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四力衔接的卡壳难题
地球历2913年,林轩已成功突破四级念力第五阶“五维阶”,念力可联动四力在五维层面形成稳定关联,指尖银白色念力比稳固五维阶时凝练三倍。
此前针对2912年5月实战短板,即四力共振断联、力场稳定度骤降等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打磨半年的五维护盾,在他意念催动下能稳定笼罩周身三米范围。
但当他将目标转向六转阶,顺畅感瞬间消失。
修炼舱监测屏上,四条代表四大基本力的曲线正在进行第三次转换模拟,强核力与弱核力的衔接屡屡卡壳。
“引力从凝聚态转扩散态稳得很,电磁力波动态切换也没毛病,怎么到强核力和弱核力这儿就卡壳了呢?”林轩盯着屏幕,话音刚落,强核力曲线进入“聚合态”峰值,准备衔接弱核力“衰变态”时,两条曲线突然断裂,屏幕右下角“力场稳定性”数值从92%骤降至17%,与2912年模拟小行星带引力扰动场景时的骤降趋势如出一辙。
“又断了!”林轩抬手暂停模拟程序,指尖划过强核力与弱核力的断裂节点,自语道:“问题根源在这儿,强核力聚合时能量密度是弱核力的上千倍,就像把烧红的铁块砸进冰湖,能量冲击直接冲垮了衔接通道。去年模拟引力井扰动时,强核力也是这么‘炸’开频率的,可六转要的是‘周期性循环转换’,这俩力接不上,循环就是空谈。”
他很快意识到,五维阶修炼解决的是“静态协同”,而六转阶核心需求是“动态转换抗干扰”,自己却仍陷在五维阶的“对抗思维”里。
2912年实战中,他试图用念力强行维持四力频率,引发共振断联。
如今冲击六转,又想用念力约束强核力,结果再次触发反效果。
念力刚触碰到强核力曲线,屏幕上的曲线就剧烈震荡,强核力“聚则极快”的特性被念力刺激,反而引发反作用力,修炼舱防护罩瞬间亮起刺目红光,力场数据彻底紊乱,比2912年实战模拟最糟情况还要混乱。
接下来的探索中,林轩开始试错调整。
他先参照行星公转规律设计方案,却硬让四力按相同周期转换,结果电磁力活性数值从80%掉到15%。
“电磁力本来就活跃,周期太长它那股能量劲儿就没了,这不跟水流堵在不流动的管子里似的,早晚得枯了嘛!”
他推翻方案,转而模仿能量守恒定律,设计“强核力聚合→电磁力传递→引力储存→弱核力衰变”的线性转换路径。
可强核力能量密度过高,电磁力无法承接,力场再次溃散:“强核力是高压水泵,电磁力是细水管,直接接只会撑爆管子!”
在之后的两年里,林轩彻底陷入“试错循环”。
调整四力转换顺序,用弱核力先衰变来“铺路”,结果引力直接失控了。
他也加大过念力的干预力度,想强行“稳住”四力,可反倒让念力自己出现了裂痕。
2915年夏天,一次高强度的尝试结束后,林轩念力瞬间散了,监测屏上的四力曲线也彻底降到了零。
他瘫坐在椅子上,看着显示屏里上千条失败记录,这辈子头一回生出了无力感:“难道四力之间的形态转换,本来就有跨不过去的坎儿?日焓人能做到,为啥我就不行呢?”
14.2 六转阶的关键突破
休整半个月后,林轩暂时放下修炼,开始整理意识流里日焓文明的心得。
某天午后,他的意识流翻到一张“星核循环图谱”。
画面中,恒星内核的聚变能量先以高能粒子流的形式释放,经过星际介质缓冲后,转化为热能辐射,最终被行星吸收,重新转化为物质能量,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等等!”林轩猛地坐直身子,手指重重点在图谱的“缓冲阶段”,“我之前一直琢磨着让四力从A形态直接蹦到b形态,这就跟恒星能量不经过介质缓冲直接往外放似的,不散架才怪呢!转换根本不是‘跳着来’的,得是‘顺着转’,中间必须有个‘过渡态’才行!”
2916年初,林轩重启修炼。
他不再追求“一步到位”的转换,而是用念力在强核力与弱核力之间,搭建了一层“能量缓冲带”。
先引导强核力的聚合态释放10%的能量,转化为弱核力可吸收的“中微子能量”,再让弱核力从衰变态逐步接收这股能量,缓慢转为稳定态。
这一次,监测屏上的力场曲线虽有波动,却始终保持连贯,稳定性数值维持在65%以上,这正是他从五维阶“静态稳定”向六转阶“动态适配”迈出的关键一步。
“有效果!”林轩激动地握紧拳头,可新的瓶颈很快出现。
四力的转换周期始终无法统一。电磁力完成一次“波动态-粒子态”转换仅需0.5秒,引力从“凝聚态-扩散态”转换却需要3秒,形成严重的“节奏错位”,循环到第三次时,力场还是会因节奏混乱而中断。
为解决“节奏差”,林轩尝试了上千种周期组合。
他将电磁力的周期拉长,结果电磁力失去活性。
他将引力的周期缩短,引力直接崩解。
他甚至模拟日焓人的“星轨计时法”,将转换周期精确到毫秒,却依旧无法让四力同步。
时间一晃到了2918年秋,华夏舰队途经一片星云带,林轩在舷窗边散心时,偶然看到两颗彗星在恒星引力下公转。
内侧的彗星速度快,轨道半径小。
外侧的彗星速度慢,轨道半径大。
两者虽不同速,却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距离,形成“动态同步”。
“闹了半天是这么回事儿!”林轩突然想通了,噌地一下冲回科研舱,“我之前一门心思盯着‘同速同步’,反倒把‘适配同步’给忘了!这不就跟那彗星似的嘛,只要轨道和速度能对上,哪怕速度不一样也能稳住!四力的周期也不用完全一样,能‘周期适配’就行啊!”
他立刻重新设计方案,给引力设定3秒的长周期,同时缩小其作用范围,让它在小范围内高效转换。
给电磁力设定0.5秒的短周期,扩大作用范围,用“快节奏+广覆盖”弥补周期差;强核力与弱核力则分别设定1秒和2秒的周期,通过念力调控,让它们的转换节点与引力、电磁力精准衔接。
这正是基于五维阶掌握的四力关联规律,实现的“动态节奏感知”升级。
当念力按新方案引导时,监测屏上的四条力场曲线首次形成了完美的循环。
强核力完成聚合时,弱核力恰好接收完过渡能量。
电磁力释放完粒子态能量时,引力刚好完成扩散,开始吸收能量。
四力如同咬合的齿轮,虽转速不同,却默契配合,有序流转。
屏幕右下角的“六转境达成度”数值,从0%稳步攀升至100%。
“成功了!”林轩看着稳定循环的力场曲线,幻形体眼眶微微发热。
这场跨越五年的试错与顿悟,不仅让他突破六转阶,更让他彻底领悟日焓文明“顺规律”的核心,从五维阶的“静态协同”到六转阶的“动态循环”,操控四力的关键从不是强行改变规律,而是顺应规律,找到彼此适配的平衡。
林轩还没从突破的激动中缓过神,科研舱的警报突然尖锐响起,Rob1号的电子音带着机械警示音同步播报:“警报!警报!检测到星云带突发引力扰动,3块直径120-380米的大型陨石正向舰队侧翼移动,预计120秒后进入警戒范围,常规引力牵引装置校准耗时超180秒,请求紧急干预!”
“正好试试六转阶的本事!”他眼神一亮,快步走到舷窗旁,指尖对着窗外陨石方向虚握。
念力顺着四力关联的节奏铺展开。
先以0.5秒短周期的电磁力快速覆盖三块碎石表面,像撒开一张无形的广域网;强核力按1秒周期在陨石内部精准聚合能量点,为后续调整蓄力。
弱核力则以2秒周期缓慢衰变,中和陨石本身的应力。
最后让引力维持3秒长周期的扩散态,在陨石后方形成柔和的“推力场”。
此时林轩已能完全驾驭六转阶“动态循环”能力。
电磁力的“快节奏+广覆盖”精准适配陨石的分散特性,强核力与弱核力的周期衔接恰好对应陨石的应力变化,引力的长周期扩散则为调整预留了缓冲空间,四力不再是单独操控的个体,而是按“适配节奏”联动的整体,即便面对星云引力扰动,也能通过实时动态调整保持协同。
原本杂乱漂移的陨石,竟像被无形的齿轮带动般,先在电磁力网中稳住姿态,接着随强核力的聚合节奏微微调整角度,弱核力的衰变又恰好抵消了陨石碰撞的风险,最终在引力的推送下,沿着舰队预设的安全航道缓缓飘向星云深处。
当最后一块陨石脱离警戒范围时,科研舱的警报声戛然而止,Rob1号立刻更新报告:“陨石已偏离舰队航线,当前距离警戒范围边界12公里,运动轨迹稳定。四力调控过程中,力场稳定度最低值72%,无任何衔接断联,符合六转阶动态协同标准,威胁解除。”
林轩缓缓松开手,看着监测屏上恢复平稳的力场曲线,突然笑出声:“以前调一次力场得盯着参数屏不敢眨眼,现在居然能边控四力边看陨石轨迹!”
他又试着将念力转向舱内的金属实验块,让四力按新节奏联动。
电磁力快速拆解金属分子,强核力同步聚合核心粒子,弱核力调控衰变速度,引力则精准把控重组形态,不过三秒,原本方正的金属块就变成了一艘迷你星舰模型,连舷窗的弧度都分毫不差。
这次操作直观展现了六转阶与五维阶的本质区别。
五维阶“静态协同”需提前设定参数、无法应对突发变化,而六转阶“动态循环”能让四力根据目标状态实时适配。
拆解物质时,电磁力的短周期确保分子拆分效率,强核力的同步聚合避免粒子溃散,弱核力与引力的节奏配合则保障重组精度,整个过程无需反复调整参数,完全依托四力的动态关联自发完成。
“这就是‘动态循环’的底气?”林轩拿起迷你星舰,指尖能清晰感知到四力在模型内部有序流转,没有丝毫紊乱,“以前是我硬拽着四力走,现在是跟着它们的规律一起动,连操控精度都翻了倍!”
他抬头望向星云深处,眼中满是惊叹,这跨越五年的突破,带来的不仅是念力阶别的提升,更是对“掌控力”的全新认知。
14.3 解绑雾细探与量子疤痕
地球历2918年底的科研舱,弥漫着淡淡的量子谐振器运行的嗡鸣。
这六年里,他已将四力关联的研究推进到新高度,不仅稳固了六转境,更从强核凝缩球状体的锻造中,提炼出“力场缓冲”的核心思路。
而这思路的源头,正是E-73遗留资料里“用弱力场中和强力对冲”的关键理论。
“锻造合金时,用弱引力场包裹强核力,就能控制它的塑形范围,不破坏金属原有结构。”林轩指尖划着屏幕上的合金锻造力场图谱,突然停住了,脑海里闪过E-73手稿中“强核力越界需精准力场约束”的批注:“那解绑雾里的‘越界强核力’,会不会也不是没完没了地扩散啊?说不定它也有‘可控范围’,就是高等文明找到了能改变范围的法子呗?就像E-73说的,再狂暴的力场,找对约束阈值就能控住!”
带着这个猜想,他启动实验舱的超力场发生器,将暗物质浓度调至与解绑雾出现时一致,再对照E-73资料中标注的“强核力约束阈值区间”,逐步调整超力场强度。
起初,超力场强度维持在100%时,实验舱内的金属块瞬间崩解成原子级微粒,强核力毫无节制地扩散到宏观尺度,与记忆中解绑雾的破坏力完全一致。
“还是不行。”林轩皱眉,参照E-73记录的“5%梯度微调法”,降低5%超力场强度,结果依旧。
金属块虽未完全崩解,却出现了不可逆的结构损伤。
他没有放弃,持续以5%为梯度降低强度,当强度降至70%,恰好落在E-73标注的“强核力可控阈值”内时,实验舱内突然出现了不同的景象。
金属块表面开始变得模糊,如同被“雾化”,却没有出现碎片,几秒后,雾状形态逐渐消散,金属块重新恢复原状,只是表面温度略有升高。
“这是……解离后重组?”林轩立刻调取监测数据,发现此时强核力并未扩散到宏观尺度,仅在金属块的分子间隙中活动,干扰了原子间的电磁力结合。这与E-73手稿中“力场作用需限定于分子间隙,避免破坏结构根基”的理论完全吻合。
就像暂时松开了分子间的“纽带”,却没有扯断“纽带”本身。
“闹了半天是这么回事!”他激动地凑到观察窗跟前,瞅着金属块完好无损的样子,一下子明白过来:“之前一直觉得解绑雾是‘破坏’物质结构,其实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儿!高等文明是靠超力场,先把强核力和引力的量子纠缠给‘切断’。没了引力的束缚,强核力才没了‘范围限制’,再用这股不受控的强核力,去打乱电磁力的分子结合。E-73早年研究‘多力场解绑’时,就提过‘先断关联,再控作用’的思路,我怎么早没联想到!”
他调出量子纠缠监测数据,果不其然,当超力场强度降至70%时,强核力与引力的纠缠系数从0.92骤降至0.17,几乎处于“解绑”状态。
“这不是破坏物理规则,而是‘重组’规则!先解绑四力间的关联,再让强核力按需求作用于电磁力,实现‘可控解离’,E-73的研究早就为咱们铺了路!”
接下来的三个月,林轩围绕“量子纠缠解绑”展开深入实验,全程以E-73资料中的“四力纠缠系数调控公式”为指导。
他通过微调超力场的频率,精准控制强核力与引力的纠缠系数,成功让实验舱内的金属块实现“解离-重组”的循环。
更关键的是,他在一次实验中,参照E-73“暗物质浓度与雾体强度对应表”,意外制造出微量的“迷你解绑雾”。
雾体仅能让指甲盖大小的金属块解离,却完美复现了解绑雾的核心特性。
正当林轩以为掌握解离重组的关键时,重组完成的金属块却出现异常。
其表面浮现出几缕淡灰色纹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这是分子重组时出现的“错位间隙”,如同拼图强行拼接留下的缝隙,无论如何调整超力场参数,纹路都无法消除。
“这是怎么回事啊?解离的时候明明把强核力稳住了,怎么一到重组就出岔子了?”林轩盯着显微镜里的纹路,皱着眉嘀咕,“看这纹路,像是分子没对齐啊,可参数都是按E-73的公式调的,总不能是公式本身有问题吧?”
他反复调取实验数据,目光停在“强核力能量残留值”一栏时突然顿住,自语道:“难道是解离完没把强核力的余劲清干净?它在重组的时候跟电磁力‘较上劲’了,才把分子排列给搅得乱七八糟的?”
林轩的猜测精准命中核心,解离阶段强核力的能量残留,确实会在重组时干扰电磁力的分子结合精度,导致部分原子排列出现“不可逆偏移”。
这一问题的本质是超力场调控过程中未平衡“熵增效应”。
就像冷却的玻璃无法恢复熔融前的均匀状态,力场切换时的能量损耗,让分子秩序无法完全复原,这也是“量子疤痕”无法通过常规参数调整消除的关键原因。
他重新翻阅E-73手稿,在“力场熵值补偿”章节逐行比对,突然皱起眉:“这里不对啊!手稿只说要放预稳定波,没说波频得怎么调!”
他指着手稿上的文字,跟实验记录对比,“这手稿就说让放预稳定波、调暗物质浓度,可关键的搭配条件一句没提啊!之前我按常规参数弄,效果一直不对劲儿,问题指定出在这些没说清楚的细节上!”
林轩此时尚未明确具体参数漏洞,但已察觉到核心问题。
E-73手稿仅提及“释放弱核力预稳定波”“将暗物质浓度调至38%”这两个基础操作,却未标注关键搭配条件。
一是预稳定波波频需与强核力残留能量频率“反向对冲”,导致林轩此前按默认1.2hz释放时,与强核力残留的1.2hz能量形成“同频叠加”,加剧分子紊乱。
二是38%的暗物质浓度需搭配“0.05hz超力场低频脉冲”,他此前单独调整浓度,仅能降低30%的熵增率,无法彻底消除分子错位。
林轩针对这两处纰漏展开研究,边调试设备边念叨:“先把频谱仪架上,抓准强核力残留的实时频率,预稳定波反着来,它1.2hz我就调2.4hz,总能抵消掉余劲。”他将暗物质浓度旋钮拧到38%,又在超力场控制台添加低频脉冲参数:“再加上0.05hz的脉冲,低熵环境应该就稳了,这次总不能再出岔子。”
经过27次试错,“迷你解绑雾”再次启动重组程序。
林轩紧盯着实验台,见金属块表面未浮现淡灰色纹路,立刻示意Rob1号进行精度检测。
很快,Rob1号的电子音在科研舱内响起:“检测完成,金属块表面无‘量子疤痕’,分子排列精度达99.98%,超力场调控下的重组完整性符合四级文明实验标准,‘重组完整性’核心难题已解决。”
林轩攥紧拳头轻挥了一下,悬了多日的心终于落地:“成了!总算把这道坎迈过去了!”
14.4 四力关联猜想与总开关雏形
林轩盯着主控台电脑上装置核心机制的解析进度条,从之前的17%一下子蹦到43%,眼里满是兴奋。
他在实验日志里写道:“高等文明的科学,说到底就是‘先找到四力的共性规律,再按需求调整它们的分工’。解绑雾的核心,是靠超力场调控四力之间的关联,不是无差别地搞破坏。而E-73留下的‘多力场协同与解绑’理论,正是破解这一切的关键钥匙。这个发现,让咱们第一次摸到了‘四大基本力大一统’高阶理论的边儿。”
这一年,林轩不仅破解了解绑雾的攻击逻辑,更在四力统一高阶理论的研究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他意识到,未来的研究方向,不再是单独操控某一种力,而是像E-73曾设想的那样,找到调控四力关联的“总开关”。
实验室中央,悬浮的四力动态模拟图泛着冷冽银光,旁边还摊开着E-73的手稿,“解绑雾”核心机制的解析进度条牢牢钉在43%。
这个从17%艰难突破的数字,像一把钥匙,猝然打开了四级文明基础科学的新大门。
林轩俯身盯着模拟图里交织的力场轨迹,声音里满是压抑不住的震颤:“可算摸透了!哪是什么无差别攻击啊,根本是超力场在精准调着四力的耦合强度和作用边界!先把目标里头的四力关联给切断,结构自然就崩了,这就是‘解绑雾’的攻击路子。E-73当年没做完的‘多力场调控’研究,今儿总算在这儿接上了!”
他猛地直起身,快步走到实验日志前,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里,混着抑制不住的自语:“之前几年全走了弯路!一会儿死磕引力操控,一会儿耗在电磁力强化上,根本没看到四力的共性!多亏E-73的手稿提醒,看这超微观数据,引力的弯曲幅度、强核力的束缚频率、弱核力的衰变周期,连电磁力的震荡波形,全对应着同一个超力场!这不是猜想,是把E-73‘四力关联模型’从理论落到了实验上!”
林轩在终端上梳理着“大一统高阶理论”研修日志,眉头不自觉松开,嘴里轻声嘀咕:“之前怎么就钻了牛角尖?总想着单独把某一种力捏紧,结果强核力刚提上去,电磁力就被冲得乱晃;好不容易稳住引力调时空,弱核力的衰变节奏又全乱了。这根本不是‘控力’的问题,是我没找着它们之间的‘联系’啊!”
此前林轩冲击念力六转阶时,多次因单独调控某一力场引发其他力场紊乱,比如强行提升强核力聚合效率时,电磁力承接不住能量导致力场溃散,始终没突破“单独控力”的局限。
他忽然抬手敲了敲桌面,眼里亮了几分:“日焓人的星核循环里,聚变能量不是直接蹦成热能的,得靠星际介质缓冲过渡,四力肯定也有这么个‘协调机制’!所谓的‘总开关’,绝不是拿念力硬压,应该是顺着它们的本性,把藏在深层的关联给勾出来!”
林轩此前在认识日焓文明史时,曾研究过“星核循环图谱”,其中“能量缓冲过渡”的逻辑,为他理解四力协同提供了关键参照,也让他意识到“总开关”的核心是“顺应规律”而非“强行干预”。
“要是这‘开关’能摸清强核力的聚合节奏,同步让电磁力调整承接强度;跟着引力的时空曲率走,再把弱核力的衰变能量补到缺口里,哪还用天天调周期比?六转阶的‘周期性转换’也不会一遇干扰就崩了!”
他越说越兴奋,起身在舱内踱了两步,又突然顿住:“对了!E-73的日志里写过‘力场共振阈值’,说不定那就是‘总开关’的一组参数?还有强力解绑雾装置,它能打乱四力关联,反过来不就证明这种关联真的存在吗?”
E-73的“力场实验日志”曾帮助林轩解析强力解绑雾装置,其中记载的“多力场协同稳定”数据,与当前“四力关联”的猜想高度契合。
而强力解绑雾“定向干扰力场关联”的特性,也从侧面印证了四力深层联系的真实性。
林轩重新坐回桌前,指尖在日志上画了个圈:“现在就差搞清楚,这‘开关’是能量形态还是调控逻辑。先从E-73的数据入手,先抓牢强核力和电磁力的协同阈值,再慢慢搭四力的关联框架,就跟建星桥似的,先锚桥墩,再铺桥面!”
当前林轩计划以E-73的力场实验数据为基础,从两两力场的协同关系突破,逐步推导四力大一统的调控逻辑,这既是解析强力解绑雾装置的关键,也是突破念力修炼瓶颈、触达高阶文明技术的核心方向。
“等找着这‘开关’,聚变能量能无损耗传,舰队续航直接翻倍;调引力改行星、穿引力井都不是事儿;连防御都能搭超力场护盾,管它什么雾流攻击都能扛,这不就是E-73想了一辈子的‘多力场协同’吗?咱们总算要摸到门儿了!”他低头看着日志上的批注,嘴角忍不住向上扬。
找到“四力关联总开关”后,不仅能解决能源、空间探索、防御等实际难题,更能实现E-73毕生追求的“多力场协同稳定”目标,也是华夏文明向四级高等宇宙文明迈进的关键一步。
这一年,林轩的研究彻底实现了四级文明基础科学的三重突破性跨越。
在理论体系上,他以E-73的“四力关联理论”为基石,一举打破对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独立研究框架,首次系统性解析出四力在超微观尺度下的共性作用规律。
通过“解绑雾”核心机制的解析,将理论推导的“四力关联模型”成功落地验证,证实四力本质源于同一“超力场”的不同表现形态,为大一统高阶理论奠定核心基石,标志着文明从“理论猜想”阶段正式迈入“可控应用”阶段。
科研舱的量子谐振器嗡鸣渐弱,林轩指尖悬在超力场模拟屏前,目光落在E-73手稿里“力场调控需抓核心关联”的批注上,突然低声自语:“之前解析总卡在17%,原来错把‘解绑雾’当成了无差别攻击。要是按E-73说的,先找四力的关联节点呢?”
他调出超力场发生器参数,对照手稿里的“强核力约束阈值”,将强度从100%逐步下调。当数值落在70%时,屏幕上金属块的解离轨迹突然变缓。
不再是原子级崩解,而是分子间隙的短暂“松动”。林轩猛地凑近屏幕,声音里带着兴奋:“是了!E-73早说过‘力场作用要留余地’,这解绑雾根本不是破坏,是用超力场切断了强核力与引力的纠缠!”
此刻,超力场调控装置的核心机制解析进度条从17%跃至43%,“解绑雾”通过切断目标四力关联导致结构崩解的攻击逻辑被彻底破解。
更关键的是,依托E-73的“多力场稳定算法”,林轩已掌握超力场的稳定生成技术,能精准定位力场作用范围,不再像早期实验那样失控。
林轩在E-73手稿最后一页,看到“四力需一总控”的潦草字迹时,突然拍了下数据板:“这不就是‘总开关’吗?超力场调控就是掌控四力关联的关键!有了它,想让强核力聚能就聚能,想让引力控时空就控时空,E-73当年没做完的事,总算有了眉目!”
从技术底层看,这一“总开关”逻辑的发现,为文明搭建了科技“总控制台”。
能源维度,可按E-73“强核力-弱核力平衡公式”调控两力,深入探索暗物质能。
空间科技维度,参照其“引力-时空模型”升级引擎,能精准构建星际航道。
攻防维度,既可用“力场关联切断”定向瓦解敌方战舰,也能借超力场护盾稳定自身结构,形成闭环。
科研舱内的主控台电脑屏幕亮着冷蓝的光,林轩将E-73的力场实验手稿摊在操作台上,又调出超力场模拟数据投影与之重叠。
指尖划过手稿边缘“四级文明需达四力同控”的标注时,他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激动:“E-73,您当年卡了十年的‘多力场协同’,今天说不定能有结果。”
此时林轩已根据参悟到的部分四力大一统高阶理论,设计出“强核力-电磁力协同阈值测试”实验,核心是参照E-73手稿中的共振参数,用超力场装置模拟四力关联场景,验证“总开关”调控逻辑的可行性。
他抬手按下操作台上的绿色按钮,Rob1号的机械臂立刻将暗物质晶体嵌入超力场装置的核心槽位,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力场频率、能量密度等数据。
“先从两两协同开始,要是强核力能按1.2hz低频波释放,电磁力能同步出3.6hz高频脉冲,就说明关联纽带真能被激活。”林轩盯着屏幕,这是他根据2912年实战中四力断联前的异常频率,结合E-73的阈值表调整的关键参数。
2912年林轩冲击念力六转时,曾记录到强核力断联前会释放0.3秒1.2hz低频波,弱核力同步出现3.6hz高频脉冲。
此次实验将这一规律迁移到强核力与电磁力的协同测试中,试图验证四力关联的普适性。
“滴!超力场装置启动,强核力频率1.2hz,电磁力频率3.6hz,能量梯度18%,符合预设参数。”Rob1号的电子音响起,屏幕上两条原本平行的力场曲线开始缓慢贴合,在频率交汇点形成一道银蓝色的“能量桥”。
林轩屏住呼吸,看着力场稳定度数值从初始的45%逐步攀升:“再加大暗物质晶体的能量输出,看看能不能维持住这个协同状态。”
此前解析强力解绑雾装置时,林轩曾发现暗物质晶体的能量输出强度会直接影响力场稳定性,此次实验通过逐步提升能量,验证协同状态的抗干扰能力。
“能量输出提升至70%,强核力与电磁力协同频率保持3:1,力场稳定度78%,未出现溃散迹象。”Rob1号的报告让林轩猛地松了口气。
他俯身凑近屏幕,看着“能量桥”上流转的光点,自语道:“真成了!之前单独控力的时候,强核力一往上提电磁力就崩,现在有了协同阈值,居然能稳住,这就是‘总开关’的雏形啊!”
实验成功验证了强核力与电磁力可通过特定频率比形成稳定协同,打破了此前“单独控力必溃散”的困境,为后续四力全协同测试奠定基础,也证明了林轩提出的“总开关”调控逻辑并非空想。
他没有停手,继续下令:“加入引力扰动参数,模拟小行星带环境,测试协同状态的抗干扰性。”
很快,屏幕上出现代表引力波动的红色曲线,强核力与电磁力的“能量桥”虽有轻微震颤,但稳定度仅从78%降至71%。
Rob1号的电子音再次响起:“抗干扰测试通过,协同状态维持时间已超120分钟,符合四级高等文明力场协同标准。”
此次抗干扰测试参照了小行星带的引力环境,模拟宇宙中的复杂力场场景,71%的稳定度远超2912年实战时40%的峰值,证明协同状态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14.5 解绑雾装置全面解析与文明跃迁
林轩呆立在操作台旁,看着屏幕上稳定流转的三条力场曲线,眼眶忽然发热。
他伸手抚过E-73手稿,声音带着笑意和一丝哽咽:“E-73,您看啊,您毕生想实现的‘四力同控’,咱们终于摸到边了!这不仅能破解强力解绑雾,以后聚变效率能拉满,行星改造能实现,连超力场护盾都能搭起来,文明往四级巅峰走的路,终于通了!”
实验成果不仅验证了四力大一统高阶理论的核心基础,更直接为解析强力解绑雾装置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同时为念力修炼突破、舰队能源升级等实际问题找到了方向,是华夏文明向四级高等宇宙文明迈进的重要里程碑。
Rob1号将实验数据自动生成报告,投影在操作台上方,林轩拿起笔,在报告首页写下“四力协同实验成功,高阶理论验证通过”,笔尖划过纸面时,手底的力道都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
科研舱内的星光透过舷窗洒进来,落在他和手稿上,仿佛在为这场跨越时空的“接力”,画上一个圆满的逗号。
这一系列突破,以E-73的理论遗产为基石,让华夏文明从“单独操控单种力”的局限中跳出,正式触达四级文明核心的“四力大一统”高阶应用,为多维度科技跃迁筑牢了根基。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份跨越星际的研究手稿,在林轩的探索中真正焕发了价值。
同年深秋,在四级高等文明高阶科学研究取得决胜性突破之后,“解绑雾”装置的解析工作亦迎来关键进展。
实验舱内,淡蓝色的“解绑雾”模拟粒子在特制容器中悬浮,林轩面前的全息面板上,装置核心结构的三维模型正逐帧拆解,数据流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刷新。
他盯着模型中负责力场调控的核心模块,手指在面板上快速滑动,忽然停下动作,语气里满是恍然大悟的兴奋:“压根不是啥全域瞎打的无差别攻击!瞅瞅这‘力场定位单元’,能锁定目标的分子结构特征,跟雷达似的精准找着地儿,只对特定物件起作用,这才是定向攻击的关键啊!”
他伸手调出一组解离实验数据,瞳孔微微放大,自语声愈发急促:“解离哪是瞎撕瞎扯那套粗暴活儿啊!是超力场先把目标里头四力的耦合关系给断了。强核力的劲儿先给它暂时松点儿,电磁力的分子键也给拆得明明白白,就连弱核力衰变的节奏都能调,让物质从分子层面规规矩矩解离,压根儿不会出冲击波这玩意儿!”
当面板切换到重组模拟界面时,林轩的呼吸都慢了半拍,指尖轻轻点在重组序列上:“居然还能倒着来!解离完的粒子压根没失效,超力场能把四力的关联再重新接上,照着预设的结构给拼回去!这意思就是不光能搞破坏,还能修东西,甚至把物质形态给改了,太神了!”
忽然,他注意到旁边的生物反应监测数据,眉头一挑又迅速舒展:“怪不得之前那伊瑟拉兔子实验体一点儿疼的反应都没有!原来解离的时候,超力场顺带把神经细胞的电磁信号传递给搅和了,让感知疼的系统暂时歇菜,还能同时保住细胞的基本活性,一直撑到解离或者重组完事儿。这么精准地调控生理信号,比光搞破坏可吓人多了!”
这次把“解绑雾”装置拆明白,总算搞清楚它四个核心功能是咋实现的了。
第一个是定向攻击,全靠装置里自带的“力场定位单元”,它能抓住目标的分子结构特点,精准锁定要打的对象,不会影响到其他东西。
第二个是解离功能,其实是超力场在调控那四种基本力的关联,先把强核力的束缚弄弱,再把电磁力的分子键拆干净,连弱核力衰变的节奏都能改,让物质从分子层面一步步分解,不会有那种粗暴破坏的痕迹。
第三个是重组能力,原理是超力场反过来调控,能把解离后的粒子重新建立起四力关联,照着提前设好的参数把物质形态拼回去。
第四个是让人感觉不到痛,这是因为超力场会同时干扰神经细胞的电磁信号,暂时断了痛觉的传递,还能保住细胞的基本活性,直到解离或者重组完,全程都没啥感觉。
喜欢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