麦冬以益气养阴;治冠心病,配丹参、葛根以益气活血。陇西民间仍保留“黄芪炖鸡”补产后、“黄芪煮水”防感冒的习俗,甚至开发出黄芪饼干、黄芪茶饮,让这味“神箭草”走进寻常饮食。

2018年,“陇西黄芪”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其种植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黄土坡上的黄芪田,春如绿浪翻涌,秋似金箭林立,药农们仍在传唱着古老的歌谣:“轩辕箭,化灵草,黄土里长,日头下熬,补得身子壮如牛,病痛邪气都赶跑……”

下卷结语

神箭化草越千年,医家接力探真诠。

道地陇西称极品,炮制精工药效全。

从《本经》初载到现代研究,从经方应用到民间验方,黄芪的下卷故事,是“实践出真知”的生动注脚。它以陇西黄土为根,以医家智慧为翼,将“天人合一”的哲思、“阴阳五行”的规律、“七情配伍”的精妙,熔铸于甘温之性中,既护佑了古人的康健,也滋养着今人的生命。这株源自黄帝神箭的灵草,早已超越了“药材”的范畴,成为中华医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永恒象征。

下卷赞诗

陇原黄土孕奇珍,千载医家识本真。

金井玉栏藏秀气,甘温性味补元身。

生能固表防邪入,炙可补中助气伸。

莫道草微无远志,神箭风骨万年春。

尾章

《陇原箭芪传》上下卷终。从黄帝神箭坠地化草,到陇西百姓识其温补;从医典初载到名医活用,从道地之争到古今同辉,黄芪的故事,恰如它的根茎,深深扎在中华大地的土壤里,也深深融入中医文化的血脉中。它告诉我们,所谓“神药”,从来不是凭空天降的奇迹,而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结晶,是实践与理论交织的硕果。正如那支远古的神箭,黄芪以其坚韧的生命力,穿透了千年岁月,仍在守护着人间的安康,续写着“天人相应”的不朽传奇。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VIP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VIP小说!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