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长河奔流不息,最终将所有人都带向同一个终点。
病房里安静得只剩下仪器规律的滴答声,和窗外隐约传来的、属于新一天的喧嚣。阳光透过薄纱窗帘,温柔地洒在病床上,为那张布满岁月沟壑、此刻却异常平静的脸庞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
方稷的意识,正如同退潮的海水,缓缓从现实的岸边撤离,沉入一片朦胧而纷乱的记忆之海。
意识的锚点,最终定格在了一个遥远、却无比清晰的画面——
青山公社。
一切的起点。
彼时,灵魂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眩晕感还未完全消退,巨大的茫然与无措笼罩着他。他不明白,是什么样的力量,将他从那个熟悉的世界剥离,投入这个贫瘠却充满蛮荒生机的年代。
是意外?还是……使命?
在最初的彷徨过后,这个念头如同黑暗中划过的流星,照亮了他混乱的思绪。他无法解释这超自然的机遇,但他选择相信——他的到来,绝非偶然。这片土地,这个国家,正需要力量去推动,需要知识去改变。而他,或许就是被选中的,那微不足道,却必须竭尽全力的一颗火星。
当时想通之后就不再纠结于来源,而是将全部的生命力,投入到了脚下的土地。
从河北农村的盐碱地改良开始,方稷像一颗种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也主动迎向风雨。
走遍了北方的麦田,将科学的种植方法一点点播撒;又奔赴河南,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为了维护种子不外流和种子间谍,种子商人都打过交道,援外非洲,在异国的土地上印证技术,也拓展着视野;回到北京,在更高的层面参与谋划;去往甘肃,新疆,带着更成熟的经验和更深沉的责任……每一次调动,每一次辗转,他都觉得能比上一次做得更好一点,更多一点。
这一路走来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质朴渴望改变的农民、严谨求实的科学家、精明干练的官员、充满活力的年轻学生、还有异国他乡那些眼神中带着好奇与期盼的面孔……他与他们争吵,合作,互相学习,也互相成就。
在改革的洪流下,主动地,被动的推动了一项又一项技术的落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产的难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后继的人才。也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贫瘠走向丰饶,见证了这个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积弱走向强盛。
方稷手中的“火星”,确实点燃了一片又一片的原野。
然而,在生命之火即将燃尽的此刻,回望这漫长而充实的一生,方稷的心中,却没有多少功成名就的得意,反而弥漫开一种深沉的、难以言喻的怅惘。
不够,还是不够。
他总是觉得,自己还能做得更多。
如果当年在青山公社,除了改善盐碱地,还能把小水利项目规划进去,是不是就能让更多的田地得到灌溉?
如果第一次援外时,能更早意识到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是不是就能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冲突和弯路?
如果在那次关键的学术争论中,自己的态度能更坚决一些,是不是就能更早推动那个重要政策的出台?
如果……如果……
还有那么多的地方需要去改善,还有那么多的技术需要去突破,还有那么多的年轻人需要去引导……时间,却已经走到了尽头。
他像是一个在丰收田野边的老农,看着金黄的麦浪,欣慰之余,却总惦记着角落里那几株还未灌浆的禾苗,惦记着明年该如何轮作才能让地方更足。
意识的微光渐渐黯淡,记忆的碎片如雪花般飞舞,最终都融化在那片最初的晨光里。
他似乎又看到了青山公社那袅袅的炊烟,听到了那带着口音的呼唤……
他不知道引领他来到这个时代的力量究竟是什么,但他知道,自己无愧于这份“使命”。他尽己所能,燃烧了全部的光和热,推进了所能推进的改变,哪怕只是让这个世界,向前挪动了一寸。
一滴晶莹的泪珠,从他布满皱纹的眼角缓缓滑落,渗入雪白的枕巾,留下一个浅浅的、瞬间便干涸的印记。
那并非悲伤,而是释然,是交托,是对这片他奋斗终生的土地最深沉的告别。
病房里,仪器的滴答声,拉成了一条悠长而平直的音符,最终归于永恒的寂静。
窗外,阳光正好,万物生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方稷的故事画上了句号,但他所点燃的火种,早已呈燎原之势,在这片伟大的土地上,由无数后继者接过,奔向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这一生的颠沛、艰辛、汗水与荣耀,所有的付出与坚守,在这一刻,都融入了脚下这片深厚、沉默而慷慨的土地,化作了眼前这片无边无际的、象征着丰收、希望与传承的金色麦浪。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或许就是穿越时空,唯一的答案。
风吹麦浪,沙沙作响,如同大地最深情的回响与礼赞。
这,或许就是一个关于理想、奋斗与传承的故事,最圆满的结局。
也感谢各位一路以来的陪伴,我想着短暂的陪伴让我们也算是朋友了,以后要好好吃饭,吃饱吃好不浪费?( ′???` )比心
《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VIP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VIP小说!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