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青之道法自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4章 初春残雪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程鹤抑郁成疯,只因始终于忧思而无法解脱。

丙乙先生亦是于此症无解。

本就是一个思虑劳神过度,导致气机郁结,伤神损脾。

本就是一个思虑劳神过度,导致气机郁结,伤神损脾,调理了一下的脾胃便可了,怎的到你这就无解了?

你想的太简单了,身体上的病能治。但是,精神上出了问题,无论是古代的、现在的医生,都是一个束手无策。

倒是能治,治好治不好的那得另说。而且历来的精神病的治疗都是残忍,更甚至是残酷的。

“药石之力不达心智”的道理,丙乙先生再清楚不过了。

因为他本身就是个遗传性的自闭症患者。药石与他,只不过是调理好了身体,去延长这个自闭症治疗的时间。

与这程鹤,便是先与他调理了脏腑再说。省的落得一个“病没治好,人却没了”的尴尬。

然,疯子,只是疯了。但是,智力上是不会出任何问题的。

他会思考,他会分析,他也会辨别是非。

只是思维间歇性的不受自己的控而已。

而且,只有跟他一起疯的人才能得到疯子的信任。

这样,他才有可能服你给他开的药。

他如果不信你的话,哈,那你就有的看了。任你一个扁鹊再世,药王爷下凡,也是一个瞎子点灯,白费蜡。

于是乎,那丙乙便学那正平先生的样子,每日陪那程鹤疯疯癫癫。又拿了草纸浸了药汤,装订成书的样子。一起吃了,骗了那程鹤服下。

想原先,自家犯病之时,正平先生也是如此的陪他一起疯癫。

也是在这宋邸,也是在这银杏树下,也是在这石桌之前。赢他一个棋子,便与他一颗药丸。然,奈何这丙乙先生倒是个手谈的奇才,倒是个输多胜少,吃下去的药丸倒比这病人要多上许多。

现下想来,让那丙乙先生不禁唏嘘不已。倒是算不清,那正平为了哄他吃药,自己先吃了多少颗药丸进去。

望了那坍塌的大唐,一番唏嘘下来,着实的心疼了这兄长去。

都是医家,怎又不知这“是药三分毒”的道理?

然,那人去千里之外,彷佛带去了这大院的魂魄一般。亦是一个春来,那棵原先茂盛的能遮去半个前院的银杏树,至今却不肯发出一颗绿芽。

那边,怡和道长和龟厌,饶是一个苦口婆心,絮絮叨叨做那孙伯亮思想工作。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话,都能让这哥俩说的一个掷地有声。

说白了,便是用那铿锵之词,圣人之言骗了孙伯亮去干了他们俩不愿意干的活。

一番劝说过后,那可怜的伯亮道长,捧了被那程鹤咀嚼过的残卷,打了清水,自顾的洗了去。还要晒干展开了,再拿来再让两人拼接。

这书,撕来且是一个容易,若想再拼起来,那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

且是个劳神费力!又因为咀嚼吞咽有前有后,残缺程度也不尽相同。

前面会嚼的细一些,因为有口水。后面嘴干了,没口水了,损坏程度自然会小一些。

你也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那整张吞下去的还好办些。但是,若是撕碎了再嚼的倒是个麻缠。且是让人分辨不出个子午寅卯。

怡和、龟厌两人尽管认真的辨认,细细的推敲。终也是落得个头昏脑胀,只剩下些个苦劳也。

再加上,尽管是清洗过了的,也是会留些个不好的气味在上面。

两人只拼了一个时辰,便是吐的一个头晕眼花,不得行也!

说是那孙伯亮偷懒?

也不能这样说他,这是纸,你横不能当抹布一样,一股脑的扔在洗衣机给洗了。上面不仅沾的有唾液,食物残渣,更重要的是还有墨汁写上的字。洗太狠了,也就真真的成一张白纸了。

于是乎,这拼接书卷的主意,便又打向了在旁边远远站了,看笑话的唐韵道长身上。

这对难兄难弟倒是个不含糊,便又是一个捧一个逗,两两配合了,将那些个说服的话说的一个天花乱坠。

一顿彩虹小马神仙屁拍过,那唐韵道长便是一个遭他不住,只得乖乖的就范。

便也只能药帕遮面,忍了那呕吐。撅了嘴嘟嘟囔囔的骂了,眼泪汪汪的捏了那黏糊糊的纸。跟他那两个无良的师兄师弟一起,认真的玩那他们的拼图游戏去者。

龟厌停下手中残片拼接,远远望那坍塌的大堂前,一同嚼纸吃纸,忙的不亦乐乎的丙乙、程鹤。心下却是凄然。

想那汝州初见程鹤,却是怎的一个风华绝代,众人仰望也。

如今却是一个目呆凝滞,囚首垢面与那同样造型的疯老头一起嘻哈了吃书。

造物弄人麽?

非也,非也,他现在是快乐的。至少,在自家这里,且感觉不到他有任何的悲伤。

想那之山先生,想那宋家父子,想那师父留下的璇玑文卷,想这眼前难解的谜局。

疯,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看那手上且在拼接之山先生所留“天青文卷”倒是一番感慨在心。

一切皆由此物而起,却也不知,此事何以为终。

倒是个“圆道周流,循环往复”。

先人的“为而无所求”且是一个无所求也?

还是“求”而不得,便寄予后人努力,而为之所“求”?

好吧,问题来了:先人所求为何?

后人终会从了他们的脚步,一如既往?

倒是不好说来,万事,皆如那“初春残雪”一般。春,是当下的。

然那残雪,却是去年所留。然却依旧且在眼下。

思来想去倒是个麻缠。

索性,这万万千千,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的的哲学问题,归结在一起,便成一个字——“求”!

然,现在,自己倒想了一个无欲无求。这样活,太麻烦,也太烦乱。

远在边砦的宋粲却没有龟厌这般哲学家的思维。也没有那将那宇宙苍生的千变万化汇成一个字的觉悟。

倒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坐在那同样孤孤单单的大槐树下,茫茫然。

怀中宋若睡去,倒是个香甜。

野风催云,同样也吹来的那尺八之声。

依旧是那曲《天问》,与这将黑之时,呜呜咽咽的时隐时现。

倒是吹奏之人远矣。那尺八之音似有风带来。然,风去,而不得闻也。

却如那怀中宋若身上之常平之香。不觉间,恍若近在鼻尖处萦绕。然,用心求之,则又是一个缥缈虚无。

旷野莽原上,那昭烈义塾处,白天忙碌于建房的人们,晚间点了篝火取暖。

自坂上看去,却如同那拉下了那夜幕中的星星点点,忽忽闪闪的看得让人心静。

尺八之声仍在耳,却如同那狂野中的星星点点的篝火,忽闪了呜咽。

宋粲听了那曲调,跟着那节拍拍哄着那怀里的宋若,望那远处的篝火出神。

校尉曹柯走近,躬身轻声道:

“将军,夜风寒凉,回屋内安歇吧。”

宋粲回头望了他,却问他:

“此曲何人吹奏?”

曹柯听了这话问来,便是愣了一下,四下望了望,却是一个茫然,又细细的听了一下,这才怀疑了道:

“却只闻的风声来。”

此话倒是让那宋粲一愣。倒是个无有麽?便又竖起耳朵仔细的听来,然却河南曹柯一样,只听得风声过耳。

遂,叹了口气,抬手便要起身。

却见那谢夫人殷勤,赶紧上前接了那宋若去,裹紧了抱在怀里,嘴里念叨拍哄了抱去那房内。

见那宋粲要起身,校尉曹柯赶紧上前搀扶了。

那宋粲却是个不走,依旧站了,不甘了望了那坂下的旷野。心道,只是风麽?

倒是等不来那要等的声音,遂抬手不甘了道:

“走吧1”

两人便要回屋,却听得那尺八却又随风而至,缠缠了在耳边萦绕。

宋粲顿时愣住,又看了那曹柯一眼。

那曹柯似乎也是听见,便急急的四下寻找那尺八来源。然却一个风乱惊扰了它去。让那尺八之声飘忽不定,然一切,便又归于旷野的风声,且无处找寻。

宋粲无奈,只得谈了一声对那曹柯道:

“回吧!”

那曹柯答应一声,上前搀扶了宋粲回那石屋。

风,又将那八尺之声断续带来,然却无力撼树,只卷了大槐的落叶,与那石板之上缠绵不去。

寒夜玉笛声如诉,

故人梦归。

芳草又满岗,

隐隐笛声处处随。

浊酒残烛空对饮?

孤寻衾醉。

旧曲又再回,

僝僽寸寸逐雁飞。

京郊“晓风镜湖”中,那听南看那桌上的曲谱用笛子吹来。

那曲调悠扬绵长,似将一腔的愁怨抛撒于夜空之中,绕是一个荡气回肠。

曲终,却是将那份幽怨化作一声长叹,道:

“此曲且是幽怨,若是用尺八吹来倒是应景。”

陆寅却未回她,只是愣愣的道:

“原来是它。”

听得陆寅如此说,那听南放下横笛,怔怔的望那陆寅。

却见陆寅,呆呆的望了窗外,眼神绕是一个空空。

听南不敢扰他,便自炉上取了酒壶,斟满了一盏,用手捧了那酒盏,试了酒温,问他:

“相公原是听过?”

说罢,便牵了那陆寅的手,将酒盏放在陆寅手上。

掌心的温热,让那陆寅从会议室中醒来,赶紧双手捧了那酒盏触额,算是谢过。

随后道:

“原在汝州听得之山郎中时常吹奏,倒是记得些个,然,又有些个不同……如人泣,凄婉的狠……”

那听南听了那“如人泣,凄婉的狠”,便又低了头去,又看那乐谱,问:

“汝州?”

自问后,便又道:“

倒不晓得那郎中以何物吹奏……”

然,回答她的却是两人沉默。

窗外,冷月映照窗前枝桠上的残雪,一抹新绿藏于枝桠之间。

夜色静谧,这城郊小院,却不如那城中热闹。倒是一个万籁俱寂,仿佛让人置身于混沌之中。

却听得那听南叹了一声,委屈道:

“妾身不曾到过汝州之野,未曾见过相公所言之草堂。实为憾事也。”

那陆寅却是没回她,只是闭了眼感受那“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乍暖还寒。

饶是春风伤人,偶有冷风拂面,心下却是飞扬于那汝州之野。

此时倒是安逸,有酒,有茶,有红泥小炉。有红颜相伴,更有故人可寻。

倒是没了那前些日子那出离的悲愤。

心思如常,每每回想那汝州之野,心中便是如那“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岁月静好?便是如此罢。

时间,便是消磨万物的一方良药。

然,也是一种精神鸦片。

不仅仅是时间,但凡是沉浸于任何事物之中,便是能让人麻痹,无论是任何事物。也无论这个事物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光明。

沉浸了便是不思,不思者无为,如是,便是一切徒然。

诗和远方固然让人憧憬,先前的金戈铁马且能让人回味无穷,却也躲不过眼前的苟且。

世人皆是如此,安于眼前,只是将那蝇营狗苟之事托于“反者道之动”,望那“道反天罡”倒是一个无稽。

如是说,这生活简单便是一个无忧无虑麽?这单纯便是好事麽?

且不敢苟同。

无论道家或是儒家思维,都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结构所影响。

北宋如此,现下也是如此。

哲学上的思想活跃,恰恰说明这个社会是开放的,轻权的。

乱世重权之下,倒是没人顾及你那学说论述,倒是柴米油盐,便已经让人终日奔波的筋疲力尽了。

宋的安逸,造就了道家空前的发展。以至彻底的将道家的“亲近自然,返璞归真”发扬光大。并且,谴责任何来自人为改变,乃至文明。

这种“人为即伪”的哲学思想一直延续和影响了后世几百年。

人们不希望改变,只是希望安逸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田园牧歌式的神话生活。

然,事与愿违,你的“天人合一”倒是不能影响别人的思想活跃。

以至于近代欧洲和北美洲工业化潮流侵入,彻底改变了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这种改变是痛苦的,然但却不是最痛苦的。因为还有一种痛苦是让人逼着你改变。是那种痛定思痛之后发自肺腑的,对自身的认知和民族传承全盘否定的改变。

那是一种自残。

虽不可理喻,但依旧不失为必由之路也。

残忍麽?

残忍,残忍到以至于现在,都还有割不掉心中的那根辫子的人们,依旧懵懂。

如同现在的宋粲和那陆寅一般。

眼下的苟且和安逸并不代表和影响吕维斯人的想法。

时间,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种消磨,而是一个积累。是试图改变的一个因素。

一切却在悄然进行,只是隐藏在这看似万籁俱寂的春宵之中。

如果说,政和元年是一个时代的开始的初春。

那么,大观四年,程之山之的汝州瓷作院便是宋代工业化雏形的一抹残阳。

辉煌,壮丽,却也是最后华丽的谢幕。

殇者,幼年而夭也。

对于此时,饮酒听笛,唏嘘往事的陆寅来说,这个春夜却是不同往常。

只是一年的变化,倒是让这个曾经踌躇满志的行伍少年,变成了一个面如冠玉温文尔雅的“晓镜先生”。

往日的铁汉,如今倒是如那躲在奉华宫内的官家一般,于风花雪月中,变得多愁善感起来。

倒是春夜寂寥,且待暖风过后,却不知为何?

有道是:

初春残雪何为真?

悲欢离合情意深。

一朝暖风吹心入,

自此浮沉不由人。

《天青之道法自然》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VIP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VIP小说!

喜欢天青之道法自然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天青之道法自然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