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章 (第193章 )复制四级巅峰造物与攻克痛觉难题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15.1 强力解绑雾装置的复制与核心功能验证

科研舱内机械臂嗡鸣交织,林轩站在中央操作台后,目光扫过全息投影的装置拆解图谱,对着Rob1号及二十台辅助智能机器人下达指令:“按三大核心方向推进复刻,各单元同步启动,数据实时回传主控屏。”

指令下达瞬间,Rob1号率先激活“力场定位单元”复刻程序。

它操控精密机械爪,将按四力对称图谱比例打造的微型力场传感器逐一嵌入钛合金基座。

这些传感器体积仅米粒大小,却能精准捕捉分子结构特征。

“传感器校准完成,识别误差≤0.02%,符合原装置定向攻击标准。”Rob1号的电子音响起,主控屏上“定位单元进度”条跳至100%,此前困扰复刻的定向校准难题彻底解决。

与此同时,五台辅助机器人围绕“控制系统写入”展开工作。

它们手持纳米级数据写入器,将基于1.72x1023hz基准频率推导的高维对称补偿算法,精准录入装置核心芯片。

过程中,机器人实时监测芯片温度与数据传输速率,每当算法写入进度达20%,便暂停进行一次力场波动模拟测试。

“算法写入完成,模拟超力场调控场景,波动偏差修正率98.7%,强核力束缚弱化、电磁力分子键拆解过程平稳无异常。”辅助机器人的反馈传来,主控屏上“控制系统稳定性”数值稳定在92%,彻底规避了物质结构解离时的损毁风险。

剩余十四台机器人则专注于“超力场强度适配测试”。

它们从低温储存舱取出残雾样本,按5%梯度逐步提升超力场强度,每调整一次便记录四力解离效率、重组完整度及神经电磁信号干扰效果。

当超力场强度升至65%时,机器人同步上报数据:“解离效率89%,重组完整度95%,神经电磁信号干扰精准度100%,痛觉阻断效果达标。”

林轩看着主控屏上同步跳动的三组核心数据,抬手示意机器人停止测试:“锁定65%强度参数,写入装置最终控制模块。”

两小时后,Rob1号将最后一块暗物质晶体嵌入装置核心槽位,所有机器人同步停止作业。“强力解绑雾装置复制完成,各单元功能参数与原装置匹配度97.3%,可启动试运行。”

林轩走上前,指尖轻触装置表面的银蓝光晕,主控屏上弹出“复刻成功”的绿色提示,标志着复制工程,圆满完成最后冲刺。

基于四大基本力大一统理论,林轩先通过实验明确强力解绑雾装置的核心机制。

依托超力场调控强核力、电磁力、弱核力与引力的关联,实现“定向解离-无损重组”。

林轩翻到E-73手稿“多力场调控”章节的末尾,指尖顿在泛黄纸页的空白处,稿纸上只草草记录了“四力解绑时,超力场切断强核力与引力纠缠”的现象描述,后续关于“如何反向重组”的内容,只剩几道未完成的公式草稿,连关键的力场调控顺序都没标注,显然是E-73当年未完成的研究留白。

“光说怎么拆,没说怎么装?这不是半截子活儿嘛!”林轩对着空白处皱眉。

他突然想起之前生物样本测试时的细节,立刻调出伊瑟拉兔子的重组监测录像,“上次兔子重组,明明是心脏先恢复跳动,再到血液回流、肌肉归位,这不就是力场重组有顺序的信号?”

他盯着录像里的生理数据曲线,逐帧比对力场变化:“心脏能先动,说明弱核力的细胞信号先重启了;血液能流回血管,是电磁力重新搭起了分子结合键。”

顺着这个线索反向推导,他在草稿纸上画出重组逻辑链。

先以弱核力激活细胞基础信号维持器官活性,再用电磁力重构分子结合键拼接组织,最后通过引力微调空间位置,确保结构对齐,同时叠加0.03hz超力场脉冲稳定全程熵值。

经过11次模拟验证,这套“弱核力启信→电磁力搭桥→引力归位”的重组算法终于落地。

当超力场按此顺序调控时,实验舱内的金属块不仅重组速度提升40%,分子排列精度也稳定在99.99%,完美补完了E-73未完成的研究空白。

这一过程摸清了装置的力场调控逻辑,为后续复刻提供关键依据,也补上了华夏文明对高阶力场武器的认知缺口,更用实打实的实验数据,彻底摸清了超力场在精准调控、多场景使用上的潜力,为之后研发基于超力场的暗物质能量转化器、精准定位的星际航道校准仪、分子级组织解离重组治疗仪,都提供了可落地、可复现的关键原理支持,连后续调试参数都有了实验基准。

经过三个月的参数微调与系统校准,科研舱内的第一台复刻强力解绑雾装置终于进入启动阶段。

林轩站在安全隔离罩外,对着Rob1号点头:“按预设流程启动,分物质解离重组、生物样本测试两步进行。”

随着指令下达,碟形装置的环形核心亮起淡银色光晕,一缕缕透明雾流缓缓溢出,在超力场引导下精准飘向实验台。

台上的花岗岩样本体积约0.5立方米,表面还标注着预设的解离切割线。

雾流接触石块的瞬间,肉眼可见的银白粒子渗入岩石内部。

超力场精准调控岩石分子间的电磁力结合键,弱化其连接强度却不破坏分子结构,让原本坚硬的花岗岩如精准拆分的积木般,沿切割线分解为20块规整碎块,每块碎块边缘光滑无毛刺,称重数据显示无任何物质损耗。

紧接着,装置核心光晕转为淡蓝色,超力场反向强化电磁力结合键,引导碎块在空中悬浮、对齐,仅用15秒便重新拼接成完整石块。

凑近观察无拼接痕迹,材质密度检测与初始状态完全一致,整个过程严格遵循“四大基本力调控下的物质结构稳定性”规律。

“物质测试通过,启动生物样本测试。”林轩话音刚落,Rob1号马上将装有伊瑟拉兔子的透明实验舱推至雾流覆盖区。

解绑雾渗入舱内后,监测屏上的神经信号曲线立刻出现平缓波动。

超力场先以低频脉冲渗透兔子躯体,基于“超力场介导的分子构象调控”原理,精准作用于组织间的分子连接。

首先弱化细胞外基质的电磁力结合键,让皮肤、肌肉、内脏等组织保持完整形态的同时,彼此间黏连力大幅降低,实现“组织层面的有序解离”。

接着调控细胞间信号传递的弱核力关联,暂时阻断细胞间生理信号交互,使各组织处于“独立但活性稳定”的状态。

肉眼可见兔子的肢体先从毛发开始有序分离,接着皮肤组织沿细胞间隙逐层解离,露出下方淡粉色的肌肉纤维,肌肉束保持纤维结构悬浮。

随后内脏组织进入解离状态,心脏在超力场保护下微弱搏动,肝脏、肠道等器官以完整形态悬浮,血液拆分为细小的红细胞、白细胞与血浆粒子团,无凝固流失。

控制台电脑上“组织完整性98%、细胞活性99%”的监测数据持续跳动,兔子痛觉神经对应的电磁信号始终维持在基线水平,未出现任何峰值,线粒体功能、dNA完整性均无异常,完全遵循“结构决定功能”的分子生物学基本规律,且超力场的低能量特性避免了对神经细胞其他功能的损伤。

当林轩下令启动重组程序,装置核心光晕变回淡银色,超力场按“从内到外、从核心器官到外周组织”的顺序反向调控。

先通过电磁力重新强化细胞外基质的结合键,引导分离的皮肤、肌肉、内脏按原解剖位置精准归位。

再恢复细胞间的弱核力信号关联,让各组织重新建立生理协作。

心脏率先恢复正常搏动,血液粒子团重新融合为完整血液,沿血管通道回流,血管壁同步闭合。

随后肌肉纤维交织重组,皮肤组织逐层覆盖,最后毛发重新附着在皮肤表面。

整个重组过程耗时22秒,结束后兔子立刻恢复活动,在实验舱内自主进食、梳理毛发,各项生命体征与测试前完全一致,甚至未表现出丝毫应激反应。

林轩盯着监测屏上的完整数据,指尖轻轻敲击操作台:“解离精准度、重组完整性、生物安全性全达标,连内脏与血液的解离重组都零误差,复刻装置的核心功能没问题了。”

Rob1号同步生成测试报告,屏幕上“测试结果:合格”的绿色字样亮起时,科研舱内的机械臂自动将装置转入保存舱,等待下一步的具体实战。

至此,从最初通过实验明确研究方向,到基于方向破解功能原理,再到最终完成装置复刻,“强力解绑雾”装置的研究形成完整闭环。

强力解绑雾装置的成功解析,离不开E-73留下的关键资料指引。

“嚯,真没想到咱们华夏文明外围科研团队里,还藏着E-73这么厉害的专家!”林轩摸着手里的手稿,轻声念叨,“这上千人的智慧生物队伍里,保不齐还有更多藏着本事的人呢,看来往后还得好好在内部挖挖潜力才行!”

15.2 痛觉问题攻克与超力场频率抵消方案验证

装置测试后,林轩查看实验报告时,指尖停在“痛觉暂时阻断”的标注上,眉头越皱越紧,对着控制台电脑轻声嘀咕:“‘暂时阻断’?这哪是解决问题,分明是把麻烦往后推啊。”

他抬手调出兔子的神经信号监测曲线,看着那些被强行压在基线的痛觉波动,语气里满是担忧:“现在看着平稳,可这些痛觉又不会凭空消失,就跟堵在管道里的水流似的,暂时拦着不流,一旦松劲儿,不就得带着之前攒的力道全冲回来?到时候人哪扛得住,怕是直接就没命了。”

目光扫过“细胞活性98%”“重组完整度100%”的参数,林轩轻轻摇头:“物质解离重组做得再完美,要是留着这‘痛觉后遗症’的隐患,这装置根本没法真正用在人身上。暂时阻断不行,必须得想办法把这些痛觉彻底转移走,要么就让它从根儿上消失。总不能等真用的时候,救了人又要了人的命吧?”

林轩点开控制台电脑的新文档,指尖在键盘上敲下“痛觉彻底消除方案”时,屏幕立刻调出过往记录的神经电磁信号图谱。

他俯身盯着图谱中痛觉信号从生成到传递的红色轨迹,轻声自语:“先从最直接的思路试,能不能在信号传递途中加一层‘过滤’,把痛觉信号直接拦截销毁?”

他当即转身对着Rob1号下达指令:“准备实验,在伊瑟拉兔子的脊髓神经旁植入微型信号过滤器,同步模拟装置解离场景。”

Rob1号的机械臂迅速抬起,前端探针精准夹起纳米级的微型信号过滤器,另一只机械臂则操控着生物定位仪,将麻醉后的伊瑟拉兔子固定在无菌实验台中央。

随着林轩按下控制台的启动键,实验台周边的环形能量发生器率先亮起淡蓝色光晕,将兔子周身笼罩在无菌力场中。

紧接着,Rob1号的植入探针在定位仪引导下,以0.01毫米的精度刺入兔子脊髓神经旁侧,微型过滤器瞬间与神经组织完成适配,控制台屏幕上当即跳出具象化的神经链路图谱。

“模拟装置解离场景启动。”林轩话音刚落,实验台下方的“痛觉信号模拟器”便发出细微的嗡鸣,通过导线向兔子神经传递模拟的解离痛觉信号,环形能量发生器的光晕也随之转为淡红色,实时监测信号传输轨迹。

测试启动后,控制台电脑的监测界面上,痛觉信号曲线虽有下降,却始终未归零。

Rob1号的电子音适时响起:“拦截率70%,剩余30%痛觉信号仍传递至大脑,且神经传导出现0.8秒延迟,实验体术后肢体反应迟缓。”

林轩皱着眉划掉文档上“信号过滤方案”,指尖在神经图谱上轻点,目光落在未被完全拦截的信号支流上:“拦截不彻底还伤神经,这方案不行。既然拦不住,那就从根上断,试试直接抑制痛觉信号的生成源?”

第二次实验,Rob1号按指令调配出淡绿色的“神经抑制药剂”,换了一只毛发雪白的伊瑟拉实验兔固定在实验台。

麻醉药效刚过,机械臂便精准刺入兔子耳后静脉,将药剂缓缓推注进去。

解离模拟启动的瞬间,控制台电脑的痛觉信号曲线果然保持平稳,可没过多久,实验台上的兔子却开始出现异常。

它蜷缩着身体,四肢僵硬得像被冻住,即便用细针轻刺它的耳廓,也毫无躲闪反应。

原本会随呼吸起伏的胸腔,此刻只剩微弱的起伏,连最基础的温度感知都消失了,哪怕将温感探头贴近它的腹部,神经监测仪上也没泛起半点波动。

解离结束后,重组的数据刚在屏幕上弹出,林轩便皱着眉摇了摇头:“药剂不仅压了痛觉信号,连触觉、温度觉的信号生成也给一并抑制了,实验体现在对外部刺激完全没反应。这药剂量根本没法精准把控,稍微多一点就‘一刀切’,连正常神经信号都给堵死了。”

他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控制台旁的强力解绑雾装置参数表上,忽然想起此前解析时发现的“神经电磁信号干扰特性”,眼睛瞬间亮了:“之前只想着‘拦截’和‘压制’,方向说不定错了。能不能顺着装置本身的特性来?用超力场精准干扰痛觉信号的生成频率,只针对痛觉,不碰其他神经信号?”

前两次实验失败后,林轩盯着控制台屏幕上的神经信号图谱反复琢磨,第一次靠过滤器“拦”,却拦不住漏网信号还拖慢传导。

第二次用药剂“压”,又变成不分轻重的“一刀切”。

症结显然出在“手段太硬”,要么堵不住漏洞,要么连正常信号都误伤。

他手指在参数表上轻点,忽然想到强力解绑雾的电磁干扰特性:既然装置能干扰神经信号,那不如反过来利用这种干扰,不“拦”不“压”,直接让痛觉信号“消失”。

思路一通,林轩立刻起身:“Rob1号,换一只健康的伊瑟拉兔,准备新方案!”

机械臂迅速响应,先将实验台消毒,再轻柔地固定好新兔子,同时在兔子神经监测点贴上微型传感贴片,确保能实时捕捉信号变化。

这边Rob1号刚准备就绪,林轩已在控制台电脑上飞快调整参数:“解离启动时,同步释放超力场,波动频率必须和痛觉信号生成频率完全相反,形成‘频率抵消’。”

他边输参数边解释原理,“这是基于‘量子态信号拆解与能量转化’。超力场会把神经细胞释放的痛觉电脉冲,直接拆成光子、声子这些基础粒子,不让信号在神经通路里攒起来,还不影响其他信号。”

实验启动的瞬间,控制台监测屏上的痛觉信号曲线稳稳贴在基线,没有丝毫起伏。

镜头里的兔子虽微微抽动了一下,显然神经末梢感知到了解离刺激,但生成的痛觉信号刚冒头,就被反向超力场“中和”,连半点传导的机会都没有。

更关键的是,触觉、温度觉的信号曲线始终平稳,传感贴片传回的数据显示,神经组织没出现任何损伤。

等解离重组完成,兔子一被松开就灵活地在实验舱里蹦跳,用细针轻触它的爪子,它会立刻缩腿。

凑近温感源,也会主动凑过去,对外部刺激的感知完全正常。

林轩幻形体眼中闪过喜色,立刻下令:“再加大刺激强度,重复测试三次,确保稳定性!”

Rob1号马上提升解离时的组织分离速度,控制台屏幕上,超力场的反向波动频率跟着动态调整,始终精准对准痛觉信号频率。

第三次测试结束,Rob1号的电子音清晰传来:“三次实验完成,痛觉信号抵消率100%,其他神经信号完整性99.2%,神经组织无损伤,方案验证成功!”

他指尖悬在控制台的“实验暂停”按钮上方,没有急于确认结果,反而对着Rob1号的光学传感器沉声补充:“单次数据只能说明方案有可行性,要彻底排除偶然误差,必须按梯度提升刺激强度,再追加两次验证实验。”

他当即要求Rob1号提升解离刺激强度,启动第四次实验。

然而测试结束15分钟后,原本恢复活动的兔子突然蜷缩身体,四肢轻微抽搐,监测屏上原本平稳的痛觉信号曲线竟出现短暂的尖峰波动。

“出现延迟性幻痛,信号峰值虽仅为正常解离痛的30%,但证明当前抵消方案存在时效性漏洞。”林轩盯着波动数据,迅速调取神经监测图谱,引入“脊髓后角镜像电流”模型进行分析。

该模型显示,此前的反向超力场虽能实时中和痛觉电脉冲,却未完全阻断脊髓后角神经元的“疼痛记忆编码”,部分神经元在刺激结束后仍会自发产生镜像电流,导致幻痛延迟出现。

找到症结后,林轩调整超力场参数:在解离结束后,额外叠加10秒低频率镜像电流抵消脉冲,针对性阻断神经元的记忆编码。

随后的第五次实验,延迟性幻痛峰值降至5%。

直至第六次实验,超力场与镜像电流抵消脉冲的时序完全同步,控制台监测屏上的痛觉信号曲线全程贴紧基线,无论实时解离阶段还是实验后观察期,均未出现任何波动。

痛觉信号终于实现100%彻底归零,且未对其他神经信号造成任何干扰。

他伸手轻轻抚摸兔子的耳朵,兔子温顺地蹭了蹭他的指尖,林轩忍不住笑出声:“之前还担心超力场会伤着神经,现在看来,连伊瑟拉兔都没受影响,这方案靠谱!”

他转身调出实验日志,飞快记录数据,嘴里不停念叨:“用超力场频率抵消痛觉信号,既顺着装置特性来,又没留隐患,以后不管是解离修复,还是更大规模的物质重塑,都不用怕痛觉这个坎儿了!”

林轩的幻形体长舒一口气,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

解救精神冻结者的关键一步,总算迈过去了。

这次实验正是运用“量子态信号拆解与能量转化”原理,借反向超力场将痛觉电脉冲拆为基础粒子。

既实现100%痛觉抵消,又完全不影响其他神经信号,还能保证神经组织无损伤。

此次以伊瑟拉兔为对象的实验,不仅验证了“超力场频率抵消”方案的安全性,更实现了基础科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落地。

从四大基本力调控下的超力场波动,到量子物理范畴的能量转化,林轩将多学科理论整合到超力场技术框架中,彻底消除了解离技术的痛觉致死风险。

这一突破不仅为超力场在生物信号精准调控领域的应用筑牢实证根基,更精准破解了埃隆等人被解离后会因迟发痛觉丧命的核心危害,进而为人体组织修复、星际航行生物防护等后续跨领域技术的安全研发,提供了可推广复制的科学范式。

15.3 精神唤醒难题与多维度实验探索

只是痛觉损伤的物理危害虽已消除,新的难题却又摆在林轩面前:如何唤醒受困者?唤醒后如何帮受困者驱散解离过程中留下的心理阴影,让他们从紧绷的应激状态中走出来、恢复正常精神认知?

这两道关乎“内心”的关卡,成了化解强力解绑雾危机、彻底拯救精神冻结者的最后两道坎,也是比技术突破更难跨越的障碍。

林轩将最后一份痛觉抵消等实验参数归档后,科研舱内的机械臂仍在自动整理实验样本,他却已转身走向另一侧的精神唤醒实验区。

那里存放着从精神冻结者身上提取的神经突触样本,以及刚搭建好的“意识信号模拟平台”。

“肉体的痛觉问题解决了,可这精神的‘冻’该怎么解?”他指尖轻点控制台,屏幕上立刻弹出伊芙等人的脑电监测图谱,γ波段的空白像一片死寂的荒原,“四大基本力能拆物质、能重组结构,能不能用类似的逻辑‘撬动’意识?”

量子态意识流不自觉地在指尖流转,林轩盯着自己的幻形体,突然灵光一闪:“我的意识流能在解离中始终保持完整,靠的是量子态的稳定性,那能不能用超力场模拟这种稳定性,给患者的意识搭个‘临时支架’?”

他立刻对着Rob1号下达指令:“启动第一组实验,用0.05hz超力场脉冲刺激神经突触样本,同步监测信号传导效率。”

机械臂迅速将样本固定在观测台,淡蓝色的超力场如细雾般包裹住样本。

林轩俯身盯着显微镜,看着突触末梢在脉冲刺激下微微颤动,却始终没出现预期的信号传递迹象。

“不行,光有稳定不够。”他皱着眉自语,手指在参数面板上滑动,“日焓靠能量共振唤醒协作意识,智慧生物的意识唤醒,或许得加上‘情感锚点’的信号。”

话音刚落,他调出华夏文明数据库,筛选出伊芙曾参与的棱晶共振仪调试录音,那里面有她和林轩讨论参数时的轻声对话,还有设备成功启动时她的笑声。

“Rob1号,将录音转化为神经信号频段,叠加到超力场脉冲里,启动第二组实验。”

当带着熟悉声纹的超力场脉冲再次作用于样本时,显微镜下的突触终于有了反应:原本僵直的信号通路,竟有微弱的电流开始流动。林轩眼前一亮,刚要追问数据,Rob1号的电子音却先响起:“实验数据报告:神经突触信号传导效率仅提升12%,γ波段仍未激活。分析原因:单一情感信号频段能量不足,无法突破意识抑制屏障。”

林轩抬手按了按眉心,量子态意识流在实验台上方盘旋,像是在感知样本的细微变化:“是了,我的意识流能稳定,还靠了熵晶石的隐性能量支撑。受困者的意识没有‘定心丸’,光靠外部信号肯定不够。”

他转身走向舰用能源控制台,调出舰载主能源的分支供给权限:“第三组实验,将舰载能量设备的输出频段校准后接入超力场,形成‘稳定支架+情感锚点+能量支撑’的三重刺激,试试能不能撞开意识的‘冻土层’。”

能源接口与实验装置对接的瞬间,超力场的颜色从淡蓝转为银白。林轩紧盯着监测屏,看着突触信号的波动幅度逐渐增大,心里忍不住嘀咕:“要是能成功,下一步就能给休眠舱里的伊芙他们接入舰载能量分支的微型供能模块……只是,这能量输出的稳定性会不会对意识造成额外负担?”

没等他细想,Rob1号的提示音再次传来:“信号传导效率提升至38%,γ波段出现微弱波动,但持续时间不足0.5秒,仍未达到意识唤醒阈值。”

林轩盯着屏上一闪而过的微弱波动,既没失落也没急躁,反而轻轻点头:“至少方向对了。四大基本力能调控物质,量子态意识能提供稳定模板,再补上情感和能量的缺口……这唤醒的法子,早晚能琢磨透。”

他抬手暂停实验,目光不自觉飘向休眠舱的方向,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小伊,再等等,我很快就能找到叫醒你的办法。”

喜欢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