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6集:《AI心理测评的伦理应用边界》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数字心理囚笼

周明按下回车键时,办公桌上的绿萝正蔫头耷脑,叶片上蒙着一层薄薄的灰尘。屏幕弹出“测评完成”的弹窗,蓝色进度条走完最后一格,像给这份新工作的入场券盖了个章。

“周先生,您的AI心理测评结果已同步至人力系统,”hR李姐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带着公式化的温和,“报告显示您的‘压力耐受度’指标为b-,不过别担心,这只是入职流程的一部分。”

周明捏了捏眉心,想起半小时前对着屏幕回答的那些问题——“你是否经常在深夜感到焦虑?”“面对突发状况时,你更倾向于逃避还是解决?”每道题下方都跳动着微小的进度圈,仿佛有双眼睛在数据背后凝视。他应聘的是星辰科技的产品经理岗,过五关斩六将到了终面,却卡在这份名为“心灵扫描仪”的AI测评上。

“这测评结果会影响录用吗?”他忍不住问。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李姐的语气多了丝含糊:“我们会综合考量,不过……您也知道,现在互联网公司节奏快,团队需要抗压能力强的成员。”

挂了电话,周明点开测评报告的pdF。页面上用红色标注着“需关注”的模块:“高压力情境下决策稳定性不足”“人际冲突处理倾向被动”。这些冰冷的文字像标签一样贴在他身上,可他明明在过去三年里,带领小组完成过三个紧急项目,从未出过差错。

第二天,周明收到录用通知时,松了口气的同时,心里也埋下了一颗疑虑的种子。入职当天,他在电梯里遇到了同部门的林晓,女孩抱着一摞文件,眼圈泛红。“你也做了那个心理测评吗?”林晓的声音压得很低,“我‘情绪稳定性’是c,主管昨天找我谈话,说以后尽量不让我负责核心项目。”

周明愣住了。他看着林晓手里文件上“核心功能优化方案”的标题,突然明白那份测评报告不是流程,而是一把筛子,正悄无声息地筛选着每个人的职场命运。

星辰科技的办公区里,“心灵扫描仪”的图标随处可见。茶水间的公告栏上贴着通知,要求每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与绩效挂钩;会议室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广告——“AI赋能心理健康,精准识别潜在风险”。周明在茶水间遇到负责研发的老张,对方拍着他的肩膀叹气:“这系统是去年引进的,说是为了降低员工离职率,可你看,上个月市场部的小王因为‘抑郁倾向’预警,直接被调去了后勤。”

“就因为AI说他有抑郁倾向?”周明追问。

“不然呢?”老张压低声音,“hR说这是‘风险前置管控’,可小王明明只是家里出了点事,那段时间情绪低落而已。”

周明想起自己的测评报告,突然觉得后背发凉。他打开电脑,搜索“AI心理测评”,跳出的新闻铺天盖地——“某互联网公司用AI筛选‘高抗压’员工,专家提醒存在伦理风险”“学生因AI测评‘心理异常’被学校约谈,家长质疑科学性”。其中一条来自《科技日报》的报道吸引了他的注意:“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已有超6000家企业、3000所学校引入AI心理测评工具,其中83%将测评结果作为人员筛选依据,而这些工具的准确率平均不足65%。”

65%的准确率?周明盯着屏幕上的数字,突然想起大学时心理学课上老师说的话:“人的心理是流动的河流,没有任何工具能精准测量每一滴水的温度。”

那天晚上,周明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打开邮箱,找到入职时签署的《测评知情同意书》,才发现角落里有一行小字:“本测评结果仅作参考,不具备临床诊断效力。”可现实里,这份“参考”却成了决定职场生死的标尺。

周明决定做点什么。他联系了大学时的心理学教授陈岚,又找到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同学赵宇,三人在咖啡馆见了面。陈岚教授带来了一份厚厚的研究报告,上面记录着她团队对12款主流AI心理测评工具的测试结果:“这些系统大多基于单一的心理量表开发,比如mmpI(明尼苏达多相性人格量表),但却忽略了文化差异、情境因素。举个例子,一个刚经历亲人离世的人,在测评中会表现出‘抑郁倾向’,可AI不会区分这是短期情绪还是长期心理问题。”

赵宇则拿出了几份案例:“上个月有个客户,因为AI测评显示‘具有攻击性倾向’,被公司辞退。我们起诉到法院,却因为没有相关法规,最终只能和解。现在的问题是,AI心理测评处于监管空白区,企业和学校怎么用都可以。”

周明把自己在星辰科技的经历告诉两人,陈岚教授皱起眉头:“更严重的是‘标签化效应’。一个人被贴上‘高压力倾向’‘情绪不稳定’的标签后,会产生自我怀疑,甚至真的出现心理问题。这就像给健康人戴上病号服,时间久了,他自己也会觉得自己有病。”

三人越聊越沉重,最后周明提出:“我们不能看着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得制定一套伦理规范,至少让大家知道,AI心理测评该怎么用,不该怎么用。”

这个提议得到了两人的支持。他们开始分头行动:陈岚教授负责召集心理学专家,梳理测评工具的科学边界;赵宇研究现有法律条文,明确责任划分;周明则利用在科技公司的便利,收集企业和学校使用AI心理测评的实际案例。

三个月后,他们在一次行业论坛上发布了《AI心理测评伦理规范(草案)》。可反响却不如预期——企业代表说“会增加管理成本”,学校负责人担心“影响风险管控”,甚至有AI测评公司公开质疑:“你们凭什么说我们的系统不准确?”

周明没有气馁。他想起林晓的遭遇,想起被调去后勤的小王,这些活生生的案例,就是他们坚持下去的理由。他和团队开始逐个拜访企业和学校,用实际案例讲解滥用AI测评的危害。

在一次中小学教育论坛上,周明遇到了市一中的校长刘敏。刘敏校长向他透露,学校去年引入AI心理测评后,有个初二学生因为测评显示“有自杀倾向”,被强制要求休学。后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发现只是因为学业压力大,出现了短期焦虑。“这件事让我很愧疚,”刘敏校长说,“我们本来是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结果却用错了方法。”

刘敏校长的话让周明看到了希望。在她的推动下,市一中率先停用了AI心理测评作为筛选工具,转而将其用于心理健康普查,并且要求所有测评结果必须经心理老师复核,再结合面谈情况给出建议。

这个案例像一颗石子,在教育界激起了涟漪。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反思,企业也逐渐意识到问题——星辰科技的hR李姐联系到周明,说公司最近接到了好几起员工投诉,管理层正在考虑调整测评政策。

与此同时,陈岚教授团队的研究得到了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关注,赵宇也推动相关部门将AI心理测评纳入监管议程。2025年3月,周明和团队发布的《AI心理测评伦理规范》正式被纳入行业标准,其中明确规定:AI测评仅为“辅助参考”,不得作为心理健康诊断依据;测评内容需经过心理学专家审核;禁止企业用AI测评筛选员工;学校使用需获得家长同意;测评数据需加密存储,禁止随意共享。

发布会上,周明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的陈岚教授、赵宇,还有特意赶来的刘敏校长、林晓和小王。他想起一年前那个焦虑的夜晚,想起那些被AI标签困扰的人,突然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AI是工具,不是法官,”周明对着麦克风说,“心理健康的核心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怀。我们开发AI,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人,而不是用数据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周明看到林晓眼里闪着光,小王举着手机录像,脸上带着久违的笑容。窗外阳光正好,办公桌上的绿萝应该已经浇过水了,叶片上的灰尘被洗净,露出鲜亮的绿色。

那天晚上,周明收到了星辰科技的内部邮件:公司即日起停用AI心理测评与绩效挂钩的政策,改为由心理老师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支持。邮件末尾,李姐加了一句:“谢谢你,让我们知道,管理人心,不能只靠数据。”

周明关掉电脑,走到阳台。城市的灯光亮起来,像无数双温暖的眼睛。他知道,《伦理规范》的发布只是开始,要彻底改变AI心理测评滥用的现状,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现在,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为那些被数字标签困住的人,打开了一扇门。

后来,周明离开了星辰科技,加入了陈岚教授的团队,专门从事AI心理测评的伦理研究。他经常去学校和企业做讲座,每次都会说起林晓和小王的故事。他想让更多人知道,心理健康不是一串冰冷的数据,而是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这些东西,永远无法被AI精准测量。

在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个高中生拦住周明,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谢谢你,我之前因为AI测评被贴上‘心理异常’的标签,一直很自卑。现在我知道,那不是我的问题,是工具用错了地方。”

周明看着纸条,心里暖暖的。他想起自己当初按下测评回车键的那一刻,想起那些为了制定伦理规范而熬夜的夜晚,突然明白:改变世界,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有时候,只是一群人不愿意看着错误继续,愿意站出来,说一句“不应该是这样”。

数字世界里,算法可以计算数据,却算不出人心的温度。而这温度,才是照亮心理健康之路的光。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