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东东路民乱的消息陆续报送到朝廷后,刚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
原因无非是大宋治下,大乱少有,小乱不断。每逢天旱水灾,地方赈济不力,往往就会有不法之徒揭竿而起。光是从京东东路这次上报的各地消息来看,最初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往往也就是几十个人、甚至十几个人的规模。
一般来说,地方官员手段强一点的,比如这次的胶水县令宗泽,直接就带点衙役与壮丁,也就将当地造反聚众的家伙都抓了起来;而此外也有些地方,仗着手头有点钱底子,便可以考虑出点粮饷邀请官兵前来剿灭;甚至还有许多官员考虑关紧城门硬耗——耗到造反的贼人或者因为聚众后解决不了粮饷问题、又或者内部分赃不匀,最终引发内讧或者是撑不下去而自动就散掉了。
当然,这次送上来的许多奏章里,都不约而同地指出:此些民乱的主要原因,都是与近一两年来朝廷多项经济政策的强行推行,导致地方百姓、尤其是一些之前不曾参与过叛乱的缙绅阶层也开始有所加入。
这些话虽然没有明说,但多多少少也是在把矛头对准了在朝中主持这些新法政策的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的蔡京头上。
蔡相公对于这些指责无所谓,因为他底下的看门狗安惇立即就跳了出来。
安惇为人阴险,一直以擅长罗织构陷见长,之前朝中风气开始偏正,他便会被放逐京外。但是他的这身乱咬人的本事却被蔡京看中,将其召回,任枢密院同知枢密院事,用来制约自己不是特别配合的哥哥——此时正知枢密院事的蔡卞。
安惇认为,之前平乱不利,原因只是厢军太拉垮。对付贼人,只要出动正规的禁军,些许土匪根本不在话下。于是他的力促之下,同意黄裳可以从今年地方秋赋中预支一笔开拔粮饷,尽快派出禁军到各地去平乱。
谁知没多久后,京东东路禁军的败绩再度传来,同时这次还听说,参加了民变的地方缙绅居然宣布成立了保乡会,打出了“忠君保乡”的旗号。
“京东东路的黄冕仲要是不行的,不如就换个人去处理吧!”赵佶皱着眉头说道。他原本就很不喜欢要处理太多麻烦事务的朝会,尤其是在发生了这样麻烦事情的时候,在朝会结束后,还得需要再与宰执重臣进行专门的议事会。
“臣有一言。”尚书左丞吴居厚站出来说道,“京东东路的地方缙绅参与民变,并非一地两地,而是几乎席卷了该路的所有州县,说明此事绝非偶然现象。臣也看过这些奏报,有些便指出:若非官府对绅民盘剥过甚,又有官兵草菅人命,断不会糜乱至此。所以,此事宜派人前去倾听他们的诉求,对他们进行招安劝降才是上策。先前的贸然出兵本就是过于莽撞了!”
吴居厚是仁宗时的进士,当年王安石变法时的财贸功臣之一,此时受赵佶亲手提拔,与胡衍私下交好,却是如今执政中难得的不唯蔡京之人。
“哼!既为缙绅,更得遵循大宋律令,岂能为一己之私,混迹匪人?官府养兵,还是要靠着他们去缉拿叛逆、恢复安定的!”安惇反驳道。
关于此事,蔡京一副不事关心的状态,端坐一旁不发表意见。而其党羽中,安惇既然出战,刚由翰林承旨被他提拔到尚书右丞的张康国也只在一旁,伺机而动。
而目前已是中书侍郎的赵挺之本来也是有心出击表达观点的,可是他也担心李格非一事会牵连到他,明面上也以回避为主。
知枢密院事的蔡卞对于安惇的自作主张虽然不满,不过此事也无关立场,还是耐下了性子,没有站出来参与争执。
所以也就成了吴居厚与安惇两人之间的论战。
“臣这里有齐州知州转交上来的一份自诉状。”吴居厚却是胸有成竹,突然临时交出了一份东西,“此乃朝廷原京东路提刑官李格非所写,他去官后回乡,这次不知为何卷入了民变一事之中,做了明水县的保乡会执事会长,这份诉状便就是他对参加民乱一事的自辩!”
实际上,李格非的这份东西却是秦刚安排人直接送到了京城的胡衍手里,再由他假托是齐州知州转交的名义,给了吴居厚手上。
“哦,是李文叔写的?让朕瞧一瞧。”赵佶却是难得地对此事产生了兴趣,接过这封自诉状细细地读了一遍。
吴居厚这一手,却是令众人措手不及,尤其是安惇,脸色极为不畅,却也只能无可奈何。
“嗯,若真是如李文叔的这封信中所言,倒也说得恳切真诚,不似言谎,而他所说的保乡会的苦衷,朕倒也觉得情有可原!”赵佶的状态似乎有所转变。
“陛下,这李格非乃是元佑余党,臣以为他不过是假借他由,行谋逆之行,以泄心头之恨,不可轻信之,宜征讨剿平!”张康国见形势不对,赶紧站出来补一把火。
“对了,朕记得这李文叔不是正夫的亲家吗?”赵佶转向赵挺之问道,“不知赵中书对此事如何看待?”
赵挺之看到自己还没有能够躲过去,只能起身道:“回陛下的话。这李格非之女的确之前嫁给了犬子明诚为妻,但是因其久无生子、又因其父党籍一事,老夫不愿为其徇私。所以此女则恨而不愿在京侍奉,年前就回了明水。之前已被犬子写了休书,不再有瓜葛了!”
一直不曾开口的蔡京此时难得开口说了一句:“也亏了正夫断了这门姻亲,否则要是行此招安一事,正夫倒也是个极好的人选。”
“吾为陛下尽忠职守,若有旨意需要,臣愿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赵挺之硬着脖子回道。
赵佶却没有理会他们对话里的火药味,却是继续问赵挺之:“那李氏既然是回了明水,也就说明明水之乱,她也是有可能会是参与的喽?”
赵挺之不知皇帝此话何意,也只能勉强应道:“臣具体不知,想来理应是的!”
赵佶便突然笑道:“这李氏原本在京城,便就是个远近闻名的才女,诗词俱佳,又极有眼光。若从这点来看,她能在明水家里,朕倒也又多信这李文叔的信中几分!”
吴居厚听此,心中一喜,便立即再度开口跟上:“臣以为,京东东路之民乱,仍应以招安为上策。一则即使是禁军,到了地方的战力堪忧,征讨能否取胜?希望非常渺茫;二则若从其他路调兵支援,其代价巨大,花费甚重,远远不若招安之简单有效!”
“按吴左丞之法,那李格非原因元佑党籍一事去官回家,现在反倒可以因为结匪叛乱一事,再获官职,这惩罚之道,岂不颠倒了么?”安惇换了一个方法来讥讽道。
“安同知枢谬矣!”吴居厚不慌不忙,“所谓招安置官,自有多种方法。初期可让其自征余党,以证其诚,这便可省下了我们诸多平匪的财力、人力;其后待地方平定,可就地安置,无非设置一些有名无实的官职,花点小钱养着罢了;而若是担心他们结众成势,只要稍过些许时候,便可分拆调动,何愁为患乎?”
吴居厚说的便是大宋百年来一直百试不爽的招安大法,也是朝臣们都心知肚明的,所以安惇根本就没法反驳。
只是此时看来,吴居厚最后交上来的那封李格非自诉状虽然是起了作用,但真正能够让皇帝有了自己的主观判断的原因,却是李格非的那位有才女女儿。赵挺之此时荣辱不惊的底下,却是有点暗忖自己让小儿子休妻的决定,是不是并不太妥啊!
赵佶从御桌上的一叠厚厚奏章里,挑出了两本提前作好记号的出来,并示意吴居厚拿过去:“吴卿且看,这两份举荐书,分别是京东东路帅守黄冕仲、权知太府少卿胡沧海所交,却是共同举荐同一人,现京东东路帅司参议官、胶水县令宗泽,为此次招安劝降特使。朕瞧这宗泽不过从八品的官身,前后做的也只是几个小地方的县令,如何能得此举荐?”
皇帝的疑问很正常,而且还因为这两份荐书上,都有了吴居厚提前的同意签署意见。
吴居厚翻看了一下,便抬头说道:“劝降招安之事,既需要才志卓异,又得要胆识过人,尤其是与这次的谈判对手中,会有缙绅读书人,若是手头没有能震慑他人的本事,却也难以行事。这黄帅守的荐书中提到过:宗泽在胶水县内,就曾亲手剿灭贼匪数百人,生擒贼首。而在劝降招安过程中,若是手握剿灭武功者,自然更有主动权。然后,胡少卿举荐这宗泽,也是因为此人曾在东南海事院做过事,行事稳重,且熟知海贸诸事。臣也以为,京东东路诸州多有海港,眼下民变累及州县经济困弊,若想尽快恢复,如宗泽这样的了解海贸之官员,理当提拔重用!”
按理说,像对于宗泽这样的官员提拔的奏章,吴居厚他们在政事堂里可以直接签署批准,但他却特意送到了皇帝的御案之上,很显然,是想有着其他的特别想法的。
“吴卿说得有理,这京东东路原本就是朝廷的赋税大路,这次民变涉及之地如此之多,劝降只是第一步,平乱之后,必须还得考虑到今年的赋税之事。这胡卿在保荐奏章中就提到:北方的海贸港口,在京东东路一路就占了八成左右,但是那里的海贸发展一直不够理想,都是各地主政之官习惯于依赖原有农税,不肯放开手脚大力发展。所以,朕便觉得,吴卿可与吏部一起做些准备,京东东路的各地官员,索性就在这次好好地动动了!”
此言一出,就连今天不怎么开口的蔡京都开始有点动容了。
一路官员的大面积调整,这怎么着都是一件极重要的事情,又尤其是像京东东路这样一个膏腴重地。而就在刚才,皇帝居然一开口就把对此路官员调整的大权,交给了吴居厚。这可是一次绝佳的、借机安插自己亲信、并拉拢交易政治盟友的好机会。
京东东路的这件事,蔡京本有顾忌、赵挺之也有忌惮,却不想被之前默不作声的吴居厚在这里捡了一个便宜,却是大家之前并没有料到的。
内殿议事结束了之后,众位宰执们先后离开,安惇今天诸事不利,便一个人闷头先溜走了,后面便就是张康国一如既往地巴结着蔡京边走边聊。而赵挺之今天却是故意慢了几步,便就与以往交流不多的吴居厚并肩走在了一起。
“吴左丞这次深得圣心信任,可是要在京东东路的诸多事情上多费心了!”赵挺之简单地开口,看似说得平淡,言语间的客气与拉拢味道却是明显不过的。
“赵相公提醒的是。官家所托,不敢不用心行之。”此时吴居厚开口的称呼却是令赵挺之脸上一紧。他目前是中书侍郎,虽然民间百姓不懂,可以用“相公”一词尊称,但是他此时却因蔡京的阻挠,一直未能在中书侍郎前面加上右仆射,也就成为不了正宗的右宰相,便是他此时心中最大的痛处,吴居厚有意以相公称他,多少有点揶揄之意。
“挺之本是密州人氏,总是看不得家乡遭受各种战乱苦凌,当然是盼望这招安顺利,地方父老早日恢复平静生活。”赵挺之也算是沉得住气,依旧不动声色地与吴居厚攀谈,“如果敦老接下来会有什么需要,尽管与我说来!”
“正夫客气了!”见赵挺之如此给面子,吴居厚也改了称呼。毕竟大家同朝为官,犯不着事事都要针对,本来他这次决定面对蔡京他们发起攻击,也是希望还能得些助力,“本官也就接到不少条陈,说这京东之乱,根源一是钱政、二是盐政,如果此二事能处理妥当,乱自平矣,不知正夫如何视之。”
赵挺之听了却是心中暗喜,这是吴居厚在他作出示好之意,也是探询他在接下来处理京东东路的政治立场,说白了,钱政也好、盐政也好,都是反对蔡京的经济政策,他们二人在这里的合作空间十分宽广。于是他立即说道:“当十钱之恶,中书这里虽然早有所闻,只是来奏却是缺了地方实例援引为证,敦老这次处理地方实务,确是值得期待啊!”
赵挺之的意思就是说,老子早就想要对“当十钱”这事进行调查处理了,就是缺少地方上的实际事例佐证,你不是说京东东路的民乱原因中就有钱政的问题吗?正好把案例整来,我一并来办了,这就是对于合作的回应。
吴居厚抬眼侧视了两眼,点头道:“只要招安一事顺利进行,京东东路的地方官员推荐一事,下官还得要向正夫多多请教!”
“好说好说!”
两人便就在这短短的宫中行走的路上,达成了基本的合作意向。赵挺之是没有预料到,一向老实沉默的吴居厚会在这件事上明着挑战蔡京的权威;而吴居厚也是通过此事真正搞明白了,原来以为深受蔡京赏识一手提拔起来的赵挺之,背地里却是一直有着极其强大的倒蔡动力。
当然,仅仅只是尚书左丞的吴居厚敢于在这个时候发动,原因还在于他的身后,有着当今朝中海贸第一人之称的胡衍支持:胡衍拜访他的时候保证,只要能够说服皇帝接受对京东东路的变民实行招安,就可以趁机重新布局这一路的官员任命,他则一定会全力推动南方的海商加大对于京东东路各个港口的生意布局,到时候,既可一手控制好这一路的官员位置,为自己安排同党成员奠定基础,又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这里的海贸税收,增加他们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增加他们可以与蔡京一党竞争博弈的实力。
蔡京回去之后,底下的党羽已经风闻了今天朝会之后议事的消息,都聚在了他的府上商量,尤其是安惇与张康国两人,直接就对吴居厚今天的突袭进行咒骂与痛斥,并说要好好地给他以教训。
蔡京稳稳地喝了两口茶之后,才安静地开口道:“你们以为,只是吴敦老一时兴起的么?想一想官家在御案拿出来的两封荐书可是提前作好标记的!”
安惇与张康国一惊,立刻醒悟道:“相公的意思,此事背后是官家的意思?”
“哼!官家也是个经不住底下人乱挑拨的主。这地方官吏,虽然地位不高,但人多势重,这拉拢打压之间,是极耗智慧与手腕之事。老夫这一年多来帮着官家集中权柄而费心尽力,原本还在发愁如何解决地方势力的怨气与反弹。现在这吴敦老也好、赵正夫也罢,居然不知死活地自己冲进来,那便好了,老夫现在就放权给他们,让他们以为自己是在立功呢!尤其是这个水深不知能有几许的京东东路,一旦等到他们把事情折腾得无人收拾的地步,官家自然能够明白,到底谁才能帮他去收拾残局!”
“对对对!蔡相一语点中吾等梦中人啊!”张康国赶紧跟上,自从绍圣二年他丢失处州,后来捐献了几乎全部的身家,得到蔡京庇佑,只是换了一个偏远的州城为官,之后便一心一意地跟在蔡京的身后,因为文笔不错,终于再次混到了翰林承旨的位置,又得以提拔为尚书右丞,成为蔡京最忠实的走狗之一,现在凡事皆以蔡京所指为准,绝无二话。
蔡京胸有成竹地继续开口对另一个人说道:“子常啊!接下来京东东路的官员任免,你那里不必去做什么阻拦反对,一切随他们推荐就是。但是这里面的安排细账,都先给他们记着,到时候再去看他们如何收场!”
被蔡京嘱咐的此人叫邓洵武,字子常。他是王安石变法时的御史中丞邓绾之子,却因父亲去世得太早,自己中了进士之后,却一直为官不顺,他左思右想之下,觉得是没有抱对大腿,于是便四下发布各种赞颂蔡京的言论,令其听到后十分地开心,把他叫来后,便发现这个邓洵武在拍人马屁时从来不用任何技巧,就是简单粗暴地完全拥护,并立即赌咒发誓要追随蔡京一辈子。
能有这样的马屁精伴随左右,蔡京也是十分开心,便一路提拔他做到了今天的吏部尚书。
邓洵武立即叩头道:“相爷神机妙算,下官谨听相爷安排。”
《风流大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VIP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VIP小说!
喜欢风流大宋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风流大宋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