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好几个太医经过商讨之后,由经验最丰富的一位操手针灸。
很快,李世民苏醒了。
偏头疼是老毛病了,可他这一突然的倒下却是少见。
但这也不怪李世民不镇定啊!
实在是,这一次,天幕如天雷滚滚,带给自己如此之多关于大唐的“噩耗”般的语言。
幼时听先生讲解旧史,李世民也和现在天幕上的孟棠和齐晓晨一般,惊叹过其中的荒谬。
比如秦皇,再比如汉武……
可落到大唐,心不再止步于惊讶和感到荒唐,而是更深刻的痛楚蔓延至全身。
天幕中,这二人的话语,字字如刀,句句似雷,
不是来自敌国的攻讦,也不是朝臣的谏诤,而是出自后世之口,
尤其,带着几分悲悯的审视和对胡作非为的荒唐之人的批判。
李世民自认为,他的前半生,以“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自勉,
可此刻,看着天幕,才真正体会到“知兴替”的痛楚——
原来,他和大家倾尽心血缔造的大唐盛世,明明也得到了后世的盛赞,
但也竟会在后世被如此评说:
有赞其辉煌绝代者,亦有叹其由盛转衰、万劫不复者。
李世民的思绪漫漫散散,
他想起,长安城外春耕的农夫、市井中熙攘的商旅、边关将士戍守的烽燧。
……
李世民又想起自己登基之初,天下凋敝,千里无鸡鸣,白骨蔽平原。
……前朝的穷兵黩武、滥用民力留下的千疮百孔。
时间不过几个瞬息过去,但他的回忆却是快速翻滚,曾经——
一点一滴,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一众贤臣宵衣旰食,
推行均田、轻徭薄赋、整顿吏治、开科取士,
一步一步呕心沥血将这个破碎的江山重新缝合。
尤其是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行旅自长安至岭南,不赍粮,取给于路——
那是他引以为傲的时刻,因为这就是万民归心的明证!
可如今,天幕却告诉他:
这一切,终将在一个叫“李隆基”的人手中,先被推向更高的巅峰,继而轰然崩塌。
“李隆基……”李世民低声念着这个名字,仿佛在咀嚼一段命途的谶语。
朝代的命途和人的命途一般,多舛多劫。
但大唐的命途就这样显现出细节,
百姓安居,仓廪实,天下无事,四海宾服……
可紧接着,却又说——正是此人,亲手点燃了“安史之乱”的烽火,让八年的战火席卷中原,让长安沦陷,让百姓流离,
让大唐由盛转衰,再难复振。
李世民的心,这下如被重锤击中,锥心之痛。
他一生最怕的,不是外敌,不是天灾,而是“失民心”。
曾对大臣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可
如今,他眼睁睁看着自己与群臣用十余年心血抚平的隋末创伤,竟将会在未来的哪一代的子孙手中,被更深、更广地撕裂,
又一次落入隋末一般的动乱?!!
尤其这撕裂,却——
不是天灾,
不是外患,
而是人祸?!
——
只是帝王自身的懈怠、昏聩与私欲——
宠幸贵妃、任用奸佞、纵容边将、荒废朝政。
想到这里,向来自信的李世民眼中显露出一丝颓然。
魏徵此时正襟危坐,目光深邃;
长孙无忌眉头紧锁;
房玄龄轻叹一声。
李世民会神,看着这些与他并肩奋斗的肱骨之臣此时都担心的看着自己,周身也沾染着和自己类似的悲痛之感,
此刻也沉默了。
明明……
都奔着大唐的盛景往前走,
大唐在一步一步变好,每一次的前进都是李世民和群臣所珍惜的。
可天幕却冷酷地揭示:
这些被他们所珍视的,被李隆基一下子毁掉。
好的制度,挡不住一个昏君的堕落;
清明的政治,经不起数十年的奢靡与怠政。
……
魏徵看着李世民身上透露出来的颓然和孤独。
不禁闪过担心。
陛下拼尽一生,想成为“明君”的典范,
可现在的天幕却告诉他:
典范再优秀,
也会被遗忘,初心会被腐蚀,盛世也会在歌舞升平中悄然崩解。
这么多人所珍视的大唐,与群臣携手、一点一滴从废墟中重建的帝国,竟会在一个名为“李隆基”的子孙手中……
坠入黑暗的深渊。
预备上前安慰。
李世民却在此时,眼中闪过一丝苍凉,先道:“原来……兴衰之道,竟如此无情。”
但二凤不愧是二凤,马上转换过心态来。
所谓“以史为镜”,不只是看前朝之亡,更要警惕后世之变。
再看着群臣说:“未来之事,我等难顾之!
但,我等所行,不辜负大唐,所成就的大唐,孟姑娘也说,得到了很多后世人的赞许。
此乃朕之幸,也是现在的大唐之幸!
喜欢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法考备战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法考备战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