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88章 两弹结合,全球首创!抗美援朝战役正式爆发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把核弹和导弹结合在一起?

这个想法太疯狂了。

对于导弹,郭佬太熟悉了,他在国外就是捣鼓这个玩意。

20世纪40-50年代,航空航天技术正面临“声障”和“热障”的技术瓶颈。

声障就是飞行器接近声速时的阻力激增问题。

热障就是高超声速飞行时的气动加热问题。

这也是当时导弹、喷气式飞机研发的核心难题。

郭佬的研究正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并且成果具有开创性。

1945年开始,郭佬就进入鹰酱加州理工学院,师从国际流体力学权威,成为钱老团队的核心成员。

两人共同致力于高超声速(飞行速度超过5倍声速)流动的理论研究。

重点解决了高超声速气流中“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这一关键难题。

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导弹、火箭在高速飞行时的稳定性和结构安全性。

激波会导致气流剧烈扰动,边界层分离可能引发飞行器失控。

他们提出的“高超声速流动相似律”,为简化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至今仍是高超声速飞行器(如洲际导弹、高超音速导弹)气动设计的基础公式之一。

所以,郭佬对导弹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要是把核弹跟导弹结合在一起?

岂不是把导弹和核弹的威慑力变得更大?

按照他们的理论。

“声障”是当时喷气式飞机和导弹跨越声速的最大障碍。

此前学界对气流从亚声速过渡到超声速的“临界状态”理解模糊。

郭佬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首次明确提出,当飞行器速度达到“下临界马赫数”时,局部气流开始出现超声速。

达到“上临界马赫数”时,局部超声速区域扩大至整个流场,飞行器进入跨声速阶段。

这一概念清晰界定了“声障”的物理本质,为导弹、飞机的机翼设计(如后掠翼、三角翼)提供了精确的理论指导。

直接推动了跨声速飞行器的研发。

比如鹰酱早期的“响尾蛇”导弹、F-100喷气式战斗机均受益于这一理论。

所以,郭佬心里也清楚,核弹经过导弹“运输”后,在抵达目标区域后。

它的破坏力将会变得极为恐怖。

因为,郭佬在爆炸波传播与冲击动力学领域的研究:为导弹战斗部(如破甲弹、高爆战斗部)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他在鹰酱康奈尔大学任教授期间,系统研究了。

“爆炸波在固体中的传播规律”“冲击波加载下材料的动态响应”等问题。

这些研究回答了“爆炸能量如何高效传递给目标”“不同材料在爆炸冲击下的破坏机制”等关键问题。

而这正是导弹战斗部设计的核心:如何通过优化爆炸波参数,提升战斗部的破甲能力或杀伤范围。

这是当时世界上少数专门研究高超声速流动的机构之一。

吸引了多国学者前来交流,其研究方向直接对接了后来鹰酱的导弹、火箭研发需求。

比如“红石”导弹、“Atlas”洲际导弹的前期理论研究。

虽然,郭佬在国外的研究属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基础科学与应用基础理论。

但他并未直接参与某一具体导弹型号的研制。

但正是这些“从0到1”的理论突破,为后续导弹、火箭的工程化研制扫清了关键技术障碍。

如同“先造出数学公式,再用公式设计机器”,他的成果是导弹技术发展的“底层逻辑”之一。

所以,郭佬知道导弹将会成为世界各国争先研究的对象。

这是大势所趋。

导弹的威力都这么大了。

要是和核弹结合在一起?

那它的威力将会变成什么?

郭佬无法想象。

“林天,你简直就是个天才啊,两弹结合,全球首创啊!”

“我太期待了!”郭佬摩拳擦掌:“林天,我们什么时候开始?”

“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了!”

随后,林天和郭佬开始设定内爆式核爆的具体的内部结构。

第一步得先把核弹造出来,接着才是导弹……

……

与此同时。

102兵工厂。

卫士2火箭炮正在如火如荼生产中!

整个生产过程像“搭积木+层层检查”。

先造小零件,再拼大部件,最后总装+测试,一步错都不行,全程苏华人盯着。

先造“基础零件”,金属件和精密件。

钢铁车间先把钢板、钢管用切割机切好,再用折弯机、焊接机做成“粗零件”。

比如发射车的车架、火箭弹的外壳,然后用除锈机除锈、喷漆。

同时,精密车间用数控机床做“小而精的零件”。

比如控制系统的电路板底座、火箭弹的尾翼轴,电路板生产线贴好电路板上的小零件。

同时,另外的车间开始造“核心部件”,火箭弹和发射架。

工人们需要先把焊好的外壳拿来,用燃料灌装机灌燃料,再装弹头。

也就是炸药和引信。

最后装尾翼,密封好,贴标签。

突出“射程200公里”和“高爆弹头”。

另外一组工人开始造发射架。

把钢管焊成“12根管子并排的架子”,装上液压装置,再跟控制系统的线路连起来。

……

另外,在汽车厂这边。

刘长春按照林天给的图纸开始改“发射车”。

直接把卡车改成炮台。

按照图纸生产特制的重型卡车,把原来的多余的座位、车厢去掉。

汽车工人需要把焊好的发射架用起重机吊到底座上,焊死、固定牢。

再把控制系统的电脑、雷达、通讯设备装到驾驶室旁边的操作舱里,连上线计算机。

能控制发射架角度,雷达能连到操作屏。

当然,这些事情还得陈若楠过来协助。

一切尽然有序的进行中……

等这一切准备好了之后。

最后就是总装了,把所有部件拼起来。

比如,用装弹车把火箭弹吊到发射架的管子里,一根管子装一枚。

把保障车、装弹车、维修车跟发射车、指挥车的通讯连起来。

最基础的要求就是指挥车能给发射车发送命令“打哪个目标”的指令。

同时,检查所有连接,发射架的液压管漏不漏油、控制系统的线路通不通、火箭弹装得牢不牢。

至于,后面的“测试”。

得先在车间“静态测试”,开电源,按按钮看发射架能不能抬起来、控制系统的雷达能不能转、计算机算不算得准。

再拉到“试验场动态测试”,找没人的地方,打1-2枚火箭弹。

不用装真炸药,装模拟弹头。

测射程够不够、方向准不准,打完看发射车能不能正常开走、零件坏没坏。

有问题就改。

比如射程不够,就调燃料量。

方向偏,就修尾翼。

当然,那都是后话了……

……

很快,时间来到1950年10月19日,东北军全军整备,雄赳赳气昂昂,第一批战士正式入朝。

抗美援朝战役正式爆发。

……

喜欢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