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8章 岐仁堂里解“泻”困:老周的浮肿之谜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梅雨季的县城像被泡在水里,老槐树叶上挂着的水珠砸在岐仁堂的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岐大夫刚把最后一味茯苓归位,药柜上“神农尝百草”的木雕还沾着晨露,门口就传来一阵拖沓的脚步声,伴着女人的絮叨:“跟你说多少次了,别总往西药铺跑,咱县城谁不知道岐仁堂的岐大夫,治这些老毛病最在行!”

掀开门帘进来的是老周夫妇,老周今年五十八,退休前是县中学的语文老师,此刻却没了往日讲《论语》时的精神头——脸上浮着一层虚肿,眼睑像泡发的银耳,连手腕上的老上海手表都勒出了一圈红痕。他往竹椅上一坐,椅子腿“吱呀”一声,“岐大夫,不瞒您说,这半个月我就没舒坦过,吃不下饭,一吃就胀,拉的全是稀水,腿肿得连布鞋都穿不上了。”

老周的老伴王阿姨赶紧接话:“可不是嘛!前阵子梅雨季,家里墙都潮得掉皮,他这病就突然加重了。之前在西药铺拿了助消化的药,吃了没管用,反而越拉越厉害。”

岐大夫放下手里的戥子,指尖搭上老周的腕脉,指腹下的脉象像按在浸了水的琴弦上,细得几乎摸不着,却又带着一丝紧绷的“弦意”。他又掀开老周的眼皮看了看,眼白泛着淡淡的青,再摸了摸老周的小腿,一按一个坑,半天没弹起来。“周老师,您这脉弦细而缓,身上的肿是‘虚肿’,不是实症。您跟我说说,年轻的时候是不是有便秘的毛病?”

老周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岐大夫您真是神了!我从二十多岁就便秘,那时候在学校当班主任,天天盯晚自习,久坐不动,有时候四五天都解不出大便。后来听校医说,吃点含牵牛子、大黄的药粉,通便能立竿见影,我就托人买了不少,一便秘就吃一勺,果然管用。这一吃,就吃了三十多年。”

“糊涂啊!”岐大夫轻轻摇了摇头,拿起桌上的茶杯,给老周倒了杯陈皮茶,“您这病,根儿就出在这‘通便药’上。《脾胃论》里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咱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大家庭,脾胃就是家里的厨房,负责把吃进去的米、菜做成营养,运到全身的‘房间’里。牵牛子、大黄这些药,性子峻猛,就像拿着大锤子砸厨房——确实能把堵着的‘烟囱’(肠道)砸通,但砸的次数多了,厨房的灶台、案板全坏了,营养做不出来,还会积下一堆‘烂菜叶’(湿邪)。”

老周捧着茶杯,看着杯里浮起的陈皮,若有所思:“可我那时候只想着通便,哪想到这么多。前几年开始,我偶尔会脸肿,以为是没休息好,没当回事,直到这阵子梅雨季,肿得越来越厉害,连饭都吃不下了。”

“这就对了。”岐大夫指着窗外的雨帘,“梅雨季湿气重,就像给您身体里的‘湿邪’添了把柴。《黄帝内经》说‘湿淫所胜,民病四肢浮肿,大便溏泄’,您的脾胃本来就被泻药伤得虚弱,无力运化湿气,再遇上这外界的湿邪,湿气排不出去,就像洪水淹了房子,全身都肿起来了。您的脉弦细缓,弦脉是肝气不舒——您当老师一辈子,操心学生、备课,肝气一直绷着;细脉是气血不足,因为脾胃做不出营养;缓脉就是湿邪缠身的信号啊。”

王阿姨急得攥紧了手里的菜篮子:“岐大夫,那可怎么办?他这病是不是很严重?”

岐大夫安抚地笑了笑:“别着急。《黄帝内经》里还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您看周老师虽然吃不下饭,但还能喝进去茶,说话也有力气,说明胃气还在,能调过来。不过得先把他那‘依赖泻药’的习惯改了——很多人像周老师一样,觉得便秘是小事,吃点泻药省事,却不知道这些药就像‘饮鸩止渴’,短期管用,长期下来,不仅会让肠道对泻药产生依赖,还会把脾胃伤得千疮百孔,到时候便秘没好,反而会像周老师这样,出现浮肿、腹泻、食欲不振,甚至更严重的问题。”

这时,门口又进来一个年轻姑娘,手里拿着一盒减肥茶,皱着眉说:“岐大夫,我最近喝这个减肥茶,每天都拉好几次,一开始觉得能瘦,可现在总觉得乏力,脸也有点肿,是不是跟这茶有关系?”

岐大夫拿过减肥茶的包装盒,看了看成分表,摇了摇头:“你这茶里,多半也加了类似大黄的泻下成分。年轻人追求减肥,却不知道‘瘦’要靠脾胃运化正常,靠气血流通顺畅,不是靠拉肚子把身体里的营养和水分都排出去。你看周老师,就是长期靠泻下通便,把脾胃伤了,才出现这些问题。”

年轻姑娘脸一红,赶紧把减肥茶收了起来:“那我再也不喝了,谢谢您岐大夫。”

等姑娘走后,岐大夫转身对老周说:“周老师,您的治疗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健脾胃、祛湿气,把‘厨房’修好;第二步,再通经络、散水肿,把身体里的‘洪水’排出去。”

说着,岐大夫拿起毛笔,在处方笺上写下:平胃散加白术、茯苓、草豆蔻仁。“这平胃散,是治湿邪困脾的常用方,里面的苍术、厚朴能燥湿健脾,陈皮理气和胃。我再加白术、茯苓,这两味药是‘健脾祛湿黄金搭档’——《神农本草经》里说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能把脾胃里的湿邪燥掉;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能把湿气通过小便排出去。草豆蔻仁能温脾暖胃,您的脾胃被泻药伤得太寒,得用点温性的药暖暖。”

老周接过处方笺,看着上面的药名,疑惑地问:“岐大夫,我现在还总拉肚子,这些药不会让我拉得更厉害吧?”

“不会的。”岐大夫笑着解释,“您的腹泻,是‘脾虚湿盛’导致的,就像厨房漏雨,水流得到处都是。这些药是补脾胃、堵‘漏洞’、排积水,不是像泻药那样硬拉。等脾胃功能恢复了,能正常运化水湿了,腹泻自然就停了。”

王阿姨赶紧把处方笺收起来:“我们这就去抓药,一定按您说的吃。”

“别急,还有几个注意事项。”岐大夫叫住他们,“第一,这药一天煎一副,分早晚两次温服,饭后半小时吃,别空腹吃,免得刺激脾胃。第二,最近别吃生冷、油腻的东西,梅雨季本来湿气重,再吃这些,等于给脾胃添负担。可以多吃点山药、莲子、小米这些健脾的食物。第三,每天晚饭后散散步,别久坐,既能帮着消化,又能让气血流通,有助于祛湿。”

老周夫妇连连点头,谢过岐大夫后,撑着伞走进了雨幕。

一周后,老周夫妇又来到岐仁堂,这次老周的精神头明显好了很多,脸上的浮肿消了大半,手腕上的手表终于能露出完整的表盘。“岐大夫,您的药太管用了!我吃了三副药,腹胀、腹泻就停了,现在能吃一碗米饭了,肠鸣、腹痛也没了。”

岐大夫再次给老周诊脉,这次的脉象比之前有力了些,弦细依旧,但缓脉的“湿意”淡了不少。“很好,脾胃的功能在恢复,但您的四肢还有点肿,说明身体里还有些‘积水’没排干净。接下来,我给您换个方子,用导滞通经汤,专门治这种脾湿困阻、气血不通导致的浮肿。”

说着,岐大夫写下新的处方:木香、白术、桑白皮、陈皮、茯苓。“《黄帝内经》说‘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这个方子就是按这个道理配的——陈皮苦温,能理气燥湿,像给潮湿的房间开个窗,让气流通起来,是君药;桑白皮甘寒,能去肺里的水气,肺主通调水道,肺里的水通了,全身的水就能排出去,是佐药;木香苦辛温,能除肺里的滞气,让气机更顺畅;白术苦甘温,继续燥湿和中;茯苓甘平,能利小便,把湿气通过尿液排出去。”

老周看着处方,好奇地问:“岐大夫,这方子跟之前的比,少了草豆蔻仁,多了木香和桑白皮,是不是因为我的脾胃不那么寒了?”

“没错。”岐大夫赞许地看着老周,“您现在脾胃的‘寒气’消了不少,不用再用草豆蔻仁温胃了。加木香和桑白皮,是为了打通气血和水道,让身体里的‘积水’能顺利排出去。就像家里的积水,不仅要堵漏洞,还要开排水口,才能彻底排干净。”

这次,岐大夫还特意给老周加了个“辅助疗法”:用冬瓜皮、玉米须煮水喝。“这两样都是常见的食材,《本草纲目》里说冬瓜皮‘主驴马汗入疮,研末敷之’,其实它还有利水消肿的作用;玉米须‘性平,味甘淡,无毒’,能利水渗湿。您平时把这两样放在一起煮水,当茶喝,能帮着方子一起祛湿消肿。”

又过了十天,老周第三次来到岐仁堂,这次他穿了件合身的衬衫,走路也挺拔了不少,小腿的浮肿完全消了,连之前因为浮肿变粗的脚踝都恢复了正常。“岐大夫,我现在能吃能睡,走路也有力气,昨天还跟老同事去公园打了太极拳呢!”

王阿姨也笑着说:“多亏了您,之前他总说自己老了,身体不行了,现在天天乐呵呵的,还说要跟您学中医知识,以后再也不乱吃药了。”

岐大夫看着老周的样子,欣慰地笑了:“您能好起来,关键是您能听进去话,按时吃药、调整饮食。其实很多人都像您一样,对便秘、肥胖这些‘小毛病’不重视,总想着用‘快办法’解决,却不知道‘快办法’往往会留下‘慢隐患’。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找到病根,从根本上调理。您的病根是脾胃受伤、湿邪内停,所以我们先修脾胃,再排湿气,一步步来,才能彻底治好。”

老周拿起桌上的《脾胃论》,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上面的话对岐大夫说:“岐大夫,我最近在看您推荐的这本书,里面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真是说到点子上了。以前我总觉得便秘是肠道的问题,没想到跟脾胃关系这么大。以后我一定好好养脾胃,再也不依赖泻药了。”

这时,门口的老槐树上传来几声鸟鸣,梅雨季的雨终于停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岐仁堂的药柜上,映得那些中药材泛着淡淡的光泽。岐大夫看着老周夫妇的背影,想起《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上医治未病”,或许他能做的,不仅是治好眼前的病人,更要让更多人明白,健康不是靠“急功近利”的药物,而是靠日常的养护,靠对身体的敬畏与了解。

后来,老周成了岐仁堂的“常客”,不是因为生病,而是经常带着身边有类似问题的朋友来问诊,还总跟人说:“便秘别乱吃药,去岐仁堂问问岐大夫,他能教你怎么把脾胃养得好好的,比什么泻药都管用!”而岐仁堂里的那本《脾胃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翻阅,书页上渐渐留下了许多人对健康的向往与思考。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VIP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VIP小说!

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岐大夫的悬壶故事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