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天高云淡间,干燥的气息也悄然而至。晨起微凉的风拂过面颊,午后阳光褪去炽热,夜晚更添几分清寒。不少人在此时却感到口鼻发干、皮肤紧绷,甚至偶有咳嗽轻扰——这便是典型的“秋燥”侵扰。季节更迭,我们的身体也随之呼应着自然的节奏。
古人早已洞悉此理,《黄帝内经》中“秋冬养阴”的智慧箴言,如明灯般照亮了秋季食养的路径。当厨房化身“养生药房”,寻常食材便成调理身心的良方,在炊烟缭绕中,我们得以安然度过这个“多事之秋”,为即将到来的寒冬积蓄宝贵能量。
秋燥之困,身体发出的季节信号
秋季的主气是“燥”。空气中水分锐减,人体极易被燥邪所伤。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最易受扰,于是咽喉干痒、声音沙哑、干咳少痰甚至鼻腔出血等症状频现。皮肤作为体表屏障,也常变得干燥、脱屑、瘙痒难耐。肠道失润,则易生便秘之苦。同时,昼夜温差如无形的手,悄然拉扯着人体平衡,稍有不慎,感冒、呼吸道不适、旧疾复发便可能乘虚而入。脾胃经过夏季生冷食物的洗礼,此时也需悉心呵护,避免寒凉再伤其阳。
厨房里的秋养法则:应季而食,顺时而调
应对秋燥,核心在于“润”。饮食上需遵循“少辛增酸,滋阴润燥,温养脾胃”的原则:
少辛增酸: 生姜、辣椒、花椒、韭菜等辛散之物虽能开胃,却易耗散肺气津液,加重秋燥。此时宜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石榴、柚子、醋等,酸能生津,有助收敛肺气。
滋阴润燥: 首选富含天然胶质、水分及维生素的食物,为身体持续“补水”。
温养脾胃: 告别寒凉,选择性质平和或温润的食材,烹调方式宜炖、煮、蒸、焖,温暖脾胃,助其运化吸收水谷精微以滋养全身。
厨房宝藏:秋季养生食材的智慧清单
根茎果实类:大地馈赠的润泽能量
莲藕: “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生藕性寒,清热生津,凉血散瘀;熟藕性温,健脾开胃,益血补心。其富含黏液蛋白、膳食纤维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推荐食谱:莲藕红枣排骨汤。莲藕两节切块,红枣十枚去核,排骨半斤焯水,姜片数块同入砂锅,加水足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炖两小时,加盐少许。此汤甘润醇厚,健脾开胃,养血安神,是深秋脾胃的温柔抚慰。
山药: “神仙之食”,性平味甘,入肺、脾、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其黏液质对消化道粘膜有极佳保护作用。推荐食谱:山药小米粥。铁棍山药半根去皮切小块,小米一小杯淘净,清水适量同煮。大火烧开转小火熬至粥稠米烂山药软糯。清晨一碗,温和滋养脾胃,补而不滞,尤适老人、儿童及体弱者。
白萝卜:“秋后萝卜赛人参”。性凉味辛甘,入肺胃经。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下气宽中,消食化痰。其富含水分、维生素c及芥子油助消化。推荐食谱:白萝卜陈皮老鸭汤。老鸭半只焯水去腥,白萝卜一根切滚刀块,陈皮一小块(约5克),姜片数块。所有材料入锅加水,大火烧开撇浮沫,转小火炖两小时左右至鸭肉酥烂,加盐调味。此汤滋阴润燥,理气化痰,有效缓解秋咳咽干。
南瓜: 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补中益气,润肺化痰。富含β-胡萝卜素(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果胶、膳食纤维。推荐食谱:南瓜百合羹。南瓜半斤去皮去瓤切小块蒸熟压泥。鲜百合或干百合(泡发后)一小把。南瓜泥加适量水或牛奶煮沸,加入百合煮软,可加少许冰糖或蜂蜜调味。温润可口,润肺宁心,对皮肤干燥尤为有益。
梨: “天然甘露”。性凉味甘微酸,入肺胃经。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含水量极高,富含果糖、葡萄糖及多种维生素。推荐食谱:雪梨炖百合\/川贝。雪梨一个顶部切开去核成盅,填入洗净的鲜百合一把或川贝粉3克(研细),加少许冰糖,盖回梨盖,隔水蒸炖约40分钟至梨软。温热食用,清润之力尤佳,对燥咳、咽干音哑效果显着。
菌藻类:山林海洋的珍馐滋养
银耳: “菌中之冠”、“平民燕窝”。性平味甘淡,入肺胃肾经。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富含银耳多糖(重要活性物质)、天然植物胶质、膳食纤维。推荐食谱:银耳莲子羹。银耳一朵冷水泡发后撕小朵,莲子一小把(去芯),红枣数枚(去核)。所有材料入锅加足量水,大火烧开转小火慢炖1.5-2小时至银耳软糯出胶,可加冰糖或枸杞最后十分钟放入。每日一小碗,润肤养颜,润燥安神效果极佳。
木耳(黑木耳): 性平味甘,入胃大肠经。润肺养阴,养血活血,清理肠胃。富含铁质、胶质、膳食纤维。推荐食谱:木耳炒山药片。泡发好的黑木耳一小碗撕小朵,山药半根去皮切片(泡水防氧化),胡萝卜小半根切片。热锅凉油,蒜片爆香,依次下胡萝卜、山药、木耳快炒,加盐、少许生抽调味,勾薄芡出锅。清爽脆嫩,润肠通便,补而不腻。
海带: 性寒味咸,入肝胃肾经。软坚散结,利水泄热,润下消痰。富含碘、钾、钙、海藻胶、膳食纤维。推荐食谱:海带豆腐味噌汤。干海带一小块泡发切丝或小片,嫩豆腐半盒切小块。锅中水烧开,下海带煮几分钟至软,加入豆腐块,转小火,取一大勺味噌酱在汤勺中用少许热汤化开,倒入锅中搅匀(避免沸腾破坏味噌风味),撒葱花即可。咸鲜可口,补充矿物质,润燥利水。
谷物坚果类:能量与精华的稳固基石
芝麻(黑芝麻尤佳):性平味甘,入肝肾大肠经。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富含优质脂肪(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维生素E、钙质。推荐用法:炒熟黑芝麻研磨成粉,每日1-2勺拌入粥、豆浆、酸奶中食用,或自制芝麻糊(芝麻粉加少许糯米粉\/粘米粉、糖\/蜂蜜,开水冲调)。
杏仁(南杏仁):性微温味甘,入肺大肠经。润肺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矿物质。推荐食谱:杏仁露。甜杏仁一小把浸泡数小时,去皮(可选),加少量大米或糯米、清水,用豆浆机或破壁机打成浆,过滤后煮沸,可加冰糖调味。温润香浓,润肺滑肠。
蜂蜜:性平味甘,入肺脾大肠经。补中缓急,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天然果糖、葡萄糖易吸收,含多种酶及微量元素。推荐用法:晨起空腹一杯温水加1-2勺蜂蜜,或加入温热的银耳羹、梨汤中(温度不宜过高,约60c以下,以免破坏活性酶)。避免用金属勺取蜜。
粳米\/小米:作为基础主食,煮粥时加入上述各种食材(如山药、南瓜、百合、银耳、芝麻粉等),是温和滋养脾胃、化生津液的最佳载体。推荐食谱:五仁润燥粥。粳米或小米为主,加入少量(各一小撮)去皮花生仁、甜杏仁、核桃仁、白芝麻、松子仁(或其他手边坚果),慢火熬煮成浓稠粥品。滋养五脏,润泽全身。
厨房巧手:十道秋季养生食疗方详解
1. 雪梨百合川贝盅:精选饱满雪梨一枚,顶端切开,小心挖去内核成梨盅。鲜百合瓣洗净(约20克)或川贝母粉(约3克)与适量冰糖一同纳入梨腹。盖上“梨盖”,置于碗中,隔水以文火蒸炖40分钟以上,直至梨肉软烂通透。温热时细细品味,梨汁与百合、川贝交融,清润沁心,对秋燥引起的干咳、喉咙干痛有显着舒缓之效。
2. 莲藕花生章鱼汤:粉藕两节洗净切厚块,红衣花生一小把预先浸泡,干章鱼一小只(约50克)泡软切块,猪腱肉或排骨半斤焯水去沫。所有食材共置砂锅,添足量清水与姜片数块。大火烧开撇净浮沫,转小火笃实慢炖两小时以上。关火前调入适量食盐。汤色醇厚微红,藕块粉糯,章鱼韧香,花生绵软,共奏健脾润肺、养血通络之功,尤其适合气血不足、面色欠润者。
3. 银耳雪梨马蹄羹:银耳一朵清水泡发至舒展柔韧,去蒂撕成小朵。雪梨去皮去核切小块,新鲜马蹄(荸荠)五六个削皮切丁。三者同入锅中,加足量清水,可添入红枣数枚(去核)或枸杞一小把增色添味。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煨1小时以上,直至银耳胶质尽出,汤羹晶莹浓稠,雪梨马蹄半融。调入冰糖适量,待其融化即可。此羹清甜滑润,清肺胃之燥热,生津止渴,利咽通便。
4. 姜枣茶(晨饮):优质红枣五六枚(去核,免生湿热),老姜数片(约10-15克,依个人耐受力增减),清水适量共煮。大火烧开转小火煎煮15-20分钟,枣香姜辛弥漫即可。晨起空腹温饮一杯,暖意从腹中升起,温中散寒,补气养血,为一日阳气生发奠定基础,尤宜脾胃虚寒、手足不温之人。
5. 黑芝麻核桃糊:黑芝麻、核桃仁各一小碗(约50克),分别以文火炒熟,香气四溢为度。待凉后与少量糯米(约20克,预先浸泡)一同置入料理机中,研磨成极其细腻的粉末。每次取两三勺粉,以沸水徐徐冲调,边冲边搅拌成浓稠糊状,依口味调入蜂蜜或红糖。早晚温热食用,乌发养颜,补肾益精,润泽肌肤与肠道。
6. 山药茯苓芡实粥:铁棍山药半根去皮切小丁,茯苓粉10克(或茯苓块敲碎),芡实一小把(约15克,预先浸泡),粳米半杯淘洗干净。所有材料入锅,加清水适量(可稍多,因芡实吸水)。大火煮开转小火熬煮1小时左右,至粥体粘稠,山药芡实软烂。此粥健脾祛湿、固肾益精,对于秋季脾虚湿困、倦怠乏力、便溏者调理效果佳。
7. 桂花糯米藕:选粗壮粉藕一节洗净,一端切开留作盖。糯米浸泡两小时后沥干,拌入适量红糖(或白糖)及干桂花一小撮。小心将糯米填入藕孔,压实,盖回“藕盖”,用牙签固定牢。锅中放水没过藕节,加入红糖、红枣、桂花同煮。大火烧开转小火煮约两小时,再浸泡一段时间更入味。捞出切片,淋上锅中浓缩的糖桂花汁。香甜软糯,温补气血,是江南秋日经典甜点。
8. 白萝卜丝鲫鱼汤: 鲜活小鲫鱼两条处理干净,煎至两面微黄。白萝卜半根去皮切细丝。锅中留底油爆香姜片,冲入沸水,放入煎好的鲫鱼,大火烧至汤色浓白。加入萝卜丝,继续滚煮10-15分钟至萝卜丝透明软熟。撇净浮沫,加盐、白胡椒粉少许调味,撒葱花或香菜末。汤色奶白鲜美,萝卜丝清甜,理气化痰,开胃健脾。
9. 南瓜小米藜麦饭:老南瓜一小块去皮去瓤切小丁。小米一小杯,藜麦一小把,淘洗干净。将南瓜丁、小米、藜麦一同放入电饭锅,加入略少于平时煮饭的水量(因南瓜出水),可按喜好加几粒枸杞。按常规煮饭程序。煮好后焖十分钟再开盖,用饭勺轻轻拌匀。金黄的南瓜粒镶嵌在小米藜麦饭中,色彩诱人,营养互补,富含膳食纤维与β-胡萝卜素,健脾养胃,润燥明目。
10. 杏仁木瓜炖奶:南杏仁一小把(约15克)提前浸泡数小时,去皮。成熟木瓜半个去皮去籽切块。纯牛奶250毫升。将杏仁、木瓜块放入炖盅,倒入牛奶。炖盅加盖,隔水小火炖煮约40分钟至木瓜软烂、杏仁味融入奶中。可加少许冰糖炖化。温润香甜,杏仁润肺,木瓜和胃,牛奶滋阴,共奏润肤养颜、舒缓秋燥之功。
厨房里的养生智慧:细节决定成效
食材之鲜:优先选择当季、本地、新鲜的食材。莲藕选节短粗壮、表皮微黄无伤的;梨选表皮光滑、掂量沉手的;山药选须毛多、断面雪白粘液丰富的;银耳选色泽微黄、朵形完整、无刺鼻酸味的。
烹法之选: 秋季养生,炖、煮、蒸、焖、煲汤、熬粥是首选,能最大限度保留食材水分与营养精华,使食物软烂易消化,产生润泽之效。减少煎、炸、烤等易生燥热之气的做法。
调味之度:遵循“淡食多补”的原则。盐、糖、酱油等调味品宜少不宜多,过咸易伤阴耗水,过甜易生痰湿。善用食材本味(如南瓜、梨、玉米的甘甜),巧借天然香料(如葱、姜、陈皮、桂花)提香增味。
时辰之律:晨起一杯温蜂蜜水或姜枣茶,唤醒脾胃,驱散夜寒;午餐均衡丰富,滋养一天所需;晚餐宜清淡、易消化,如温热的粥品或汤羹,减轻脾胃负担,安神助眠。避免过晚、过饱进食。
个体之别:养生非千人一方。体寒怕冷者,可稍增温补(如姜、枣、桂圆、羊肉),减少生冷瓜果;体热易上火者,则侧重清润(如梨、藕、马蹄、银耳),慎食辛辣燥热;脾胃虚弱者,务必细嚼慢咽,选择易消化食物,粥羹最宜。如有特殊疾病(如糖尿病、痛风、肾病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食疗方案。
厨房烟火,滋养四季的序章
秋季的厨房,应是一方氤氲着温润水汽的天地。当清甜的雪梨在蒸汽中融化,莲藕在砂锅里释放粉糯,银耳在慢炖中溢出晶莹胶质,芝麻在研磨中散发醇厚香气……这不仅仅是在准备一餐一饭,更是在进行一场顺应天时的身体对话。
《饮膳正要》言:“调顺四时,节慎饮食,起居有常。”厨房里蕴藏的古老智慧,恰是“治未病”的生动实践。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身边的寻常食材,懂得因时制宜地搭配与烹制,厨房便超越了果腹之所的意义,升华为守护健康的温暖堡垒。
值此金秋,何妨暂缓步履,悉心体味厨房中的四时流转?以应季食材为笔,以锅碗瓢盆为砚,在烟火气息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健康诗篇。让每一口温润的羹汤,每一勺软糯的粥饭,都成为身体最熨帖的滋养,为身心蓄满安然度过秋冬的能量。
喜欢日常养生常识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日常养生常识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