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素的生长谜题(续)
晨光刚漫过实验室的窗台,叶之澜就攥着实验记录本冲进了门。培养箱的指示灯还亮着暖黄色的光,她几乎是跑着凑过去,手指在玻璃门上顿了两秒才敢拉开——里面的培养皿依旧是透明的,昨天精心调配的三种变量培养基里,连一丝红色的影子都没有。
萧凡拎着早餐走进来的时候,就看见她蹲在培养箱前,下巴抵着膝盖,盯着空无一物的培养基发呆。“先吃点东西,”他把热牛奶递过去,目光扫过培养皿,“变量组没反应很正常,我们昨天找到的共生线索,才是关键。”
叶之澜接过牛奶,指尖还带着凉意:“可桡足类和藻类的共生关系,到底是哪种?是藻类靠桡足类的体液活,还是需要桡足类分泌某种物质?要是我们提取的体液里没有这种物质怎么办?”她翻开记录本,昨天画的桡足类体表藻类示意图旁,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问号占满了。
两人匆匆吃完早餐,立刻投入到桡足类分离实验中。萧凡负责用显微操作仪挑取浮游生物样本里的桡足类,叶之澜则准备无菌生理盐水,要在不损伤藻类细胞的前提下,把附着在桡足类体表的红色藻类剥离开。显微镜下,桡足类半透明的身体在载玻片上缓慢蠕动,体表的红色藻类像细小的朱砂点,紧紧贴在它的腹节上。
“小心点,别弄破桡足类的体腔,”萧凡握着操作针的手稳如磐石,针尖轻轻拨开桡足类的附肢,“体液一旦污染,我们就没法区分是藻类需要的物质,还是细胞破裂后的杂质了。”
叶之澜屏住呼吸,用吸管在藻类附着处滴了一滴稀释后的生理盐水。盐水慢慢浸润开来,红色藻类却没像预想中那样脱落,反而像是长在了桡足类的体表上——她试着用针尖轻轻碰了碰,藻类细胞竟然跟着桡足类的蠕动一起晃动,连一丝要分离的迹象都没有。
“怎么会这样?”她皱着眉调大显微镜倍数,才发现藻类的细胞壁上,伸出了几根极细的透明丝状物,像锚钩一样扎进了桡足类的表皮里。“它们不是简单附着,是嵌进去了。”叶之澜的声音有点发涩,“要是强行分离,要么弄碎藻类,要么伤了桡足类,我们根本没法拿到完整的样本。”
萧凡的眉头也拧了起来。他换了个角度观察,那些透明丝状物不仅扎进表皮,还隐约和桡足类的体腔管连在一起,像是在源源不断地从桡足类体内吸收什么。“共生关系比我们想的复杂,”他放下操作针,“这不是简单的‘互相提供营养’,更像是藻类寄生在桡足类身上,却又没对它造成伤害——这种平衡太特殊了。”
两人试着换了三种分离方法:用低浓度的胰蛋白酶软化丝状物,结果桡足类先出现了体腔收缩;用低温冷冻让藻类休眠,丝状物反而扎得更紧;最后甚至尝试了模拟海水中的渗透压变化,可藻类像是焊在了桡足类身上,怎么都分不开。
“这样下去不行,”叶之澜把用过的载玻片放进废液缸,指尖沾了点生理盐水,“我们连纯的藻类样本都拿不到,更别说研究它需要什么营养了。要不……直接把活的桡足类放进培养基里?”
萧凡沉默了片刻。直接放入活的桡足类,确实能还原共生环境,但培养皿里的营养有限,桡足类存活不了多久,而且一旦它死亡,体腔里的细菌会立刻污染培养基,之前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只能试一次,”他从采样袋里挑了三只体表藻类最多的桡足类,“用最小的培养皿,只加5毫升我们昨天配的深海培养基,全程无菌操作,每小时观察一次。”
小心翼翼地把桡足类放入培养皿后,叶之澜把它放进了单独的恒温箱,温度调到了和海水一致的22c。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她几乎是守在恒温箱前,每隔十分钟就忍不住看一眼——桡足类在培养基里缓慢游动,体表的藻类还是原来的样子,既没增多,也没减少,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
中午十二点,恒温箱里的桡足类突然开始剧烈挣扎,体腔慢慢变得浑浊。叶之澜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赶紧把培养皿拿出来放在显微镜下——桡足类的表皮开始脱落,那些扎进体表的藻类丝状物也跟着断裂,红色的藻类细胞散落在培养基里,却依旧没有生长的迹象。
“它快不行了,”萧凡的声音有点低,“培养基里没有它需要的浮游植物,撑不了多久。”
叶之澜看着显微镜里逐渐停止蠕动的桡足类,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着。她明明已经找到了共生的关键,却卡在了“分离”这一步,连让藻类活下来都做不到。“难道我们之前的方向错了?”她忽然开口,“说不定藻类需要的不是桡足类的体液,而是桡足类吃的东西?”
这个想法让两人重新燃起了希望。他们立刻翻出昨天采的底泥样本,底泥里应该有桡足类的食物——比如硅藻、绿藻之类的浮游植物。可当他们把底泥样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却发现红浪下方的底泥里,除了一些细小的沙粒,几乎没有其他浮游植物,只有一种透明的、像凝胶一样的微生物,贴在沙粒表面缓慢移动。
“这是什么?”叶之澜调大倍数,那种微生物没有细胞结构,更像是一团无定形的原生质,表面还裹着一层极薄的膜。“从来没在近海底泥里见过这种东西,”萧凡拿出《海洋微生物图鉴》翻了半天,也没找到对应的条目,“它会不会和藻类、桡足类是‘三者共生’?桡足类靠它存活,藻类再靠桡足类?”
他们试着把这种凝胶状微生物加入含有桡足类的培养基里。奇怪的是,桡足类并没有吃它,反而主动避开了;而当他们把微生物的提取物滴进散有藻类细胞的培养基时,藻类细胞不仅没生长,反而开始出现细胞壁皱缩的迹象——像是在排斥这种物质。
“又错了。”叶之澜把实验记录本摔在桌上,纸页被风吹得哗哗响。从早上到现在,他们试了五种方法,浪费了十几份样本,却连一个有效的数据都没拿到。窗外的太阳渐渐西斜,实验室里的试剂瓶投下长长的影子,显得格外冷清。
萧凡捡起记录本,翻到昨天画的示意图那一页:“我们是不是把问题想太复杂了?藻类在海里能大量生长,说明它需要的条件在海里很常见,只是我们没找到而已。比如……光照?”
“光照我们试过了,和近海白天一样的时长。”叶之澜趴在桌上,声音闷闷的。
“那波长呢?”萧凡突然坐直身体,“我们用的是普通白光,但海里的光照波长会随着深度变化——红浪在海面下一米左右,那里的蓝光和绿光更多,红光几乎被过滤掉了。我们之前用的白光里有红光,会不会反而抑制了藻类生长?”
这个猜测让叶之澜猛地抬起头。他们之前只考虑了光照时长,却完全忽略了波长!她立刻找出实验室里的滤光片,挑选出能过滤红光、只保留蓝光和绿光的型号,装在培养箱的灯上。然后从刚才散有藻类细胞的培养基里,小心翼翼地吸取了几滴,滴进新的深海培养基里,放进了改装后的培养箱。
“现在只能等了,”萧凡看了眼墙上的钟,已经下午五点了,“就算波长对了,也得等十几个小时才能看到迹象。”
叶之澜点点头,却没像之前那样充满期待。连续一天的失败让她有点泄气,她坐在操作台前,看着培养箱里的培养基,忽然觉得自己像个无头苍蝇——明明离真相只有一步,却怎么都跨不过去。
“要不要去海边看看?”萧凡突然提议,“说不定晚上的红浪有不一样的变化。”
两人驱车来到银滩时,夕阳刚好落在海平面上,把海面染成了一片金红色。白天那片淡红色的红浪,此刻竟然变成了深紫色,在暮色里像一块浮动的绒布。叶之澜蹲在海边,用手掬起一捧海水,里面的红色藻类在夕阳下泛着微弱的荧光,比白天更亮了。
“你看,它们晚上会发光?”她惊讶地看着手心里的海水,那些细小的藻类细胞像星星一样闪烁着。
萧凡也凑过来,眉头却皱得更紧:“这种荧光通常是藻类在应激状态下才会产生的,可晚上的海水温度和氧气含量都很稳定,它们为什么会应激?”他突然想到了什么,拿出手机打开潮汐预报——今晚是大潮,海水的盐度会比平时低3‰。
“是盐度!”叶之澜一下子反应过来,“我们之前配培养基的时候,用的是平均海水盐度,可红浪区域的盐度会随着潮汐变化!晚上大潮时盐度低,藻类反而更活跃,甚至会发光!”
他们立刻采集了晚上的红浪海水,回到实验室后第一时间测量盐度——果然只有28‰,比他们之前用的31‰低了3个单位。叶之澜赶紧重新配制培养基,严格按照晚上海水的盐度、温度,甚至加入了刚才测得的微量蓝光,再把下午散落在培养基里的藻类细胞放进去。
做完这一切时,已经是深夜十一点了。培养箱的灯发出淡淡的蓝光,透过玻璃照在叶之澜脸上,她盯着里面的培养基,心里既期待又害怕——这已经是他们能想到的最后一个办法了,如果再失败,她真的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了。
“先回去睡会儿吧,”萧凡把她的帆布包递过来,“明天早上再来,现在在这里等也没用。”
叶之澜摇摇头,找了把椅子坐在培养箱旁边:“我等在这里,万一有变化,能第一时间记录。你先回去,明天早上带早餐过来就行。”
萧凡知道她的脾气,没再劝,只是把自己的外套披在她身上:“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别硬撑。”
实验室里只剩下培养箱运行的轻微声响,叶之澜趴在桌上,看着蓝光里的培养基,眼皮越来越重。迷迷糊糊间,她好像看见培养皿里泛起了淡淡的红色,那些红色的藻类细胞在缓慢地分裂、舒展,像一片小小的红海在玻璃皿里苏醒——可当她猛地睁开眼,培养皿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有蓝光在透明的液体里轻轻晃动。
天快亮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趴在桌上睡着了。梦里又回到了银滩,那片红浪突然变得很大,把她和萧凡都围在中间,无数红色的藻类细胞在海水中游动,桡足类在旁边穿梭,还有那种凝胶状的微生物贴在她的手背上,冰凉凉的——忽然,所有的生物都停了下来,齐刷刷地朝着她的方向,像是在传递什么信息,可她怎么都听不见。
“之澜,醒醒。”
萧凡的声音把她从梦里拉了出来。叶之澜揉了揉眼睛,第一反应就是看向培养箱——里面的培养皿里,终于出现了一丝淡淡的红色!她几乎是跳着冲过去,打开培养箱,小心翼翼地把培养皿拿出来,放在显微镜下。
视野里,那些红色的藻类细胞不仅活了下来,还长出了新的透明丝状物,只是没有附着的对象,在培养基里轻轻漂浮着。叶之澜的手开始发抖,她调整焦距,能清晰地看到细胞里的叶绿体在缓慢转动——这是藻类生长的迹象!
“它活了!”她激动地喊出声,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萧凡凑过来,在显微镜里看到那些红色的细胞时,紧绷了两天的嘴角终于弯了起来。
可没等他们高兴多久,叶之澜突然发现,那些新长出来的丝状物开始变得浑浊,藻类细胞的颜色也慢慢变浅。她赶紧看了眼培养箱的参数——盐度没问题,温度没问题,光照也没问题,可藻类却像是在慢慢失去活力。
“怎么回事?”她把培养皿放在检测仪下,屏幕上的数据让她的心沉了下去——培养基里的溶解氧含量正在快速下降,而藻类的呼吸速率,比正常的浮游藻类快了三倍。
“它消耗氧气的速度太快了,”萧凡的声音也凝重起来,“在海里,有桡足类和其他生物产生氧气,可在单独的培养基里,氧气很快就会耗尽——我们还是没找到它真正的生长条件。”
叶之澜看着显微镜里逐渐停止活动的藻类细胞,刚刚涌上来的喜悦像被冷水浇灭了。他们解决了波长和盐度的问题,却又遇到了氧气消耗的新难题——红海素的生长,就像一个连环锁,解开一个,又出现另一个,每一步都难如登天。
晨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培养皿上,那些红色的细胞渐渐失去了光泽,最后变成了淡淡的粉色,像一颗快要熄灭的火星。叶之澜握着载玻片的手,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她盯着那些沉寂的藻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下一个突破口,到底在哪里?
喜欢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