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宁宫请命牵家国
慈宁宫的暖炉里燃着上好的银骨炭,袅袅青烟裹着淡淡的檀香,驱散了深秋的寒意。孙太后斜倚在铺着貂绒的软榻上,手中捻着一串菩提子佛珠,目光落在窗外那棵半黄的银杏树上,忽然对宫人吩咐:“去乾清宫传个话,让陛下和王妃带着平安过来,哀家许久没抱这丫头了。”
此时的琪亚娜正在坤宁宫偏殿,与阿依娜、杭皇后围着地毯上的孩子说话。郭登与阿娅的女儿安儿刚满一岁,穿着粉色的虎头鞋,正抓着杭皇后递来的拨浪鼓咯咯笑;郭登的另一个女儿郭喜杼今年五岁,端坐在小凳上,小手攥着帕子,认真听着琪亚娜说话。
“喜杼,你父亲是镇守大同的名将,你将来也要学着明事理、有主见。”琪亚娜握着郭喜杼软乎乎的小手,轻声道,“女子未必非要依附旁人,先把自己照顾好、学些本事,将来走到哪里都能挺直腰杆。”
郭喜杼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脸上满是认真:“王妃娘娘,我记住了!我以后要像父亲一样,保护妹妹和娘!”
阿依娜笑着揉了揉她的头:“真是个有担当的小姑娘。”话音刚落,传旨的宫人便到了,躬身道:“王妃娘娘,太后有请您和陛下带着小郡主去慈宁宫。”
琪亚娜起身理了理裙摆,抱起扑过来的平安,对阿依娜道:“我先过去,晚些再来看你们。”随后便抱着孩子,跟着宫人往慈宁宫去,路上恰好遇上处理完朝政赶来的朱祁钰。
“夫君。”琪亚娜笑着迎上去,朱祁钰自然地接过她怀里的平安,捏了捏女儿软乎乎的脸蛋:“这丫头又沉了些,累着你了吧?”
两人说说笑笑进了慈宁宫,孙太后见了平安,顿时笑开了花,连忙招手:“快把孩子抱过来让哀家看看。”朱祁钰将平安递过去,孙太后抱着外孙女,轻轻晃着哄了几句,又拉着琪亚娜的手问起日常起居,絮絮叨叨聊了半盏茶的功夫。
等宫人抱平安下去喂奶,殿内只剩他们三人,琪亚娜才微微坐直身子,神色多了几分郑重:“太后娘娘,有件事我想求您和夫君。”
孙太后见她这般模样,便知不是小事,放下佛珠道:“你说吧,只要是合情合理的,哀家不会为难你。”
“我听闻夫君说,于大人已经不再担任兵部尚书了?”琪亚娜先起了个头,见朱祁钰点头确认,才继续道,“我家乡瓦剌那边,内部一直没统一,前些日子虽选了十个科举出身的汉人去帮忙,可我总担心大姐和两个弟弟收复失地时会吃力——他们手里缺懂兵法的人,也缺像样的兵器。”
她顿了顿,鼓起勇气道:“所以我想求太后恩准,让于谦大人这些老臣去瓦剌帮衬一阵,再给我们一些火器、火炮,若是能拨一支部队支援,那就更好了。有他们相助,大姐他们定能少受些累,瓦剌也能早点安定下来。”
孙太后脸上的笑容渐渐淡了,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榻边的锦缎。朱祁钰见状,先开口道:“娘,琪亚娜也是一片好心。瓦剌若能安定,边境便能少些战事,百姓也能安稳度日。”
“哀家懂她的心意,可此事非同小可。”孙太后看向琪亚娜,语气诚恳,“于谦是大明的肱骨之臣,如今虽卸了兵部的职,却还在帮着编修军志、训练新兵,哪里离得开?再说火器和部队,那是大明的根基——火器工坊的产能本就紧张,要供应九边重镇;部队更不能轻易调派,若是边境突发战事,调走的兵一时回不来,怎么办?”
琪亚娜脸上露出失落,却仍坚持道:“我知道这些都是大明的要紧东西,可我不是要把于大人他们留在瓦剌,只是请他们去指导几个月,等大姐他们稳住局势就回来;火器和部队也只是暂借,将来定当归还。瓦剌安定了,就不会再有人来犯大明边境,这对两国都好啊。”
“傻孩子,哪有‘暂借’部队的道理?”孙太后叹了口气,拉过她的手,“哀家知道你牵挂家乡,可治国不是只凭心意。这样吧,哀家不能直接答应你,但可以让内阁和兵部的大臣们商议此事——于谦去不了,或许可以派几个他的门生;火器可以拨一些过时的旧炮;部队不行,但可以让郭登从大同调些退役的老兵过去,帮着训练瓦剌的兵卒,你看这样行吗?”
琪亚娜眼睛一亮,连忙起身行礼:“多谢太后娘娘!这样已经很好了,我替大姐和瓦剌的百姓谢谢您!”
朱祁钰也松了口气,笑道:“娘考虑得周全,既帮了琪亚娜,又不耽误大明的事。”
孙太后看着琪亚娜欢喜的模样,又摸了摸刚被抱回来的平安的小脸,轻声道:“哀家只盼着,不管是大明还是瓦剌,都能少些战乱,孩子们能安安稳稳长大——这比什么都重要。”
琪亚娜用力点头,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她知道,孙太后的让步已是不易,有这些帮助,大姐他们收复失地的路,定会好走许多。
喜欢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