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事渐歇,叶明转而改进纺织。传统织机效率低下,他综合各家之长,造出“踏板提综机”:脚踏板控制经线开口,省去提综劳力,速度提高一倍。
“妇人也可织阔布了!”织娘们欣喜若狂。以往因力气所限,只能织窄布,如今竟可织出三尺宽细棉布!
纺织加速,纺纱却跟不上。叶明又改良纺车,加装“张力自调器”,纱线均匀少断头。更设计三锭纺车,熟手可同时纺三股纱。
产业兴盛带来计量需求。叶明统一“安阳尺”:以黍粒百粒为一尺,铸铁为标分发各乡。又制标准斗秤,严禁大斗进小斗出。
年关将近,叶明召集工匠评优奖能。木匠李三因发明“活动梭芯”获奖银十两——此梭可预装纱线,织布时免去频繁换梭之烦。
“小民只是改了个竹扣...”李三捧着银子手足无措。叶明笑道:“科技之本,正在点滴改进。”
除夕夜,安阳城头首次点亮沼气彩灯。百姓逛灯市买年货,忽见府衙广场展出新器物:铁制圆筒连着手柄,转动时呼呼生风。
“此乃‘鼓风机’。”叶明演示,“炼铁时助燃,可提高温。”铁匠试用后大喜:“以往难化的铁料,如今轻松熔炼!”
更实用的的是“手摇鼓谷机”:摇柄带动风叶,轻瘪谷粒被吹出,省去扬场之苦。陈阿大现场试用,五十斤稻谷顷刻净选完毕。
“叶大人尽弄些省力气的宝贝!”老农笑着,眼角却泛泪花,“若是早三十年...”
正月初三,叶明突发奇想:将鼓风机接沼气,岂非可持续鼓风?试验果然成功,但噪音太大。其其格用麻絮包覆风道,声立减。
“此物可助窑炉增产。”叶明批条建示范砖窑。以往烧窑需专人拉风箱,如今自动化,成品率反提高。
新春首窑开窑时,竟烧出釉面砖!原是窑温均匀,矿渣中金属自然成釉。叶明立即研制专用釉料,开发彩砖产品。
工匠却愁:“彩砖精美,但运输易碎。”叶明遂设计“蜂窝包装”:用芦苇编成六角格,每格一砖,抗震防撞。商贾见之惊叹:“运至江南亦无损!”
二月二龙抬头,安阳举办首届“农具赛会”。各乡匠人带来改进器具:自动点播耧车、可调行距耘耙、甚至沼气驱动的磨面机...叶明逐一评点,优者颁“巧匠”银牌。
赛会高潮,叶明推出“联合收割机”模型:马拉底盘,齿轮传动,可同时完成割穗、脱粒、扬场三道工序!
“真能成实?”老农们围着模型不敢信。
“今秋试制实物。”叶明指着黑石山方向,“已建机械作坊,水力驱动机床,精铁零件可量产。”
正当百姓憧憬秋收时,矿洞传来急报:深层隧洞渗水加剧,恐危及沼气池!
叶明带人勘察,发现是岩层裂隙。常规堵漏无效,他想起水泥的速凝特性,研制“瞬间堵漏剂”:水泥混石膏粉,遇水即胀,顷刻封堵。
危机化解,叶明却陷入沉思:地下水系复杂,需全面探查。他设计“潜水镜”:琉璃片镶铜框,可水下视物。更造“测深锤”:铅锤刻标尺,涂蜡粘附底质。
勘探结果令人忧心:地下水正缓慢酸化,长此以往将重新污染土壤。
“须从根源治理。”叶明决定向矿脉最深处进军。但那里巷道狭窄,通风极差。
“可用鼠兔探路!”其其格提议。叶明遂训练白鼠携迷你铃铛入洞,听声辨位。又造“伸缩风管”:竹节套接,可延伸百丈输送新鲜空气。
万事俱备那日,叶明亲手点燃矿灯。幽蓝的沼气火苗跃动,照亮深不见底的矿洞。
他知道,这次勘探或将揭开安阳土地最后的秘密。
第一百零五章 纺车困局
春蚕收茧后,安阳的纺妇们却愁眉不展。新推广的三锭纺车虽快,但断头频仍,反不如旧式单锭顺手。织坊里白絮纷飞如雪,妇人们昼夜接线,指腹尽裂。
“大人,这纺车怕是有邪性!”老织娘跪在府衙前,捧着一筐断头纱,“三日才纺得半斤纱,反费了十斤灯油!”
叶明亲赴织坊。但见三锭纺车疾转时,纱锭剧烈晃动,纱线时紧时松。他令工匠暂停,手抚纱锭发现竟是温热的——“摩擦过热,纤维变脆。”
工匠尝试调松皮带,转速却跟不上;加重纺锤,又易拉断细纱。叶明设计“张力秤”测量,发现三锭拉力波动竟差三成有余!
“须得匀速。”他画出齿轮组图纸,要求打造精确啮合的铜齿轮。老铜匠却摇头:“手工铸齿,误差难免。”送来的齿轮哗啦乱响,比皮带更不稳。
叶明三日不眠,设计“渐开线齿模”,用铸铁刻出标准齿形。但浇铸时铜液收缩不均,齿牙依旧参差。工匠改用失蜡法,蜡模却遇热变形。
“不如削木为齿?”其其格提议。试制木齿轮,竟运转平稳!可惜磨损太快,半月便需更换。
正值梅雨,木材受潮膨胀,齿轮又卡死。叶明以桐油浸木,防潮却增脆。某夜雷雨,他盯着漏雨的瓦楞忽生灵感:“为何非用整轮?可分片组合!”
遂设计“复合木齿轮”:硬木为齿,软木为毂,竹销连接。齿片磨损可单独更换,不同材质的齿片还能调节软硬。调试那日,齿轮嗡鸣如蜂群,三锭转速终于一致。
然而新问题接踵而至:纱线虽不断,却常缠结成团。叶明观察发现,是三锭出纱相互干扰。他尝试加装导纱钩,钩头却刮毛纱线。
“需光滑如镜。”工匠献上瓷钩,釉面果然顺滑。但瓷器易碎,一日损毁三五只。铁钩镀铜仍不够滑,玉钩价昂难推广。
叶明偶见农妇用猪胰脏洗衣,想起“皂化”原理。
遂以油脂混合碱水,煮出原始润滑膏。涂于铁钩后,纱线顺畅如溜冰。但天热膏融,天冷膏凝,反污纱线。
其其格献上野蜂蜡,熔点适宜且不粘灰。
蜂蜡涂抹后,铁钩终身润滑。但蜂蜡难得,叶明便设“养蜂奖”,鼓励农户崖壁悬箱,岁收蜂蜡百斤。
纠缠刚解,纺妇又怨腰背酸痛——因三锭车需站立操作。
叶明添设坐凳,但踏板过高,妇人们踮脚费力。
“可调节踏板!”顾慎见军中弩机可调张力,提议加装卡槽。试制后却发现,调节机关复杂,农妇难以操作。
叶明简化设计,做出“插销式踏板”:不同高度的插孔对应不同身高。又发现坐着踩踏使不上力,便加装摆杆,利用重力省力。
老织娘试用新机,笑逐颜开:“如今坐着纺纱,还能搁娃在膝头!”但不久又生怨言:夜间操作常错捻纱锭。
叶明在纱锭旁加装沼气灯,光线却刺眼。
其其格缝制纱罩柔光,又因灯热引发火灾隐患。最终改用磨砂琉璃罩,灯油也换成更安全的菜油。
喜欢打造最强边关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打造最强边关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