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12章 技术科的事情我说了算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
  

说着,沈良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分解图,把原本复杂的结晶器分解成了几个相对简单的部件。

“这样设计的话,我们现有的设备基本上都能够胜任。”张师傅仔细看了看图纸,点头道,“虽然会增加装配的复杂度,但确实可行。”

讨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三个老师傅从最初的怀疑,逐渐变成了兴奋。他们发现,沈良的设计不仅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在实际操作层面也考虑得很周全。

“沈工,你这个方案如果真能实现,那可是要轰动整个冶金行业啊。”老李感慨地说道。

“不只是冶金行业。”沈良的眼中闪烁着光芒,“如果我们能够自主研发出连铸机,就能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外汇。”

“那我们什么时候开始?”王师傅迫不及待地问道。

“现在就开始。”沈良看了看表,“明天开始,我们先做一个小型的试验模型,验证核心技术的可行性。”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推开了,李专家走了进来。他看到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图纸,脸色顿时变得很难看。

“沈工,你们这是在搞什么?”李专家的语气很不友善。

“李专家,我们在讨论连铸技术。”沈良平静地回答。

“连铸技术?”李专家冷笑一声,“就凭你们几个,也想搞连铸机?简直是痴人说梦!”

三个老师傅的脸色都不太好看。他们虽然学历不高,但都是厂里的技术骨干,被这样当面讽刺,心里当然不舒服。

“李专家,有什么问题吗?”沈良的语气依然很平和。

“问题?问题大了去了!”李专家指着黑板上的图纸,“连铸技术是高精尖技术,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数据支撑。你们这种土法上马的搞法,注定是要失败的!”

“那按照您的意思,我们应该怎么办?”沈良反问道。

“当然是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李专家义正辞严地说道,“首先要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然后进行小试、中试,最后才能进行工业化应用。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五到十年的时间。”

“五到十年?”王师傅忍不住了,“那等你们研究出来,黄花菜都凉了。”

李专家脸色一变:“你一个普通工人,懂什么叫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不是儿戏,必须要严谨!”

“李专家说得对,技术创新确实需要严谨。”沈良突然开口了,“不过严谨不等于保守。如果什么都要等到万无一失才去做,那永远也不会有进步。”

“你这是在质疑我的专业水平?”李专家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我不是在质疑您的专业水平,我只是觉得您的思路有些问题。”沈良看着李专家,“您刚才说连铸技术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那请问您对连铸技术的理论基础了解多少?”

李专家被问得一愣。说实话,他对连铸技术的了解也就是从一些外文资料上看来的,实际的技术细节并不太清楚。

“这个…连铸技术涉及的理论很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李专家搪塞道。

“那我来说说吧。”沈良走到黑板前,“连铸技术的核心是控制钢水的结晶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传热学、材料学、流体力学等多个学科。具体来说…”

接下来的十分钟里,沈良详细阐述了连铸技术的理论基础,从分子层面的结晶机理到宏观的工艺控制,每个环节都讲得清清楚楚。

李专家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发现,沈良对连铸技术的理解深度远远超过了自己。更让他震惊的是,沈良不仅懂原理,还能够提出具体的工程解决方案。

“当然,理论是基础,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沈良最后总结道,“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办公室里一片寂静。三个老师傅看沈良的眼神更加敬佩了,而李专家则像被打了一记耳光,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李专家,您还有什么指导意见吗?”沈良礼貌地问道。

李专家张了张嘴,想要反驳什么,但又找不到合适的话。最后,他只能冷哼一声:“我等着看你们的笑话!”

说完,他转身就走,还重重地摔了一下门。门被重重摔上的声音在办公室里回荡,几个人面面相觑。王师傅第一个打破了沉默,哈哈大笑起来。

“好!沈工,刚才你那番话说得太解气了!”王师傅拍着大腿,“我在这厂里干了二十多年,从来没见过有人能把李专家怼得哑口无言。”

张师傅也跟着点头:“就是,平时他总是拿着那些外国资料指手画脚,好像只有他懂技术似的。今天总算是踢到铁板了。”

刘师傅却有些担心:“沈工,虽然出了这口恶气,但李专家在厂里关系不简单。他是技术科的副科长,还是厂长的老乡。你这样得罪他,以后怕是要麻烦。”

沈良摆了摆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技术问题就用技术来解决,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他重新走到黑板前,指着图纸说道:“现在最重要的是把连铸机做出来。按照我的设计,这套设备的关键在于中间包和结晶器的配合。中间包要保证钢水温度的均匀性,结晶器则要控制冷却速度。”

“沈工,这个结晶器的冷却水管路设计得这么复杂,我们厂里能加工出来吗?”王师傅看着图纸上密密麻麻的管路,有些担心。

“能做出来。”沈良肯定地说,“我已经想好了加工方案。这些冷却水管可以分段制作,然后用焊接的方式连接。关键是要保证焊接质量和密封性。”

张师傅摸了摸下巴:“焊接倒不是问题,我们厂的焊工技术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个中间包的耐火材料怎么办?图纸上标注的这种材料,我们厂里可没有。”

“这个确实是个问题。”沈良皱起了眉头。

1980年的中国,很多高级耐火材料还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不说,还经常断货。

按照他的设计,中间包需要使用一种特殊的氧化铝-氧化锆复合耐火材料,这种材料在当时的国内几乎买不到。

“要不我们想想别的办法?”刘师傅建议道,“能不能用普通的耐火砖代替?”

“普通耐火砖的耐温性能不够,而且容易被钢水侵蚀。”

沈良摇头道,“如果用普通材料,连铸机的寿命会大大缩短,而且产品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办公室里陷入了沉思。好不容易有了技术方案,却卡在了材料问题上,这让几个人都感到有些沮丧。

“有了!”沈良突然一拍桌子,“我们可以自己配制这种耐火材料。”

“自己配制?”三个师傅都愣住了。

“是的。”沈良在黑板上写下了几个化学分子式,“氧化铝-氧化锆复合耐火材料的制备原理并不复杂。我们可以用工业氧化铝和锆英砂作为原料,加入适量的结合剂,经过混合、成型、烧结就能制成。”

王师傅看着黑板上的分子式,头都大了:“沈工,这些化学式我看不懂啊。而且我们厂里也没有这种设备。”

“设备可以改造。”沈良胸有成竹地说,“我们可以用现有的加热炉改造成烧结炉,温度控制在1600度左右就行。至于原料,氧化铝我们钢铁厂本来就有,锆英砂可以从外面采购。”

张师傅还是有些怀疑:“沈工,你确定这样能行?万一做出来的材料不合格怎么办?”

“那就多试几次。”沈良语气坚定,“失败是成功之母,只要方向对了,总能找到办法。”

刘师傅点点头:“沈工说得对。与其等着买进口材料,不如自己动手试试。大不了多花点时间和原料。”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技术科科长赵建国走了进来。他脸色阴沉,一进门就直奔沈良。

“沈良,我听说你和李副科长发生了冲突?”赵建国的声音有些冷。

沈良站起身来:“赵科长,不是冲突,只是技术讨论。”

“技术讨论?”赵建国冷笑一声,“我听说你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驳斥李副科长,这叫技术讨论?”

王师傅忍不住插话:“赵科长,是李专家先说我们搞的是歪门邪道,沈工只是据理力争而已。”

“你给我闭嘴!”赵建国瞪了王师傅一眼,“技术讨论轮得到你一个工人插嘴?”

王师傅被训得脸红脖子粗,却又不敢再说什么。

赵建国转向沈良,语气严厉:“沈良,你刚来技术科没几天,就敢和老专家顶嘴,这是什么态度?李副科长是从大学里出来的高材生,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你一个技术员凭什么质疑他?”

“赵科长,我没有质疑任何人。”沈良平静地说,“我只是在阐述自己对技术问题的看法。如果说错了什么,请您指出来。”

“你还狡辩!”赵建国拍了一下桌子,“我现在正式通知你,这个连铸机项目暂停!”

“什么?”三个师傅同时惊呼出声。

“暂停?”沈良也愣住了,“为什么要暂停?”

“因为这个项目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风险太大。”赵建国义正辞严地说,“李副科长说得对,技术创新必须要严谨,不能搞这种土法上马。”

沈良深吸了一口气,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赵科长,这个项目是厂长亲自批准的,而且我们已经做了详细的技术方案。”

“厂长批准又怎么样?技术问题要听技术专家的意见。”

赵建国摆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李副科长已经向我汇报了,认为这个项目在现阶段不具备实施条件。作为技术科长,我必须为厂里的技术安全负责。”

张师傅气得站了起来:“赵科长,我们都是老钢铁工人了,什么样的技术风险没见过?沈工的方案我们都看过,完全可行。”

“可行不可行不是你们说了算。”赵建国冷冷地看了张师傅一眼,“你们几个老师傅文化水平有限,对高科技不了解,容易被一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迷惑。”

“你…”张师傅气得说不出话来。

沈良拦住了要发火的张师傅,看着赵建国说道:“赵科长,如果您认为我的技术方案有问题,可以具体指出来。但是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反对就暂停项目,这样做合适吗?”

“我是技术科长,技术科的事情我说了算。”赵建国态度强硬,“沈良,我劝你还是老老实实做你的技术员工作,别想着搞什么大动作。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也要量力而行。”

说完,赵建国转身就要走,却被沈良叫住了。

“赵科长,请等一下。”

“还有什么事?”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m.vipxiaoshuo.com)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VIP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下一章