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孙二娘的包子铺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1章 瓷纹隐现旧亲踪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郓城县的春雨缠缠绵绵,把陈家窑的青瓦洗得发亮。陈阿狗蹲在窑前的青石板上,用软布擦拭一只刚出窑的“缠枝莲”瓷瓶。瓶身上的莲花纹沾着水汽,青得像黑风岭深处的潭水,花瓣边缘那三笔浅痕,是他特意仿阿姐的“松三针”添的,指尖抚过,能觉出釉料下藏着的细微起伏。

“师父,周先生在包子铺等您呢,”小徒弟举着把油纸伞跑进来,伞面上绣着朵歪歪扭扭的桃花,是孙二娘亲手绣的,“说带了位老妇人来,说是认得您娘。”

陈阿狗的手猛地一顿,软布在瓶身上蹭出道白痕。他抬头时,檐角的雨珠正顺着瓦当滴落,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的水花像碎了的瓷片。“认得俺娘?”他声音发颤,阿娘在他三岁时就没了,坟在黑风岭的乱葬岗,连块碑都没有,除了爹和阿姐,谁还会记得?

往包子铺去的路上,雨丝斜斜地打在脸上,凉得像阿姐瓷谱里记载的“冰裂纹”釉料。孙二娘的铺子冒着白汽,蒸笼“呼哧呼哧”地喘着,混着肉香的热气在雨里漫开,把街角的青石板熏得发潮。

铺子角落里,周先生正陪着位老妇人说话。那妇人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袖口磨出了毛边,手里攥着块帕子,帕角绣着朵莲花,针脚疏得能透光,却与陈阿狗刚擦的瓷瓶上的莲花有七分像。见陈阿狗进来,她猛地站起来,帕子掉在地上,露出双裹得变形的小脚,在湿滑的泥地上打了个趔趄。

“你……你是阿狗?”老妇人的声音抖得像风中的芦苇,浑浊的眼睛在他脸上转了又转,突然抓住他的手腕,指腹在他虎口的老茧上摩挲,“像,真像你娘。她虎口也有这么块茧子,是揉瓷泥磨出来的。”

陈阿狗的心跳得像打鼓,腕骨被她捏得生疼,却不敢挣。“老夫人认得俺娘?”他低头时,看见她帕子上的莲花绣线是褪色的朱砂红,与阿姐瓷谱里夹着的那根丝线一个色。

老妇人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块巴掌大的瓷片。瓷片上的莲花纹缺了半朵,剩下的半朵边缘,赫然有三笔浅痕——正是“松三针”!“这是你娘当年给俺的,”她指尖抚过瓷片的断口,那里还留着火烧的焦黑,“她说这是‘认亲记’,将来见着带这记号的人,就是一家人。”

孙二娘端着刚蒸好的菜包走过来,见了瓷片突然“咦”了一声:“这瓷片的断口齐整,不像是摔的,倒像是……被人故意敲下来的。”

周先生往灶里添了把柴,火苗舔着锅底,映得他脸上的皱纹像老树皮:“张老夫人说,她是你娘的远房表姐,当年在景德镇的瓷窑当画工。你娘嫁给你爹前,跟她学过三年画瓷,这莲花纹,是她们俩一起琢磨的。”

张老夫人把瓷片往陈阿狗手里塞:“那年你娘说要嫁去郓城,俺们都劝她,说陈家窑的日子苦,她却笑说‘苦窑能烧出甜瓷’。临走前,她把这瓷片敲下来给俺,说‘将来要是俺不在了,让孩子拿着这半片找你’……”话没说完,她突然捂住嘴,眼泪顺着满脸的皱纹往下淌,砸在陈阿狗的手背上,烫得像窑火。

一、瓷片里的秘

雨停时,张老夫人从布包里又掏出个小木盒。盒子是酸枝木的,边角磕得发毛,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半块玉佩,玉色发暗,上面刻着个“陈”字,与阿姐留给他的那半块“忠”字玉佩能拼出完整的“陈忠”二字——那是爹的名字,爹说过,玉佩是阿娘的嫁妆,当年被柳画师的人抢了去,怎么会在张老夫人手里?

“这玉佩……”陈阿狗的指尖抚过玉佩上的裂痕,是被硬物砸过的,“俺爹说丢了。”

张老夫人的脸色瞬间白了,她抓起玉佩往灶火里一扔,玉在火里“噼啪”响着,竟渗出层黑油。“这不是玉!是石粉掺了胶做的假玉!”她声音发颤,指着火里的黑油,“你娘当年发现柳画师想偷釉方,故意做了这假玉佩给他,真玉佩藏在……”她突然住了口,眼睛瞟向窗外,雨雾里,有个黑影正往铺子这边张望。

孙二娘往灶里添了把干艾草,浓烟“腾”地窜起来,是给张青报信的信号。“老夫人别怕,”她拿起案上的剔骨刀,在磨刀石上磨了磨,“这铺子后墙有地道,实在不行就从那儿走。”

周先生突然一拍大腿:“俺想起来了!当年你娘总说,她的嫁妆里有只‘子母瓷’,大瓷里藏着小瓷,小瓷底刻着釉方。莫非真玉佩藏在那里面?”

张老夫人点点头,牙齿咬得嘴唇发白:“那‘子母瓷’是你外婆传下来的,大瓷画的是‘百鸟朝凤’,小瓷画的是‘松鹤延年’,小瓷底的‘松’字里,就藏着你娘的名字‘翠’。柳画师抢假玉佩那天,你娘把真玉佩塞进了小瓷的夹层……”

话没说完,铺子的门“哐当”一声被撞开,七个汉子举着刀冲进来,为首的脸上有块烧伤的疤,是柳画师的远房侄子柳三,当年在旧窑那场大火里被烧瘸了腿,一直躲在乡下,怎么会突然冒出来?

“张老婆子,把‘子母瓷’交出来!”柳三的刀往案上一剁,案板上的包子滚了一地,“我叔临死前说,那瓷里藏着陈家窑的命根子,不交出来,今儿就把你们都剁了喂狗!”

二、黑风岭的坟

张老夫人被柳三的人架着往黑风岭走时,雨又下了起来。陈阿狗和周先生被捆在后面,孙二娘借口给他们送水,偷偷往陈阿狗手里塞了把小刀——是她切包子馅用的,锋利得很。

黑风岭的山道泥泞不堪,柳三的人押着他们往乱葬岗走。那里的坟堆都没碑,野草长得比人高,雨打在草叶上,“沙沙”响着像有人在哭。走到最里头那座坟前,柳三突然停下,刀往坟头一指:“挖!我叔说,‘子母瓷’就埋在陈阿翠的坟里!”

陈阿狗的血“嗡”地冲上头顶——那是阿姐的坟!当年大火后,是爹亲手埋的,连他都不知道具体位置,柳三怎么会清楚?

汉子们抡起锄头往下挖,湿土混着草根被翻上来,露出块青石板。柳三一脚踹开石板,下面是个黑窟窿,一股霉味混着脂粉气扑面而来,竟与冯五假瓷里的味道一模一样。

“拿火把来!”柳三的声音发颤,火把照进窟窿时,众人都倒吸一口凉气——里面没有棺材,只有个半人高的木箱,箱盖雕着“百鸟朝凤”,正是张老夫人说的“子母瓷”的大瓷!

柳三刚要伸手去搬,陈阿狗突然挣断绳子,扑过去抱住他的腿,往坟坑里滚。两人在泥里厮打时,陈阿狗的小刀划破了柳三的手腕,血滴在青石板上,竟渗进石缝里,露出下面刻着的字:“姐藏小瓷于窑砖,阿狗记之。”是阿姐的笔迹!

“在窑砖里!”陈阿狗嘶吼着,往陈家旧窑的方向爬。周先生趁机推倒两个汉子,张老夫人捡起块石头,狠狠砸在柳三的后脑勺上,他哼都没哼一声,软在了泥里。

往旧窑跑的路上,雨越下越大,山路滑得像抹了油。张老夫人摔了好几跤,膝盖磕出了血,却死死攥着那半块假玉佩,嘴里念叨:“你娘说,小瓷的釉料里掺了她的血,遇火会显出‘松鹤’真容……”

三、窑砖里的亲

旧窑的西墙塌了大半,残砖上还留着烧黑的痕迹。陈阿狗按阿姐的字找到第三排第五块砖,用石头一砸,砖碎成了两半,露出个空心,里面用油布裹着个巴掌大的小瓷瓶。

油布拆开的瞬间,雨雾里突然透出点红光。小瓷瓶上的“松鹤”纹沾着水汽,竟渐渐显出颜色——松针是青的,鹤顶是红的,鹤眼那里,一点殷红像滴凝固的血,在雨里闪着亮。瓶底的“松”字里,果然藏着个“翠”字,笔画里嵌着点金粉,是阿娘常用的“泥金”技法。

张老夫人捧着小瓷瓶,突然“哇”地哭了出来:“是你娘的血!她当年为了调这釉料,割破手指滴了三滴血进去,说‘这样阿狗将来见了,就知道是娘留的’……”

陈阿狗的手指抚过瓶底的“翠”字,突然摸到个凸起,用小刀一撬,瓶底竟掉了下来,露出里面藏着的半块玉佩——正是爹说丢了的那半块“忠”字佩!两块玉佩拼在一起,“陈忠”二字旁边,还刻着行小字:“妻翠,子阿狗,一家团圆。”

“这才是真玉佩!”周先生的声音发颤,“你娘怕柳画师抢,把它藏在这儿,连你爹都瞒着,只托张老夫人将来告诉你……”

雨停时,孙二娘带着朱都头赶来了。柳三的人都被捆着,跪在泥里瑟瑟发抖。张老夫人把小瓷瓶和玉佩往陈阿狗手里塞:“你娘说,这瓷是‘子母’,就像咱家人,拆不散。”

陈阿狗捧着小瓷瓶往回走,雨后天晴,阳光透过云缝照在瓶身上,“松鹤”纹泛着暖光,像阿娘在对他笑。路过阿姐的坟时,他把小瓷瓶放在坟头,又将那半块假玉佩埋了进去:“阿姐,娘的心愿了了,咱家人,终究是团圆了。”

回到包子铺时,孙二娘蒸了锅新包子,馅里加了黑风岭的野花椒,香得人直咽口水。张老夫人吃着包子,说起阿娘当年的事:“她总说,揉瓷泥得像揉面,得用手心的温度焐透了,才能长出筋骨。”

陈阿狗看着窗外的彩虹,突然拿起块瓷泥,在案上揉了起来。指尖的温度透过泥团传过来,像握着阿娘的手。他要烧一窑新瓷,把小瓷瓶上的“松鹤”纹画满窑,让阿娘和阿姐的影子,都映在这清白的釉色里,再也不分开。

窑火“噼啪”响起来时,张老夫人坐在灶前添柴,火光映得她满脸通红。孙二娘的包子铺飘着肉香,周先生在给小徒弟讲阿娘画瓷的故事,远处的郓城街面上传来吆喝声,雨洗过的青石板亮得能照见人影,像铺了满地的“清白瓷”。

窑火在陈家旧窑的炉膛里跳动,映得陈阿狗的脸忽明忽暗。他将揉好的瓷泥放在转盘上,指尖沾着水,慢慢转动轮盘——泥团在他掌心渐渐升起,成了个细长的瓶坯,像极了张老夫人说的,阿娘最擅长的“玉净瓶”样式。

“慢些,”张老夫人搬了个小马扎坐在窑边,看着他的手法直点头,“你娘当年做这瓶子,总要在颈口捏三道浅痕,说是‘护着里面的灵气’。”陈阿狗闻言,指尖轻轻在瓶坯颈口捏出三道纹路,动作生涩却认真,仿佛能透过瓷泥,触到阿娘留下的温度。

孙二娘端着一笼刚蒸好的菜包过来,热气在窑门口凝成白雾:“张老夫人,您尝尝这新调的馅,加了黑风岭的野山椒,够劲!”张老夫人咬了一大口,辣得直咂嘴,眼里却笑出了泪:“跟阿翠当年一个性子,看着温和,内里藏着股烈劲。”

周先生蹲在窑边,帮着添柴的小徒弟讲解火候:“这窑是老松木烧的,火性绵,烧出来的瓷带着股松木香,你娘当年就爱用这柴。”陈阿狗听着,往炉膛里添了块干透的老松木,火苗“腾”地窜高,映得瓶坯上的三道浅痕像活了一般。

入夜时,第一窑新瓷出窑了。陈阿狗戴着粗布手套,小心翼翼地将那只“玉净瓶”抱出来——釉色白得像刚落的雪,颈口三道浅痕泛着淡淡的青,瓶身上,他照着小瓷瓶上的“松鹤”纹细细画了一遍,鹤眼那点殷红,特意用了阿娘传下的泥金技法,在月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张老夫人捧着瓶子,用袖口轻轻擦拭:“像,太像了……你娘要是见了,保管能笑出声。”她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半块绣着莲花的帕子,“这是你娘当年给我的,说等你能做出像样的瓷了,就把这个给你。”帕子上的莲花针脚,竟与陈阿狗瓶身上的纹路如出一辙。

陈阿狗将帕子按在瓷瓶上,冰凉的釉面沾了帕子的温度,仿佛真的与阿娘的手艺接上了脉。他突然想起阿姐临终前说的话:“咱陈家的瓷,得带着人气才活。”此刻窑火噼啪,菜包的香气混着松木的烟味飘过来,张老夫人的笑声、孙二娘的吆喝、小徒弟的嬉闹,都像被这窑火烘进了瓷里,成了最鲜活的“人气”。

他把那只“玉净瓶”摆在窑口,月光顺着瓶口淌进去,照亮了瓶底刻着的小字——是他刚刻的:“阿娘,我学会了。”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三下,夜已深了,可陈家窑的灯还亮着,窑火明灭间,仿佛有无数双手在瓷坯上流转,将一段段失散的时光,一点点捏回完整的模样。

(全文约字)

《孙二娘的包子铺》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VIP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VIP小说!

喜欢孙二娘的包子铺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孙二娘的包子铺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