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耕耘问道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9章 照亮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寒风如利刃,刮过南境微隆的丘陵,在干裂的土地上旋起细小的尘土。

云栖将粗布斗篷的边缘又拉紧了些,蹲在一道土坡的背风处,目光沉静地投向下方那片新翻的田地。

几个半大的孩子正学着大人的模样,用烧得焦黑的木柄在泥地上费力地划出播种的浅沟。

他们的动作笨拙而认真,带着一种稚嫩的希望。

其中一个孩子,裤腿挽得高高的,露出两截泥泞的小腿,正独自一人,吭哧吭哧地翻着半垄地。

他便是去年那个用一泡童子尿“点化”了神田的娃娃。

如今,他不再是那个只懂哭闹的孩童,手中简陋的农具仿佛成了身体的延伸,每一次落下,都带着一份与年龄不符的专注。

云栖的视线在他身上停留了片刻,眼中没有半分传说缔造者的自得,只有一种近乎寻常的暖意。

她从怀中取出一个用旧棉布包裹着的粗陶碗,碗壁的温度透过布料,顽强地抵抗着春寒。

她缓步走下土坡,脚踩在松软的田埂上,没有发出一丝声响。

“娃儿,歇歇脚。”她的声音苍老而沙哑,像是被风霜打磨了无数遍的石头,“喝口热粥,暖暖身子。”

那孩子抬起满是汗珠和泥污的小脸,一双黑亮的眼睛警惕地看着这个陌生的老婆婆。

但在看到她手中那碗冒着热气的浓稠米粥时,肚里的饥饿战胜了陌生感。

他咧开嘴,露出豁了一颗门牙的笑容,毫不设防地接过陶碗,咕咚咕咚地大口吞咽起来。

温热的米粥滑入腹中,驱散了周身的寒气,他舒服地叹了口气,将空碗递还回去。

“谢谢婆婆。”

“不客气,”云栖接过碗,指尖无意中触碰到孩子微凉的手指,“地还很硬,慢点翻,别伤了力气。”

孩子用力地点点头,又扛起那不成比例的锄柄,转身投入到与土地的搏斗中。

他自始至终都不知道,眼前这个递粥的平凡老妇,正是这片土地上流传的那个最伟大的传说——那个在无字碑下埋下第一柄荒犁,开启了南境农耕新篇章的“云栖”。

神迹已化为日常,传说已融入炊烟。

几日后,青梧的身影出现在谢田的旧址。

这里曾是云栖创造第一个奇迹的地方,如今已成为一处朝圣般的所在。

田埂边,竟竖着一块新刻的木牌,上面用工整的隶书记载着云栖的耕作经验,标题赫然是——《云栖耕语录》。

十几个农人正围着木牌,有人高声诵读,有人则拿着木炭和劣质的麻纸,一笔一划地抄录,神情肃穆,仿佛在誊抄神谕。

青梧的眉头微微皱起。

她看到几个从旧药堂跟出来的弟子,正一脸自豪地向旁人解释着语录中的微言大意,俨然成了教义的阐释者。

他们将云栖的话奉为金科玉律,却忘了这些话语诞生的初衷,是为了让土地活起来,而不是为了被供奉起来。

怒火在青梧心中一闪而过,但随即被一种更深沉的理解所取代。

她没有上前怒斥这种个人崇拜的行径。

她知道,斥责只会激起信徒们的扞卫之心,将这份本该是活的知识,彻底推向僵死的圣坛。

她只是默默地走到人群边,从随身的行囊里取出纸和笔,在一个空着的石墩上坐下。

周围的人好奇地看着她,不知这位声名鹊起的“农正”要做什么。

青梧没有理会那些目光,她只是对着木牌上的文字,在自己的纸上一笔一划地书写起来。

但她写的,却和木牌上的内容不尽相同。

凡是原文中出现“云栖曰”的地方,她尽数改为了“老农说”、“村妇道”或是“经验谈”。

她将那个神圣的名字,重新还给了创造出这些经验的千千万万普通人。

改完名号,她并未停笔。

她根据自己这几年走南闯北的见闻,在那些条目下添上了新的注解。

“此法沙地减半深,否则漏水伤根。”

“雨季忌连作,当轮种豆类,以养地力。”

“南坡向阳,北坡背阴,同一种子,出苗时日可差三五天,需分别照看。”

她的字迹清秀而有力,每一句补充,都充满了实践的泥土气息。

起初,围观者只是惊疑,渐渐地,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农看出了门道,开始小声议论起来。

“这……这说得对啊!我家那块沙地,去年就是照着牌子上说的深度种的,结果苗长得蔫不拉几的!”

“还有轮种豆类,我爹以前就这么干,说这样地不容易‘饿死’!”

终于,一个胆大的后生忍不住开口问道:“您……您这是在做什么?《云栖耕语录》是神人留下的法门,怎能随意改动?”

青梧写完最后一笔,轻轻吹干墨迹,抬起头,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

她没有长篇大论,只是将手中的纸递了过去,淡淡地说道:“法子是死的,人是活的。若这法子有用,就算把它改成《张三李四耕作经》,它也能让庄稼活;若这法子无用,就算称它为神谕圣言,地该裂还是会裂,苗该死还是会死。”

她的话语如同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众人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人们面面相觑,从彼此眼中看到了从狂热中褪去的一丝清明。

那个私刻语录的旧药堂弟子,脸色一阵红一阵白,最终羞愧地低下了头。

当夜,月色如水。

在南境最深处那片被称为“盲壤”的禁忌之地,那株早已枯萎的无色花的残根,在厚重的腐土之下,忽然毫无征兆地亮起了一点微光。

那光芒极其微弱,仿佛随时都会熄灭,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生命力。

紧接着,从那残根上,缓缓钻出了九缕几乎透明的细丝。

它们像是活物一般,避开了岩石,绕过了死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在黑暗的地底深处蔓延。

它们的目标明确,正是那三十六处由云栖亲手开辟、如今已散落各地的“散种地”。

每一缕细丝,都精准地连接上了一处田地深处沉睡的田灵。

百里之外,一间简陋的屋舍内,云栖在睡梦中猛然蹙紧了眉头。

她感觉到一种熟悉的悸动,一种源自大地脉搏深处的共鸣。

那跳动初时微弱,如同远方的鼓点,但很快便汇聚成一股洪流,在她感知中奔腾咆哮。

“沈砚……”她下意识地在梦中呼唤那个名字。

这是她最初的、也是最深的执念。

然而,她立刻就分辨出,这不是沈砚归来的气息。

这股力量虽然磅礴,却没有沈砚那种焚尽万物的炽烈,反而带着一种温润而坚韧的、属于亿万生灵的集体意志。

云栖猛然睁开双眼,惊坐而起。

窗外月光皎洁,万籁俱寂。

但她清晰地感知到,那张由她亲手布下的、沉睡已久的农脉网络,在这一刻,被唤醒了。

不是被她,也不是被任何神明,而是被这片土地上成千上万个耕作者,用他们的汗水、思考和信念,自发地共振,将其从沉睡中唤醒。

她,不再是这张网络的唯一核心。

数日之后,考验不期而至。

位于南北交界处的荒犁谷,突发早春旱象。

刚刚翻耕的土地被烈日炙烤,迅速失水,地面上裂开一道道如同怪物嘴巴的口子,深不见底。

新组建的轮耕队紧急聚集在田头,焦急地商议着对策。

“必须引水!从上游的龙须河引水过来,这是北地的老法子!”一个身材高大的汉子唾沫横飞地喊道。

“不行!”一个精瘦的南境老农立刻反驳,“龙须河的水太凉,现在引过来,地气一激,刚下的种子全得‘闷死’!得用我们南境的‘积露法’,晚上铺上草席,收集露水!”

“草席?这么大片地,你得铺到猴年马月去?等你集够露水,地都裂到河底了!”

争执不下,众人吵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

他们都习惯于依赖过往的经验和固有的技法,却忘了脚下的这片荒犁谷,既非纯粹的北地,也非典型的南境。

一直沉默的青梧,忽然拨开人群,走到了龟裂最严重的一块地前。

她没有说话,只是弯下腰,脱掉了脚上的草鞋,赤足踏上了那片滚烫而干硬的焦土。

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不解地看着她。

青梧闭上眼睛,灼热的痛感从脚底传来,但她仿佛毫无察觉。

她在用自己的身体,最直接地感知着这片土地的痛苦。

她能感觉到地表之下,那层被晒干的焦层有多厚,也能感觉到更深处,那一丝若有若无的、被封锁住的底湿之气。

片刻之后,她睁开眼,眼中已是一片了然。

她拾起身边的一柄锄头,没有用锄刃,而是用锄尖,在干裂的土地上,以一种奇异的韵律,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

那弧线并非笔直,而是顺应着土地天然的纹理,时而蜿蜒,时而转折。

“按我划的线,”她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用‘破墒引气式’,反向犁三寸深。记住,是反向,把犁铧倒过来用。只要断开这层焦土板结层,底下的湿气自己就会上来。”

众人将信将疑。

‘破墒引气式’他们听过,是用来疏松土壤的,但反向用犁,还要犁得这么浅,简直闻所未闻。

“这……能行吗?”有人小声嘀咕。

青梧没有再解释,只是用行动代替了言语。

她亲自拿起一架犁,套在自己肩上,沿着那道弧线,吃力地拉动起来。

犁铧的反刃在坚硬的土地上划过,发出的不是翻土的沉闷声,而是一种尖锐的、如同切割琉璃般的声响。

看到她以“农正”之尊亲自拉犁,其余人再无二话,纷纷拿起工具,按照她划出的线路,小心翼翼地操作起来。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田边便已站满了人。

当第一缕晨光照亮大地时,人群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惊呼。

只见那片被反向浅犁过的土地上,虽然依旧干裂,但在每一道犁痕的底部,都凝结着一层细密的、晶莹的露珠。

泥土的深处,正源源不断地向上渗出微弱而宝贵的湿气。

土地,得救了。

远远的山坡上,云栖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她看到青梧站在人群中,没有丝毫的骄傲,只是低头捻起一撮湿润的泥土,在鼻尖轻嗅。

那一刻,云栖知道,青梧终于毕业了。

她不再依赖于任何典籍或传说,不再是“云栖的继承者”,她学会了倾听土地自己的语言,成为了真正的自己。

云栖欣慰地笑了。

她转身,朝着村塾的方向走去。

在学堂后园不起眼的门槛石下,她用手指挖开一个浅坑,将怀中一直珍藏着的、最后一片刻着字的旧陶片,轻轻地埋了进去。

陶片上,只刻着半句残缺的《守苗调》。

她埋下它,不再是为了传承,而是为了告别。

为了等待许多年后,或许会有某个调皮的孩子在门槛下玩耍时,无意中将它挖出。

他会好奇地念着上面残缺的句子,会因为不解而哼错音调,最终,他会觉得这旧调子不好听,而自己动手,改出一首全新的、属于他自己的歌谣。

入夏前夜,一场无声的细雨悄然降临,润物无声。

村口,那个负责守夜的孩童,靠在巨大的无字碑上打着瞌睡。

雨丝冰凉,将他惊醒。

他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借着远处屋檐下灯笼的微光,不经意地朝石碑表面瞥了一眼。

就在那一瞬间,他看到,光滑如镜的碑面上,仿佛被雨水浸润,浮现出了一行极淡极淡的水痕,那水痕,竟隐约构成了七个字的轮廓。

他使劲地眨了眨眼,以为是自己看花了。

等他再定睛看去时,碑面又恢复了原样,光洁一片,什么痕迹都没有。

可他清晰地记得,就在方才那电光石火的一瞥之间,他分明看见了那七个字。

那七个字是——别等我说话了。

神不再显露神迹,因为人已经开始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而一场真正的告别,往往不是盛大的仪式,只是让所有的期待,悄然落空。

告别了神迹的村落,并未陷入迷茫。

第二天,云栖在村中小学堂的后园帮工,整理着一畦新种的菜苗。

隔着一道低矮的土墙,她能清晰地听到墙那边孩童们喧闹的嬉笑声。

忽然,一阵“噼啪”的、瓦片碰撞的清脆声响引起了她的注意。

紧接着,一个稚嫩却无比认真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口气高声喊道:

“不对!水沟不能这么挖!你这样,水流到这里就堵住了,要从这边绕过去,做一个斜坡,它才会自己流得更快!”

云栖直起腰,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微笑。她没有探头去看

喜欢耕耘问道路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耕耘问道路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