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耕耘问道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5章 土路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南境的风,带着一种被遗忘的金属气息,吹过荒犁谷的每一寸土地。

云栖拄着那根磨得光滑的旧竹杖,站在田埂上,目光落在远处一队新晋耕手的演练上。

然而,那场面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新来的年轻人不再像老一辈那样,将锄头扛在肩上,列队听令。

他们似乎急于证明自己的效率,收工时便将锄头随意地插在松软的田埂上,打算隔夜再取。

这本是无心之举,却引出了一桩奇事。

次日清晨,当第一个耕手打着哈欠去取锄头时,他愣住了。

他昨夜明明将锄头竖直插入土中,可现在,那锄柄却微微倾斜,坚硬的锄刃不偏不倚,正好对准了当日微弱的晨风吹来的方向。

他以为是自己记错了,可环顾四周,所有隔夜放置的锄头,竟都像有了生命一般,齐刷刷地调整了姿态。

有的刃口微抬,避开了脚下一块坚硬的石砾;有的则深埋几分,对准了那片看起来更为松软的土层。

“嘿,怪事!”老农们围了过来,满脸惊疑,交头接耳。

他们耕了一辈子地,从未见过这等景象。

一个总角孩童却不怕,指着那些锄头咯咯直笑:“锄头认路哩!它知道今天该从哪儿下嘴!”

童言无忌,却让云栖的心猛地一沉。

她缓缓蹲下身,无视周遭的议论,伸出枯瘦的手指,轻轻拂开一把锄头旁边的浮土。

在锄柄与泥土的交界处,她看到了一圈极浅、几乎难以辨认的拖痕,像是这沉重的铁器在夜深人静之时,靠着自己的力量,极其缓慢地旋转了微小的角度。

这不是什么灵器作祟。

云栖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尘封的画面——许多年前,在药堂那个闷热的夏夜,沈砚并没有睡。

他将一个普通的陶瓮半埋在后院的土里,里面盛着半瓮清水,只为观测水面最细微的涟漪。

他当时说,大地并非死物,它有呼吸,有脉搏,只是太过轻微,被世人忽略。

他称之为“土息”。

这锄头的异动,正是土息的证明。

大地在夜间的地脉微动,与高纯度铁器因昼夜温差产生的冷热胀缩发生了共振。

锄头,竟成了大地的听诊器。

而沈砚,早在多年前,就试图用一只陶瓮去倾听这片土地的心跳。

几乎就在同时,千里之外的北境,青梧正为一桩焦头烂额的急报而头痛。

她亲自赶赴三处新开垦的田地,那里的景象与南境的祥和截然相反。

数十把崭新的锄头接连崩刃,断裂的铁口像是被巨力硬生生啃掉了一块。

“师父,您看,又是这样!”一名年轻的弟子指着一把断锄,语气里满是愤懑与不解,“都是上好的高碳铁,比老师傅们用的旧货硬上三倍,怎么反而如此不禁使?”

青梧没有回答,她拾起一片断刃,入手冰凉。

她发现,每一把崩刃的锄头,刃面上都布满了细碎而密集的划痕,像是整个夜晚都在不知疲倦地与地下的石砾反复摩擦。

她很快便明白了症结所在。

这些年轻的耕者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锋利的破土能力,擅自改用了高碳铁来铸造新锄。

他们却不知道,这种材质对地气的感应远比传统铸铁更为敏锐。

它吸纳地气过盛,与田地间的灵性产生了过于激烈的共振。

南境锄头的“夜耕自调”,到了北境这更加坚硬的土地上,便演变成了自毁式的疯狂。

“必须立刻停用所有高碳铁农具!”一名管事断然道。

弟子却在此刻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可是师父,他们也承认,在崩刃之前,用这种锄头翻地确实更省力,也翻得更顺。速度比老法子快了近一成。”

一成。

在与天时赛跑的农耕中,这一成或许就意味着一季的收成。

青梧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她看着那些跃跃欲试、不甘于陈规的年轻面孔,又看了看手中那片冰冷的断刃。

良久,她才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与了悟:“不是锄疯了,是我们忘了,它也要喘气。”

当夜,云栖做了一个梦。

梦里没有声音,没有光,只有一片无垠的盲壤。

沈砚就站在那片盲壤的深处,背对着她。

他手中空无一物,只是微微抬起脚,用足尖,不轻不重地在黝黑的地表上点了三下。

云栖猛然惊醒。

窗外,连绵的细雨还未停歇。

但她立刻察觉到了不对。

那檐下的雨滴落在院中泥土上的声音,节奏变了。

往日里,那声音稳定而规律,是她听了半辈子的《守苗调》的七拍节奏。

而此刻,那滴答声却变成了九重顿挫,一声比一声沉,一声比一声急,仿佛不再是雨水滴落,而是一柄无形的巨犁,正在奋力破开沉睡千年的焦土层。

她心头剧震,顾不得披上外衣,拄着竹杖便推门而出。

院外的景象让她瞬间屏住了呼吸。

那九十九片被新晋耕手留在田中的新锄,此刻竟如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齐齐微颤。

每一片锄刃上,夜雨凝结的露珠都汇成了一条晶莹的细线,而这九十九条细线,竟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田中同一个方位,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地下某处。

云栖明白了。

这不是命令,也不是什么玄妙的法术。

这是沈砚留给她的,最后的“示向”。

他在用整个大地的苏醒提醒她——地脉已经醒来,需要有人能听懂它的呼吸,而不是强行驱使它。

第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云栖便走到了田头。

面对众人疑惑的目光,她不发一言,只是用手中的旧竹竿,在湿润的泥地上划出了九道深深浅浅的弧线。

那九道弧线间距不等,深浅也毫无规律,看起来就像是孩童随意的涂鸦。

一个胆大的孩子好奇地拿起自己的小锄头,有模有样地照着那最浅的一道弧线划了下去。

只一下,他便“呀”地叫出声来。

众人围过去一看,才发现那道浅沟里渗出的泥土,竟比旁边深沟里的还要湿润。

孩子们来了兴趣,七手八脚地将九道弧线都挖开寸许,奇迹发生了——每一道沟中的土质湿度都截然不同,那九道看似杂乱的弧线,竟精准地暗合了地下隐秘的水流走向!

消息不胫而走,连远在北境的青梧都收到了传信,星夜兼程地赶了过来。

当她看到那九道已经略被雨水冲刷的划痕时,整个人都呆住了。

这与古籍中记载的,早已失传的“九曲引气犁纹”何其神似!

但古法刻板,而眼前这九道痕迹,却充满了随地势而变的灵动与智慧。

“这是谁教你的?”青梧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云栖只是笑了笑,指了指脚下的土地:“土教的。”

青梧当机立断。

她没有废止高碳铁锄,而是在北境三十六处新垦地同时设下了“静锄夜”。

所有新锄在收工后必须插入田中,连续三日,不许任何人触碰,任其自行调整。

第四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田野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九十七片经历过“静锄夜”的高碳铁锄,无一崩刃。

它们的刃口凝结着弧形的露珠,方向各异,却都完美地避开了地下的石块,对准了最易破开的土脉。

更有甚者,好几把锄头的木柄竟微微发生了弯曲,形成了一个极其自然的弧度,与那些被老农们用双手和汗水打磨了一辈子的旧锄头惊人地相似。

一个轮耕的少年小心翼翼地握住其中一把,随即发出一声惊喜的赞叹:“它……它自己长出了手感!”

青梧走上前,用指腹轻轻抚过那冰凉而温顺的锄刃,低声自语,像是在对锄头说,又像是在对所有人说:“不是它变了,是我们终于学会,让它做自己。”

七日之后,奇迹再次上演。

南境荒犁谷,一个双目失明的孩童,仅仅凭借着握住锄柄时感受到的微弱震动,便准确地辨别出了一处地下暗泉的所在。

众人欢呼着引水成功,要为这孩子,为云栖,为这神奇的锄头刻碑记功。

在一片喧闹中,云栖却悄然走到新开的水渠源头,将半片早已准备好的旧陶片,深深埋入了渠底的淤泥中。

那是当年沈砚用来观测“土息”的陶瓮残片,上面那个刀刻的“耕”字,早已被岁月磨蚀得模糊难辨。

当夜,新渠引来的第一滴泉水,从竹管中滴落,清脆地击打在渠底那块被陶片覆盖的石头上。

那一声“叮”,穿透夜雨,清越悠扬,竟与那古老的《守苗调》终章的最后一个尾音,完全重合。

工具不再模仿人挥舞的姿态,人,开始学习工具沉默的智慧。

连日来的奔波与心神消耗,加上那夜浸骨的寒雨,终究还是掏空了老人本就所剩不多的元气。

那股自荒犁谷深处唤醒万物的力量,似乎也带走了她身体里最后一丝暖意。

云栖站在新渠旁,听着那和谐的水声,忍不住将竹杖抱得更紧了些,一阵不易察觉的战栗,从骨缝深处悄然渗出。

喜欢耕耘问道路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耕耘问道路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