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6章 孝宗穆皇帝上之上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朝廷下诏征召卫将军褚裒,打算让他当扬州刺史,还兼管尚书省事务。吏部尚书刘遐、长史王胡之劝褚裒说:“会稽王品德高尚、声望好,那可是咱国家像周公一样的人物,您应该把国家大事交给他。”褚裒听了就坚决推辞,还是回自己镇守的地方去了。壬戌这天,朝廷任命会稽王司马昱为抚军大将军,负责尚书省六项事务。司马昱这人清心寡欲,特别擅长玄学清谈,经常和刘惔、王蒙以及颍川的韩伯一起聊天讨论,还征召郗超做抚军掾,谢万做从事中郎。郗超是郗鉴的孙子,从小就才华出众、不受拘束。他老爸郗愔,为人简约沉默、淡泊退让,但特别爱存钱,攒了好几千万。有次打开库房,让郗超随便拿;郗超把钱都分给了亲戚朋友,一天就全散光了。谢万是谢安的弟弟,为人高雅脱俗、风度翩翩,在当时也挺有名气。

燕国龙山出现了黑龙、白龙,两条龙脑袋凑一起玩耍,之后解开龙角离开了。燕王慕容皝亲自用太牢祭祀,还在国内大赦,把自己住的新宫殿命名为和龙。

都亭肃侯庾翼背上长了毒疮。他上表请求让儿子庾爰之担任辅国将军、荆州刺史,把后事都托付给他;还任命司马义阳人朱焘为南蛮校尉,带一千人驻守巴陵。秋天,七月庚午日,庾翼去世。

庾翼的部将干瓒等人发动叛乱,杀了冠军将军曹据。朱焘和安西长史江虨,建武司马毛穆之、将军袁真等人一起把叛乱平定了。江虨是江统的儿子。

八月,豫州刺史路永背叛东晋,投奔了赵国,赵王石虎让路永驻守寿春。

庾翼去世后,朝廷大臣们讨论,都觉得庾家好几代人都镇守西部边境,大家都习惯了,应该按照庾翼的请求,让庾爰之接替他的职位。何充说:“荆楚地区,那可是国家的西门,人口上百万。北边挨着强大的胡人,西边和势力强劲的蜀地相邻,地势险要,纵横上万里。要是能找到合适的人镇守,就有机会平定中原;要是用人不当,国家就危险了,就像陆抗说的‘这里存在吴国就能存在,这里亡了吴国也就亡了’,怎么能让一个没经验的年轻人去担当此任呢!桓温英明有谋略,超过常人,文才武略、治政能力都很强。镇守西部边境,没人比桓温更合适。”还有人说:“庾爰之肯让位给桓温吗?要是他拥兵抵抗,那麻烦可就大了。”何充说:“桓温完全能制服他,大家别担心。”

丹杨尹刘惔一直觉得桓温有才华,但也知道他有不臣之心,就对会稽王司马昱说:“不能让桓温处在关键险要的地方,他的职位和名号得经常压制着点。”他劝司马昱亲自去镇守长江上游,自己担任军司,司马昱没听;刘惔又请求自己去,司马昱还是没答应。

庚辰日,朝廷任命徐州刺史桓温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兼任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庾爰之果然不敢争。朝廷又任命刘惔监察沔中各军事,兼任义成太守,接替庾方之。把庾方之、庾爰之调到豫章。

桓温曾经趁着下雪天想去打猎,先路过刘惔家,刘惔看他装备得特别严实,就问他:“老家伙,你搞这么大阵仗想干啥?”桓温笑着说:“我要不这样,你哪能安稳坐着清谈呢!”

汉国君主李势的弟弟、大将军李广,因为李势没有儿子,就请求立自己为太弟,李势没答应。马当、解思明劝谏说:“陛下您兄弟不多,要是再废黜一个,就更孤立危险了。”他们坚持请求李势答应。李势怀疑他俩和李广有阴谋,就把马当、解思明抓起来杀了,还灭了他们三族。又派太保李弈到涪城去袭击李广,把李广贬为临邛侯,李广自杀了。解思明被抓的时候,叹息着说:“国家不灭亡,是因为有我们这几个人在,现在国家危险了啊!”他一直谈笑自如,然后从容赴死。解思明有智谋有策略,还敢直言劝谏;马当向来很得人心。他们死了之后,士兵百姓没有不感到哀伤的。

冬天,十月,燕王慕容皝派慕容恪攻打高句丽,拿下了南苏,安排好守军后就回来了。

十二月,张骏讨伐焉耆,焉耆投降。这一年,张骏把武威等十一个郡划出来设置凉州,让世子张重华做刺史;把兴晋等八个郡划出来设置河州,让宁戎校尉张瓘做刺史;把敦煌等三个郡以及西域都护等三个军营划出来设置沙州,让西胡校尉杨宣做刺史。张骏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假凉王,统领这三个州,开始设置祭酒、郎中、大夫、舍人、谒者等官职,这些官职都仿照朝廷,只是稍微改了点名字,车马服饰、旗帜仪仗都比照帝王的规格。

赵王石虎任命冠军将军姚弋仲为持节、十郡六夷大都督、冠军大将军。姚弋仲这人清廉节俭、刚正耿直,不讲究排场,说话直来直去,啥都不怕,石虎特别看重他。朝廷有重大决策,经常让他参与决定,公卿大臣都怕他,对他很恭敬。武城左尉是石虎宠姬的弟弟,有次闯进姚弋仲军营,骚扰他的部下。姚弋仲把他抓起来,责备他说:“你身为禁尉,却欺压百姓,我作为大臣,亲眼看到了,不能纵容你。”说完就命令手下把他杀了。武城左尉吓得拼命磕头,血流满地,手下人都极力劝阻,姚弋仲才作罢。

燕王慕容皝觉得古代诸侯即位,都各自称元年,于是从这时候开始不再用晋的年号,自己称十二年。

赵王石虎派征东将军邓恒率领几万士兵驻守乐安,制造攻城器械,打算攻打燕国。燕王慕容皝任命慕容霸为平狄将军,驻守徒河;邓恒害怕慕容霸,不敢进犯。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聚焦于东晋中期的政治、军事与社会动态,生动展现了东晋王朝在内部权力更迭、外部边疆危机中的挣扎与抉择,也暗藏着影响此后历史走向的关键伏笔。透过字里行间,可窥见当时朝堂的复杂博弈、人物的性格特质与时代的深层矛盾。

权力交接中的理性与博弈:东晋中枢的决策逻辑

东晋朝堂在权力交接问题上的分歧与抉择,尽显政治运作的复杂性。褚裒面对“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的高位坚辞不受,将权力让渡给会稽王昱,这一举动背后既有对皇室权威的维护,也折射出东晋门阀政治下“名实相副”的权力伦理——褚裒虽有资历,却不愿打破“会稽王令德雅望”的政治共识,避免陷入门阀争斗的漩涡。

而庾翼死后的荆州人事之争,更是将政治博弈推向高潮。何充力排众议,否决“诸庾世在西籓”的惯性思维,力荐桓温接任,展现了清醒的战略眼光。他强调荆州“存则吴存,亡则吴亡”的重要性,直指“白面少年”庾爰之难堪大任,打破了门阀世袭的桎梏。这一决策虽有风险,却为东晋保住了西部边防的核心力量,也为桓温日后的崛起埋下伏笔。

与之相对,刘惔对桓温“不臣之志”的警惕,体现了政治嗅觉的敏锐。他劝会稽王昱“抑之”“自镇上流”的建议,虽未被采纳,却精准预言了桓温日后专权的隐患。这种“知其才而防其奸”的矛盾心态,正是东晋士大夫在乱世中对“能臣与权臣”边界的艰难权衡。

人物群像中的性格与命运:乱世枭雄的多面性

这段史料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立体,性格特质直接影响着历史走向。桓温的“英略过人”与“不臣之志”形成鲜明对比,他雪天猎装的飒爽与对刘惔“坐谈”的调侃,尽显枭雄本色——既有匡扶社稷的能力,也有突破礼法的野心。这种复杂性使其成为东晋中期最具争议的人物,既是边防支柱,又是皇权威胁。

庾翼临终前的安排与庾爰之的最终妥协,展现了门阀子弟的不同选择。庾翼试图延续家族势力,却未能认清时势;庾爰之在桓温的威慑下“不敢争”,则反映了门阀势力在新兴军事力量面前的退缩。而马当、解思明为劝谏成汉主势而死,那句“国之不亡,以我数人在也”的哀叹,道尽了乱世中忠臣的无力与悲哀,成汉的衰落也自此注定。

此外,姚弋仲“清俭鲠直”的性格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他斩杀宠姬之弟的举动,虽有越权之嫌,却彰显了乱世中难得的法治精神,也解释了为何石虎虽残暴,却对其“甚重之”——在秩序崩坏的时代,刚性的原则反而成为稀缺的政治资源。

边疆异动与王朝危机:内外交困的时代困境

东晋与周边政权的互动,暴露了王朝的脆弱性。路永叛奔后赵、石虎屯兵寿春,显示出东部边防的松动;慕容皝“不用晋年号,自称十二年”,则标志着前燕脱离东晋册封体系,自立倾向加剧。这些边疆异动,反映了东晋中央权威的衰落,周边政权已不再将其视为无可争议的“天朝”。

而成汉的内乱与前燕的“龙山龙现”祥瑞,形成了鲜明对比。成汉主势因猜忌残杀重臣,导致“国之将亡”的哀叹;慕容皝借“黑龙、白龙交首”的异象强化统治合法性,迁都和龙、整军备战。这种“乱者自乱,兴者自兴”的局面,预示着十六国时期“强者生存”的残酷法则,也反衬出东晋在门阀内耗中逐渐失去的时代主动权。

历史启示:权力平衡与时代选择

这段历史片段留给后人的启示深刻而多元。在权力传承上,它证明了“任人唯贤”对国家安危的决定性作用——何充打破门阀壁垒的选择,虽有风险却保障了边防稳定;而成汉因“任人唯亲”“猜忌滥杀”走向衰落,形成鲜明对比。

在政治智慧上,它揭示了“制衡”的重要性。刘惔对桓温的警惕虽未被采纳,却提醒后世:对“能臣”的信任需建立在制度约束之上,否则能力越强,隐患越大。东晋后期的历史也印证了这一点——桓温的北伐与专权,最终动摇了王朝根基。

在时代变局中,个人选择与历史大势的互动尤为关键。褚裒的退让、何充的坚持、桓温的崛起,共同构成了东晋中期的权力拼图。他们的每一次抉择,都在回应着“门阀政治与中央集权”“边防稳定与内部制衡”的时代命题,也为我们理解东晋“偏安却不沉沦”的历史韧性提供了鲜活注脚。

总的来说,这段史料虽短,却浓缩了东晋中期的政治生态、人物命运与时代困境。它不仅是权力更迭的记录,更是一幅乱世中“野心与理想、妥协与坚守”的生动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古时期王朝在危局中求存的艰难与智慧。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