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26章 试管里的生命力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海风拾遗:试管里的生命力

飞机降落在滨海市机场时,舷窗外的云层还带着三亚阳光的暖意。叶知澜攥着背包侧袋里的试管,指尖能感受到玻璃壁的微凉——那支装着新型藻类的试管被她裹在防震棉里,一路小心护着,连萧凡帮她拎行李时都没舍得松手。

“先回实验室放东西?”萧凡把行李箱推到她面前,见她总下意识摸向背包,忍不住笑着提醒,“藻类在试管里好好的,别总紧张。”叶知澜吐了吐舌头,却还是加快了脚步:“早点回去看看才放心,渔民说那藻类长得奇怪,万一有特殊特性呢?”

两人直奔市生态研究所,刚刷开实验室的门,叶知澜就迫不及待从背包里取出试管。透明的玻璃管里,淡绿色的藻类蜷缩在营养液中,不像在三亚海边见到时那般舒展,连原本泛着的微光都黯淡了几分。她把试管放在显微镜下,调好焦距后眉头慢慢皱起:“活性降了好多,细胞壁好像在收缩。”

萧凡凑过来,目光落在显微镜的视野里——本该饱满的藻体细胞此刻蔫蔫的,连流动的细胞质都慢了下来。他伸手拿过实验室的检测仪,轻轻刺入试管的营养液中,屏幕上跳出的数据让两人都沉默了:“活性指数只有在三亚时的三成,再这样下去,恐怕撑不了三天。”

叶知澜关掉检测仪,指尖轻轻敲着实验台:“难道这藻类离开三亚的海水就活不了?可我们取样时带了当地的海水,还加了营养液……”她突然想起在海边时,那片海域的水带着淡淡的咸涩,阳光照在水面上时,藻类会随着海浪轻轻摆动,像有生命般追着光走。

“得再去三亚。”萧凡突然开口,见叶知澜抬头看他,又补充道,“现在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我们带回来的海水成分有变化,要么是藻类需要三亚海域的特定环境——不管哪种,都得回去重新取样,还得在当地做现场检测。”

叶知澜立刻点头,转身就去翻研究所的申请表格。笔尖在“申请事由”那栏落下时,她忽然想起什么,抬头看向萧凡:“上次跟张教授提过三亚藻类异常,他说要是有新发现可以优先申请外出调研。”说着,她拿出手机给张教授发了条消息,附带了藻类的初步检测数据和在三亚拍的照片。

没等十分钟,张教授的电话就打了过来。“知澜,这藻类看着不一般啊!”电话里的声音带着急切,“你们能尽快去三亚吗?我现在就帮你们走紧急申请流程,经费和手续都不用操心,关键是要保住藻类的活性。”叶知澜连声应下,挂了电话时,眼眶都有点发热——她没想到自己偶然留意的藻类,竟真的被重视。

“申请批下来了,三天期限,够我们做初步调研。”萧凡把打印好的申请单递过来,见她还在盯着试管,伸手揉了揉她的头发,“别愁了,明天一早就飞三亚,这次咱们把取样工具带齐,肯定能找到原因。”

第二天清晨的航班上,叶知澜靠在萧凡肩头,手里捧着厚厚的调研手册,上面记满了要检测的项目:海水盐度、温度、光照强度,还有当地海域的微生物种类。“这次得在海边找个临时检测点,”她用笔在“现场检测”那栏画了个圈,“不然取样回来再折腾,藻类活性又该降了。”萧凡从包里拿出一张折叠的地图,指着上面标注的红点:“我查过了,三亚的海洋生态实验基地离咱们上次去的海域不远,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咱们需要的仪器。”

飞机落地后,两人直奔实验基地。接待他们的是基地的老研究员李叔,听说他们是来研究新型藻类的,立刻领着他们去看实验室:“咱们基地平时做些常规的水质检测,精密仪器不多,你们要的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定量pcR仪,这儿都没有。”

叶知澜的心沉了一下——这两种仪器是检测藻体细胞活性和基因序列的关键,没有它们,就算取了样也没法做深入分析。她拿出手机翻出仪器清单,递给李叔:“您看这些仪器,基地能协调到吗?实在不行,我们从研究所调过来也行。”李叔接过清单看了看,摇了摇头:“这些都是精密仪器,附近的实验室都没有,调过来的话,恐怕得走空运。”

“那我们就申请空运!”萧凡立刻拿出手机给研究所的后勤部门打电话,说明情况后,对方却给出了一个不算好的消息:“仪器需要做防震包装,还得协调航空货运的仓位,最快也要两天才能到三亚。”

挂了电话,萧凡见叶知澜有些失落,拉过她的手坐在基地的长椅上:“两天也不算久,咱们先利用这两天做准备工作。”他指着远处的海岸线,“今天下午咱们去上次的海域,先测测海水的实时数据,再取些新鲜的藻类样本回来,等仪器到了就能直接做实验。”

叶知澜看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心里的失落渐渐散去。她从背包里拿出笔记本,开始列下午的工作计划:“要带便携式盐度计、温度计,还有无菌取样瓶,对了,还要带相机,拍些藻类在自然环境下的生长状态。”萧凡凑过来,在她的笔记本上添了一行:“再带点面包,上次那家海鲜店的老板说,附近有个礁石区,藻类长得更密集,咱们可能要待久点。”

下午的阳光比上次来的时候更烈些,叶知澜戴着萧凡给她买的遮阳帽,蹲在礁石边小心翼翼地取样。海水没过脚踝,带着温热的触感,指尖碰到藻类时,能感受到它们在轻轻颤动——比试管里的那些鲜活多了。“你看这个,”她用取样勺舀起一勺藻类,举到萧凡面前,“颜色更绿,还泛着光,跟实验室里的完全不一样。”

萧凡拿出便携式检测仪,将探头伸入海水中,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数据:“盐度32‰,温度28c,光照强度6000lux——比咱们带回来的海水数据高了不少,尤其是光照,实验室里的人工光源肯定达不到这个强度。”叶知澜点点头,把取样瓶封好,贴上标签:“看来光照和海水盐度可能是关键,等仪器到了,咱们先做变量实验试试。”

两人在礁石区待了一下午,直到夕阳把海面染成金红色才离开。回去的路上,叶知澜拎着装满样本的箱子,脚步轻快:“今天取了五种不同区域的藻类,还有海水样本,等仪器到了,就能一一检测了。”萧凡帮她提着沉重的检测仪,笑着说:“晚上咱们去吃上次没吃到的清补凉,就当犒劳自己,明天还得早起呢。”

回到基地安排的宿舍,叶知澜把样本放进临时冰箱,又仔细检查了一遍:“温度控制在15c,应该能保住活性。”萧凡端来一杯温水递给她:“别忙了,明天还要去测早上海水的温度变化,早点休息。”叶知澜接过水杯,靠在他肩上:“你说,这藻类会不会有净化海水的作用啊?要是能研究出来,说不定能帮到很多海域。”

萧凡摸了摸她的头发,目光落在窗外的夜色里:“不管是什么作用,咱们一步一步来,先把它的生存条件搞清楚。”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仪器还有两天到,这两天咱们多跑几个海域,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两人就背着设备去了海边。清晨的海水带着凉意,叶知澜蹲在沙滩上,看着第一缕阳光照在海面上,藻类渐渐舒展开来,像被唤醒的小精灵。她拿起相机,拍下这一幕,心里忽然有了个念头:“或许这藻类不仅需要特定的海水和光照,还需要昼夜温差?”

萧凡正在测海水温度,闻言抬头:“有道理,咱们可以记录下早晚的温度变化,等仪器到了做模拟实验。”他把温度计递给叶知澜,“你记温度,我来测盐度,咱们多测几个点,数据更准确。”

两人在海边忙碌了一上午,直到太阳升高才回到基地。刚进门,就看到李叔拿着一个包裹走过来:“知澜,萧凡,你们的快递到了,是研究所寄来的试剂吧?”叶知澜接过包裹,拆开一看,里面是几盒检测藻类活性的试剂,还有一张张教授写的便签:“试剂先寄过去,仪器的物流信息我已经发给萧凡了,有问题随时联系。”

“张教授也太贴心了!”叶知澜把便签收好,心里暖暖的。萧凡笑着说:“这说明咱们的研究有价值,等有了初步结果,咱们得好好跟张教授汇报。”

下午,两人又去了附近的另一片海域。这片海域的水更清澈,能看到海底的珊瑚礁,藻类附着在礁石上,像一层绿色的绒毯。叶知澜小心翼翼地取样,忽然发现有些藻类旁边有小鱼在游动:“萧凡,你看,这些小鱼好像在吃藻类的分泌物?”

萧凡凑过来,拿出放大镜仔细看了看:“说不定是共生关系,藻类提供食物,小鱼帮它清理杂质。”他拿出相机,拍下这一幕,“这个发现很重要,咱们回去可以查资料,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共生案例。”

夕阳西下时,两人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到基地。叶知澜坐在实验台前,整理着今天的检测数据,萧凡则在一旁帮她分类样本。“明天仪器就该到了吧?”叶知澜抬头问,眼里满是期待。萧凡看了看物流信息,点头:“明天下午就能到,咱们明天上午再去取一次新鲜样本,等仪器一到就能开始实验。”

叶知澜放下笔,伸了个懒腰:“真好,感觉离答案越来越近了。”她看着窗外的大海,海风从窗户缝里吹进来,带着咸湿的气息,像在提醒她——这片海藏着太多秘密,而他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上午,两人又去了上次的礁石区。刚到海边,就看到之前遇到的渔民大爷在整理渔网。“小姑娘,小伙子,又来取样啊?”大爷笑着打招呼,“今天这海里的藻类好像又多了点,你们可得好好研究研究。”叶知澜笑着点头:“我们会的,谢谢您啊大爷。”

取样的时候,叶知澜发现今天的藻类比昨天更活跃,阳光照在上面,泛着淡淡的荧光。“活性好像更高了,”她把样本瓶举到阳光下,“说不定跟今天的天气有关,晴空万里,光照更足。”萧凡拿出检测仪,测了测光照强度:“7500lux,确实比昨天高,看来光照对它的影响真的很大。”

中午回到基地,刚吃完饭,就接到了物流的电话,说仪器已经到三亚机场,下午就能送到基地。叶知澜兴奋得跳了起来:“太好了!咱们下午就能开始实验了!”萧凡笑着帮她整理实验台:“先把实验方案再顺一遍,别到时候手忙脚乱。”

下午三点,两辆物流车停在基地门口,几个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把仪器搬下来。叶知澜和萧凡赶紧上前帮忙,看着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定量pcR仪被一一安装好,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仪器调试需要一个小时,”工作人员一边调试一边说,“调试好就能直接用了。”

叶知澜坐在仪器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生怕错过什么。萧凡则在一旁准备样本,把上午取的新鲜藻类倒进无菌培养皿里。“调试好了!”工作人员的声音传来,叶知澜立刻站起来,小心翼翼地将藻类样本放进流式细胞仪里。

屏幕上很快跳出了数据,叶知澜盯着屏幕,呼吸都放慢了:“活性指数92%,跟在海里时几乎一样!”萧凡凑过来,看着数据,脸上露出了笑容:“看来只要模拟出三亚海域的环境,藻类就能保持活性。”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两人轮流操作仪器,检测不同样本的活性和基因序列。叶知澜负责流式细胞仪,萧凡则操作荧光定量pcR仪,偶尔互相递个试剂,默契得不用多说一句话。“这个样本的基因序列有特殊性,”萧凡突然开口,指着屏幕上的图谱,“跟已知的藻类都不一样,可能是新的物种。”

叶知澜立刻凑过来,看着图谱:“真的!那咱们得赶紧做进一步检测,确认它的分类。”她拿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数据,“等咱们整理好数据,就能写初步的研究报告了,说不定还能发表论文呢!”

窗外的天渐渐黑了,基地的实验室里还亮着灯。叶知澜揉了揉发酸的肩膀,看着桌上摆满的样本和数据,心里满是成就感。萧凡递给她一杯热牛奶:“别太累了,明天还得继续呢。”叶知澜接过牛奶,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传到心里:“还好有你陪我,不然我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

萧凡坐在她身边,看着窗外的大海:“咱们本来就是搭档啊,不管是旅行还是研究,都要一起完成。”他顿了顿,又补充道,“等咱们把这藻类研究清楚,说不定还能在三亚建个长期观测点,到时候就能常来这儿了。”

叶知澜眼睛一亮:“好啊!到时候咱们就能一边研究,一边看海,多好。”她看着桌上的试管,里面的藻类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像一颗小小的星星——这颗从三亚海边带来的“星星”,不仅让她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更让她明白,有些生命力,只有在属于它的地方,才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夜色渐深,实验室里的仪器还在轻轻运转,海风从窗户里吹进来,带着大海的温柔,仿佛在守护着这两个为科学执着的年轻人,也守护着试管里那片小小的、却充满希望的绿色生命力。

喜欢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