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17章 哀皇帝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兴宁三年(公元365年,乙丑年)

开春正月庚申这天,皇后王氏去世了。

刘卫辰又又又背叛代国,代王什翼犍直接东渡黄河,把他打跑了。要说这什翼犍是真宽厚,郎中令许谦偷了两匹绢,他知道了还帮忙瞒着,跟左长史燕凤说:\"我实在不忍心直面许谦的脸,你千万别往外说。要是他羞愧自杀,那我不成了为点小钱害死人才的混蛋了吗?\"之前打西部叛军时,他被流箭射中眼睛,后来抓到射箭的人,手下都想把那人剁成肉酱,他却说:\"人家也是各为其主罢了,有啥罪啊!\"直接给放了。

大司马桓温把办公地点挪到姑孰。二月乙未,安排他弟弟右将军桓豁监管荆州、扬州的义城、雍州的京兆等军区,兼任荆州刺史;又给江州刺史桓冲加了监管江州及荆、豫八郡军事的活儿,都授予了尚方宝剑的权力。

司徒司马昱听说陈佑放弃了洛阳,赶紧跟大司马桓温在洌洲开了个会,合计着要出兵征讨。结果丙申那天,皇帝在西堂驾崩了,这事儿也就黄了。皇帝没儿子,丁酉日,皇太后下诏书让琅邪王司马奕继位。大臣们都去琅邪王府迎接,当天就登基了,全国大赦,普天同庆。

前秦也搞了大赦,年号改成建元。

燕国的太宰慕容恪和吴王慕容垂一起攻打洛阳。慕容恪跟将领们说:\"你们平时总抱怨我不主动进攻,现在洛阳城看着高但兵力弱,容易拿下,别再怂得偷懒了!\"于是就开打。三月,真打下来了,活捉了扬武将军沈劲。沈劲被抓了还一脸淡定,慕容恪本来想放了他,中军将军慕舆虔却说:\"这哥们儿虽然是个人才,但看他那心气儿,肯定不会归顺我们,现在放了他,以后绝对是大麻烦。\"最后还是把他杀了。

慕容恪一路打到崤山、渑池,关中地区吓得不轻,前秦王苻坚亲自带兵驻守陕城防备。

燕国任命左中郎将慕容筑为洛州刺史,镇守金墉;吴王慕容垂为都督荆、扬、洛等十个州的军事,还兼任征南大将军、荆州牧,给了一万兵力,驻守鲁阳。

太宰慕容恪回到邺城,跟手下说:\"我之前平定广固时,没能救下辟闾蔚;现在拿下洛阳,又让沈劲被杀。虽然都不是我本意,但身为元帅,真对不住天下人啊。\"朝廷为了表彰沈劲的忠诚,追赠他为东阳太守。

司马光说:沈劲这儿子真是没白养!以父亲的恶行为耻,用生命洗刷污名,把凶逆家族变成了忠义门第。《易经》说\"纠正父亲的过错,会得到赞誉\",《蔡仲之命》说\"你要掩盖前人的过失,做到忠孝\",说的就是这事儿吧!

太宰慕容恪带兵从不靠威严压人,全凭恩信。管理士兵抓大放小,不搞苛政,让大家都能安心。平时军营里看着挺宽松,好像谁都能欺负一下;但警备其实严得很,敌人根本靠近不了,所以从没打过败仗。

壬申那天,把哀帝和静皇后埋在了安平陵。

夏天四月壬午,燕国太尉武平匡公封弈去世。任命司空阳鹜为太尉,侍中、光禄大夫皇甫真为司空,兼任中书监。阳鹜伺候过四朝皇帝,年纪大威望高,连太宰慕容恪都得给他行礼。但他还特谦虚谨慎,比年轻时还低调,管教子孙也严,就算家里出了一堆大官,也没人敢违反他的规矩。

六月戊子,益州刺史建城襄公周抚去世。他在益州待了三十多年,威望和恩惠都没得说。朝廷下诏让他儿子犍为太守周楚接班。

秋天七月己酉,把会稽王司马昱又改封回琅邪王。

壬子,立妃子庾氏为皇后。这位皇后是庾冰的女儿。

甲申,立琅邪王司马昱的儿子司马昌明为会稽王;司马昱坚决推辞,还自称会稽王。

匈奴右贤王曹毂、左贤王刘卫辰都背叛了前秦。曹毂带着两万多人攻打杏城,前秦王苻坚亲自带兵征讨,让卫大将军李威、左仆射王猛辅佐太子苻宏留守长安。八月,苻坚打败曹毂,斩杀了他弟弟曹活,曹毂请求投降,苻坚把他部落里六千多户豪杰迁到了长安。建节将军邓羌征讨刘卫辰,在木根山把他活捉了。

九月,苻坚到朔方地区,安抚各个胡人部落。冬天十月,征北将军、淮南公苻幼带着杏城的兵趁虚偷袭长安,被李威击杀。

鲜卑秃发椎斤去世,享年一百一十岁,儿子秃发思复鞬接替统领部众。秃发椎斤是秃发树机能堂弟秃发务丸的孙子。

梁州刺史司马勋,治理手段那叫一个残暴,治中、别驾和州里的豪门大族,说话稍微不合他心意,当场就砍头示众,有时还亲自射箭杀人。他一直想霸占蜀地,就怕周抚,不敢动手。周抚一死,他立马起兵反叛。别驾雍端、西戎司马隗粹苦苦劝谏,全被他杀了,还自称梁、益二州牧、成都王。十一月,司马勋带兵进了剑阁,攻打涪城,西夷校尉毋丘暐吓得弃城跑路。乙卯那天,把益州刺史周楚围困在成都。大司马桓温上表推荐鹰扬将军江夏相义阳人朱序为征讨都护,去救援成都。

前秦王苻坚回到长安,让李威代理太尉,加授侍中。封曹毂为雁门公,刘卫辰为夏阳公,让他们各自统领自己的部落。

十二月戊戌,任命尚书王彪之为仆射。

【内核解读】

兴宁三年(公元365年)的历史记载,像一幅动荡时代的缩影,展现了政权更迭、军事交锋与人物性格交织的复杂图景,其中不少细节值得从现代视角解读:

君主与权力:宽厚与权术的博弈

代王什翼犍的“宽厚”极具现代管理启示。面对下属盗窃,他选择隐瞒而非追责,担心“以财杀士”;饶恕射伤自己的敌兵,认为“各为其主”——这种对人性的体谅,打破了传统权力中的“报复逻辑”,更接近现代组织管理中“容错文化”的雏形。但这种宽厚也需放在特定语境中看:在部落联盟式的政权中,维系人心往往比严苛惩罚更重要,什翼犍的选择本质上是巩固统治的智慧。

反观前秦苻坚,其处理叛乱的手段则体现了“恩威并施”的帝王术。击败曹毂后接纳投降、迁徙其部族,活捉刘卫辰却仍让其统领部落,既用军事优势震慑对手,又以怀柔手段安抚胡人部落,这种对边疆民族的治理思路,与后世“羁縻政策”一脉相承,展现了多民族政权整合的早期实践。

军事与伦理:忠诚的代价与困境

燕国攻洛阳的战役,集中暴露了乱世中“忠诚”的悲剧性。沈劲被俘后“神气自若”,其忠义连敌方主帅慕容恪都想赦免,但最终因“终不为人用”被杀。这一结局戳中了乱世的残酷逻辑:道德价值需让位于现实利益,个体的忠义在政权博弈中往往成为牺牲品。而慕容恪事后的自责——“身为元帅,实有愧于四海”,则体现了即使在战争中,人性的底线与道德自觉仍未完全泯灭。

慕容恪的治军理念也颇具现代性:“不事威严,专用恩信”,看似宽松却“警备严密”,这种“宽严相济”的管理模式,与现代军队“人性化管理+标准化执行”的理念不谋而合,也解释了为何他能“未尝负败”。

政权更迭与制度脆弱性

东晋哀帝无嗣而崩,琅邪王奕当天继位,凸显了古代皇权传承的“应急性”。这种依赖“诏命”与“宗法”的权力交接,虽能快速稳定局面,却缺乏制度性保障,为后续权臣干政埋下隐患(后来桓温废黜司马奕便是例证)。相比之下,前秦“改元建元”“太子监国”的操作,则显示出更成熟的权力过渡机制,这也为苻坚后续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地方治理:两种极端的警示

益州周抚“三十余年,甚有威惠”与梁州司马勋“为政酷暴”形成鲜明对比。周抚的成功印证了“长期主义”在地方治理中的价值——稳定的治理者能积累威望、形成治理惯性;而司马勋的残暴则暴露了“权力不受约束”的恶果:因私怨随意杀戮官员,最终激化矛盾导致叛乱。这种对比在今天仍有启示:地方治理的核心,在于平衡权力监督与治理连续性。

民族关系:冲突与融合的永恒主题

匈奴曹毂、刘卫辰叛秦,鲜卑秃发椎斤去世,反映了十六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常态:既有冲突与背叛,也有传承与融合。苻坚“巡抚诸胡”“迁徙豪杰”的举措,本质上是通过军事威慑与文化吸纳巩固统治,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成为后世处理多民族关系的重要参考。而秃发氏的传承(从树机能到椎斤再到思复鞬),则暗示了少数民族政权在动荡中维系自身认同的努力。

总体来看,这一年的历史更像一面镜子:君主的性格影响政权风格,军事伦理折射时代底色,制度缺陷埋下动荡伏笔,而民族与地方的治理难题,则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其中的智慧与教训,至今仍能引发对权力、人性与社会治理的深层思考。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