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级虽不高,却暴露致命隐患:部分水泥建筑出现裂缝!调查发现,是矿渣配方不均所致。
反对派立即群起攻之:“水泥害民!叶明欺君!”
危急关头,叶明当众演示:将裂缝灌入新配方水泥,干固后以重锤击打,裂缝处完好无损!
“建材如医理,需对症下药。”他公布改良配方,“地动频繁处添麻丝增韧,潮湿处加贝壳粉防蚀。”
风波平息,叶明却陷入沉思:地动预报能否如气象般测算?他重金征集民间智慧,终从老工匠处听得“鼍龙翻身前,井水浑三日”的谚语。
于是安阳各井设专人记录水质,更造出“地动仪”:悬铜球于樽,震前因电磁变化自鸣。虽十测五中,已开历史先河。
这日地动仪又鸣,百姓从容避震。事后查知震中在邻县,房舍塌毁无数。巡抚闻讯而来,见安阳井然如常,叹服:“叶公之才,可安天地!”
消息传至京城,皇帝御笔亲题“安澜”二字赐予叶明。
但就在赐匾仪典上,其其格突然递来急报:
黑石山矿工挖出前朝石碑,上刻“龙脉至此,动之则祸”八字。更骇人的是,碑下埋着七具童尸,排列如北斗!
黑石山矿洞深处,七具童尸的发现让整个安阳府笼罩在诡异气氛中。
叶明蹲在碑石前,指尖抚过“龙脉至此,动之则祸”的刻字,忽然轻叩碑身:“听声发闷,怕是中空。”
工匠撬开碑座,果然露出暗格。其中非但没有所谓“镇物”,反是卷以油布包裹的图纸。
展开一看,众人皆惊——竟是前朝《矿脉水利全图》!
“原来所谓龙脉,实为矿脉走向。”叶明将图纸对着日光,“看这些标注,黑石山底下竟有条暗河,直通黄河故道。”
其其格却指向童尸:“这些孩子...”
“非殉葬,是灭口。”老仵作查验后道,“尸骨腕部有捆痕,应是生前被囚禁于此。”
叶明目光骤寒:“立即勘探矿洞湿度与气流变化!”
工匠们用新制的水泥砖垒起观测台,挂上丝线观测气流,又用石膏模记录湿度。三日后,数据指向矿洞东南角——该处湿度异常,且总涌出酸涩气味。
“开挖!”叶明亲自督工。掘进五丈后,铁镐突然落空!露出个天然溶洞,其中竟架设着青铜管道,管口不断渗出赤色液体!
“是矿毒源头!”顾慎掩鼻道,“前朝竟将毒水直接排入地底?”
叶明却注意到管道上的齿轮组:“非是排放,是泵送。”他转动锈蚀的摇柄,管道发出轰鸣,赤水逆流而上,“他们在抽取什么...”
顺着管道踪迹,众人进入溶洞深处。眼前豁然开朗:整片钟乳石群被改造成水利工坊,水车带动锤钻,正在自动凿击岩壁!更令人震惊的是岩壁上嵌着的矿石——并非已知的任何矿种,而是一种泛着幽蓝光泽的晶体!
“燧石?”顾慎疑惑,“但颜色不对...”
叶明用铁锤敲下小块,晶体在黑暗中迸出火花,竟持续燃烧!“是磷矿!但纯度极高,可自燃!”
老矿工惊呼:“难怪常有‘鬼火’!原来是这玩意儿!”
叶明却盯着水车传动装置:“看这齿轮比,转速极慢,应是在避免摩擦生火。”他顺着传动轴找到个密封石室,室内堆满琉璃器皿,竟是个古代实验室!
最珍贵的是一本《矿髓志》,记载着前朝发现这种“幽磷矿”的过程:遇水则释毒气,遇火则爆燃,但若以石灰中和,反成上等肥料!
“原来如此!”叶明恍然大悟,“矿毒根源在此!前朝试图开发利用,却因失控而封存!”
他立即调配石灰浆注入管道。三日后,矿洞水质明显改善,ph值接近正常。但新的问题来了:中和产生的磷酸钙沉淀堵塞了管道。
“需定期清理。”工匠为难道,“但管道深埋地底...”
叶明沉思片刻,画出手摇式螺旋钻:“以此物疏通,再加装过滤网。”又设计双层管道,内管输毒水,外管灌石灰,在流动中自动中和。
治理矿毒的同时,叶明对幽磷矿产生兴趣。实验发现,该矿石研磨后掺入水泥,竟大幅提高早期强度!更妙的是,磷矿水泥耐酸腐蚀,特别适合化工建筑。
“可建酸液池矣!”叶明立即规划制药工坊,用新水泥砌筑反应池,从矿石中提取磷肥。首批磷肥施入盐碱地,配合石膏调理,居然种出了小麦!
喜讯传开,周边州县纷纷来求磷肥。叶明索性扩建矿洞,设计轨道矿车:木轮包铁皮,在斜井中靠重力自动滑行,至平地则用骡马牵引。
“还缺提升装置。”顾慎指着竖井,“总靠人力辘轳太慢。”
叶明于是改良汉代翻车,做出“塔式起重机”:以水力驱动齿轮组,通过配重省力,能吊起三千斤矿石。更在井口装制动棘轮,防止坠落。
矿业大兴带来新需求:粉碎矿石全靠石臼,效率低下。叶明观察水碓原理,设计出“轮式碎矿机”:水力带动凸轮,使铁锤连续锤击,日碎矿五千斤。
但工匠抱怨铁锤磨损太快。叶明想起磷矿的耐磨性,试验将磷矿渣掺入铁水,铸出的锤头果然坚硬数倍。此法推广后,工具寿命大幅延长。
这日试验时,其其格突然发现异常:某批磷铁工具放置一夜后,表面竟生出蓝白色晶体!“可是又中毒了?”
叶明刮下晶体化验,发现竟是磷酸锌——“此乃防锈妙品!”于是研发出“磷化防锈术”,将铁器浸入磷矿溶液,形成保护膜,彻底解决工具锈蚀问题。
科技突破带来产业变革。安阳陆续建起磷肥厂、水泥厂、防锈工坊,流民争相来投。叶明趁机推行“技工学堂”,教授机械原理与化学知识。
然而秋汛时,新问题显现:矿洞排水跟不上雨量。虽有水车日夜不停,但仍有多处巷道被淹。
“须增大排水量。”叶明勘察地形后,提出大胆设想:“开凿泄洪隧洞,直通清水河!”
测量员面有难色:“山体岩层复杂,易偏斜...”
“那就发明不失准的测量法!”叶明用玻璃管造出“水准仪”,以水银柱确保水平;又改进罗盘,加装照门准星提升精度。最妙的是“三点定位法”:在山顶立标杆,通过角度计算精确距离。
隧洞开工后,叶明又设计“凿岩钎”:中空铁管可注入冷水,降低钻头温度,效率提高三倍。遇坚硬岩层时,采用“热胀冷缩法”:先火烧岩壁,再泼冷水,岩石自裂。
喜欢打造最强边关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打造最强边关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