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33章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晋纪二十六,从公元376年(丙子年)到公元382年(壬午年),共七年。

太元元年(公元376年,丙子年)

春天,正月初一,皇上举行成人礼,皇太后下诏书把权力还给皇上,自己改称崇德太后。初三,全国大赦,改年号。初五,皇上开始亲自主持朝政。任命会稽内史郗愔为镇军大将军,总管浙江东部五个郡的军事;徐州刺史桓冲为车骑将军,总管豫、江两州六个郡的军事,从京口挪到姑孰办公。谢安想让王蕴当地方大佬,所以先把桓冲的徐州刺史给免了。十四日,给谢安加官中书监、录尚书事。

二月二十日,秦王苻坚下诏书说:\"我听说当王的找贤才时累得够呛,找到后就能轻松躺平,这话也太对了!以前有丞相(指王猛)在,总觉得当帝王挺容易。自从丞相去世,我头发胡子都愁白了,每次想到他,就忍不住心酸痛哭。现在天下没了丞相,有的政策教化都快废了,派侍臣们下去巡访郡县,看看老百姓过得难不难。\"

三月,秦军进攻南乡,拿下了,山蛮三万户投降了秦国。

夏天五月十五日,全国大赦。

当初,张天锡杀张邕的时候,刘肃和安定人梁景都立了功,这俩人从此得宠,被赐姓张,当成亲儿子对待,还让他们参与政事。张天锡整天喝酒泡妞,不管正事,废了世子张大怀,改立宠妾焦氏的儿子张大豫,封焦氏为左夫人,大家心里都气炸了。堂弟从事中郎张宪抬着棺材死谏,他根本不听。秦王苻坚下诏书说:\"张天锡虽然表面归顺称臣,其实没安好心,派武卫将军苟苌、左将军毛盛、中书令梁熙、步兵校尉姚苌等人带兵到西河,尚书郎阎负、梁殊带着诏书去招他入朝,如果敢抗命,就直接开打。\"当时秦军有十三万步兵骑兵,军司段铿对周虓说:\"这么多人马,谁能挡得住!\"周虓说:\"从戎狄以来,从没见过这么猛的。\"苻坚又命秦州刺史苟池、河州刺史李辩、凉州刺史王统带三州兵马给苟苌当后援。

秋天七月,阎负、梁殊到了姑臧。张天锡召集手下开会,说:\"现在要是入朝,肯定回不来;要是不答应,秦军必来,咋办?\"禁中录事席仂说:\"用爱子当人质,送重礼,让他们退兵,再慢慢想办法,这才是能屈能伸的招。\"大伙儿都怒了:\"我们家世代效忠晋朝,忠义天下闻名。现在投降贼窝,祖宗都跟着丢人,没比这更恶心的了!再说河西地势险要,百年都没啥事,要是把境内精兵都派出去,西边联合西域,北边勾搭匈奴,一起抵抗,还不知道谁赢呢!\"张天锡撸起袖子大喊:\"老子决定了,谁说投降就砍谁!\"派人对阎负、梁殊说:\"你们想活着回去,还是死着回去?\"梁殊等人硬气不屈,张天锡火了,把他俩绑在军门,让士兵射箭,还说:\"射不中的,就是跟我不同心!\"他老妈严氏哭着说:\"秦主从一州之地起家,横扫天下,东边收拾了鲜卑,南边拿下巴蜀,军队所到之处根本停不下来,没人能挡。你要是投降,还能多活几年。现在就凭这么个小地方,跟大国叫板,还杀人家使者,离死不远了!\"张天锡派龙骧将军马建带两万兵抵抗秦军。

秦人听说张天锡杀了阎负、梁殊,八月,梁熙、姚苌、王统、李辩从清石津渡河,在河会城攻打凉国骁烈将军梁济,梁济投降。十七日,苟苌从石城津渡河,和梁熙等人合兵攻打缠缩城,打下来了。马建吓尿了,从杨非退守清塞。张天锡又派征东将军掌据带三万兵驻守洪池,自己带剩下的五万兵驻守金昌城。安西将军敦煌人宋皓对张天锡说:\"我白天看人情,晚上观天象,秦军根本打不过,不如投降吧。\"张天锡怒了,把宋皓贬为宣威护军。广武太守辛章说:\"马建是当兵出身,肯定不会为国家卖命。\"苟苌派姚苌带三千甲士当先锋。二十三日,马建带一万人投降,剩下的兵都跑光了。二十四日,苟苌和掌据在洪池开打,掌据兵败,马被乱兵杀了,手下董儒给他一匹马,掌据说:\"我三次统领诸军,两次持节钺,八次带领禁军,十次总管外兵,受的宠信够多了。现在困在这儿,这就是我的死地,还跑啥!\"于是在帐中摘下头盔,向西磕头,自刎而死。秦军杀了军司席仂。二十六日,秦军进入清塞,张天锡派司兵赵充哲带兵抵抗。秦军和赵充哲在赤岸大战,把他们揍惨了,俘虏斩杀三万八千人,赵充哲战死。张天锡出城亲自交战,城里又叛变了。张天锡带几千骑兵逃回姑臧。二十七日,秦军到姑臧,张天锡乘着白车白马,反绑双手,带着棺材,到军门投降。苟苌解开绳子,烧了棺材,把他送回长安。凉州各郡县都投降了秦国。

九月,秦王苻坚任命梁熙为凉州刺史,驻守姑臧。把七千多户豪门大户迁到关中,其余的人照旧生活。封张天锡为归义侯,任命为北部尚书。当初,秦军出兵时,先在长安给张天锡盖了房子,他到了就住进去。任命张天锡的晋兴太守陇西人彭和正为黄门侍郎,治中从事武兴人苏膺、敦煌太守张烈为尚书郎,西平太守金城人赵凝为金城太守,高昌人杨干为高昌太守;其他人都按才能提拔任用。

梁熙清廉节俭,爱护百姓,河右地区安定下来,任命张天锡的武威太守敦煌人索泮为别驾,宋皓为主簿。西平人郭护起兵攻打秦国,梁熙任命宋皓为折冲将军,平定了叛乱。

桓冲听说秦军攻打凉州,派兖州刺史朱序、江州刺史桓石秀和荆州督护桓罴带兵在沔、汉一带游击,声援凉州;又派豫州刺史桓伊带兵到寿阳,淮南太守刘波乘船在淮、泗一带活动,想骚扰秦国来救凉州。听说凉州完蛋了,就都收兵了。

【内核解读】

这段聚焦公元376年的史料,恰似一幅浓缩的十六国末期政治军事图景,东晋的权力洗牌、前秦的霸业扩张与前凉的轰然崩塌三线交织,藏着乱世中政权兴衰与个体抉择的深层逻辑。

东晋:门阀制衡下的“权力软着陆”

孝武帝亲政与谢安的崛起,勾勒出东晋门阀政治的典型生态。崇德太后归政标志着皇权从后宫重回前台,但这份“亲政”更像是门阀集团默许的结果——谢安通过调整桓冲职权、提拔王蕴等操作,本质是在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谯国桓氏等大族间维系平衡。桓冲从京口移镇姑孰的调动,既削弱了其对京畿的直接影响,又保留了其长江中游的军事权重,避免了门阀火并;谢安加官中书监、录尚书事,则确认了其“政由安出”的核心地位。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权力调整,展现了东晋门阀政治的成熟韧性,但也暴露了其致命短板:当政者的精力多消耗于内部制衡,面对前秦的军事高压,只能采取“游击声援”的消极策略,最终在凉州覆灭时草草收兵,凸显了政权的被动性。

前秦:贤臣背影里的霸业双刃剑

苻坚对王猛的追思,堪称这段史料中最具情感张力的细节,也点破了前秦霸业的核心密码——“得贤臣则易,失贤臣则难”。王猛执政时,前秦实现了“政化修明”的治理高峰;其去世后,苻坚虽仍能集结十三万大军发动灭凉之战,却已显露出“政化颇废”的隐忧。不过,灭凉一役中,前秦展现了成熟的军事动员与战略布局能力:苟苌、姚苌等将领的协同作战,苟池、李辩等的后援配合,形成了对前凉的压倒性优势;而战后梁熙“清廉节俭,爱护百姓”的治理,以及对彭和正、宋皓等凉州人才的提拔任用,则体现了前秦“以战促统、以治稳疆”的治理智慧。但苻坚的“仁厚”也暗藏风险——对张天锡“预先筑宅、封侯任官”的优待,虽能安抚降者,却也可能埋下降将离心的隐患,为后来的政权动荡埋下伏笔。

前凉:昏君误国的典型样本

张天锡的败亡,是“人亡政息”的鲜活注脚。前凉本有“河西天险”的地理优势,却毁于统治者的昏庸与刚愎。他宠信近臣、废长立幼、沉湎酒色,早已耗尽内部人心——张宪抬棺死谏被拒,标志着忠臣群体的绝望;辛章预判“马建必不为国卖命”,印证了军心的涣散。面对前秦的招降,他本可采纳席仂“质子送礼、徐图后计”的务实策略,却被“忠义虚名”裹挟,选择杀使者、硬对抗,彻底堵死了转圜余地。其母严氏的哭谏精准预言了结局:前秦已“横扫天下,所向无敌”,仅凭凉州一隅之力,根本无法抗衡;而杀使者的举动,更是将“失道寡助”的处境推向极致。从马建临阵投降,到掌据力战自刎,再到赤岸之战三万八千人覆灭,前凉的溃败并非偶然,而是内部腐朽与领导者决策失误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历史启示:乱世生存的三重法则

这段历史藏着政权存续的底层逻辑:其一,内部团结优先于外部强硬。前凉的覆灭与前秦的强盛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人心涣散却硬扛强敌,后者上下协同且恩威并施,印证了“堡垒先从内部攻破”的真理。其二,贤臣与制度缺一不可。苻坚因王猛去世而“愁白须发”,暴露了前秦霸业对个人的过度依赖;而东晋虽有谢安这样的贤臣,却受制于门阀制度,难以形成集中力量,二者共同说明:稳定的政权需要“贤臣操盘”与“制度兜底”的双重保障。其三,理性决策胜过情绪宣泄。张天锡被“忠义”绑架的情绪化决策,与谢安“平衡门阀”、苻坚“恩威并施”的理性布局形成反差,揭示了乱世中“识时务者存,逞匹夫勇者亡”的生存法则。

公元376年的这场风云,不仅是前秦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步,更像是淝水之战前的“预演”——前秦的强盛中藏着隐患,东晋的隐忍里透着韧性,而前凉的覆灭,则为所有乱世政权敲响了“政随人转,命系心齐”的警钟。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