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补骨脂的中药核心属性与应用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一、四性五味

- 四性(药性):温

- 五味(药味):辛、苦

二、归经

主要归肾经、脾经,其功效作用与肾、脾两大脏腑的生理功能直接相关。

三、核心功效

1. 温肾助阳:能温补肾脏阳气,改善肾阳不足引发的各类问题。

2. 纳气平喘:可收敛肺气、辅助肾脏纳气,缓解肾阳亏虚导致的虚喘。

3. 温脾止泻:能温暖脾脏,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改善脾肾阳虚引起的泄泻。

4. 外用消风祛斑:外用时可疏散风邪、促进色素生成,用于改善皮肤色斑类问题。

四、主治范围

1. 肾阳不足证

- 男性阳痿、遗精、早泄,女性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

- 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尤其下肢)、头晕耳鸣、精神不振。

- 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尿不尽、遗尿。

2. 肾不纳气证

- 久病虚喘,表现为呼吸浅短、动则喘甚,伴腰膝酸软、畏寒乏力。

- 咳嗽日久不愈,痰清稀、气短,遇冷症状加重。

3. 脾肾阳虚泄泻证

- 五更泄泻(黎明时分腹泻,泻后痛减),粪便清稀、无明显臭味。

- 伴食欲不振、腹胀、畏寒、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4. 外用主治

- 白癜风:外用可促进黑色素生成,改善皮肤白斑。

- 斑秃:辅助改善头皮局部毛发脱落、头皮无明显炎症的情况。

一、补骨脂的最早命名时间

补骨脂的正式命名可追溯至宋代,其名称的规范化与官修本草的编纂密切相关:

1. 宋代《开宝本草》的首次正名(973年)

北宋官修药典《开宝本草》首次以“补骨脂”作为正名记载,明确其来源为“广南诸州及波斯国”,并记录其别名“破故纸” 。这一命名标志着补骨脂从民间经验用药向官方认可药物的转变。此前,唐代虽已有应用,但名称尚未统一。

2. 唐代的过渡性名称

唐代文献中,补骨脂多以音译名或功能描述出现。例如:

- 唐代甄权《药性论》称其为“婆固脂”(梵语“Vakuci”的音译),并首次提出别名“破故纸” 。

- 唐代案例中(如郑愚故事)直接使用“补骨脂”名称,但此时可能为民间或外来称呼,尚未被官方本草收录。

3. 南北朝时期的争议性记载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提到“补骨脂”的炮制方法,但存在两大争议:

- 名称与物种的关联性:该书未明确描述植物形态,且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波斯的海上贸易尚未形成规模,可能混淆其他植物 。

- 传入时间矛盾:若补骨脂确为唐代传入,则南北朝时期的记载可能为后世误植或地域性名称。

结论:补骨脂的最早正式命名时间为宋代(973年《开宝本草》),唐代已有别名“破故纸”“婆固脂”,但名称尚未统一;南北朝记载因证据不足需谨慎对待。

二、补骨脂的别名异称

补骨脂的名称演变呈现“音译名-功能名-地域名”的多元特征,历代文献中记载的别名多达十余种:

(一)历史文献中的核心别名

1. 破故纸

- 来源:唐代《药性论》首次提出,为“婆固脂”的音转讹误,宋代《开宝本草》将其定为官方别名 。

- 含义:“破”指破除病邪,“故纸”形容其果实干燥后质地如纸,体现其温肾散寒的功效。

2. 婆固脂

- 来源:唐代《药性论》记载,为梵语“Vakuci”的音译,强调其外来属性 。

- 使用范围:唐代至宋代初期常用,后逐渐被“破故纸”取代。

3. 胡韭子

- 来源:唐代徐表《南州记》记载,因补骨脂原产波斯(胡地),果实形似韭菜子而得名 。

- 功能关联:突出其补肾壮阳的功效(韭菜子亦为传统补肾药)。

4. 补骨鸱

- 来源:宋代《本草图经》记载,“鸱”指猫头鹰,其叫声凄厉,隐喻补骨脂可治疗肾虚导致的咳喘、泄泻等“虚损之声” 。

5. 黑故子

- 来源:清代《中药志》记载,因果实成熟后呈黑色而得名,强调其外观特征 。

6. 吉固子

- 来源:近代《江西中药》记载,为“补骨脂”的方言谐音,多见于江西、福建等地 。

(二)地域性别名

1. 川故子

- 来源:主产于四川的补骨脂,因道地性得名,强调其产地与质量优势。

2. 怀故子

- 来源:河南怀庆府(今焦作)产的补骨脂,与“四大怀药”文化相关,明代《本草纲目》提及怀庆府为补骨脂重要产区。

3. 胡故子

- 来源:云南、贵州等地称其为“胡故子”,保留“胡地”(西域)传入的历史记忆 。

(三)现代别名与误称

1. 黑固脂

- 来源:云南地区因果实颜色而得名,与“黑故子”同义 。

2. 破谷子

- 来源:民间误将“破故纸”讹为“破谷子”,常见于非专业文献或口头表述。

(四)文献中的别称关联

1. 《本草纲目》的系统总结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整合历代名称,称补骨脂“释名破故纸、婆固脂、胡韭子”,并解释其“能补骨中脂髓”的功效内涵。

2. 功能导向的别名

- 固精气(《品汇精要》):强调其固精缩尿的作用。

- 壮元阳(《本草备要》):突出其温肾助阳的核心功效。

三、名称演变的历史脉络

1. 唐代(8-9世纪):以外来音译名“婆固脂”为主,辅以功能描述名“破故纸”,名称尚未统一。

2. 宋代(10-13世纪):《开宝本草》确立“补骨脂”为正名,“破故纸”成为官方别名,名称体系初步规范化。

3. 元明时期(14-17世纪):地域性别名(如“川故子”“怀故子”)涌现,体现道地药材文化的发展。

4. 清代至今:名称进一步简化,“破故纸”“补骨脂”成为主流,现代药典(如《中国药典》)仅保留“补骨脂”作为正名,其他名称作为历史别名记载。

四、名称争议与学术辨析

1. 《雷公炮炙论》的争议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虽提及“补骨脂”,但未明确植物形态,且炮制方法与唐代后记载差异较大。有学者认为,该书可能混淆了补骨脂与其他植物(如木蝴蝶),需结合出土实物(如唐代墓葬中的补骨脂遗存)进一步考证。

2. 名称与功效的关联

补骨脂的名称多与“肾”“骨”相关(如“补骨”“固脂”),反映中医“肾主骨”的理论,其功效被历代医家归纳为“补骨中脂髓,壮命门之火”。

结语

补骨脂的名称演变是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医药理论发展的缩影:

- 外来性:从梵语音译名“婆固脂”到本土化名称“补骨脂”,体现其从海外传入的历史轨迹。

- 功能性:名称多与“补肾”“固精”关联,精准概括其核心功效。

- 地域性:川故子、怀故子等别名,彰显中国传统道地药材文化。

宋代《开宝本草》对“补骨脂”的命名与规范化,标志着其从民间经验用药向系统医学理论的融入,而别名的多样性则展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包容性与创造性。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