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铸技术在1980年的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大多数钢厂仍在使用落后的模铸工艺。
而在他的记忆中,连铸技术将在未来二十年内彻底改变钢铁工业的面貌。
关键是要设计出适合当前条件的简化版本。
沈良拿起笔,开始在纸上勾勒草图。
首先是中间包的设计,这是连铸机的核心部件之一。
他画出了一个梯形截面的中间包,配备了塞棒控制系统。
“材料问题…”沈良皱眉思考着。1980年的耐火材料还不够先进,高温合金的性能也有限。他必须在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突然,门外传来脚步声。沈良抬头看了看时间,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
“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请进。”
进来的是车间主任老王,手里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沈工,还没吃饭吧?”老王把面条放在桌上,“我媳妇刚下的,给你端过来。”
“谢谢王师傅。”沈良心中一暖。
车间里的老师傅们虽然学历不高,但都是实实在在的好人。
老王看了看桌上密密麻麻的图纸,咂了咂嘴:“这就是连铸技术?看起来好复杂啊。”
“确实不简单。”沈良放下笔,端起面条吃了一口,“不过也没那么难,关键是要因地制宜。”
“那梁副厂长和李专家今天可是丢大面子了。”老王压低声音说道,“听说李专家回去后气得把茶杯都摔了。”
沈良笑了笑,没有接话。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等到技术方案出来,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沈工,你说咱们厂真的能搞出连铸机来?”老王有些担心地问道。
“能。”沈良语气坚定,“而且不只是能搞出来,还要搞得比国外的更好。”
老王愣了愣,然后笑着摇头:“你这小子,口气不小。不过我信你,你连炼钢炉都能改造成功,连铸机肯定也没问题。”
等老王离开后,沈良继续埋头设计。他要设计的不是简单的技术模仿,而是要在现有条件下实现技术突破。
凌晨三点,沈良终于完成了主体设计。
他看着桌上厚厚一叠图纸,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套连铸机设计采用了模块化思路,可以根据不同钢种的需求进行调整。
最关键的是,他在冷却系统上进行了创新,采用了分段控制冷却技术,能够大幅提高铸坯质量。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被陈建国叫到了办公室。
“小沈,听说你昨天晚上熬了个通宵?”陈建国关切地问道。
“差不多吧。”沈良揉了揉眼睛,“不过已经有初步成果了。”
陈建国眼睛一亮:“真的?能不能先给我看看?”
沈良摇摇头:“还需要几天时间完善细节。不过厂长,我有个建议。”
“你说。”
“我希望能组建一个技术攻关小组,找几个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参与进来。光靠理论设计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践经验的支撑。”
陈建国想了想,点头道:“这个建议好。你觉得哪些人合适?”
“王师傅、老李、还有铸造车间的张师傅。”沈良早就想好了人选,“他们都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实际经验丰富。”
“行,我马上安排。”陈建国爽快地答应了。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梁志强走了进来。
他看到沈良在场,脸色明显不太好看。
“陈厂长,我有事要汇报。”梁志强的语气很冷淡。
“什么事?”
“关于技术改造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梁志强扫了沈良一眼,“我觉得我们厂的技术管理太松散了,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行技术改造,这样下去会出大问题的。”
陈建国皱了皱眉头:“你的意思是?”
“我建议成立技术委员会,所有的技术改造项目都必须经过委员会审批才能实施。”梁志强义正辞严地说道。
沈良心中冷笑。这家伙是想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来限制自己啊。
陈建国沉默了片刻,目光在梁志强和沈良之间游移。
作为老厂长,他当然明白梁志强这番话的真实用意。
“梁副厂长,你说的技术委员会,具体怎么运作?”陈建国缓缓开口。
梁志强精神一振,显然早就准备好了答案:“我建议由我牵头,再加上李专家和几位资深工程师组成委员会。所有涉及重大技术改造的项目,都必须提交详细的技术方案和可行性报告,经过委员会集体讨论审核后才能实施。”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陈建国继续问道。
“第一,可以避免技术风险,防止盲目改造造成设备损坏;第二,可以统一技术标准,避免各自为政;第三,可以集中全厂的技术力量,提高改造成功率。”梁志强说得头头是道。
沈良听着,心中更加鄙夷。
这套说辞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就是想把技术决策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一旦成立了所谓的技术委员会,自己的任何创新都会被这帮人以各种理由否决掉。
“沈工,你怎么看?”陈建国突然问道。
沈良站起身来,看着梁志强:“梁副厂长说得很有道理,技术管理确实需要规范化。不过我有个疑问。”
“什么疑问?”梁志强冷冷地问。
“按照你的方案,如果技术委员会否决了某个改造项目,谁来承担责任?”
沈良反问道,“比如说,我的炼钢炉改造方案,如果当初被委员会否决了,现在厂里每个月少赚的那几十万,这个损失谁来负责?”
梁志强脸色一变。这确实是个问题。
炼钢炉改造的成功有目共睹,如果当初真有技术委员会存在,以李专家的态度,肯定会被一票否决。
“这个…这种情况属于特殊情况。”梁志强结结巴巴地说道。
“特殊情况?”沈良冷笑一声,“那什么是特殊情况,什么是一般情况,谁来定标准?还是说,只要是我提出的方案就是特殊情况?”
陈建国在一旁听着,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梁志强这个方案表面上说得很好听,实际上就是想排挤沈良。
而沈良的反驳也很有道理,技术创新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什么都要委员会审批,那还有什么创新可言?
“梁副厂长,我觉得你的建议还需要再完善一下。”
陈建国最终开口了,“技术管理确实需要规范,但不能因此扼杀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这样吧,你先拿出一个详细的方案,我们再讨论。”
梁志强脸色铁青,但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点头:“好的,我会尽快拿出方案。”
等梁志强离开后,陈建国看着沈良:“小沈,你也别太在意。厂里的情况复杂,有些人习惯了按部就班,对新事物总是有抵触情绪。”
“厂长,我明白。”沈良点点头,“不过我希望连铸机项目能够按计划进行,不要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
“放心,我会给你最大的支持。”陈建国拍了拍沈良的肩膀,“你刚才说的技术攻关小组,我马上就安排。”
下午,沈良就见到了陈建国为他安排的三个人。
王师傅他已经很熟悉了,铸造车间的老李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技术员,干了三十多年,对各种铸造工艺了如指掌。张师傅是铸造车间的车间主任,四十出头,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
“各位师傅,我把大家请来,是想一起搞个大项目。”沈良开门见山地说道,“连铸机,大家听说过没有?”
“听说过,国外的新技术,据说能大幅提高铸钢效率。”张师傅点点头,“不过这技术很复杂,国内还没有厂家能够生产。”
“是啊,前几天省里来的专家还说,这技术至少还需要十年才能在国内普及。”老李也附和道。
“十年?”沈良笑了笑,“我觉得十个月就够了。”
三个人都愣住了,以为自己听错了。
“沈工,你不是开玩笑吧?”王师傅小心翼翼地问道。
“当然不是。”沈良起身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画图,“连铸技术的核心原理其实并不复杂,关键是在实际应用中如何解决技术难题。”
随着沈良的讲解,一个完整的连铸机工艺流程图出现在黑板上。从钢水注入、结晶器冷却、拉坯成型到切割,每个环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三个老师傅越听越专注,不时提出一些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而沈良的回答总是能够切中要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个分段冷却的设计很巧妙啊。”张师傅盯着黑板上的图纸,“传统的冷却方式确实容易造成铸坯内应力过大,你这个方案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对,而且这种模块化的设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根据不同钢种的特性进行调整。”沈良继续解释道,“比如高碳钢和低碳钢的冷却曲线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各段的冷却强度来适应不同的需求。”
老李突然想到了什么:“沈工,你这个设计里面,结晶器的材料用什么?这可是关键部件,直接影响铸坯的表面质量。”
“铜合金。”沈良回答道,“具体来说是铬锆铜,这种材料导热性好,耐磨性也不错。”
“铬锆铜?”张师傅皱了皱眉头,“这种材料我们厂里没有啊,而且加工难度也很大。”
“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过了。”沈良胸有成竹地说道,“我们可以先用普通的铜材料做试验,等技术成熟了再逐步升级材料。”
“那精度怎么保证?”王师傅问道,“连铸机对加工精度的要求很高,咱们厂的设备能达到吗?”
这确实是个现实问题。1980年的中国,机械加工水平还比较落后,精密加工设备更是稀缺。
“这个确实是个挑战。”沈良承认道,“不过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采用分体式设计,把复杂的部件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部件,降低单个部件的加工难度。”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