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启朝第一搅屎棍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4章 人才紧缺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文武官员依次步入奉天殿,依照各自班序站定。

不多时,身着龙袍的朱由校神采奕奕,大步迈入殿中,坐上龙椅。

随着方正化一声“有事启奏,无事退朝”,早朝正式拉开帷幕。

各级官员依次向朱由校奏报事务,朱由校耐心倾听,还不时询问内阁和五军都督府的意见,最后与一众大臣商议后给出答复。

江宁则怀抱笏板,靠在柱子上一言不发。

他如今算是切实体会到了位高权重、一言定人生死的感觉。

虽说世人都羡慕位居人臣、手握天下权柄,但江宁更明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的道理,所以除非特殊情况他才开口,剩余时间他基本就是来凑个数的。

其实就连这个数,江宁原本都不想凑,无奈朱由校发话,早朝必须正常参加,不得无故旷工,否则就要扣俸禄。

江宁家大业大不假,但每年俸禄也颇为丰厚,要是被朱由校这个黑心兄弟扣完了,那可就损失惨重,合着自己辛辛苦苦一年就白忙活了。

毕竟自己那一百多岁高龄的便宜师傅还得赚银子补贴家用,自己也不能落后。

不多时,各部官员汇报完毕,朱由校便下令内阁、八部、五军都督府到御书房议事,随后在方正化的陪同下先行离开。

其他官员纷纷迈步向宫外走去,江宁与一众大佬则在老魏的带领下,前往御书房。

众人很快来到御书房,向朱由校行礼之后,朱由校十分热情地赐座上茶。

众人按照官职品级高低依次落座,唯有江宁拿起茶杯自顾自地喝了起来,其他人都恭恭敬敬地坐着。

对于江宁的举动,众人倒也没多说什么,毕竟江大人虽然行事有时不着调,但关键时刻真能顶上,还能办实事。

随后,朱由校率先开口询问今年玉米、红薯、土豆等新型作物在北方各省的推广进展情况。

袁可立赶忙起身行礼,说道:“回禀陛下,如今北方数省,除了五军都督府下辖军田全部种植新型作物之外,在百姓之中也开始逐步推广。

为此,户部抽调了经验丰富的农官奔赴北方各省,传授百姓如何种植新型作物。

再加上朝廷如今大力扶持北方数省,不少百姓都欣然接受,纷纷拿出手中原有土地的三成到五成来种植新型作物。

由此可见,朝廷推行新型作物的举措已初步取得成效,待到明年便可全面大力推广。

同时,老臣与诸位同僚商议后,认为朝廷今年收取赋税,除银两外,百姓可用新型作物代替,以此鼓励百姓种植新型作物的积极性。”

听完袁可立的汇报,朱由校点头道:“这个提议不错,稍后你们内阁和户部仔细商议,拿出一个章程。”

众人赶忙领命。

毕竟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历朝历代百姓造反,除了官府肆无忌惮的压榨剥削外,最大的问题就是吃不上饭。

朱由校身为皇帝,自然明白粮食对百姓的重要性。

随后,朱由校转头看向江宁,说道:“忠义侯,你们五军都督府也要全力配合内阁和户部,推广新型作物。”

江宁等人闻言起身领命。

接着,户部侍郎毕自肃站起身来行礼,说道:“启禀陛下,如今京师一带各大寺庙已清查完毕,共查抄白银一百八十万两,其他财物核算折合五十四万两,土地共查抄五十万亩。

微臣与礼部顾尚书、东厂魏公公商议后,决定派遣人手兵分两路,一路北上,一路南下,对大明境内所有寺庙进行清查。”

朱由校闻言点了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你们几个负责清查北方数省各大寺庙,至于清查南方各省的寺庙,便由司礼监秉笔刘若愚和御马监提督曹化淳领兵南下清查。”

顾秉谦、毕自肃、老魏三人赶忙领命。

朱由校又补充道:“大半忠义侯,你们也派遣厂卫协助刘若愚和曹化淳二人行动。”

江宁和老魏再次领命。

接下来,户部尚书徐光启站起身说道:“启禀陛下,如今兵杖局、军器局铸造各类火器进展良好,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对煤炭的需求。

希望陛下能下旨让西山煤矿给户部交送一部分水洗过的煤炭。”

朱由校闻言,眉头微皱,心中暗骂:“好你个徐老六,敲竹杠居然敲到朕头上来了。”

随即冷哼一声道:“西山煤矿由魏大伴负责,稍后你与他商议即可。”

听到朱由校没有当场答应,徐光启暗道自己想白嫖的计划落空了。

就在这时,朱由校再次开口问道:“诸位爱卿,你们还有别的事吗?”

话音刚落,吏部尚书杨鹤蹭地一下站了起来,一脸正色地说道:“启禀陛下,忠义侯今日有要事向陛下启奏!”

随着杨鹤的话音落下,在场众人齐刷刷地转头看向江宁,江宁当场脸都绿了,心中暗自骂道:“好你个杨鹤,我又不是没嘴,不会说话,用得着你替我发声?”

看着江宁吃瘪的模样,孙承宗、袁可立二人对视一眼,抚着胡须,面露微笑,其他各位大佬也都目光灼灼,满脸兴致。

因为每次出现这种情况,江宁总会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也不知道今天又会有什么新花样。

随后,江宁站起身来,咬了咬牙说道:“启禀陛下,如今朝廷人才紧缺,臣建议再开恩科选拔人才,充实朝堂和各地官府。”

谁知话音刚落,孙承宗、袁可立二人立刻站起身说道:“陛下,万万不可!”

江宁满脸疑惑,紧接着,朱由校也一脸正色地说道:“忠义侯,朝廷目前的情况大家心里都清楚,但开办科举万万不可。

如今东林书院虽已覆灭,但江南读书人势力仍在,北方学子的学识才干,根本无法与南方学子相比。

若是朝廷贸然开办科举,选拔出的人才大半会是南方学子,北方学子寥寥无几。

短时间内或许看不出什么,但过几年之后,搞不好朝堂上会冒出第二个东林党。”

江宁闻言微微一愣,随后孙承宗一脸正色地说道:“忠义侯,你可知当年大明开国之初,太祖爷并未急于开办科举,而是一边大力兴办社学、县学、府学,一边采用保举制。

原因无他,北方久经战乱,学子根本无法安心读书。

反观南方文风昌盛,当年的南北榜案便是前车之鉴。

起初,太祖也举办过几场科举,但最后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录取的学子大半是南方人,北方学子寥寥无几。

这还是太祖有意关照的结果,若是凭真才实学,北方学子完全不是南方学子的对手。

为此,洪武年间科举数次中断,最长一次长达八年。

如今朝廷在北方大力推行社学,鼓励学子读书,便是为了压制南方文风。”

这时朱由校也再度开口说道:“孙师傅所言不错,这也是朕为何从天启二年之后,便不再举办恩科的原因。”

江宁暗道自己大意了,居然把这茬给忘了。

但一旁的杨鹤还在满脸幽怨地盯着自己。

就在这时,江宁猛然想起还有一部分人可为大明效力,那便是西南土司子弟。

他赶忙开口说道:“陛下,既然如此,开办科举之事,臣就不再提了。

但如今朝廷人手紧缺,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朝堂和地方官府的正常运作。

此前臣平定西南土司时,发现不少土司子弟自幼学习汉家文化,才华不凡。

只是由于此前土司实行土官自治,所以少有土司子弟参加科举。

但如今情况不同了,朝廷对西南数省土司全部改土归流,这些土司子弟若继续留在当地,只会滋生事端。

所以臣觉得,可以将土司子弟召至京师,对其进行考核,只要成绩合格,朝廷可授予他们官职,派往地方任职。

这样一来,既能解决人才危机,又能彰显朝廷对土司的重视。”

朱由校闻言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说道:“忠义侯,言之有理,这倒是个办法。”

随后又询问内阁意见,孙承宗几人经过简单商议后,纷纷点头表示支持。

朱由校开口说道:“既然如此,便传旨让西南各家土司将家中子弟送遣进京,进行考核。

成绩优异者可委派官职,若不合格,则全部送入国子监继续读书,也好让他们将来为大明效力。”

眼见人才危机暂时得到解决,杨鹤顿时泪流满面,激动地说道:“陛下放心,老臣一定仔细筛选,绝不会漏掉一个人才,也不会选拔一个庸才。”

朱由校笑着点了点头。

就在这时,坐在江宁身旁的陈策小声说道:“侯爷,您身为武将,整天净操心文官的事,咱们五军都督府的事,您可是一点都不管呀!

这要传出去,手底下人心都寒了。

如今咱们京营也缺人,您也想想办法。”

江宁闻言点了点头,忽然想起自己前几日关于建立军校的计划,于是站起身来说道:“启禀陛下,如今京营经过大力整顿,将士们战力日益增强,作战英勇,悍不畏死,为朝廷立下不少战功。

所以臣想……”

谁知江宁话还没说完,朱由校便开口道:“忠义侯,你说的这些,朕知道,满朝文武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稍后朕会传旨嘉奖京营将士。”

江宁赶忙说道:“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

朱由校眉头微皱,疑惑道:“你不是这个意思,那你是几个意思?”

江宁嘿嘿一笑,说道:“陛下,臣的意思是如今京营虽然战力不错,但仍有许多提升空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人,尤其是缺文武双全的人才。”

【不知不觉,已经陪伴大家走过半年多的时光。

在这里,要衷心感谢每一位读者兄弟的支持,正是因为有你们在,老九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

在创作过程中,迷茫过,也有过彷徨,甚至不止一次动过放弃的念头。

但每当看到你们的留言和鼓励,老九便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所以,真的非常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

可能有些章节可能写得不太理想,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此,老九真诚地向各位读者兄弟道歉。

大家的每一条留言和意见,老九只要有时间,都会仔细查看,只是很抱歉,无法做到一一回复,还望大家能够理解。

现在作品到了瓶颈期,希望各位兄弟们要是方便的话,给个好评。你们的支持就是我前进的最大动力,再次感谢大家!】

《天启朝第一搅屎棍》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VIP小说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VIP小说!

喜欢天启朝第一搅屎棍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天启朝第一搅屎棍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