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很平凡的一生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19章 人员的分配(下)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赵新兰的马车消失在官道尽头时,大同府的晨雾正顺着城墙的垛口缓缓流淌。李星群站在城楼的箭窗旁,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冰冷的砖石,直到那串车辙被往来的马蹄踏平,才转身走下盘旋的石阶。

他原以为,五台县的经验足以应付大同府的局面。毕竟在五台县,他曾用三个月的时间厘清户籍,用半年的功夫让新法落地,那些曾对官府充满抵触的百姓,后来会主动带着自家种的蔬菜送到衙门口。可到了大同府才发现,这里的水远比想象中深。

韩严法抱着卷宗闯进书房时,案上的茶盏还冒着热气。“大人,这是今早卯时到辰时的案子。” 他将卷宗往桌上一放,纸页散开的瞬间,露出底下密密麻麻的朱批,“斗殴十七起,盗窃九起,还有两拨人因为抢河滩的荒地动了农具,伤了三个。照大启的律法,枷号、杖责、流放…… 光是这些案子,监牢今天就得塞得满满当当。”

田维跟在后面进来,手里攥着一串铜钥匙,链条撞击的声音格外刺耳。“属下刚去查了监牢,现存的枷具只有四十六副,而且……”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抓来的人里,有七成不知道‘偷盗者杖三十’是大启的律法,他们说在东齐时,偷点杂粮根本不算罪过。”

李星群端起茶盏的手停在半空,热气模糊了他的眉眼。推广律法?可连让百姓知道 “什么不能做” 都成了难题。他放下茶盏,茶沫在水面晃出细碎的涟漪:“先不按律判了。”

话音未落,户曹的李助掀着帘子冲进来,怀里的账册边角都磨得起了毛。“大人,府库粮仓的账簿对不上了!” 他把账册摊开,指尖点着最末一行数字,“账面存粮三百石,实际盘点下来只有一百二十一石,而且多半是陈米,有霉味了。去太原府调粮的信发了三天,那边回话说,运粮的铁轨在忻州地界被扒了两次,枕木都被人扛走当柴烧了。”

“扒铁轨?” 李星群猛地站起身,椅腿在青砖地上划出刺耳的声响,“让李安带五十人去,沿着铁轨扎营,每十里设一个哨棚,白天见人就盘查,夜里举火把巡逻。告诉他们,遇着敢动铁轨的,不用请示,直接按盗匪论处。”

他走到窗边,望着院外光秃秃的槐树,忽然想起五台县那片总是绿油油的菜田。“还有,让人备马,去趟萧洪基的驻地。就说我们用铁器换粮食,铁锅、镰刀都行,按市价折算,绝不亏了他。”

“萧洪基刚稳住局面,怕是……” 李助的话被院外的喧哗声劈成了两半。

“李大人!五台县的人到了!” 李安的嗓门裹着风闯进来,带着一股子熟悉的热乎气。

“没误事,来得正好。” 他转身往书房走,“都进来吧。”

众人鱼贯而入,有的拉过条凳坐下,有的干脆蹲在地上,鞋底板带进来的泥点在青砖上洇出小小的印记。李星群看着这些熟悉的面孔,忽然觉得,大同府这盘乱棋,或许没那么难下。

他拿起案上的笔,在纸上重重画了个圈:“先说眼下最急的事。”

李星群拿起案上的笔,在纸上重重画了个圈,开口说道:“现在最棘手的是百姓不懂法律的事情。大同府被齐国占据多年,很多百姓连字都不认识,现在给他们讲法律,无疑于对牛弹琴。往往执法的途中就会产生冲突,加上城里部分有心人的推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他话音刚落,韩严法便率先站了出来,语气坚定:“大人,依属下看,可以效仿当初子产铸造刑鼎的事情,把我们大启的刑法条文刻在显眼的器物上,立在城中心的广场上,让所有人都能看到,这样或许能让他们对法律有个初步的认知。”

“韩推官这话不妥。” 李助当即摇了摇头表示反对,“这些百姓大多不识字,就算把法律条文刻得再清楚,他们也看不懂,造出来了也没有任何意义,不过是白费功夫罢了。”

一旁的汪辉祖捋了捋胡须,缓缓开口:“我认为可以效仿当初汉高祖刘邦约法三章的事情,先定下几条最简单、最基础的法律,让百姓容易理解和遵守,后面再慢慢增加条款,逐步完善,这样或许更容易被接受。”

韩严法一听,立刻反驳:“这样怎么行呢?法律本就是用来约束众人行为的,若是只定几条简单的,不用完整的法律去约束这些人,岂不是要翻天了?到时候局面恐怕会更加难以控制。”

李助却笑了起来,眼神里带着几分了然:“我懂汪老师爷的意思了。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我们就是要让大同府暂时陷入接近无序的状态,让这里的百姓亲身体验到没有完善法律约束的混乱,这样他们才会愿意尝试接受新的法律。”

李星群闻言点了点头,又有些迟疑地问道:“这就是拆屋效应是吗?先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再提出较小的要求,让人更容易接受。可是这样做,会不会让大同府更加乱上添乱?”

汪辉祖胸有成竹地说:“所以我们要有一个起码的保证。约法三章肯定是不能治理一个地方的,但保证最基本的秩序还是足够的。我们还可以把愿意守法的人和不愿意守法的人分开,在城里划定一个区域,愿意守法的人就到那里生活,严格执行我们的法律;不愿意守法的人就在外面。一个月统计一次情况,慢慢将法律条款增加后,再推行到不愿意守法的人那里,最后实现所有人都遵守法律。”

李星群依旧有些担忧,问道:“这样分区域推行,会不会拖延太久?大同府的情况可经不起长时间的折腾。”

汪辉祖自信地说:“大人放心,最多不过两个月,就能建立起基础的秩序,半年的时间应该就能统一法律,让百姓都适应。”

李星群低头沉思片刻,缓缓说道:“这个办法听起来可行,可以一试,不过我还需要再仔细考虑一下其中的细节,确保不会出太大的纰漏。”

送走李助等人时,日头已斜斜挂在西城墙。李星群踩着满地碎金似的阳光穿过回廊,推开内堂那扇雕花木门,昭姬正临窗翻看着一卷泛黄的书册,发间的银簪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

“还在看这些?” 他走过去,顺手替她合上窗扇,挡住猎猎的风,“外面商量的事情,我大概跟你说说?”

昭姬放下书册,指尖在书页边缘轻轻划过:“洗耳恭听。”

李星群将众人关于推行律法的争论简略复述一遍,末了叹道:“其实你若在外面商量,或许能想得更周全些。”

昭姬却摇了摇头,鬓边的碎发随着动作轻轻晃动:“现在我们势力越来越大,除了台面上的人,总得有暗线。李助他们是从五台县就跟着你的老人,信得过,可我不想让太多人知道我的存在。” 她抬眸看向李星群,眼底闪过一丝狡黠,“何况,当初若不是某人提了些‘新奇想法’,朝廷也不会搞出锦衣卫,我如今自然更不能露面了。”

李星群闻言苦笑 —— 能提出跨时代东西的,整个大启恐怕只有自己。他摆摆手跳过这个话题:“不说这个了。你有什么要补充的?毕竟在场那么多人,没谁比你更了解契丹人。”

昭姬端正坐姿,神色渐渐凝重:“你们想打破旧秩序,让百姓期待新秩序,这思路没错。但这种混乱就像养蛊,万一冒出个能凝聚人心的势力,你们手里的兵够应付吗?”

“当然够。” 李星群语气笃定,指尖叩着桌面,“我在五台县练的五千重骑兵,全是从五台县带出来的子弟兵,虽说折损过些,如今早补回来了,对付些乌合之众绰绰有余。”

昭姬却没被他的自信打动,轻轻摇头:“就算骑兵里没有契丹人,可城里的契丹人若抱成团,人数少说也有几万。他们世代在此生活,熟悉街巷地势,真要拼起来,你的骑兵在巷战里施展不开,损失怕是小不了。”

李星群的指尖顿在半空,沉默片刻才低声道:“损失…… 或许会大些。”

“所以绝不能让他们抱团。” 昭姬的声音陡然转冷,“必须提前引导,打散他们可能凝聚的势力。”

“可具体该怎么做?” 李星群皱起眉,他擅长正面调度,这类暗中拆解的手段向来不拿手。

昭姬忽然捂嘴轻笑,眼尾弯成好看的月牙:“嘻嘻,靠你肯定不成。城里百姓的情绪煽动,交给我来;至于联络那些契丹贵族,分化他们的心思……” 她故意拖长语调,目光瞟向窗外,“就得拜托你的夫人了。”

李星群脸上一热,尴尬地挠了挠头:“到头来,还是得靠你们。”

“加油呀。” 昭姬笑得更欢了,指尖轻点他的胳膊,“我还想做你的陈平呢。这些暗里的操作就别跟外面说,你出去只说同意汪先生的法子就行。”

开封城的暮色带着皇城特有的庄重,宫灯次第亮起,将紫宸殿的飞檐镀上一层暖黄。赵受益站在殿门口的白玉阶上,手里摩挲着一枚通透的玉佩 —— 那是赵新兰十岁生辰时,他亲手雕刻的兰草纹佩。

“父皇。” 熟悉的声音从宫道尽头传来,赵新兰卸下银灰色的披风递给内侍,快步走上石阶,额角的纱布虽已换下,浅疤仍在,此刻被宫灯一照,竟添了几分柔和。

赵受益伸手握住她的手腕,指腹抚过她掌心的薄茧:“路上累着了吧?大同府的风霜,比京城烈多了。” 他拉着女儿往里走,殿内的暖炉烧得正旺,空气中飘着她从小爱喝的杏仁茶香气。

“还好,” 赵新兰看着案上摆着的鲤鱼焙面,金黄的面丝裹着糖醋汁,眼眶忽然一热,“父皇还记得我爱吃这个。”

“你在大同府啃了三个月干粮,回来总得补补。” 赵受益给她盛了碗杏仁茶,瓷勺碰在碗沿叮当作响,“听说你把大同府的事都交给李星群了?那小子毛躁,别让他给你捅娄子。”

“他办事还算稳妥,” 赵新兰抿了口茶,嘴角扬起笑意,“而且有一队人帮衬,错不了。”

赵受益的动作顿了顿,随即笑道:“这次给你的半年假,就该好好歇着,明日让尚衣局给你送些新料子,把那些盔甲都收起来。我那个柔弱的女儿啊,现在也变得坚强了。” 他忽然从袖中取出个锦盒,里面躺着支赤金点翠的发簪,“上次你说喜欢孔雀石,朕让人新打的。”

赵新兰接过发簪,指尖触到冰凉的金属,忽然想起小时候父皇也是这样,总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她。她抬手抱住父亲的胳膊,声音带着鼻音:“父皇,等江南的事了了,咱们去江南走走吧?我想坐船看两岸的桃花。”

“好啊。” 赵受益拍了拍她的手背,目光落在她额角的疤痕上,语气软得像棉花,“等朕把手里的事理顺了,就带你去。”

殿外的风卷着雪花掠过窗棂,殿内的烛火却暖得像春日,父女俩的笑声混着杏仁茶的甜香,在金砖地面上轻轻流淌。

天刚蒙蒙亮,紫宸殿的晨雾还未散尽,赵新兰便已换好常服,轻步走进父皇的书房。赵受益正临窗翻看卷宗,晨光透过窗纸洒在他银白的发须上,竟添了几分柔和。

“父皇。” 赵新兰福了福身,目光落在案上摊开的名册上。

赵受益放下卷宗,转身笑道:“来得正好,大同府的安排,为父琢磨出个补充方案。” 他指着名册上的字迹,语气满不在乎,“这事本就交由你处置,既然我的女儿还没‘长大’,为父便多嘴添几句。”

他指尖划过纸面,念出名单:“知府李星群,判官苏铁冠、推官韩严法。六曹分别是:吏曹周清真,礼曹宋若莘、兵曹陆务观、刑曹田维,户曹李全,工曹俞飞鸿。”

赵新兰看着这些名字,眉头微蹙 —— 大多是当年李星群在学宫读书的时候熟人,只是不知这些年性情是否依旧。

“这些也算是你的熟人了,” 赵受益忽然笑起来,眼角的皱纹堆成沟壑,“只不过隔了这么多年,会不会配合李星群,可就难说了,哈哈。”

赵新兰犹豫片刻,终是躬身道:“还是父皇英明,这般安排既兼顾了旧人,又能助星群一臂之力。”

“你这小丫头,真是女大不中留。” 赵受益调笑一句,指尖轻点她的额头,“罢了,以后我们有的是时间慢慢看。回去吧。”

赵新兰眼中闪过欣喜,连忙应道:“多谢父皇!”

“且慢,” 赵受益叫住她,语气添了几分郑重,“管好你家李星群,让他行事收敛些,别太越矩。”

“父皇!” 赵新兰脸颊腾地红透,连耳根都染了霞色,声音细若蚊蚋,“才不是…… 不是我家的。”

赵受益望着女儿娇羞的模样,忽然放声大笑。他当然知道,自家女儿早已不是豆蔻年华,进入绝顶境之后让她看上去仍似双十少女,可在父母眼中,再大的孩子也还是当年那个追着蝴蝶跑的小丫头。

“好好好,不是你家的。” 他摆了摆手,笑意里满是宠溺,“我的小丫头,终究是长大了。”

赵新兰红着脸福了福身,转身快步退出书房。廊下的晨风拂过脸颊,带着几分凉意,却吹不散她心头的暖意。晨光里,她的身影轻快如雀,腰间那枚兰草玉佩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叮当作响。

喜欢很平凡的一生吧?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很平凡的一生吧?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