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62章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己丑年)

春,正月,光禄大夫陆晔和他弟弟尚书左仆射陆玩劝说匡术,带着苑城投靠西军;官员们都跑去那边,推举陆晔负责宫城的军事指挥。陶侃安排毛宝守南城,邓岳守西城。

右卫将军齐超、侍中钟雅和建康令管旆等人计划带着皇帝投奔西军;结果事儿被捅出去了,苏逸派他的部将平原人任让带兵进宫抓齐超、钟雅。皇帝抱着他们哭唧唧地说:“把我的侍中、右卫还给我!”任让硬是把人抢走杀了。早先,任让年轻时就不是啥好鸟,太常华恒当本州大中正时,把他的品级给降了。后来任让成了苏峻的手下,借着势力杀了不少人,但见了华恒却特恭敬,不敢瞎搞。等到钟雅、刘超被杀时,苏逸想连华恒一块儿干掉,任让使劲儿保护,华恒才保住小命。

冠军将军赵胤派部将甘苗去历阳打祖约,戊辰那天,祖约半夜带着几百个小弟投奔后赵,他的部将牵腾带着手下投降了。

苏逸、苏硕、韩晃合力攻打台城,烧了太极东堂和秘阁,毛宝登上城墙,射死几十个人。韩晃对毛宝说:“你号称勇猛果敢,有种出来单挑啊?”毛宝回怼:“你号称猛将,有种进来打啊?”韩晃笑了笑就退了。

赵太子熙听说他老爹赵曜被活捉,吓得不行,和南阳王赵胤商量往西退守秦州。尚书胡勋说:“现在虽然老板没了,但地盘还完整,将士们也没叛变,应该先合力抵抗;实在扛不住了,再跑也不迟啊。”赵胤气炸了,觉得他扰乱军心,把他砍了,然后带着百官逃往上邽,各个地方官也都扔下地盘跟着跑,关中彻底乱成一锅粥。将军蒋英、辛恕带着几十万小弟占了长安,派人向后赵投降,后赵派石生带着洛阳的兵过去接管。

二月,丙戌日,各路大军进攻石头城。建成长史滕含攻打苏逸,把他揍得满地找牙。苏硕带着几百个猛人,渡过淮河迎战,温峤把他干掉了。韩晃等人怂了,带着手下到曲阿投靠张健,结果城门太窄挤不出去,互相踩踏,死了上万人。西军抓住苏逸,咔嚓了。滕含的部将曹据抱着皇帝跑到温峤的船上,大臣们见到皇帝,磕头哭着请罪。杀了西阳王司马羕,还有他两个儿子司马播、司马充,孙子司马崧以及彭城王司马雄。陶侃和任让是老熟人,想保他一命。皇帝说:“这家伙杀了我的侍中、右卫,不能饶!”于是把任让杀了。司徒王导进入石头城,让人拿他以前的符节,陶侃笑着说:“苏武的符节好像不是这样的哦。”王导脸都红了。丁亥日,大赦天下。

张健怀疑弘徽等人对自己不忠,把他们全杀了,带着水军从延陵准备进吴兴。乙未日,扬烈将军王允之跟他干仗,把他打得大败,抓了一万多男女。张健又和韩晃、马雄等人带着轻装部队往西逃到故鄣,郗鉴派将军李闳追击,在平陵山追上,把他们全砍了。

这时候皇宫都烧成灰了,就把建平园当皇宫。温峤想迁都到豫章,三吴的土豪们请求迁到会稽,两拨人吵来吵去没个结果。司徒王导说:“孙仲谋、刘玄德都说过:‘建康这地方,是出帝王的风水宝地。’古代的帝王,不会因为穷富就迁都。只要咱们勤俭节约,还怕日子过不好?要是不搞好农业,再好的地方也得变废墟。再说北边的敌人跟游魂似的,就等着找咱们的茬,一旦咱们露怯,跑到蛮越那地方去,从名声到实际都不划算,这主意不咋地。现在就该稳住别浪,大家自然就安心了。”于是就没迁都。任命褚翜为丹杨尹。当时兵火之后,人口财物都没了,褚翜把散亡的人聚集起来,京城才安定下来。

壬寅日,把湘州并入荆州。

三月,壬子日,评定平定苏峻的功劳,任命陶侃为侍中、太尉,封长沙郡公,加授都督交、广、宁州诸军事;郗鉴为侍中、司空、南昌县公;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授散骑常侍、始安郡公;陆晔进爵为江陵公;其余的人被封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的一大堆。卞壸和他的两个儿子卞眕、卞盱,桓彝、刘超、钟雅、羊曼、陶瞻,都追赠谥号。路永、匡术、贾宁,都是苏峻的党羽;苏峻还没败的时候,路永等人就离开苏峻归顺朝廷,王导想给他们封官。温峤说:“路永这帮人都是苏峻的核心小弟,最早跟着搞事,罪过没比这更大的了。后来虽然反悔了,但也赎不了之前的罪;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还能给他们好处?”王导才作罢。

陶侃觉得江陵太偏远,就把镇守地移到巴陵。朝廷商议想留温峤辅佐朝政,温峤因为王导是先帝任命的人,坚决推辞回自己的藩镇;又因为京城荒凉残破,物资供应不上,就留下物资储备和器具,然后回武昌了。

皇帝逃出石头城的时候,庾亮见到皇帝,磕头磕得咚咚响,哭得抽抽噎噎,皇帝下诏让庾亮和大臣们一起登上御座。第二天,庾亮又趴在地上谢罪,请求辞职,想带着全家跑到深山老林里去。皇帝派尚书、侍中拿手诏安慰他说:“这是国家的灾难,不是舅舅你的错啊。”庾亮上奏自己检讨:“祖约、苏峻放肆作乱,罪过都是我引起来的,就算把我碎尸万段,也不够谢罪的。朝廷还有啥理由把我当人看,我自己也没脸做人了!希望陛下就算宽恕我,保全我的小命;也该把我扔一边,让我自生自灭,这样天下人也能知道点劝善戒恶的道理。”皇帝下优待的诏书不答应。庾亮又想逃到山里去,从暨阳往东跑;皇帝下诏让有关部门把他的船扣了。庾亮就请求到外地镇守效力,出任都督豫州、扬州的江西、宣城诸军事、豫州刺史,兼宣城内史,镇守芜湖。

陶侃、温峤讨伐苏峻的时候,发檄文给各地的军政长官,让他们带兵来救援。湘州刺史益阳侯卞敦手握兵权却不来,也不给军粮,只派了督护带着几百人跟着大军凑数,朝廷内外没人不觉得奇怪和感叹。等到苏峻被平定,陶侃上奏说卞敦阻碍军事行动,观望不救国家危难,请求用囚车把他押到廷尉那里治罪。王导认为战乱之后,应该宽大处理,调卞敦为安南将军、广州刺史;卞敦托病不去,又征召他为光禄大夫、兼少府。卞敦又担忧又惭愧,就死了,追赠他原来的官职,加授散骑常侍,谥号为敬。

臣司马光说:“庾亮以外戚身份辅佐朝政,首先引发祸端,国家破灭君主危难,自己却逃跑苟活;卞敦位居地方军政长官,兵力粮食都充足,朝廷被颠覆,却坐观成败。作为臣子的罪过,还有比这更大的吗!既不能按法律严惩,又用宠信和俸禄回报他们,晋朝没有章法,也就可想而知了。承担这个责任的,难道不是王导吗!

【内核解读】

咸和四年(公元329年)的这段历史,如同一场浓缩的政治悲喜剧,既展现了乱世中的忠义与背叛,也暴露了东晋政权初创期的制度缺陷与治理困境。透过这段记载,我们能清晰看到权力博弈中的人性挣扎、官僚体系的运行逻辑以及王朝兴衰的深层密码。

乱世中的忠义微光

在苏峻之乱的战火硝烟中,总有一些人物的选择闪烁着人性光辉。陆晔、陆玩兄弟劝说匡术归附西军,为朝廷保留了重要据点,展现了关键时刻士大夫的政治判断力;毛宝在台城攻防战中\"登城射杀数十人\",与韩晃的\"互怼\"更显武将风骨,面对叛军的挑衅,他以\"君名健将,何不入斗\"的反问,既守住了军事防线,更守住了精神气节。

任让的形象则更为复杂。这位早年\"少无行\"的武将,虽追随叛军\"乘势多所诛杀\",却因太常华恒曾主持其品评,始终对其\"恭敬不敢纵暴\",甚至在苏逸欲加害华恒时\"尽心救卫\"。这种带有江湖义气的\"知遇之恩\",在乱世中构成了道德底线的另类支撑,也让历史人物跳出了非黑即白的简单评判。

而钟雅、齐超为护佑皇帝付出生命,卞壸父子战死沙场,这些忠义之士的牺牲,成为黑暗乱世中不可磨灭的精神坐标,也为东晋政权保留了重建的道义基础。

权力游戏中的失序与荒诞

东晋初年的政治生态,在这段记载中暴露无遗。苏逸叛军攻入宫廷时,年幼的晋成帝抱着钟雅、齐超悲泣\"还我侍中、右卫\",却挡不住任让的刀斧,皇权的脆弱令人唏嘘。而当叛军被平定后,对罪臣的处置更显荒诞:陶侃因\"有旧\"为杀人凶手任让求情,最终因皇帝坚持才得以正法,这种\"人情大于法理\"的处理方式,折射出门阀政治下司法公正的缺失。

王导的表现则堪称典型。当他索要旧符节时被陶侃以\"苏武节似不如是\"调侃,\"有惭色\"的反应背后,是这位政坛老手在乱局中\"和稀泥\"式生存策略的尴尬。司马光尖锐指出\"任是责者,岂非王导乎\",正是因为他主导的\"宽宥\"政策,让庾亮、卞敦等失职者逃脱严惩,导致\"晋室无政\"的局面。这种\"维稳优先于追责\"的治理逻辑,虽暂时避免了矛盾激化,却埋下了制度松弛、权责失衡的长期隐患。

制度缺陷下的治理困境

苏峻之乱的平定过程,充分暴露了东晋军事动员体系的低效。湘州刺史卞敦\"拥兵不赴,又不给军粮\",仅派数百人\"随大军而已\",却能在事后仅被调任广州刺史,这种\"有罪不罚\"的结果,严重侵蚀了朝廷权威。当\"位列方镇,兵粮俱足\"的地方长官可以\"坐观胜负\",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制衡已然失效。

迁都争议更凸显了统治集团的战略短视。温峤欲迁豫章、三吴豪强请都会稽,皆从地方利益出发,唯有王导提出\"建康王者之宅\"的长远考量,强调\"镇之以静\"的治国理念。这种争议本质上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而最终\"不复徙都\"的决定,以及褚翜\"收集散亡\"稳定京邑的举措,才为东晋政权奠定了喘息之机。

历史镜鉴:问责机制与政治伦理

司马光的评论点出了核心问题:当庾亮\"首发祸机\"却仅被外放芜湖,卞敦\"坐观胜负\"仍获追赠谥号,这种\"宠禄报罪\"的操作,彻底摧毁了政治伦理的底线。现代政治学强调\"权责对等\",而东晋初年恰恰缺失这种基本准则——外戚干政无过,方镇失职不罚,最终导致\"晋室无政\"的必然结局。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政权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平定叛乱的军事能力,更在于灾后重建的制度修复能力;不仅在于忠臣义士的牺牲奉献,更在于对失职者的追责问责。当\"人情\"取代\"法理\",\"维稳\"压倒\"公正\",再强大的军事胜利也难以支撑起长治久安的政治秩序。东晋后来的门阀混战、偏安一隅,早在咸和四年这场战后清算的处置中,就已埋下伏笔。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咸和四年的这段往事犹如一面镜子,既照见了乱世中的人性光辉,也映出了政治运作的深层规律——唯有坚守权责清晰的制度底线,秉持赏罚分明的治理原则,才能在复杂变局中站稳脚跟,这或许是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最珍贵启示。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