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逸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2集:专利保护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糖艺新章:从技术结晶到标准守护

双生谷的糖龙展馆里,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风痕面前的3d打印机上。机器正匀速吐出琥珀色的糖料,在分段冷却系统的精准控制下,一条迷你糖龙的龙鳞纹路逐渐清晰,没有一丝开裂——这是他耗时半年改良的“分段冷却3d打印糖艺技术”的第37次成功试验。

“风痕,你看这个。”温如霜抱着一摞厚厚的蓝色封皮手册走进来,指尖在纸页上轻轻划过,“《糖龙民俗数据库》初稿终于整理完了,从唐代的祭祀糖龙形制,到民国的婚嫁糖龙纹样,再到现代各地的传承人口述史,一共收录了217项核心内容。”

风痕停下机器,接过手册翻开。泛黄的古籍复印件、老匠人的手绘稿、田野调查时拍摄的仪式照片整齐排列,每一项内容都标注着详细的来源与文化解读。他抬头看向温如霜,眼里满是惊喜:“你居然把阿松师傅说的‘九转糖龙’技法渊源也补全了?之前他说只记得祖辈提过与清代漕运有关,没想到你找到了地方志记载。”

“多亏了省图书馆的馆藏档案。”温如霜坐在旁边的木桌前,拿起笔在手册上圈画,“不过现在有个问题,上周我去高校做讲座,发现有学生把你公开的3d打印基础参数,改成了普通糖果的制作程序,还在网上售卖;还有民俗博主盗用数据库里的祈雨糖龙仪式照片,说是自己拍摄的‘独家素材’。”

风痕的眉头瞬间皱起。他想起三个月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数字糖艺,他在“数字糖艺工作坊”上分享过部分打印参数,却没想到会被滥用;而温如霜为了完善数据库,曾带着学生走遍十几个村落,光是拍摄祈雨糖龙仪式,就蹲守了整整一个雨季,那些照片背后藏着多少个日夜的奔波,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风痕关掉打印机电源,语气坚定,“技术和文化资料都是传承团队的心血,要是被随意盗用、篡改,不仅会让糖龙技艺变味,还会影响后续的传承工作。我们得想办法保护起来。”

温如霜点点头,从包里拿出一份文件:“我咨询过高校的知识产权法教授,他建议我们把‘分段冷却3d打印糖艺技术’和‘糖龙民俗数据库’共同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可以申请发明专利,数据库则能通过着作权登记,这样就能从法律层面防止滥用。”

两人当天就召集了传承团队的核心成员——老匠人阿松、高校非遗研究中心的李教授、展馆负责人陈姐。会议室里,阿松拿着风痕打印的迷你糖龙,摩挲着细腻的龙鳞,语气感慨:“当初我还反对用机器,现在才知道,这技术要是被坏人拿去做劣质糖品,砸的是咱们糖龙传承的招牌。这保护得做,必须做!”

李教授推了推眼镜,补充道:“不仅要申请知识产权,还得制定一套标准。现在市面上已经有小作坊模仿3d打印糖龙,却没有掌握分段冷却技术,做出来的糖龙要么易融化,要么有异味。我们得明确数字糖龙的技术规范,让真正的传承者有章可循,也让消费者能辨别真伪。”

这话正中风痕与温如霜下怀。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分成两组忙碌起来。风痕带领技术小组,将“分段冷却3d打印糖艺技术”的核心参数逐一拆解:从糖料的最佳配比(白砂糖与麦芽糖的比例需精确到0.1%),到分段冷却的温度梯度(第一阶段65c保温15秒,第二阶段42c冷却8秒),再到打印速度与喷头直径的适配关系,每一项都经过反复试验验证,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温如霜则牵头整理“糖龙民俗数据库”的着作权登记材料。她将数据库分为“民俗仪式”“技艺图谱”“传承人档案”三大模块,每个模块都标注了内容来源与使用规范。比如“祈雨糖龙”仪式的记载,必须注明出自清代《双生谷地方志》卷三,且仅限用于学术研究与传承教学,禁止商业炒作;老匠人的口述史录音,需经传承人本人同意方可引用。

申请材料提交的那天,风痕和温如霜特意去了阿松师傅的工作室。阿松正在熬糖,铜锅里的糖料泛着金黄色的光泽,他一边搅拌,一边把手里的温度计量表递给风痕:“这是我祖上传下来的熬糖秘方,之前怕你们年轻人嫌老套,没好意思说。现在我把最佳温度范围(118c-122c)和搅拌力度(每分钟30次)都记下来了,你们加到技术标准里,让后面的人少走弯路。”

风痕接过计量表,指尖传来金属的温度,仿佛握住了几代匠人的坚守。他和温如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感动——曾经对科技心存疑虑的老匠人,如今主动将传统技艺的核心数据融入现代标准,这正是传承最动人的模样。

知识产权申请通过的消息传来时,团队正在制定“数字糖龙技术标准”的最终稿。标准分为“技术要求”“文化规范”“使用管理”三部分:技术要求明确了3d打印糖龙的原料、设备、工艺参数;文化规范规定了糖龙纹样的寓意与使用场景(如婚庆糖龙禁用祭祀纹样);使用管理则建立了技术授权机制,传承基地的学员需通过考核,签订传承承诺书,才能获取核心技术参数。

“有了这个标准,就能防止有人用咱们的技术做‘三无糖龙’了。”陈姐拿着标准稿,笑得眉眼弯弯,“上周有个景区想合作,说要批量制作AR糖龙,要是以前,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把控质量,现在对照标准一看,他们的设备不符合分段冷却要求,直接就能拒绝。”

温如霜翻开数据库,指着其中一页说:“还有之前盗用照片的博主,我们联系平台后,对方很快就删除了内容,还公开道歉。因为我们有着作权登记证明,平台处理起来也有依据。现在已经有三个民俗博主主动联系我们,想获得数据库的使用授权,用于科普视频创作。”

风痕走到展馆的展示区,看着玻璃柜里陈列的作品:既有阿松师傅手工制作的“九转糖龙”,也有他用3d打印技术复刻的同款,还有温如霜根据数据库记载复原的唐代祭祀糖龙。阳光洒在这些形态各异的糖龙上,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传承光芒。

“其实标准不是束缚,是守护。”风痕轻声说,“守护老匠人留下的技艺,守护糖龙背后的文化,也守护每一个真心想传承的人。”

温如霜点点头,拿出手机,点开传承团队的微信群。群里正在讨论如何将“数字糖龙技术标准”翻译成英文,分享给海外的糖艺爱好者。屏幕上,来自不同地区的传承人接连发来消息:“我支持翻译,让国外的人也知道咱们糖龙技艺的规范!”“需要帮忙校对参数,随时找我!”

风痕看着群里的消息,突然想起半年前第一次在展馆遇到温如霜时,两人因“科技与传统的边界”争论不休。如今,他们不仅找到了边界,更在边界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这座桥,由技术的创新、文化的坚守、团队的协作共同搭建,而“数字糖龙技术标准”,就是桥上最坚固的护栏,守护着糖龙技艺从过去走向未来,从双生谷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那天晚上,展馆的灯光亮到很晚。风痕在电脑上完善技术标准的细节,温如霜则在整理数据库的最新补充内容——阿松师傅刚提供的清代熬糖工具图谱。窗外,双生谷的夜空繁星点点,仿佛在见证这场跨越古今的传承之约,也在期待着糖龙技艺在标准守护下,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逸霄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