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太行骨脂记:破故仙缘(下卷)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第五卷 种药传法解沉疴

后晋天福八年春,陈家坳的风还带着些微寒,陈九真却已在自家屋后开垦出半亩坡地——他要种破故纸。前几日,邻村的药农们都来求种子,说想试着种在自家的山地里,可大家都没种过这草,不知道该咋伺候。陈九真便想先种出个样子,再把法子教给大家。

他选的坡地朝阳,土壤是掺了松针腐土的——去年冬天,他特意收集了山里的松针,堆在土上沤了三个月,就是为了让土更疏松,还能中和地里的寒气。播种前,他把破故纸种子放在竹筛里,晒了两天太阳,又用温水泡了一夜:“种子也怕寒,晒暖了、泡软了,才好发芽。”

可播下种子的第十天,邻村的李药农就急急忙忙跑来:“九真哥,俺种的破故纸只出了一半芽,剩下的都烂在土里了,这可咋整?”陈九真跟着他去邻村的地——那片地在背阴处,土壤黏重,还积着些雨水。“你这地太潮,还缺太阳。”他蹲下来,扒开土看了看烂掉的种子,“得在地里挖几条浅沟,把水排出去,再把没发芽的地方补播些种子,这次记得先晒土,晒到表层发白再种。”

李药农照着做了,没过几天,补播的种子就出芽了,嫩绿的芽尖顶着绒毛,像撒在地里的星星。陈九真又教大家给破故纸除草:“这草喜干,杂草抢养分还挡太阳,得趁小拔,别伤了根。”他还特意编了句口诀:“破故纸,向阳栽,松针土,浅沟排,晒种泡芽芽长得快。”村民们记在心里,口口相传,种破故纸的地,渐渐从陈家坳扩到了周边的几个村落。

这年夏天,村里的张老爹得了场重病——他常年咳喘,一到夏天就加重,最近更是咳得睡不着,连饭都吃不下,痰里还带着白沫。儿子请了镇上的郎中,开了止咳的药,喝了半个月也没见好。张老爹的儿子急得没办法,找到陈九真:“九真叔,您救救俺爹吧,再这么咳下去,身子就垮了!”

陈九真去看张老爹时,老人正靠在床头咳嗽,脸憋得通红,嘴唇发紫。他摸了摸老人的脉——脉细弱得像游丝,又看了看舌苔,舌淡苔白,还闻了闻老人咳的痰:“老爹这不是普通的咳嗽,是肾不纳气。年纪大了,肾气亏了,吸进来的气存不住,才会咳得这么厉害,还怕冷。”

他回到家,取了六钱酒蒸的破故纸——酒蒸能增强补肾的力道,又找了三钱五味子、二钱罂粟壳:“五味子能敛气,罂粟壳能止咳,但这东西不能多吃,最多用三天,不然会成瘾。”他把药材放进砂锅里,加了两碗井水,又切了一片生姜,用文火煎了半个时辰,药汤熬得浓浓的,带着辛香。

张老爹喝了第一剂药,当天晚上就咳得轻了,能睡上一个时辰;喝到第三天,痰少了,也能坐起来喝碗稀粥了。陈九真又把罂粟壳换成了三钱胡桃仁——胡桃仁能补肾,还没成瘾的风险,让张老爹接着喝。半个月后,张老爹的咳喘全好了,能扛着锄头去地里看庄稼了。

“九真啊,你这破故纸真是神药!”张老爹拉着陈九真的手,老泪纵横,“以前俺总觉得,这山里的草治不了大病,现在才知道,好药就在咱身边。”陈九真笑着说:“不是草神,是这草长在太行,懂咱山里人的寒,才治得了咱的病。”

这时候,陈家坳的破故纸已经长到半人高了,淡紫色的小花串在枝头,风一吹,辛香漫过整个村子。路过的商人闻到香味,好奇地问是什么草,村民们就骄傲地说:“这是破故纸,能治寒疾的仙药,是俺们九真叔发现的!”破故纸的名字,顺着太行的山路,渐渐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第六卷 辨证施治理宫寒

天福八年秋,破故纸的荚果成熟了,村民们忙着收割、晾晒,陈九真则忙着炮制——盐炒的、酒蒸的,分类装在瓷罐里,还特意留了些生种子,准备明年再种。可他刚把炮制好的破故纸收进屋里,村里的林氏就哭着跑来了。

林氏结婚三年,一直没怀上孩子,最近几个月,经期来得特别准,可每次都疼得满地打滚,血是暗黑色的,还带着血块,手脚常年冰凉,夜里睡觉暖不热被窝。婆婆总说她“肚子不争气”,林氏心里又委屈又着急,听说陈九真能治怪病,就找来了。

陈九真让林氏坐下,摸了摸她的脉——脉沉迟无力,像浸在冷水里的棉线,又看了看她的舌苔,舌淡苔白,还按了按她的小腹:“你这是宫寒。子宫像块冷地,种子撒在上面,怎么能发芽?得先把子宫暖热了,才能怀上孩子。”

林氏一听,眼泪就掉了下来:“九真叔,您能治好俺的病吗?俺想给俺男人生个娃。”“能治,但得慢慢来,宫寒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得调上几个月。”陈九真安慰她,转身去取药——盐炒的破故纸五钱,当归三钱,肉桂二钱,艾叶一钱。“破故纸温肾,当归活血,肉桂暖宫,艾叶驱寒,这几味药配在一起,能把你肚子里的寒气赶出去。”

他还特意嘱咐林氏:“每天晚上用艾叶煮水泡脚,泡到膝盖,能帮着驱寒;平时别吃生冷的东西,多喝生姜红糖水。”林氏点点头,把药小心地包好,像捧着救命的宝贝。

可喝了一个月药,林氏的痛经虽然减轻了,却还是没见怀孕的迹象。她又来找陈九真,眼里满是失望。陈九真想了想,去村里找老药农李伯——李伯活了七十多岁,懂不少妇科的土法子。李伯听了林氏的情况,说:“九真啊,宫寒分两种,一种是寒在表,一种是寒在里。林氏这是寒在里,光靠吃药还不够,得用‘药敷’。你把破故纸、艾叶、生姜碾碎,用黄酒调成糊状,敷在她的小腹上,再用布包好,每天敷一个时辰,能把深层的寒气逼出来。”

陈九真照着李伯的法子,给林氏配了药敷。林氏每天晚上先泡脚,再敷药,敷完肚子暖暖的,连手脚都不那么凉了。又调了两个月,林氏的经期不疼了,血色也变鲜红了,手脚也暖和了。有天早上,林氏突然恶心想吐,婆婆赶紧请陈九真来——他摸了摸林氏的脉,脉滑有力,笑着说:“恭喜你,有喜了!”

林氏和她男人都高兴得哭了,婆婆更是提着一篮鸡蛋来谢陈九真:“九真啊,俺以前错怪林氏了,是您救了俺家的香火!”陈九真把鸡蛋推回去:“不用谢俺,要谢就谢这破故纸,还有李伯的土法子——咱山里人的经验,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管用着呢。”

这事传到潞州城,王鹤年特意带着一个病人来找陈九真——那病人是潞州富商的夫人,也是宫寒不孕,吃了不少药都没用。陈九真用给林氏的方子,稍作调整:富商夫人常年住在城里,不常活动,他加了二钱红花,帮着活血。三个月后,富商夫人也怀上了,富商特意派人送来一百两银子,陈九真没收,只让来人带话:“把银子换成粟米,分给城里的穷人吧,治病不是为了钱。”

王鹤年听说后,对陈九真更敬佩了:“九真弟,你不仅懂药,更懂医者仁心。这破故纸能遇到你,是它的福气;咱太行的百姓能遇到你,更是福气。”陈九真笑着说:“医者仁心,本就是咱行医人的本分。只要这破故纸能治好更多人的病,我就满足了。”

第七卷 史笔收录传青史

后晋开运元年春,太行山里来了个特殊的客人——朝廷派来的史官刘仲文。他听闻太行山里有种“破故纸”,能治多种寒疾,还救了不少人,特意来采风,想把这味药写进《晋史·方技志》里。

刘仲文找到陈九真时,老人正在药田里除草。陈九真的背更驼了些,头发也白了大半,可双手依旧稳,拔草时不偏不倚,没伤着破故纸的根。“陈老丈,晚辈刘仲文,奉朝廷之命,来记录您和破故纸的故事。”刘仲文恭敬地作揖。

陈九真停下手里的活,把他请进屋里。屋里的墙上,挂着一本厚厚的树皮册——那是他这些年记的病案、种植法、炮制法,页面已经泛黄,却写得工工整整。“刘史官,俺就是个普通的药农,没读过多少书,说不出大道理,只能给您看看俺的本子,讲讲俺遇到的事。”

他翻开树皮册,从天福七年在山洞发现破故纸,到第一次用叶子治自己的老寒腿,再到治好张阿婆的腰膝冷痛、李大叔的五更泄泻、张老爹的咳喘、林氏的宫寒……每一个病案都记着病人的症状、用药的剂量、好转的时间,甚至还有病人的签字画押——那是村民们不会写字,按的手印。

“您看这个,”陈九真指着一页病案,“这是村里的小石头,三岁时得了寒积,肚子胀得像个皮球,吃不下东西,拉的便便是青色的。俺用破故纸配干姜、白术,研成末混在粥里喂他,三天就好了。”他又翻到另一页,上面画着破故纸的样子:叶片、荚果、种子,旁边还写着种植口诀,“这是俺编的口诀,村民们都记着,种起破故纸来就不费劲了。”

刘仲文一边听,一边记,笔在纸上飞快地写着。他还去了鹰嘴崖的山洞,看了洞壁上生长的破故纸;去了村民们种破故纸的地,问了种植的细节;还找了被陈九真治好的病人,一一核实病案。张阿婆拉着刘仲文的手,说:“要是没有九真和破故纸,俺这老骨头早就瘫在床上了,您一定要把这好药写进书里,让更多人知道!”

这时候,王鹤年也从潞州赶来,带来了自己的医案——里面记录了他用破故纸治好的三十多个病人,还有他对破故纸药效的分析:“破故纸性温,归肾、脾经,能温肾助阳、纳气止泻,盐炒入肾,酒蒸助阳,生用驱表寒,炮制后补里虚,实为治北方寒疾之要药。”他还补充道:“此药最初只在太行民间流传,口耳相授,陈老丈实践为先,晚辈文献为辅,方使其功效显于世间,这正是‘实践先于文献’的道理。”

刘仲文把这些都记了下来,还特意采访了村里的老人们,记录下他们口传的破故纸用法——比如王阿婆用破故纸叶子煮水泡脚治脚气,李伯用破故纸种子配核桃治老人夜尿多,陈栓柱用破故纸秸秆烧成灰拌在土里改良土壤……这些没被写进医书的民间智慧,都被他一一收录。

临走时,刘仲文对陈九真说:“老丈,您和破故纸的故事,不仅是太行的故事,更是咱中原医学的故事。晚辈一定会把它写进史书里,让后人知道,本草的智慧,不仅在医书里,更在百姓的实践里;医学的传承,不仅靠文字,更靠口耳相传。”

几个月后,刘仲文派人送来一本《晋史·方技志》的抄本,里面专门有一篇《太行破故纸传》,详细记载了破故纸的发现、药效、种植法、炮制法,还有陈九真的事迹,结尾写道:“破故纸生于太行,显于九真,实践为先,口传为辅,文献后成,此乃中原医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之真谛也。”

陈九真捧着抄本,老泪纵横。他把抄本挂在屋里最显眼的地方,对陈栓柱说:“你看,这破故纸不仅能治病,还能写进书里,让后人记得。咱陈家的本分,就是把这药、这法子,一直传下去。”

第八卷 薪火相传满太行

后晋开运二年秋,陈九真已经五十八岁了,身体大不如前,走路需要拄着拐杖,却还是每天去药田看看。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得找个靠谱的人,把种破故纸、识本草、治寒疾的本事传下去。

他选了三个徒弟:一个是村里的孤儿狗剩,手脚勤快,对药田格外上心;一个是镇上药铺的伙计小马,识得些药材,想学着炮制;还有一个是王鹤年的徒弟小赵,读过医书,懂些医理,能帮着整理病案。

教徒弟时,陈九真最看重“认药”。他带着三个徒弟去鹰嘴崖的山洞,指着洞壁上的破故纸:“认破故纸,先看叶——卵形,带细齿,摸着有绒毛;再看果——扁圆荚果,熟了会裂;最后闻味——辛香温醇,不冲鼻。要是在山里迷了路,闻着这味,就能找到它。”他还让徒弟们亲手揉搓叶子,感受那股暖意:“记住这感觉,以后给人敷腿,就知道叶子够不够劲。”

教炮制时,他手把手地教狗剩盐炒破故纸:“火要文火,不能大,炒到种子发黄,香味出来就停,不然糊了就没用了。你看,像这样翻动,每粒种子都要炒到。”他教小马酒蒸破故纸:“米酒要陈年的,泡一夜,蒸一个时辰,种子吸足了酒气,才够温阳。”

教辨证时,他让小赵跟着自己去看病人。有次村里的周大娘得了“寒痹”,胳膊疼得抬不起来,连梳头都费劲。陈九真让小赵摸脉:“你看,脉沉紧,是寒湿痹痛,得用破故纸配独活、桑寄生,驱寒除湿。”小赵记在本子上,后来自己给周大娘煎药,喝了半个月,周大娘的胳膊就能抬起来了。小赵高兴地说:“师父,我终于懂了,辨证不是死记医书,是看病人的真症状!”

这年冬天,太行下了场大雪,山里的路被封了,邻村的一个孩子得了“小儿惊风”,还带着寒症,发烧、抽搐,手脚却冰凉。孩子的父母急得没办法,冒着大雪来找陈九真。陈九真年纪大了,走不动山路,就让狗剩带着药去。

“狗剩,你记住,”陈九真把药包递给狗剩,“这孩子是寒入心包,用破故纸配附子、干姜,煎药时加一勺红糖,温着喂,每半个时辰喂一次,烧退了就停附子,换成桂枝。”狗剩点点头,揣着药,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雪里。

走了两个时辰,狗剩才到邻村。他按照师父的嘱咐,给孩子煎药、喂药,守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孩子的烧退了,不抽搐了,手脚也暖和了。孩子的父母要给狗剩钱,他没收:“俺师父说,治病不是为了钱,是为了救人。”

等狗剩回到陈家坳,陈九真正在药田边等他。雪落在老人的头发上,像盖了层霜。“师父,孩子好了!”狗剩激动地说。陈九真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俺的徒弟,没给俺丢脸。以后,这太行的破故纸,就靠你们了。”

又过了几年,陈九真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他去世前,把三个徒弟叫到身边,指着院子里的破故纸:“这草,是太行的宝,也是百姓的宝。你们要好好种,好好用,让更多人知道它的好,别让它断了传承。”

徒弟们照着师父的话做了。狗剩教村民们种破故纸,把种植法传到了太行深处;小马在镇上开了家药铺,专门炮制破故纸,卖到了山西、河北;小赵则整理了陈九真的树皮册和王鹤年的医案,写成了《太行破故纸用法》,让更多郎中学会了用这味药。

后来,到了宋代,《开宝本草》收录了破故纸,注明“生太行山谷,一名补骨脂,性温,治腰膝冷痛、遗尿、泄泻、宫寒不孕”,还引用了陈九真的病案;明代的《本草纲目》里,更是详细记载了破故纸的种植、炮制、配伍,称其为“北方寒疾之要药”。

如今,太行山里的破故纸依旧在生长,淡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曳,辛香漫过田埂,漫过村庄。陈家坳的孩子们,从小就听着陈九真的故事长大,他们知道,曾经有个药农,在寒夜里发现了一株草,用它治好了无数人的病,还把本事传了下来;他们知道,本草的智慧,藏在实践里,藏在口耳相传里,藏在每一个用心对待土地和百姓的人心里。

结语

后晋以降,太行破故纸的名声越传越远,从山间村落传到州府城镇,从口耳相授到文献记载,从一味民间草药变成中医里治寒疾的常用药。它的故事,不仅是一味药的传奇,更是中国传统医学“实践先于文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生动写照——陈九真没有读过多少医书,却凭着一双发现的眼睛、一双实践的手、一颗仁爱的心,让破故纸从山洞里的无名草,变成了救苦救难的“仙药”;村民们的口传经验,没有写成文字,却填补了文献的空白,让破故纸的用法更加丰富;王鹤年、刘仲文等人,则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切,让实践的智慧得以流传后世。

如今,我们翻开《开宝本草》《本草纲目》,还能看到“破故纸”的记载,还能读到它治腰膝冷痛、遗尿、泄泻、宫寒的药效。可我们更该记得,在五代的太行山里,有个叫陈九真的药农,曾在寒夜里揉搓着破故纸的叶子,缓解自己的老寒腿;曾在田埂上教村民们种破故纸,编着简单的口诀;曾在油灯下记录病案,一笔一画,都是对百姓的牵挂。

破故纸的种子,轻薄如纸,却能温补厚重的骨骼之气;陈九真的故事,平凡如尘,却能照亮传统医学的传承之路。这或许就是本草的魅力,也是医者的初心——无论多么平凡的草木,只要用心发现、用心实践,就能成为救苦救难的良药;无论多么普通的人,只要心怀仁爱、心怀传承,就能成为医学史上的微光。

太行依旧,故纸犹香。陈九真的故事,会像破故纸的种子一样,在太行山里生根发芽,在百姓口中代代相传,也在传统医学的长河里,永远闪耀着实践与仁爱的光芒。

赞诗

太行深秋寒雨骤,九真避洞识奇草。

叶揉温香驱痹痛,籽如破纸补骨腰。

盐炒酒蒸精炮制,辨证施治解民焦。

口传经验填文献,史笔收录传青霄。

薪火相传满山谷,故纸辛香至今飘。

莫道草木无灵性,仁心一片胜琼瑶。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