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阳虚腹痛疑附子 黑豆解厄传古方
暮春时节,苍梧山的雨水渐渐多了起来,空气里满是潮湿的气息。村里的寡母林氏,近来总是肚子疼,尤其是夜里,疼得翻来覆去睡不着,得用热水袋捂着肚子才稍微好些。她去找墨臾看病,墨臾为她诊脉后,皱着眉说:“林大娘,您这是‘阳虚寒凝’。您年纪大了,阳气不足,又赶上这多雨的春天,寒邪和湿邪一起钻进肚子里,导致脾胃虚寒,所以才会肚子疼,喜温喜按。”
沈砚之在一旁听着,点头附和:“没错,阳虚寒凝的腹痛,医书里说要用‘附子理中汤’——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能温中散寒,补气健脾。只是这附子……”他顿了顿,面露难色,“附子毒性甚强,若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会致人四肢厥冷、心律失常,甚至死亡。医书里记载,附子用量一般不超过一钱,且必须用盐水浸泡后再煮,以减其毒。”
墨臾却摇了摇头:“沈兄,林大娘的阳虚很严重,一钱附子不够。我阿爷曾说,对付这种严重的阳虚寒凝,附子要用三钱,但必须用‘黑豆+甘草’同煮,黑豆能解附子的毒,甘草能调和药性,这样既有效,又安全。这法子是从村里的旧志《苍梧风物记》里看来的,旧志里说,前朝有个老医官,就是用这个法子治好了很多阳虚腹痛的人。”
沈砚之急忙找来《苍梧风物记》,翻到记载附子用法的那一页,只见上面写着:“附子三钱,黑豆五钱,甘草三钱,同煮一炷香时辰,再入党参、白术、干姜,续煮半炷香,温服,治阳虚寒凝腹痛,屡试不爽。”
“可这剂量比医书里大了三倍,还是太冒险了。”沈砚之仍有顾虑,“万一出了差错,我们怎么向林大娘交代?”
林大娘却握住墨臾的手说:“墨臾先生,我信你。我这肚子疼了半个月,吃了不少药都不管用,再疼下去,我这老骨头也撑不住了。你就照你阿爷的法子治,出了差错,我不怪你。”
墨臾点了点头,转身去药柜取药。他取了三钱附子,用清水洗干净,又抓了五钱黑豆、三钱甘草,一起放进陶罐里,添上足量的水,在土灶上用文火慢煮。沈砚之在一旁守着,时不时掀开锅盖看一眼,只见陶罐里的水渐渐变成了深褐色,散发着一股特殊的药香。
一炷香的时辰过后,墨臾又加入党参、白术、干姜,继续煮了半炷香。待药煎好后,他滤去药渣,先尝了一小口——药味温热,没有附子的辛辣味,只有淡淡的草木香。他这才将汤药端给林大娘,看着她喝了下去。
夜里,墨臾和沈砚之都没敢睡,守在林大娘的屋外。约莫三更时分,屋里传来林大娘的声音:“墨臾先生,我肚子不疼了,还觉得暖暖的,想睡一觉。”
两人松了口气,沈砚之看着墨臾,愧疚地说:“是我太拘泥于医书了。若不是你坚持,林大娘还得遭罪。这‘黑豆解附子毒’的法子,医书里从未记载,却比医书里的盐水浸泡更有效。”
墨臾笑着说:“其实,医书里的法子也是从民间来的。只是民间的经验太多,医书里记不完。比如这黑豆,村里的老妇人煮菜时都会放些,说能解百药毒,这也是口传下来的经验。我们做医者的,既要懂医书,也要懂民间的法子,这样才能治好更多的病。”
阎魔爱站在月光下,看着屋里的灯光,忽然察觉到林大娘身上的阳虚寒凝里,藏着一缕极浓的怨灵余孽——这怨灵竟借着林大娘的阳虚,试图吸走她的阳气,壮大自己的力量。阎魔爱指尖一动,青铜铃发出清脆的响声,那缕余孽便被她彻底净化了。
次日清晨,林大娘神采奕奕地来到竹屋,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墨臾先生,沈先生,多谢你们救了我。这是我煮的小米粥,你们快尝尝。”
沈砚之接过粥,喝了一口,只觉得心里暖暖的。他看着墨臾,认真地说:“墨兄,我想把这些民间的草药用法、炮制方法、解毒方子都记下来,写成一本《苍梧本草录》,让更多的医者知道。这样,就算以后我们不在了,这些经验也能传下去。”
墨臾点了点头:“好啊。这也是我阿爷的心愿。他总说,好的法子不能只藏在心里,要让更多人知道,才能救更多人。”
雨水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在林大娘的脸上,也照在墨臾和沈砚之手中的药碗上。忘川溪的水潺潺流淌,溪边的彼岸花新芽长得更壮了,仿佛在为这“口传经验”的传承而欢喜。
第四回 药毒伤正起波澜 怨灵现形终伏法
初夏时节,苍梧山的天气渐渐热了起来,村里的草药长得郁郁葱葱,墨臾和沈砚之的《苍梧本草录》也写了大半。可就在这时,之前被治好的村民们突然纷纷病倒了——有的呕吐不止,有的腹泻腹痛,有的还出现了头晕、乏力的症状,和之前温疫时的症状截然不同。
墨臾和沈砚之急忙为村民们诊病,发现他们的脉象都很虚弱,舌苔白腻,且都服用过之前治寒痹、痰湿、阳虚的汤药。“是‘药毒伤正’!”沈砚之脸色大变,“这些村民之前都服用过有毒性的草药,比如石蒜、附子,虽然我们用了减毒的法子,但他们的体质不同,有的脾胃虚弱,长期服用后,药毒还是伤了他们的正气,导致脾胃受损,出现呕吐、腹泻。”
墨臾也皱着眉,他想起阿爷曾说过,药毒伤正后,要用“甘草、绿豆、石菖蒲”解毒,再用“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恢复正气。他立刻让村民们去采绿豆、挖甘草、找石菖蒲,自己则和沈砚之忙着煎药。
可就在这时,村里的祠堂突然传来一声巨响,紧接着,一股黑色的雾气从祠堂里冒出来,笼罩了整个村子。雾气中,一个狰狞的怨灵现身了——正是之前逃逸的那缕怨灵!它吸收了村民们身上的药毒和邪祟,终于恢复了完整的形态。
“阎魔爱!你以为你能躲得过我吗?”怨灵嘶吼着,“我要吸走这村里所有人的阳气,让你永远无法完成冥府的任务!”
阎魔爱立刻现身,玄色的衣摆在雾气中飘动,青铜铃发出刺耳的响声:“怨灵,你作恶多端,今日我必收了你!”
怨灵冷笑一声,挥起黑色的爪子,向阎魔爱扑来。阎魔爱侧身躲开,指尖发出一缕玄色的光芒,击中了怨灵的胸口。怨灵惨叫一声,却又立刻扑了上来——它吸收了太多村民的药毒和邪祟,力量变得异常强大。
墨臾和沈砚之见状,急忙对村民们说:“大家快把煎好的甘草绿豆汤喝下去!这汤能解毒,还能增强正气,不让怨灵吸走你们的阳气!”
村民们纷纷喝下甘草绿豆汤,身上的不适渐渐缓解,脸色也恢复了些红润。怨灵见村民们的阳气越来越旺,自己的力量却在减弱,气得嘶吼起来:“我不会让你们得逞的!”
它转身扑向一个年幼的孩子,想要吸走他的阳气。阎魔爱见状,立刻挡在孩子身前,将青铜铃掷向怨灵——青铜铃发出耀眼的光芒,将怨灵困住。“怨灵,你的罪孽已经够多了,该回冥府受罚了!”阎魔爱厉声说道,指尖凝聚起冥府的力量,注入青铜铃中。
就在这时,墨臾突然喊道:“爱姑娘,用石蒜!石蒜能破邪祟,或许能帮你制服怨灵!”
阎魔爱愣了愣,立刻想起之前墨臾用石蒜治邪祟的法子。她指尖一动,溪边的彼岸花鳞茎纷纷飞起,围绕着怨灵旋转,散发出淡淡的红光。红光与青铜铃的光芒交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结界,将怨灵彻底困住。
“不!我不甘心!”怨灵嘶吼着,身体渐渐被红光和金光吞噬,最终化为一缕黑烟,被青铜铃收了进去。
黑色的雾气散去,阳光重新洒在村子里。村民们纷纷围上来,对着阎魔爱、墨臾、沈砚之连连道谢。沈砚之看着阎魔爱,惊讶地说:“爱姑娘,你……你到底是谁?”
阎魔爱笑了笑:“我是地狱少女阎魔爱,来自冥府,此番是为了追捕这怨灵而来。多谢你们,让我知道了人间的草木不仅能治病,还能驱散邪祟;让我知道了‘温柔与惩戒’并非对立,而是能像这彼岸花一样,共生共存。”
墨臾看着阎魔爱,轻声说:“爱姑娘,不管你来自哪里,你都是我们的朋友。苍梧山永远欢迎你。”
阎魔爱摇了摇头:“冥府还有任务等着我,我该走了。不过,我会把这彼岸花的鳞茎留给你们,它既能治病,也能守护这村子,就像我守护你们一样。”
说着,她将手中的彼岸花鳞茎递给墨臾,转身化作一缕玄色的轻烟,渐渐消失在忘川溪畔。青铜铃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像是在告别,又像是在祝福。
尾章 本草成书传后世 绛珠羁绊永留存
秋霜再次降临时,苍梧山的忘川溪畔又开满了彼岸花,绛色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竹屋前,墨臾和沈砚之正拿着一本厚厚的书,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这本书就是他们合着的《苍梧本草录》,里面记载了苍梧山的草药、民间的口传经验、炮制方法、解毒方子,还有一个个治病的病案。
“墨兄,我们终于把这本书写完了。”沈砚之抚摸着书的封面,感慨地说,“这里面不仅有草药的用法,还有我们和爱姑娘的故事,还有村民们的故事。以后,不管是哪里的医者,看到这本书,都能知道苍梧山的草药有多神奇,知道民间的经验有多宝贵。”
墨臾点了点头,目光落在书里的一幅画上——画上是忘川溪畔的彼岸花,旁边站着一个身着玄色衣裳的少女,手里牵着青铜铃。“这是我特意让村里的画匠画的。”墨臾轻声说,“我想让后人知道,曾经有一位来自冥府的地狱少女,和我们一起守护过这苍梧山,一起用草药救过很多人。”
村里的孩子们围着他们,叽叽喳喳地问:“墨臾先生,沈先生,这书里写的都是治病的法子吗?我们以后能学吗?”
墨臾笑着说:“当然能。只要你们愿意学,我们就教你们。这些草药,这些法子,都是前辈们传下来的,我们要把它们好好传下去,不能让它们断了。”
阎魔爱虽然回到了冥府,却时常会想起苍梧山——想起忘川溪畔的彼岸花,想起墨臾的草药,想起沈砚之的医书,想起村民们的笑容。她偶尔会偷偷来到苍梧山的上空,看着村里的孩子们跟着墨臾学习识草、治病,看着沈砚之把《苍梧本草录》传给更多的医者,看着彼岸花年复一年地开放,守护着这人间的温暖。
这日,阎魔爱又来到苍梧山上空,看见墨臾和沈砚之正在溪边种植彼岸花鳞茎——正是她留下的那些。墨臾一边种,一边对沈砚之说:“这彼岸花,既是冥府的花,也是人间的药。它能承载怨念,也能驱散邪祟;能惩戒恶徒,也能守护善良。就像我们做医者的,既要懂治病,也要懂人心;既要懂医书,也要懂民间。”
沈砚之点了点头:“是啊。这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我们从生活中得到经验,用这些经验去帮助别人,让生活变得更好。这就是草药的意义,也是我们医者的意义。”
阎魔爱看着这一幕,嘴角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她知道,苍梧山的故事不会结束,《苍梧本草录》的传承不会结束,她与苍梧山、与墨臾、与彼岸花的羁绊,也永远不会结束。
风掠过忘川溪,彼岸花的花瓣飘向空中,像是在向阎魔爱挥手。青铜铃的声音在空气中轻轻回荡,与溪水流淌的声音、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在苍梧山下,谱写了一曲永恒的、关于草木、关于温柔、关于传承的诗意乐章。
结语
《绛珠冥契:阎魔爱与彼岸本草录》的故事,始于苍梧山的彼岸花,终于《苍梧本草录》的传承。故事里,有中医的“辨证施治”“扶正祛邪”“因地制宜”,有“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的碰撞与融合,有地狱少女阎魔爱从冷漠到温柔的蜕变,也有医者墨臾、沈砚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智慧。
彼岸花,这生于阴阳交界的花,既是冥府的象征,也是人间的良药——它承载怨念,亦能驱散邪祟;它代表惩戒,亦能守护救赎。正如中医的智慧,源于先民在生死间的实践,始于口耳相传的经验,却能跨越千年,拯救无数生命;正如医者的仁心,既要懂医书的先贤经验,也要懂民间的生活智慧,既要治身体的疾病,也要疗心灵的创伤。
《苍梧本草录》不仅是一本草药书,更是一本“生命之书”——它记载的不仅是草药的用法,更是一代代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善良的守护、对传承的坚守。而阎魔爱与苍梧山的羁绊,也告诉我们:温柔与惩戒并非对立,光明与黑暗并非割裂,只要心中有善,有对生命的热爱,即使身处冥府,也能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即使是生于阴阳交界的花,也能绽放出守护生命的光芒。
愿这故事能让更多人知道,中医的智慧有多珍贵,民间的经验有多宝贵,生命的温柔有多动人——愿彼岸花永远开放,愿本草的智慧永远传承,愿人间的温暖永远留存。
赞诗
绛珠生在阴阳畔,一半冥寒一半暖。
墨臾识草解民忧,沈砚着书传古卷。
肝郁寒痹痰湿除,阳虚药毒皆可散。
冥女执铃护人间,本草成书留典范。
口传文献相交融,源于生活高于天。
苍梧山下花常开,此契绵绵永流传。
(下卷完)
喜欢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