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辽国公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55章 白莲教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姚广孝目光深沉,直视朱棣,郑重说道:“殿下,当下务必暂且蛰伏,切不可轻举妄动。应天那边,可多做筹谋安排。须知,储君在未登基之前,局势变幻莫测……一切皆有可能。”

朱棣心领神会,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光芒。

姚广孝之意,他自是明白。

在这风云诡谲的朝堂局势中,韬光养晦方为上策。

应天作为大明都城,朝廷中枢所在,各方势力错综复杂。

于此处多布棋子,方能在未来局势变动中占得先机。

储君之位虽看似已定,然未登基坐殿,一切变数皆存。

历朝历代,储君被废、旁支登基之事屡见不鲜。

自己若想成就大业,此刻需耐住性子,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

“先生所言极是,本王定当牢记于心。”朱棣低声说道,语气中透着坚定。

他深知,这一场权力博弈,犹如在钢丝上行走,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稍有差池,便可能万劫不复。

朱棣心中透亮,虽当下朱标储君之位看似稳如泰山,然“意外”二字,实在难测。

这世间诸事,瞬息万变,纵是看似固若金汤之态,亦可能一朝倾覆。

自古以来,宫廷内外风云变幻,多少原本笃定之事,因意外陡生变故。

或因疾病缠身,或因奸人构陷,又或因局势突变,那看似稳固之位,顷刻间便天翻地覆。

朱标如今虽得父皇信任、群臣拥戴,可世事无常,谁又能断言,未来不会生出意外?

朱棣深知,在这权力的漩涡之中,一切皆需未雨绸缪,切不可掉以轻心。

唯有时刻警醒,暗中筹备,方能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寻得一线生机,为自己谋得更广阔的天地。

姚广孝深知宫廷内闱争斗,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若能善加利用,或可为燕王朱棣谋得先机。

既知东宫吕氏不得宠,却又觊觎太子妃之位,心中便有了计较。

他不动声色地安排亲信之人,悄然与吕氏接触。

行事极为隐秘,绝未暴露燕王身份,只称是有心襄助之人,见吕氏聪慧且有志,愿助其一臂之力。

吕氏身处宫中,久不得宠,正愁晋升无门,见有人主动示好相助,虽心有疑虑,却也半推半就与之往来。

与此同时,姚广孝又暗中拉白莲教入局。

白莲教在民间势力不小,且行事诡秘。

他遣人与白莲教中关键人物接洽,以利相诱,称若能配合行事,日后必有重酬。

白莲教本就妄图在这乱世中搅弄风云,扩充势力,双方一拍即合。

姚广孝嘱白莲教暗中造势,散布一些利于吕氏的传言,诸如吕氏福泽深厚、有母仪天下之相之类。

这些传言先是在市井坊间流传,而后渐渐传入宫中。

一时间,宫内宫外对吕氏议论纷纷。

朱棣得知姚广孝此举,心中虽有些担忧,却也明白这是在这复杂局势下不得不为之事。

姚广孝宽慰道:“殿下勿忧,此事安排极为隐秘,旁人难察。吕氏若能得势,或可为我等所用,即便不成,也可搅乱宫中局势,为殿下谋得更多腾挪空间。”

说起白莲教与朱元璋之间的恩恩怨怨,那可追溯到元末乱世。

彼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白莲教以“弥勒下生,明王出世”为口号,于民间广纳信众,势力渐大。

朱元璋早年穷困潦倒,入皇觉寺为僧,后因寺中缺粮被迫离寺云游。

恰逢白莲教郭子兴在濠州起义,朱元璋投身其麾下。

在郭子兴帐下,朱元璋凭借自身谋略与胆识,屡立战功,逐渐崭露头角。

白莲教作为起义的一股重要力量,为推翻元朝统治出力甚多,朱元璋在这过程中,也借助白莲教的势力与信众,不断扩充自己的队伍。

然而,待朱元璋势力渐大,有了逐鹿天下的雄心后,便对白莲教产生了别样心思。

白莲教虽能聚众起义,但教义与行事风格多有蛊惑人心之嫌,且组织松散,难以完全掌控。

朱元璋欲建立一个正统、稳固的王朝,便觉白莲教日后或成隐患。

待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大明后,便开始对白莲教加以打压。

他深知白莲教在民间根基深厚,若不加以遏制,恐会威胁大明统治。

白莲教自然不甘就此被灭,对朱元璋此举心怀怨恨,遂在暗中积蓄力量,伺机而动。

白莲教与朱元璋之间,从最初的相互借助,到后来的对立打压,恩怨愈发深重。

白莲教时不时在各地发起一些小规模起事,虽难以撼动大明根基,却也让朱元璋头疼不已。

朱元璋屡次下令围剿,然白莲教行事诡秘,分散于民间各处,难以斩草除根。

如此一来,双方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形成了一种微妙且紧张的对峙局面,贯穿于大明初期的历史脉络之中。

彼时,小明王韩林儿乃白莲教所拥立之主,以“大宋”为国号,奉龙凤为正朔,在反元势力中颇具影响力,朱元璋起初亦奉其为主。

然随着朱元璋势力日益壮大,其野心渐萌,欲独揽大权,成就帝业。

小明王韩林儿虽无实权,却仍是名义上的领袖,于朱元璋而言,实乃称帝之阻碍。

于是,朱元璋暗中派人设计,在韩林儿乘船渡长江之时,船只莫名沉没,韩林儿溺亡。

此举动对白莲教而言,不啻于晴天霹雳。

小明王韩林儿为白莲教精神象征,朱元璋此举,犹如公然挑衅。

白莲教众对白莲教忠心耿耿,视朱元璋此举为背信弃义、大逆不道之行径。

自此,白莲教与朱元璋之间的恩怨冲突急剧加重。

白莲教将朱元璋视为仇敌,愈发坚定反明之心,四处联络各方势力,意图寻机报复,推翻朱元璋之统治。

而朱元璋亦知白莲教定不会善罢甘休,对其防范更甚,增派兵力四处清剿白莲教余党。

双方剑拔弩张,仇恨在一次次的冲突与镇压中不断加深,这股暗流在大明初期的局势下涌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

如今大明四海升平,然白莲教之余孽,仍似暗涌潜流,于各处时有冒头之举。

彼等深知大明缉捕之严,行事极为诡秘,藏匿于市井乡野,扮作寻常百姓,暗中谋划。

或于僻远村落,聚众宣扬邪说,蛊惑人心,吸纳信众;或在繁华城镇,悄然传递密信,图谋不轨。

官府虽全力缉捕,然白莲教余孽狡黠异常,行踪飘忽不定。

彼等联络隐秘,常以暗号、暗语互通消息,一旦察觉风吹草动,便即刻隐匿身形,消失得无影无踪。

加之白莲教余孽善于伪装,与普通民众杂处,难以分辨。

有时官府好不容易寻得线索,展开围捕,却往往只抓到些无关紧要之人,关键头目早已逃之夭夭。

且白莲教在民间或有根基,不乏信众通风报信,使得官府缉捕行动屡屡受挫。

是以,虽天下已然太平,然欲彻底根除白莲教余孽,实非易事,令朝廷大费周章,头疼不已。

喜欢大明辽国公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大明辽国公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