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6集:景区开发筹备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青山序曲:景区开发的筹备之路

林深站在贵州黔东南的山坳里,手里攥着一张被风吹得发卷的地图。九月的阳光穿过层叠的树叶,在他脚边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的溪流泛着碎银般的光泽,顺着青灰色的岩石蜿蜒而下。这里是他看中的那片自然景区,地图上标注的“待开发区域”像一块未被触碰的璞玉,藏在连绵的青山里。

“林总,这边的地质勘探报告出来了。”助理小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爬坡后的喘息。他手里的文件夹沉甸甸的,装着刚从地质部门拿到的资料。林深转过身,目光掠过小陈额角的汗珠,落在文件夹上——那里面不仅有岩层数据,更藏着他商业版图里最冒险的一步棋。

资金迷宫:从银行柜台到谈判桌

“抵押物评估报告我们看过了,”城商行信贷部的张经理用指关节敲了敲桌面,玻璃茶几上的龙井冒着热气,“民宿连锁的现金流很稳定,但景区开发项目周期太长,风险评估这块……”他没说下去,指尖在贷款申请表上画了个圈。

林深坐姿笔直,西装袖口露出的手表指针指向下午三点。这是他第五次来这家银行,前四次都卡在“风险控制”这道坎上。他从公文包里抽出一份文件,推到张经理面前:“这是我们和省旅游局的合作意向书,他们承诺将景区纳入全省旅游专线规划,明年年初就会启动宣传。”文件上盖着的红色印章在日光灯下格外清晰。

张经理拿起文件翻了两页,眉头渐渐舒展。林深趁机补充:“我们计划分三期开发,第一期只做基础路网和游客中心,投资额控制在预算的30%。如果运营数据达标,再启动后续工程。”他特意把“数据”两个字加重了语气——在银行眼里,可量化的风险远比宏大的蓝图更有说服力。

走出银行时,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是猎头公司王总发来的消息:“战略投资人那边有回应了,今晚七点,黔灵山庄见。”林深停下脚步,抬头望着写字楼外的天空,云层正慢慢散开。

黔灵山庄的包厢里,红木圆桌旁坐着三位客人。为首的李董把玩着茶杯,听完林深的项目介绍,忽然问:“你觉得这片山,最值钱的是什么?”

“原生态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林深答得干脆。他早做过功课,这位靠矿业发家的企业家近年一直在寻找绿色转型项目。

“不对。”李董放下茶杯,指节在桌面上轻轻叩击,“是‘不可复制性’。”他起身走到窗边,指着远处的山峦,“莫干山的民宿能复制,三亚的海景房能复制,但这片山的溪流、古树、吊脚楼……复制不了。”他转过身,目光锐利如鹰,“我投三千万,但要占股25%,并且派财务总监参与项目监管。”

林深的手指在膝盖上蜷了蜷。这个条件比预期的苛刻,但他瞥见李董身后两位副手交换的眼神——那是志在必得的神色。他忽然笑了:“20%股份,财务监管可以接受,但重大决策必须由项目方主导。”他顿了顿,补充道,“李董应该清楚,景区不是矿产,得顺着自然的性子来。”

酒瓶被启开的瞬间,清脆的响声里,林深知道,最棘手的资金难题终于有了眉目。

政策拼图:公章背后的乡音

镇政府会议室的长桌上,摊着一叠厚厚的文件。分管旅游的王副镇长推了推眼镜,指着其中一页说:“林地征用手续卡在林业部门,他们担心砍伐面积超标。”他话音刚落,环保站的刘站长立刻接话:“溪流改道方案也得重新评估,下游有三个村寨的饮水源。”

林深面前的笔记本上已经画了张思维导图,每个部门的审批节点都用红笔标了出来。他从背包里拿出一卷图纸,在桌上铺开:“我们调整了规划,原定的观光车道改成架空栈道,这样能减少70%的林地占用。”他用手指沿着图纸上的虚线划过,“溪流这边,我们不做改道,而是建生态堤坝,既能保持原有水系,又能形成叠水景观。”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的蝉鸣断断续续。王副镇长忽然笑了:“你倒是把我们的顾虑都琢磨透了。”他拿起图纸凑到灯光下,“上周去县里开会,刚好提到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政策,你们这个项目要是能按这个方案落地,说不定能争取到专项补贴。”

离开镇政府时,暮色已经漫过石板路。林深沿着河边走,看见几位穿蓝布衫的老人在捣衣,木槌敲打石板的声音在水面上荡开涟漪。他想起考察时住过的吊脚楼,主人家端来的酸汤鱼冒着热气,火塘边的腊肉挂得像一串串红灯笼——这些画面忽然让他明白,和政府打交道的诀窍,不在于文件写得多漂亮,而在于能否让当地人相信,你要建的景区,是他们家园的一部分。

一周后,当林深拿着盖满红章的审批文件走出县政府大楼时,手机收到一条短信,是之前认识的苗寨老支书发来的:“后生,我让村里的木匠帮你看看游客中心的木构方案?他们爷爷辈就会造鼓楼。”林深站在台阶上笑了,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通往青山深处的路。

人才棋盘:从图纸到夯土

“这个基础配筋方案不行,”结构工程师周工把图纸拍在桌上,铅笔在混凝土标号处画了个叉,“山区雨季会有滑坡风险,必须增加锚杆密度。”他头发花白,说话时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这是林深通过猎头挖来的“宝贝”,据说退休前是国家地质公园的总工程师。

“但这样会超预算。”造价师小张小声反驳,手里的计算器噼啪作响。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林深身上。

他拿起图纸走到窗边,外面的空地上,几个工人正在搭建临时工棚。“预算可以调,但安全标准不能降。”林深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们把观光车的采购推迟到二期,先用这笔钱完善基础工程。”他转过身看着周工,“周工,麻烦您出一份新的加固方案,我们下午和施工队碰一下。”

周工点点头,眼里闪过一丝赞许。林深知道,这些技术专家看重的不是薪水,而是项目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就像山里的老桥,百年风雨后依然能让马车稳稳通过。

更棘手的是运营团队的组建。景区开业后需要懂少数民族文化的讲解员,要会双语服务的前台,还要能把酸汤鱼做出乡愁味道的厨师。林深让人事部在周边县城设了招聘点,面试那天来了三十多个人,其中有位穿苗族盛装的姑娘特别显眼。

“我叫阿依,”姑娘递过简历,银饰在袖口叮当作响,“我在贵阳做过导游,能唱二十多首山歌。”她说话时眼睛亮得像山涧里的星星,“要是能在家门口工作,谁还愿意出去打工呢?”

林深忽然想起考察时看到的空心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只剩下老人守着吊脚楼。他在招聘启事上加了一条:“优先录用本地村民,提供技能培训。”此刻看着阿依递来的简历,他忽然觉得,景区最珍贵的资产,或许不是那些山水,而是这些带着乡音的笑脸。

三个月后,当第一批夯土填入地基时,林深站在山坡上,看着周工指挥挖掘机调整角度,阿依带着几个村民学习使用售票系统,远处的吊脚楼升起袅袅炊烟。夕阳把青山染成金红色,他忽然明白,所谓筹备,从来不是把资金、文件、人才简单拼凑起来,而是让每一块“拼图”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那些即将在景区里生长的草木,根扎在土里,叶向着阳光。

夜色降临时,林深收到一条消息,是银行张经理发来的:“贷款批下来了。”他抬头望去,工地上的照明灯次第亮起,像一串落在山谷里的星星,照亮了那条通往青山深处的路。而路的尽头,似乎已经能听见游客的笑声,混着溪流的歌唱,在群山间久久回荡。

喜欢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大明商途:重生之商业帝国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