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逸霄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20集:匠人聚会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新老糖龙匠人交流会:传统与科技的传承对话

双生谷糖龙展馆的朱红大门早早敞开,檐角悬挂的糖色灯笼随风轻晃,映得馆内陈列的明清糖龙模具泛着温润光泽。展馆中央的圆形展台被收拾得格外整洁,台上铺着深棕色绸缎,摆放着三套物件——左侧是老匠人常用的黄铜熬糖锅、竹制塑形刀,中间是温如霜整理的民俗手稿,右侧则是风痕准备的笔记本电脑与3d打印迷你糖龙,新旧物件遥遥相对,恰似一场即将展开的传承对话。

辰时刚过,老匠人陆续抵达。阿松师傅背着磨得发亮的工具箱,手里攥着块用了三十年的木质糖龙印模,印模上“九转糖龙”的纹路虽有些磨损,却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来自邻县的李婆婆带着竹篮,里面装着她亲手熬制的麦芽糖,糖香顺着篮缝溢出,引得刚进门的年轻匠人频频回头。风痕穿着深蓝色工装,正蹲在展台旁调试投影设备,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他用数字模型还原的糖龙制作流程;温如霜则身着浅青色旗袍,站在门口迎接众人,手里拿着泛黄的签到簿,每遇到一位老匠人,都笑着递上一杯温热的菊花茶,轻声询问他们的近况。

“人差不多到齐了,咱们的交流会就开始吧。”巳时一到,温如霜走到展台中央,温润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展馆。她先是向众人躬身行礼,随后指着身后的展台说:“今天请大家来,一是想让老匠人多给年轻人传传经验,二是让风痕给大伙看看新工具,咱们一起聊聊,这糖龙技艺往后该怎么传下去。”话音刚落,台下便响起一阵掌声,阿松师傅还笑着喊了句“早该这么聊了”,惹得众人纷纷点头。

交流会的第一环节是老匠人分享经验。阿松师傅第一个走上台,他将黄铜熬糖锅放在展台上,又拿起竹刀,指着锅沿的弧度说:“这熬糖的锅得选厚铜的,受热才均匀,当年我师父教我时,特意让我用手摸锅沿,感受这温度的变化——熬糖最关键的就是火候,火大了糖会焦,火小了糖不粘,得像摸自家孩子的手似的,心里有数。”说着,他拿起一块麦芽糖,放在锅里轻轻搅动,“你们看,这糖熬到‘挂旗’的时候,就得转小火,再搅上一百八十圈,糖才会又糯又亮,做出来的糖龙才能立住形。”

台下的年轻匠人听得认真,有人拿出笔记本快速记录,有人用手机拍摄阿松师傅的动作。风痕也凑在人群前,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将阿松师傅说的“一百八十圈”“挂旗状态”等细节记下来,时不时还抬头观察熬糖锅的温度变化。温如霜则站在阿松师傅身旁,适时补充:“阿松师傅说的‘挂旗’,在清代《糖谱》里也有记载,叫‘糖液凝如旗角’,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火候判断法,咱们得把这些经验记牢了。”

随后,李婆婆也走上台,她打开竹篮,取出一块刻着“喜字”的糖龙成品,眼眶有些发红:“这是‘婚嫁糖龙’,当年我婆婆教我做的时候,说新人拜堂时摆上这个,能保一辈子甜甜蜜蜜。可现在年轻人都嫌麻烦,没人学了。”她拿起竹刀,演示如何在糖龙身上刻“喜”字,“这刀得斜着拿,力度要轻,不然糖会裂,每一笔都得顺着糖的纹路走,就像顺着日子的盼头走似的。”

老匠人们的分享持续了近两个时辰,从熬糖的火候、塑形的手法,到糖龙在不同民俗场景中的寓意,句句都是干货。台下的年轻匠人不时提问,老匠人们也耐心解答,展馆里的气氛渐渐热络起来,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麦芽糖香。

午时过后,交流会进入第二环节——风痕演示数字工具。他将笔记本电脑连接到投影设备上,屏幕上瞬间出现了“九转糖龙”的3d模型。“阿松师傅早上说的‘九转糖龙’技法,我用数字模型还原了出来。”风痕说着,用鼠标转动模型,“大家看,这是第九转的纹路,之前阿松师傅说找不到当年的手感,我通过扫描您的旧作品,记录下了每一个转折的角度和力度,现在只要在电脑上调整参数,就能模拟出最接近您当年的效果。”

阿松师傅凑到屏幕前,眼睛瞪得大大的,手指轻轻点着屏幕上的模型:“就是这个纹路!当年我师父教我时,说这第九转得‘转三圈、回半圈’,你这模型居然一模一样!”风痕笑着点头,又打开另一个软件:“这是我开发的‘糖艺数据记录系统’,咱们熬糖时,把传感器贴在锅上,就能记录温度变化曲线;塑形时,摄像头能捕捉手部动作,生成教学视频。新手跟着视频学,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接着,风痕拿出3d打印机,放入特制的糖料,按下启动键。打印机的喷头缓缓移动,不一会儿,一只迷你糖龙便逐渐成型——龙身蜿蜒,鳞片清晰,甚至还保留着手工制作的细微纹理。“这打印机能精准复刻复杂花纹,而且可以调整大小,像这么小的糖龙,适合当伴手礼,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糖龙技艺。”风痕将迷你糖龙递给台下的老匠人,李婆婆接过糖龙,放在手里轻轻摩挲,忍不住感叹:“这东西真精致,要是当年有这工具,我也能多教几个徒弟。”

演示过程中,也有老匠人提出疑问。来自山区的王师傅皱着眉说:“这机器是好,可咱们老骨头学不会电脑怎么办?”风痕立刻回答:“王师傅您放心,我把系统设计成了语音控制,您说‘调温到120度’,电脑就会自动调整,而且我还做了图文版说明书,上面的字都放大了,您一看就懂。”温如霜也补充道:“后续我们会在每个传承基地安排年轻匠人,专门帮老匠人操作设备,咱们老的传经验,年轻的传技术,互相帮衬。”

傍晚时分,交流会进入最关键的环节——温如霜主持“传承对话”。她将椅子摆成圆形,老匠人、年轻匠人、风痕围坐在一起,灯光柔和地洒在每个人脸上。“刚才老匠人分享了宝贵经验,风痕也演示了新工具,现在咱们聊聊,传统和科技该怎么结合,才能让糖龙技艺传得更远。”温如霜的话音刚落,阿松师傅便率先开口:“以前我总觉得机器会抢了手工的饭碗,今天一看,机器是帮咱们的。就像我那‘九转糖龙’,要是没有风痕的模型,可能就真的失传了。”

李婆婆也点头附和:“我觉得咱们得守住老底子,比如熬糖的火候、刻字的手法,这些是根;但也得用新工具,比如那打印机,能做小糖龙,年轻人喜欢,才能把糖龙带出去。”年轻匠人小张则说:“我之前学塑形时,总掌握不好力度,看了风痕哥的数字视频,一下子就明白了,科技能让咱们学得更快,也能让更多人愿意学。”

讨论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声音。王师傅还是有些顾虑:“要是大家都用机器,以后没人会手工做糖龙了怎么办?”温如霜耐心地解释:“王师傅,机器是辅助,不是替代。就像咱们用竹刀和用机器刻花纹,核心的技法还是您传下来的——机器能复刻花纹,但‘手上的温度’和‘心里的盼头’,只有手工才能赋予糖龙。咱们要做的,是让机器帮咱们解决麻烦事,比如重复的雕刻、复杂的计算,把更多时间放在创新和传承上。”

风痕也补充道:“我做数字工具,不是为了取代手工,而是为了保护手工。比如咱们老匠人年纪大了,手上的力气不如以前,机器可以帮咱们完成精细的活,让咱们能把更多经验教给年轻人;而且通过数字模型,咱们能把老技艺记录下来,就算以后没人做了,也能留给后代看。”

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达成共识。最后,温如霜站起身,看着众人说:“咱们今天聊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以‘传统为根、科技为翼’。传统是咱们的魂,不能丢;科技是咱们的翅膀,能让糖龙飞得更远。往后,咱们老匠人带徒传艺,把火候、手法这些老经验传下去;风痕和年轻匠人负责研发工具、推广技艺,让更多人知道糖龙、喜欢糖龙。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让糖龙技艺传下去,而且传得更好。”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阿松师傅甚至激动地拍了拍风痕的肩膀:“风小子,以后你就跟我们一起干,咱们老的少的,一起把糖龙做好!”风痕笑着点头,目光却不自觉地落在温如霜身上——从非遗展上的初次争论,到一起整理古籍、研发工具,再到今天主持这场交流会,温如霜的智慧、耐心和对糖龙技艺的热爱,早已深深吸引了他。

交流会结束后,众人陆续离开,展馆里只剩下风痕和温如霜。风痕看着温如霜收拾展台,犹豫了片刻,终于开口:“如霜,今天谢谢你。要是没有你主持,这场交流会也不会这么顺利。”温如霜笑着回头:“咱们是合作伙伴,谢什么。而且今天老匠人们能接受科技,你功不可没。”

风痕走上前,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盒子,打开后,里面是一只用3d打印的迷你糖龙,龙身上刻着一个“温”字。“这是我特意为你做的,”风痕的声音有些紧张,眼神却格外认真,“以前我总觉得,咱们只是一起做传承工作的伙伴,但慢慢的,我发现……我对你的感觉,不止是合作那么简单。我想和你一起,不仅把糖龙技艺传下去,还想一起走往后的路。”

温如霜愣住了,看着糖龙上的“温”字,脸颊渐渐泛红。她想起和风痕一起在山区寻访传承人、一起熬夜修复古籍、一起应对争议的日子,心里早已泛起别样的情愫。她抬起头,看着风痕的眼睛,轻轻点了点头:“我也是。”

月光透过展馆的窗户洒进来,落在两人身上,也落在那只刻着“温”字的迷你糖龙上。糖龙的纹路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仿佛在见证这场始于传承、终于心意的缘分。窗外,檐角的糖色灯笼依旧轻轻晃动,而展馆内,属于风痕和温如霜的故事,以及糖龙技艺的传承故事,都将在“传统为根、科技为翼”的共识中,翻开新的篇章。

喜欢逸霄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逸霄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