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7章 餐饮老板李总越清热越虚,竟是脾胃在“喊救命”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暮春的晨光刚漫过青川市城乡结合部的柏油路,岐仁堂门楣上的铜铃就被风碰得叮当作响。五十出头的岐大夫正坐在案前翻《脾胃论》,老花镜滑到鼻尖,手指在“饮食劳倦则伤脾”那行字上轻轻摩挲——这是他每天开门前的习惯,总说东垣先生的话里藏着现代人的健康密码。

堂屋靠窗的长凳上,卖水果的王婶正捧着搪瓷杯喝陈皮水,见岐大夫抬头,笑着搭话:“岐大夫,今早刚进的枇杷,甜得很,等会儿给您留两斤。”

岐大夫搁下书,刚要应和,门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穿西装的年轻姑娘扶着个中年男人跌跌撞撞进来,男人脸色蜡黄,额头满是冷汗,连站都站不稳,一屁股坐在长凳上就开始喘,嘴里还含糊地念叨:“热……浑身热……”

“岐大夫,您快救救我们李总!”姑娘急得声音发颤,“昨天还好好的,今天早上突然说胡话,又吐又泻,去药店买了清热的药吃,反而更严重了!”

一、李总的“富贵病”:应酬桌上的脾胃债

扶着人的姑娘是李总的秘书小吴,而被称为“李总”的男人,是青川市小有名气的餐饮连锁老板李建国。说起李总的日子,外人都羡慕——开了三家火锅店,天天山珍海味围着转,可只有小吴知道,李总这两年就没舒坦过。

“李总这半年总说肚子痛,胸口像堵了块石头,”小吴一边给岐大夫递李总的病历本,一边絮叨,“上周陪客户吃火锅,喝了半斤白酒,回来就喊腹痛,我们以为是积食,药店推荐了‘清肠通便’的药,吃了倒好,夜里就开始上吐下泻。”

岐大夫蹲下来,先摸了摸李总的手腕,又掀起他的眼皮看了看,最后让李总张开嘴——舌苔白得像铺了层霜,舌边还有齿痕。“你老板平时是不是顿顿离不开肉?还爱喝冰啤酒?”岐大夫问小吴。

小吴连连点头:“可不是嘛!李总说火锅店的毛肚鸭肠就得配冰啤酒才够味,每天晚上要么陪客户吃,要么自己加班到半夜也得点份外卖,辣的油的从不忌口。而且他最近在扩第四家店,天天熬夜改方案,有时候连饭都忘了吃。”

岐大夫叹了口气,转头对昏昏沉沉的李总说:“李总,你这不是‘上火’,是脾胃被你折腾坏了。《黄帝内经》里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你天天肥甘厚味塞着,脾胃早就扛不住了,再加上熬夜操劳,气也亏了,这时候再用寒凉的泻药,等于往烧得快灭的炉子里泼冷水,脾阳都快被你浇没了。”

李总勉强睁开眼,声音虚弱:“可我浑身发热啊……口干得厉害,头也疼,不是上火是什么?”

“你这热是‘虚热’,不是实火。”岐大夫拿过桌上的《脾胃论》,翻到其中一页指给李总看,“东垣先生说,脾胃虚了,不能运化水谷,气血就跟不上,五脏没了滋养,就会出现‘虚火上浮’——你摸自己的手心,是不是热得发燥,但脚底板却凉?”

李总伸手摸了摸,还真像岐大夫说的那样,手心滚烫,脚心却冰得发麻。这时候他才想起,之前每次“上火”,吃了清热药总觉得更没力气,原来不是药不管用,是自己根本没找对病因。

二、误治的坑:大黄泻下,差点掏空脾阳

小吴在旁边听得着急:“岐大夫,那之前药店给的药为啥会越吃越糟啊?我看说明书上写着‘清热泻火’,专治腹痛便秘的。”

岐大夫指了指案头的药斗,其中一个写着“大黄”的抽屉半开着:“你说的药里多半有大黄这类泻药吧?大黄是寒凉药,《神农本草经》里说它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但那是治‘实邪’的——比如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肚子里有积滞,用大黄泻出去管用。可李总这是脾胃虚,肚子里的‘堵’不是实积,是痰湿——脾胃没力气运化水湿,湿痰堵在胸口,才会觉得闷;脾虚不能统摄气血,才会腹痛。”

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简单的图:“你看,脾胃就像家里的灶台,平时要烧火做饭(运化水谷),李总天天给灶台上堆油腻的东西(肥甘厚味),还总让灶台歇着(熬夜不吃饭),火早就快灭了。这时候用大黄,就像把灶台里仅存的火星都泼灭了,脾阳一伤,痰湿更排不出去,还会把胃里的津液也泻没了,所以才会口干、发热、吐泻不止。”

王婶在旁边听得直点头:“可不是嘛!我去年也犯过这毛病,吃了凉西瓜就拉肚子,还觉得浑身热,以为是中暑,喝了藿香正气水更严重,后来岐大夫给我开了温性的药,喝了两天就好了。”

李总这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把“虚”当成了“实”,把“寒”当成了“热”。他想起昨天吃了泻药后,不仅吐泻,还开始说胡话,当时以为是病情加重,现在听岐大夫一说,才知道是“心神涣散”——《难经》里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两虚,心神没了滋养,才会神志不清。

“岐大夫,那我现在该怎么办?”李总撑着坐起来,语气里满是急切,“再这么折腾下去,我这店怕是要开不下去了。”

岐大夫笑了笑,转身让徒弟小周去抓药:“别急,你的病虽然急,但根子在脾胃,只要把脾阳补回来,痰湿化掉,很快就能好。我给你开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炮姜,也就是中医常说的‘六君子汤’加减。”

三、六君子汤:给脾胃“添把火”,化掉痰湿堵

小周很快把药包拿了过来,岐大夫打开其中一个纸包,里面是切片的人参:“这人参是《神农本草经》里的‘上品药’,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你现在气虚得厉害,用人参补元气,就像给灶台添柴;再加上白术和茯苓,白术能‘健脾益气,燥湿和中’,茯苓能‘利水渗湿’,这两味药配合,能把你肚子里的湿气压下去,让脾胃能正常干活。”

他又拿起另一个纸包,里面是陈皮和半夏:“你胸口堵得慌,是因为有痰湿,陈皮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半夏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这两味药加进去,能把你胸口的‘堵’化开,还能止吐;最后加几片炮姜,炮姜是干姜炒过的,性温,能‘温中散寒’,就像给灶台点上火,把你被泻药浇灭的脾阳暖回来。”

李总听得很认真,连小吴都掏出手机记笔记:“岐大夫,这药要怎么煎啊?有没有什么要忌口的?”

“药要先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20分钟,一天喝两次,早晚各一次,”岐大夫叮嘱,“忌口可太重要了,这几天别吃辣的、油的、凉的,就喝小米粥、吃蒸山药,给脾胃减负。还有,别熬夜了,晚上11点前必须睡觉,《黄帝内经》说‘人卧则血归于肝’,肝养好了,也能帮脾胃运化。”

小吴赶紧应下来,扶着李总起身:“谢谢岐大夫,我们这就回去煎药,明天再来复诊。”

王婶看着他们走出去,对岐大夫说:“现在的年轻人啊,总觉得自己身体好,拼命折腾,等出了问题才想起调理。”

岐大夫摇摇头,又拿起《脾胃论》:“不是年轻人,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道理。就像李总,开火锅店赚了钱,却把自己的脾胃赔进去了,这才是真的得不偿失。”

四、复诊的“热惑”:虚热不是火,补气养血才是根

第二天一早,李总果然又来了,这次气色好了不少,虽然还是有些没力气,但已经不吐泻了,也不说胡话了。

“岐大夫,昨天喝了药,晚上就不拉肚子了,也没那么热了,”李总坐在长凳上,语气轻松了不少,“就是还是觉得口干,身上时不时发热,而且不想吃饭,浑身没力气。”

小吴在旁边补充:“李总今早还说,要不要再买点‘滋阴降火’的药,他怕这热再起来。”

岐大夫笑着摆摆手,又给李总摸了摸脉:“你这脉浮大,但一按就空,是‘虚脉’啊。《伤寒论》里说‘脉浮而大,中空外坚,此名曰芤脉,血亡也’,你这虽然不是芤脉,但也是血虚的表现——脾胃虚了,不能运化水谷生成气血,血少了,不能濡养身体,就会出现‘虚热’;气虚了,不能推动津液运行,就会口干。”

他拿过一张纸,给李总画了个对比图:“实火的热是‘持续热’,比如吃了辣椒上火,会一直觉得热,还会喉咙痛、大便干;你这虚热是‘一阵一阵’的,有时候热,有时候又不热,而且手脚心热、脚心凉,这就是‘无火之热’。如果再用滋阴降火的药,还是寒凉的,会再伤脾胃,那之前的药就白吃了。”

李总这下彻底明白了,原来自己一直被“热”的表象迷惑了。他想起之前有次感冒,也是觉得发热,吃了退烧药后,反而咳嗽了半个月,现在想来,也是因为当时身体虚,退烧药伤了正气。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还是继续喝之前的药吗?”李总问。

岐大夫点点头,又加了两味药:“还是六君子汤打底,再加当归和白芍。当归能‘补血活血’,白芍能‘养血柔肝’,这两味药都是《神农本草经》里的补血药,能帮你补回亏空的血。气血足了,虚热自然就退了,胃口也会好起来。”

他又叮嘱李总:“这几天可以适当吃点红枣、桂圆,都是补气血的,但别多吃,一天三颗红枣就够了。等胃口好了,再慢慢加瘦肉、鸡蛋,循序渐进,别一下子又吃油腻的。”

小周在旁边抓药,一边抓一边说:“李总,我师傅常说‘脾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你这病好了以后,也得改改饮食习惯,不然还会犯。”

李总笑着点头:“一定改!以后再也不熬夜了,也不吃那么多辣的了,等我店开起来,第一个请你们去吃清淡的养生锅!”

五、痊愈的启示:辨证施治,不被表象骗

连着喝了七天药,李总的气色彻底好了,不仅不发热、不口干了,胃口也恢复了,每天能正常吃三顿饭,连之前的腹痛、胸口堵也没了。

这天他特意带着锦旗来岐仁堂,上面写着“妙手仁心,辨证施治”。“岐大夫,真是太谢谢您了!”李总握着岐大夫的手,感慨地说,“之前我总觉得生病就是‘哪里不舒服治哪里’,发热就清热,腹痛就止泻,现在才知道,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得找到病根才行。”

岐大夫接过锦旗,笑着说:“这都是应该的。《金匮要略》里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你这病就是‘痰饮’加‘脾虚’,用温药补脾胃、化痰湿,自然就好了。很多人看病都只看表面症状,比如发热就觉得是上火,拉肚子就觉得是肠炎,其实背后的原因可能不一样,这就是中医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王婶在旁边听得高兴:“岐大夫,您这故事要是写下来,肯定很多人爱看。现在好多人都不懂这些中医道理,瞎吃药,要是能多听听您讲的,也能少走不少弯路。”

岐大夫眼睛一亮:“我正打算整理一本《岐大夫的悬壶故事》,把这些年遇到的病例都写进去,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讲中医道理。就像李总的病例,很多现代人都有‘饮食劳倦伤脾’的问题,只是症状不一样,有的发热,有的腹泻,有的没力气,只要找到病根,用对药,都能好。”

李总连忙说:“那我第一个支持您!等书出版了,我给我店里的员工每人发一本,让他们也多学学中医养生,别像我一样,赚了钱却把身体搞垮了。”

夕阳西下,岐仁堂的铜铃又响了起来,这次进来的是个带着孩子的妈妈,孩子咳嗽不止。岐大夫放下锦旗,拿起听诊器(中医的听诊,指摸脉),开始耐心地问诊。小周在旁边整理药斗,王婶还在喝陈皮水,堂屋里的灯光温暖而明亮,就像岐大夫说的那样——中医的道理,从来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生活智慧,只要用心体会,每个人都能读懂自己的身体,守护自己的健康。

而李总的故事,也成了《岐大夫的悬壶故事》里最受欢迎的一篇。每当有人拿着书来问“发热要不要清热”,岐大夫都会笑着说:“先摸摸自己的脾胃,是不是最近吃多了、累着了——有时候,身体的‘热’,不是在‘上火’,是在‘喊救命’啊!”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VIP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VIP小说!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岐大夫的悬壶故事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