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潇南新区,已不再是地图上那个被忽视的地理边角。
7月下旬,潇湘省政府官网低调挂出一条消息:“潇南新区列入潇湘省重点开发先导区,定位为高端制造与数据服务并行的战略级平台。”但就在这消息公布后短短72小时内,潇南产业服务中心的电话已被全国各地投资代表打爆。
某种意义上,这条小小的公告,是李一凡吹响的一次“定向招商战役”。
—
“不是一般企业都能进潇南的。”在星城市召开的潇南新区招商引资工作协调会上,李一凡语气斩钉截铁,“我们要设产业门槛、智能准入、生态匹配三道卡口,不拼地价,不靠优惠,而是靠结构力和政策可信度吸引全国头部。”
他拿起激光笔,在屏幕上点出五类企业:“1)核心芯片制造;2)高端装备;3)工业互联网平台;4)金融风控与数据交易;5)战略性新材料。”
与会者纷纷点头,唯独潇南市常务副市长林川有些迟疑:“省长,那边的基础配套还有欠缺,比如人才公寓、电力负荷、绿地率……如果一线厂商进来,会不会受限?”
李一凡望了他一眼,语气平稳却带着力度:“林川同志,你不是配套要跟上,而是要提前三步到位。招商引来的不是单一工厂,而是一个产业级迁移逻辑。我们要把潇南打造成可以承接珠三角、长三角部分产业溢出效应的前沿区。”
他顿了顿,补充:“把思维从‘有没有’转成‘适不适合’,再到‘会不会留下’。”
—
与此同时,北京亦有异动。
国家发改委召开专题座谈,内容是“关于在中部地区试点数据金融协同机制”。姜承远作为新任主任,点名潇湘与安徽合肥两地做机制设计样本。
“我们不只是让数据成为要素,还要让它在资本市场获得流通身份。”他意味深长地道。
很显然,这是对李一凡在潇湘推动“主数据平台+确权交易制度”的一次正向回应。甚至有传言,姜承远将主导一次“新基建领域专项试点”,潇湘或将是最大受益省份。
—
7月28日,一场名为“潇南崛起”的产业推介会在星城市盛大举行。推介会不同于以往喧哗热闹的招商会,而是由潇湘省工信厅牵头、潇南新区管委会主办、李一凡亲自定基调。
没有横幅标语,没有地方官喧嚣热情。
有的,是极为专业的产业对接和逻辑呈现。
凡星智库与省发改委联手推出一份《潇南新区投资价值白皮书》,首次系统性评估了潇南新区在全国新一代产业中的地位、要素禀赋、政务弹性与风险对冲能力。
白皮书在推介会现场一经展示,引发京沪广深投资方的高度关注。
字里行间传递一个核心信号:潇南,不再是过去的潇南。
—
推介会后,李一凡在后台接见三家战略企业代表:
华为南方总部投资负责人、阿里云政务系统总经理、以及来自中芯国际的资本部主管。
他没有寒暄,而是开门见山:“我希望你们明白,这次你们不是来投资的,是来参与共建的。潇南需要的不是融资租赁区,而是治理共创区。”
华为代表点头:“我们会考虑将下一阶段的数据融合算力基地选址落地潇南,前提是电力和配套政策可落地。”
阿里云更为明确:“如果能搭建我们作为运营方的政务云平台试点,潇南会是优选。”
李一凡却只说了一句话:“要投,就一起编预算、定规则、签制度,不是你们搭帐篷、我们来跳舞。”
—
三天后,《潇湘省招商机制试点办法》正式出台。
最大突破在于:“省级招商特区可设立专属协同预算池、省级项目先行用地指标、以及‘政企联合治理专班’制度。”
此举,标志着潇南从一个地理空间,真正跃迁为制度意义上的新区。
而当记者提问:“省长,潇南是否是潇湘的下一个深圳?”
李一凡一笑:“潇南不是第二个谁,它只会是第一个潇南。”
—
七月底,潇南新区内,潇湘芯谷一期工程全面封顶。
长鑫存储二期厂房基座完成,凡星投资领投的两家EdA初创公司完成工商注册,潇湘大学数据工程实验基地开工。
而在一份内部通报中写道:
“潇南已成为2020年潇湘省产业投资总量增长最快、审批效率最高、外地项目落地率最高的开发区。”
—
夜晚,李一凡站在潇南产业中心的观景平台上,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施工区,耳边传来项目指挥部的无线电频繁响动。
“塔吊6号完成钢构拼接。”
“长鑫厂房东侧已完成封闭。”
他缓缓转身,看向身边的省发改委主任张廷山与潇南书记陆朝阳:“这是我们新潇湘的第一块试验田,三年后,这里要成为一个万亿级的经济走廊。”
张廷山认真点头:“我已经让产业政策处和财政厅开始测算相关税收结构。”
李一凡笑了:“那接下来,就让这片土地,真正热起来吧。”
喜欢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重生归来:我誓登权力巅峰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